弘誓雙月刊

【鄭南榕基金會「自由講座」】第九講

 

生命自由的理論與實踐

——佛法觀點的自由論

釋昭慧

 

楔子

  本文初稿題為〈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於民國9247日,演講於「自由之愛:鄭南榕殉道14週年紀念活動」追思會上。兩天後(當年49日)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9311月間,接受鄭南榕基金會之稿約而增補全文,題目改作〈生命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佛法觀點的自由論〉,編入《自由十講》(台北:玉山社,2005)中之第九講。茲應《弘誓雙月刊》主編明一法師之邀,摘取其中部分內容,放入本(183)期「言論自由的佛法觀點」)專輯。

  藉此因緣搜尋舊作並回顧日期,方纔發現,兩度(鄭南榕殉道14週年與34週年)於金寶山鄭南榕紀念會上擔綱演講,前後竟然相隔二十年。二十年來,世事如棋而風雲詭譎,差堪欣慰的是,個人並未因此而於菩提道上稍見退轉,反而益加堅定信念。

  與筆者於11247日之講稿〈莫道自由易求取,頭顱擲處血斑斑!〉相互參照,發現一件趣事:紀念會的宗旨未變、紀念會的地點未變,自己的核心思想同樣未變,然而前後兩次的演講風格卻是丕變。

  逾耳順,涵養日增,文風理當益趨溫潤。未料二十年前的舊作涵融蘊籍,二十年後的新作反倒慷慨激切。這應是「情境使然」。近兩年來,翻天覆地的局勢變化,讓兩岸情勢益加凶險。人心一旦怯懦,歪理必然叢生。在此情境之下,個人難免在理性分析之餘,多了一些「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詩《行路難》)的壯志豪情。

  雖應主編之邀而查找舊作,竟然藉此審視心境,這也算是個人的意外收穫吧!

 

鄭南榕的生命實踐:百分之百言論自由

  我們恆常感覺「自由」的重要,但又會隱約明白「自由」的限制。例如:剛才為鄭南榕追悼會獻唱的福爾摩沙合唱團,四部合唱的音階高低、快慢、強弱,都必須接受指揮,合唱團的成員絕不能任情自由,愛怎麼唱就怎麼唱。唱歌尚且如此,言談更是要講求分寸,然則,又怎麼可能有所謂「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呢?

  原來,談「自由」,要從三個層面理解此一語彙:一、日常語言。二、哲學語言。三、政治語言。

  就日常語言而言,我們未必精確地以理性分析的方式,看待「自由」的權利來源,但在感情上當然願意獲得自由,並往往因自由受限而承受種種痛苦。然而依經驗法則而言,我們生活之中,卻充滿著種種的不自由。舉南榕所說的「言論自由」為例:我們從小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環境裡,不斷地在制約反應的學習過程之中,學會了如何在運用語言的同時,不因語言的錯誤,而導致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我們學習著言論的「分寸」,好能用溫暖的語言,撫慰親友的心靈。我們從來就不是「愛講什麼就講什麼」,而必須注意講出來的效果,否則就必然要為自己的「黑白講」而付出自他受害的代價。

  就哲學語言而言,自由的理論依據何在?這是一個難解的課題。例如:基督宗教的神學可以詮釋:自由意志來自神的恩典。但這對無神論的佛教或非宗教信仰者,就無法具足說服力了。

  就政治語言而言,由於政權擁有權力(power),權力又經常導致腐敗,有權力的人還是一樣會犯錯,但又往往因耽嗜權力,而不願接受異議的挑戰。他們更恐懼的是:異議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可能會導致權力的淪喪,於是他們往往剝奪異議份子的言論權乃至生命權。古今多少「文字獄」,就是這樣產生的。以此方式,可以讓沉默大眾更形恐懼而完全噤聲,以方便政權的持久穩定,並達成統治人民的效果。

  然則鄭南榕先生所提倡的「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正是一種政治語言。這句話倘若放在政治與法律的脈絡裡來解讀,是意義深長的。言論自由是任何人民所應擁有的,一種不能打折扣的權利(right),如果稍打折扣,不能「百分之百」,那麼,折扣的部分,就會形成政權鉗制乃至迫害異議份子的藉口了。

  然而生存自由比起言論自由,顯然更形重要,人們如何可能冒著生命風險以爭取言論自由?大多數人是寧願封口以換取生存空間的。大眾既然如此沉默,又如何能凝聚出一定的力量(power),來抗衡政權的力量,以爭取言論自由的權利(right)?這確實是行動策略上的重大難題。顯然必須有典範人物(甚至可能會成為烈士)挺身而出,喚醒人民的自由意識,並以其人格感召,讓人民因感動而願意追隨其後,如此而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改革力量,迫使政權尊重人民「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

