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心息相依──記花蓮慈善寺二日禪

陳俊銘

月白風清涼夜何,靜中思動意差訛;
雲山巢頂蘆穿膝,鐵杵成針石上磨。──瞎堂慧遠

 

緣起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性廣法師於花蓮慈善寺佛學班課堂中,提及安般念之殊勝,學員深感興趣,懇央寺方開課。其實,住持達瑩長老尼一直認為,禪修法門是寺內較弱的部分,數度與性廣法師懇談之後,法師被長老尼拳拳誠心感動,硬是擠出時間開班授課。每年分春、秋兩班上課,每班三個月,每月一次修習密集精進二日禪。

  這是慈善寺首次舉辦禪修,也是花蓮第一次有博士禪師傳授正法,共有一百名學員參加,因緣殊勝,實屬難得!

目的

  禪修的目的既是要斷煩惱、得解脫,從修禪定得現法樂,進昇到修觀慧得解脫樂;而要如何才能離苦得樂?廣師父引用印公《成佛之道》偈句來說明:「聖說是所緣,能淨惑障者,或順於正理,能向於出離。」就「五停心觀」而言,以「不淨觀」對治貪欲、「慈悲觀」對治瞋恚、「持息念」對治散亂、「緣起觀」對治愚癡、「界分別觀」對治我執、驕慢。前三者乃「能淨惑障」,可用以對治各種煩惱的禪修所緣;後二者「順於正理」,可依禪定力斷我執,趣向觀慧。廣師父表示:此次禪修,我們將修習持息念、界分別觀與慈悲觀,當能斷煩惱而開發定慧;另二觀屬於假想觀,得具有深定力方能為之,所以暫不修習。

修習內容

  廣師父教學以「依正見以啟淨行」為原則,解行並重。

  (一)解門部分,廣師父為啟迪我們對於三學之正知正見,能斷三毒、滅五蓋,因而選用《阿含經》與早期大乘經典,來解說三學與三十七道品在實修上的意義。

  春季班中,廣師父援引《增一阿含經‧安般品》與《中阿含經‧念處經》作契理契機的開示,授予眾人聞思修與修行技巧的依憑。廣師父表示,她授課的內容沒有離開佛陀的原味,唯有遵循佛陀教導的四念處,才是斷煩惱、得正法,趣向解脫的唯一道路。期勉眾人行住坐臥等生活情事,要以專注力來念住自己的身心覺受為因緣所生法。因此,行住坐臥首先要求正確的姿勢,姿勢端正身體才會健康,身體好禪修方能得力,同時舉《黃帝內經》「骨正筋柔,氣血自流」做為佐證。

  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中,廣師父獨鍾觀身念處之安般念:

  初學者身體弱、心散亂、定力薄,身心不離五欲煩惱,所以不能一次做很多功課,我們得慢慢來。因為考量到安般念所緣具普遍性、利於作情緒之覺察與調理、所緣境易於取得、禪定力可達四禪之四項特性,所以教你們身念處之一的安般念。

  依《清淨道論》,修身念處最容易觀照的是風大,所以,觀風大要用意念去覺知呼吸時氣在體內的「推」,這對將來修習四界分別觀有所助益。熟悉以後,再將所緣放在人中,息入息出,清楚了知,乃至於整個呼吸的過程都清清楚楚,正念分明了知。息與心念的互動、感應、連結與變化,也能夠如實知。如果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修學安般念,則沒有愁憂惱亂之想,能夠得很大的福利、很大的功德與福報。

  希望學員們精勤用功,遵照佛陀的教導修學安般念,依著戒定慧三學得禪定、得智慧,對法、對自己要有信心,起精進心、勇猛心。如此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究竟離苦的彼岸!

  凡夫不識此身是過去生造作之果報,又不見未來受報身處,因而不樂向善向上的進修,甚至於不畏懼再造惡行,醉生夢死,如此輪迴無已,苦海無邊。所以廣師父云:

  修學安那般那念,得色界的四禪──根本禪以後,就能夠開發神變、神通的能力。能起宿命智,見過去事;得天眼明,知未來事,才能對三世因果建立堅定不疑的信念,這也是由智慧――宿命明與天眼明所生起的正信。

  但是,神通是有極限的,神通不敵業力,還是有為造作。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又不能改變什麼,反而讓人迷惑於特殊能力的表象,心執著於神通,而養成重名利的惡習,增長貪心、無明,依舊不離輪迴。所以,修行人應依據戒定慧來實修實證,等到所做已辦、知三世因果、破我執,才可修神通。

  一般人的心念,散亂到不知過去的事,過去累生的記憶,就像竹節般被封死,不知謙卑懺悔過去之非,而過去事是我們的良師,引導我們向善,莫再犯過去之過。安般品教導我們,如何成就阿羅漢道,即使不先行利他菩薩行,至少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廣師父舉阿難尊者以風迅三昧得舍利的事蹟,來說明心訓練到力量非常強大時,會擁有很多特殊能力,《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指引我們體悟三世因果的正見,而獲大果報、得解脫。

  (二)行的部分,廣師父以淳樸的佛陀教法,依戒定慧三學的原則,做禪法實修之教學。

  1、八關齋戒:戒是一切道源功德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故在每日頭香後,在家學員受持八關齋戒。定慧二學奠基於戒德,外表清淨的修為有輔助內心整肅的功能。因此廣師父說:「少吃、少說、不亂做,避免不好的因緣條件,造就好的因緣條件,即可止息煩惱痛苦,順向解脫。」

  2、安般念:因為安般念有「所緣具普遍性」等四項特性,所以廣師父教以安般念來修定學。我們靜坐時,廣師父總是不厭其煩,輕聲引導學員循序放鬆身體各部位,進入專住的禪修。

  由於多數學員是首次學習,因此廣師父教授最容易觀察的所緣:

  呼吸時,觀察空氣在身體內的「推」,熟悉以後再將所緣放在人中。如果注意力跑掉了,覺知後用意念捉回來。如果依然不能專住,可以數數,或者調息。保持自然的呼吸,當自己是旁觀者,靜靜地去觀察、覺知它。如此反覆練習,定力會增強起來。

  當身體某部位疼痛,首先──不理它,做你當前該做的事。如果還是被疼痛干擾,那就觀察它的生滅、無常。如果不適依舊存在,則可輕動肢體,舒緩不適。

  重要的是,保持專注,學習做個旁觀者,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心都安住於覺知,寧靜而沒有動搖,心就會越來越安靜、有力量。

  至於依定力轉成觀慧、息的自相共相、五蓋的對治、四禪禪定的修行境界等課題,廣師父表示,初學者先調好身,這些進階課程等秋季班再教。所以每支香之間,他要求大家做五根按摩、鬆肩、抬胯、靜站等調身功,並且少語、喝溫水,專住於當下每一件事。

  3、界分別觀:廣師父分析:

  界分別觀也是身念處的所緣,也具有「所緣具普遍性」之特性,因為有情無情皆由四大所造,所以觀四大超越宗教種族的對立。界分別觀有利於作情緒與心念之覺察,例如當你生氣時,會臉紅心跳加速,這是火大增盛故。身心是交感的,心念的變化會反應在四大中,因此觀四大可破除我們對色身的執著。

  《成佛之道》說:「惑業由分別,分別由於心,心復依於身,是故先觀身。」四念處的修行次第以觀身為先,因為色法生滅的速度比較慢,而心法是剎那不住的,初學者身體弱、心念亂、定力薄,安住不了心法,所以先修學觀身。

  四大相與安般念都是實法,可以做為觀慧的所緣境,因為色法生滅無常,我們觀察實法,即是順向勝義的觀察,也就是「真實作意」,如實正觀四大的自相、共相。四大十二相和不共世間的觀慧,我們下回再來揭開它的面紗。

  4、慈心禪:依四無量心修禪定,可達到色界定力,廣師父提到:

  安般念與界分別觀的所緣在自己,慈心禪卻以無量眾生為所緣,先讓自己快樂,再以菩薩道的精神,「菩提所緣,緣苦眾生」,隨順堪忍一切正逆因緣,以慈心面對世間,給予眾生快樂,利益有情。慈心禪屬於利他的修行,但不可對亡者與異性修。以後他會再講解無量慈的修習要領。

  5、受念處、四威儀:受念處是心法,留待最後再修習。

耳提面命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無修一日空」,廣師父開宗明義說: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禪修的觀念與方法,我都會教給你們,但重點是,你們要有恆心每天鍛鍊,才能得道。不能虎頭蛇尾、一曝十寒。結果是很多因緣條件累積來的,人因為無智慧,不去找出它的原因,只想逃避結果,又不努力改善它,卻想擁有好日子,這是癡心妄想,又再次造作往後惡果的因,因此輪迴不已。