  為了爭取人民最大的言論自由,鄭南榕選擇做一位開風氣之先的烈士。他犧牲了自己最大的自由(生存自由)。筆者更覺得:他不僅像一位烈士,更像一位宗教家。因為他已把「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當作自己一份無可撼動的信念。這就如同本基金會一位董事(記憶中應是李喬先生)的說法:「說南榕『殉難』是不夠的,應該說他是『殉道』。」確實如此,南榕用一種宗教家殉道的精神,面對重大的艱難困挫,喚醒了沉默大眾的良知。[1]

  在本次演講中,要進一步討論的是「自由」的哲學語言,並且是在佛法的理論系統中,討論「自由」的理論根據與實踐方法。

 

【中略】

從佛法看待生命三種層次的自由

  從佛法「緣起、護生、中道」原理以觀,我們可以將生命所追求的「自由」,分作三種層次:身體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心靈的自由。

1. 身體的自由

  身體的自由,是每一個生命本能的期待。但是它的獲得也異常脆弱,因為它必須建立在業果報與遺傳基因的影響力之上,而生態環境、醫療衛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因緣,也都會影響個人的身體自由。例如:天災或環境破壞,導致身體受苦;醫療環境欠佳,導致疾病無法獲得良好的醫護;政治力介入與迫害,導致個人身陷囹圄;社會或個人經濟力太差,導致基本生活物質匱乏。諸如此類的外部因素,吾人都要在各種領域之中,以適當方法謀求改善,以創造更良好的因緣條件,滿足生理的基本需求,維護生命的身體自由。

  然而即使如此,生命還是必須經歷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這不是上述各種領域的人為改善,所可以徹底解決的。我們可以這樣說,佛陀之所以出家求道,即是體念到生命所面臨的這些根源性苦迫,決志尋求「解脫」之道。解脫,亦即是生命去除一切束縛的自由狀態。

  解脫的聖者,依然可能有生理上面對病痛與衰敗的時候,但是他已超越「自我」的繫縛,因此能無有貪戀地看待身體的舒適,也能無有恐懼地看待身體的變化與衰亡。臻此境界,即是身體徹底解脫束縛的自由境界。

2. 思想的自由

  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是一體兩面的,兩者經常都是一種政治語言。因為政治權力的挑戰,經常是來自思想的異同,思想又往往透過言論以發聲,而爭取群眾的共識與共鳴,因此思想洗腦與言論控制,向來就被視作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鄭南榕先生的「百分之百言論自由」,正是掙脫政治控制而獲得思想自由的重大訴求,但這偏是專制政權所最不能鬆手的部分,因此他爭取言論自由的過程,會如是其慘烈!

  即使政治控管業已鬆手,然而思想自由的理想,依然是障礙重重的。因為,人類的思想,很難不塗上族群文化與意識形態的色彩。族群文化與意識形態是無孔不入的,它會從家庭、學校、社會的每一個場域,對人們的大腦作慢性的滲透。因此,即使政治鬆綁,都無法根絕來自四方八面的「洗腦」效應。

  因此,如何作一個在思想上不受惑的人?這就必須先有「緣起」的自覺,體會到吾人的思想,原已不是「一張白紙」,都有來自個人性格與外在因素的重重塗抹,因此最好警惕到自己是帶著「主觀」,而不可能百分之百「客觀」的。在此同時,要學習聆聽,面對不同思想,給予一個「充分對話」的空間,在善意的充分溝通之中,在兼顧各個面向的思索之下,依「中道」精神,而無私地尋求「相對最好」的答案。

  一個依「緣起中道」智慧,而提昇生命至於「無我」境界的人,在發現思想錯誤時,不排除隨時「自我解構」,而沒有利益或「面子」的顧忌。看來這好似限制了個人思想的空間,然而這正是徹底打破思想框框的自由境界。

3. 心靈的自由

  心靈的自由,這可以「緣起、護生、中道」的實踐來達成它。以「護生」而言,嚴格奉行自我節制的戒學生活,讓自己接受合理的規範約束,即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許多以「靈性成長」號召的禪學團體,常常抨擊各宗教的戒律,視其為束縛自由的繩索。殊不知,良好的規範,不但得以保護週遭的生命,使其免於被自己干犯、騷擾、傷害,而且讓自己也獲得相對較大的自由空間。

  何以自我節制反而造就個人更大的自由空間?原因是:一、良性規範足以保身,讓自己減少了與他者之間的衝突與摩擦,增加自己與他者之間和諧共處的能力,這將造就生命更大的揮灑空間。二、遵循良好規範所養成的良好習性,讓自己不會受到無限欲求的束縛,因此可以獲得相對寬廣的心靈自由。

  在此之上,還有禪觀之學,可以讓人遠離或斷除欲望與煩惱的束縛,可以讓生命終止輪迴的鎖鏈而徹底解脫,甚至可以讓人在「護生」的實踐過程之中,徹底銷鎔「自我」的枷鎖,而在犧牲奉獻的每一個當下,享受到心靈自由的無限喜樂。但這部分已涉及更深層的修道內容,故此暫且打住。

 

九三、十一、六 于尊悔樓



[1] 以上摘自拙著〈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3.4.9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