  心種種故色種種,色法雖然以心為主導,但是色身也會影響人的心理。現代人的飲食、作息不正常,又少運動,所以身體弱、心散亂,定力薄,身心不離五欲煩惱。所謂身安道隆,五蘊身是修行的工具,身體好是修行的基本條件,所以春季班先學調身,先把身體練好。身體好,姿勢就正,靜坐的干擾就少,歡喜心、信心就增加。進階的課程等到秋季班以後再傳授。

  為了強化學員的理解,廣師父以PPT播放大量的資料,從生理、物理、中西醫學等多重角度,來說明身體結構與健康的關係,還教導一套按摩、鬆肩、抬胯的養生功,更不時地叮嚀「鬆肩、抬胯」。當廣師父說規定每天做一千下,眾人長呼一聲「吼……」(後面標點符號該用「!?」,還是「。」,看官您說呢?)。

  廣師父說明:

  為何初學者要強調練身呢?因為心念種種的活動,色身是它的結果。身體不適是因為心念不正確、不會使用身體,所以透過靜坐與運動先練身,再練定力。而身心相依,身體好就能久坐,能久坐就好練心,心練好就能支撐身體。所以提醒大家鍛鍊好「中軸、四樞紐、四末端、五感官」。

  禪修是在訓練心,心往好的或不好的方向,對過去、現在、未來都有影響。人平常都在想什麼?一般都是無記、中性的或者是不好的心念比較多,不自覺地養成慣性,於是生命得不到淨化解脫。想淨化解脫,就要打破惡的習性,一心向善,所以禪修是必得做的功課。

  人因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所以怕死。廣師父說:

  修行要讓自己知道三世因果,謙卑懺悔過去,也為未來種好的因緣,所以佛陀教我們各種修行方法。佛法非宿命論,現在的修行可以改善過去造的現世報,提昇未來好的結果;禪修能培養定力、開發三明,除了觀察身心的種種生滅,還能加入對時空的觀察,以定力作為支點,觀察過去未來的方向、去處,這樣能令正見增上,知道什麼事該不該做,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開始用功修福慧資糧。

  關於痛,廣師父剖析:

  痛的根源在於心念。心念促使人走向一種慣性的軌道,產生種種身心的運作,色身又好逸惡勞,於是四大不調、產生痛酸等不適。我們依身念處的修習,先超越疼痛,後得輕安、安定。

  修行人常有大病痛來障礙,這是過去的惡習力量太強大了,得用更精進的意識力量去克服它。再者,忍耐疼痛是一種抗拒的心理,隨意移動身體也有損定力,都不可取。因此處理痛的方法,就是先不理它;越不理它,就越沒感覺;假使還是痛,則用意念去觀察它,你會發現痛在變化,其實沒有那麼糟糕,有很多障礙是「想」出來的,往往想像多過真實。如此幾個步驟下來,慢慢地會培養出耐力、定力。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三學以慧來完成,透過智慧的聽聞、思維、判斷與鍛鍊,來引導我們趣向解脫。人之所以不能解脫,是因為觀念錯誤,造成錯誤的慣性,而觀念好改,慣性難改,需要強大的意志和時間去糾正。

  廣師父教導禪修,主張「靜坐閉眼修禪定,靜站睜眼修三昧」,他說:

  從欲界定、未到地定,想要進入到色界定,需要把五根關起來,縱然張眼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逮深入四禪定,五根不能作用,已經斷離世間欲望;因此強大的定力,當回觀五蘊如何在生命中體現無常、無我;從心習於緊緊捉住五蘊,練習不再捉住,而趣向涅槃。

  修安般念入禪定,觀四大轉智慧,觀五蘊知空、無常。古人多修得六通三明,今人少有成就,但是至少我們要知道因果律,從降伏習氣、破我執開始,能破除對色身的執著,解脫就有希望。要修到身與識分離之前,心不執著,就能成辦。

  但以上只是自利,我們修菩薩道的人,更要利他,以好的福報為基礎,不斷往上修。

  小參時,有學員問到:五停心觀中,有人主張將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那麼主修念佛法門的人,靜坐時可否以佛號、佛像為所緣?廣師父回答:

  可以!念佛一樣可以得輕安,但是速度比較慢。就好比以糖入水,攪拌與否會使溶解的速度不同。但是,僅念佛而沒有觀察實像,還是離不了三世的。

性靈廣舌

  廣師父講課,常有耐人尋味的至理名言,筆者節錄如下,供養大德:

  「凡所有相,用智慧觀察它,好的保持,壞的修正。」

  「大菩提乘是自己這樣做,也教別人這樣做,大家一起做。」

  「靜坐的痛不能處理,那如何渡過生死之關?」

  「順境不能用功,逆境更不能用功,如何解脫?」

  「身是修行的工具,心是道場,不能照顧好它,要得定慧是不可能的。」

  「佛法最強而有力的東西,是智慧。」

  「菩薩把眾生視為親人,是慈悲;天人把親人當作外人,凡夫執著親人、不關心外人,這是分別心,不可取。」

  「心的造作,是輪迴的根本。」

  「好、壞的習慣,都是自己養成的。心向解脫,也會是習慣,順向於不再緊緊捉住,就順向解脫。」

心得分享

  感謝達瑩長老尼與性廣法師的慈悲與用心,設計週末二日禪的用功方式,善巧方便接引眾生,讓我們這顆平原走馬之心,得以稍作平息,早日徹見本來面目。廣師父的話,一點一滴都在幫我們,在活中累積出微妙的正向能量。感謝長老尼!感謝廣師父!也感謝常住師父帶領義工菩薩護持禪堂。

  筆者性鈍障重,平日在練習靜坐的經驗中,唯有與「痛」作戰的「痛」,其他實在是沒有特殊的心得。對於痛,總是「剪不斷,理還亂」,痛就好像頑皮的猴子,不斷來干擾我,驅之不去,越跟牠相抗,牠玩得越興奮;後來我累了,閉起眼不再理會這隻潑猴,經過一些時間,好奇地半瞇眼,想偷看猴子怎麼了?嘿!牠倒掛在不遠的樹梢,咧著牙對我扮鬼臉呢!我想:你到底要怎樣?於是注目看猴子還要再玩什麼把戲,只見牠時而捏我、時而跑掉、時而爬樹、時而嚎叫,五花八門的把戲,變化無端。我想:沒關係!你鬧吧!我學藝不精,現在拿你沒辦法,等我拜師學會馴猴術,再來收拾你。

  記得小時候,我也如猴子般調皮,總喜歡趁阿婆午睡時間,在她旁邊嬉戲,吵得阿婆不能休息,起身罵人。可是阿婆越罵,我卻越樂。還有另一則故事:有位好靜的長者,常有一群小孩到他門前庭園玩耍,影響到他閱書的安寧,長者心生一計,分送每位小孩三顆糖,說:「我最愛熱鬧,最喜歡你們來陪我了!」然後持續看書,不理會小孩的吵嚷,隔幾日,分送每位小孩兩顆糖,還是看書,任憑小孩跑跳,又隔幾日,只給一顆,最後,沒給糖了!小孩沒糖吃,愛熱鬧疼小孩的長者又不理人,於是,小孩覺得這裡不好玩,不再給長者熱鬧而離開了!

  以上兩則故事,應該對我學習靜坐有一點啟示吧!

  廣師父開示說:「行住坐臥等生活情事,要以專注力來念住自己的身心覺受。從心緊緊捉住,練習不再捉住而趣向涅槃。觀四大也可以破除我們對色身的執著。」筆者想到永嘉禪師說的:「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色身為四大所造,我們藉這個身體,來修真如體性,只是一種方便法門,千萬不可以迷頭認影。黃檗禪師說:「身見最難忘」,凡人最執著的,莫過於對色身性命的緊緊捉住,因此以假當真、以真當假,而沉淪迷惑。所以,我們得看清楚地水火風,不要捉得太認真,不甘放下的,往往是不值得珍惜的;要在二六時中隨著起居飲食,專注於行住坐臥的當下,活在清淨自性中,隨緣自在。

  生命就在這一呼一吸的氣息之中,在這氣息的體驗與觀照當中,修習「照顧這一口氣,善護這一念心」──心息相依。

  最後,願以柔軟平和的心祝福自己,也祝福猴子退休回家頤養天年,祝福順緣、逆緣,祝福眾生,祝福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心柔軟就心安,心安就有禪定的心。

揮袖別人間,飛躡峭崖蒼壁。
尋見古仙丹,有白雲成積。
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
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陸放翁
 

2013.6.17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