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弘誓學院參學點滴

釋耀行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標題,形容對學院的感受決非空穴來風。從2002年初截止2007年歲末,我已先後四次來學院參學,這樣的機緣,於身在彼岸的我們是不容易的。透過在僧團中和師長、同學朝夕相處,感悟到許多書本裏所沒有的知識和經驗,無論是教義的理解還是修行的實踐,都從當初的懵懂而逐漸清晰。而其中,學院的管理尤其值得借鑒,以下就著幾個層面來論及。


一、 高透明度的僧團

       佛陀成立教團以後,隨著僧眾人員的增多,出現一些因集體共住而必須切實解決的問題,為了營造彼此之間清淨的修道環境,佛陀制訂波羅提木叉(學處),可以說是僧團中最早的共住規約。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在向前發展,無論是文化、環境、風俗……與佛陀時代都相去甚遠。照搬2600年前的古僧團生活規則,是不現實也是滯礙難行的;當今的僧團應當如何立足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參照「此時、此地、此人」的具體因緣,而制定出符合現實需要的共住規約?這是現代僧團的首要任務。而就目前傳統寺院的運作模式來看:禪宗叢林繼續高懸祖師清規;律宗道場、淨土道場也不外乎是沿襲明清舊制,僅在規約中加入幾條不可以看電視、不可私自上網等條款,以抵制現代精神鴉片對住眾的侵蝕,這是寺方以為的現代規約。形式走教條主義、修行憑經驗主義,這樣的保守氛圍下所培養的人,雖說是中規中矩,但是缺少智慧和創造力,獨善其身尚且艱難,遑論是兼善天下!照搬農業時代的章程,來管理工商時代的現代人,無疑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況且當今的管理條則劃分更細緻,兼顧面更廣,一部清規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世間的人都在進步,我等修道人豈可純依古法來應臨萬變?

在弘誓學院,刊登在《師生手冊》上的章程,從行政組織到修學規則,都有詳盡的條則和說明,甚至於學院的收支,詳細在《弘誓雙月刊》上皆公諸大眾(過去教內的刊物只有公佈信徒捐贈的金額,卻未見會計帳目公開),這樣的行事作風,如若沒有坦蕩的胸襟是難以做到的。學團的住眾來自四方,既有常住十幾年的老眾,也有剛剛加入的新眾,我是屬於短期參學的。但無論是新、老住眾,在學院都要輪流擔任日常生活的六種執事,不會因為資格老、學歷高、能力強就有例外。(彰妙法師與我卻因為參學時間有限,由於昭法師慈悲護念,要我們把時間儘量用在學習上,而未輪職)。另外,學團舉行的寺務會議和院務會議都會通知我們參加,法師還鼓勵我們發表意見,讓人覺得就像律典中所描述的,無論何處的僧人進入僧團的地界,就成為僧中一員,而無任何的隔別。光是這一點就很難,因為它是與人性的排外特質相左的。

學團會議除了事務的安排,也會處理一些人事的紛爭,昭法師處理這些問題時,往往運用律典中滅除諍事的「七滅諍法」來裁定,透過僧團的威德,個人所犯過失依律懲治。雖說是古為今用,卻是非常有效率,因為從古到今,人性的弱點離不開貪、嗔、癡。召開會議的另一個目的,是讓所有的住眾對學院的管理運作有充分的發言權。提出意見有正常管道,就杜絕了私底下的竊竊私語,從而免除了是非不斷的困惑,以保持僧團的清淨。


二、 自由的學風

       學團課程的日課,是同傳統道場一樣的早晚課誦,但是內容每日不盡相同。法師的初衷是考慮到:常住的同學如果離開學團去其他道場,不至於在法器、唱念上與人脫節。所以,課誦的內容既有傳統的楞嚴咒、大悲咒、彌陀經等既有項目,又有《成佛之道》偈頌等新增加的內容。晚課結束後有一小時靜坐時間,院長性廣法師在學院時,會跟大眾一起靜坐並指導禪修。

除了每月有五天是學院對外的集中授課時日,餘下的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個人的學習計畫。在這裏沒有因佛菩薩紀念聖誕而隔三岔五舉行的大小法會,每年除去四月的浴佛法會半天和七月的地藏法會一天以外,再無其餘的法會安排。佛教是一個注重內心體驗的宗教,作為修道者個人來說,每天需要一定時間做一番心靈整理的功課,這樣的思考過程是必需而有意義的。但是,一些道場的主事者擔心住眾閑來無事,橫生事端,不便管理,故而把每日共修的課程排滿(如誦經、念佛等傳統的形式),美其名曰:「讓你沒有時間打妄想。」用身體的疲倦來保持頭腦的空白,這樣的空白不是清淨而是愚癡;長久以後,不但喪失思考的能力,最後連善惡都無法區分。未來,隨著出家眾素質和認知力的提升,這樣的「愚民政策」還會有效嗎?所以改變是必然的,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在學院,學眾的心靈是自由的,師長不會灌輸所謂「服從就是奉獻、忠誠團體就是崇高」等集體主義觀念。誠然,強調思想的統一,可達成團體的共識,便於完成某些偉大事業。但是,由此高壓集中而產生的集權,讓這些本來追求身心解脫的修道人,反而套牢在這種所謂「神聖」的意識形態中而無力自拔??這也許是因為人類害怕孤獨,尋求依靠的社會性吧!所以,以上述的方式:強調團體利益、塑造偶像,容易聚眾。在世間,這種思想的外殼是林林種種的主義、黨派、社團;而佛門中往往貫以宗派、山頭的名義。不過,昭慧法師說的好:「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樣聚來的人,是無法與清淨法相應的,最後反而平添了彼此間的恩怨情仇。」弘誓的師長不僅不灌輸此種觀念,在修學的過程中反到是經常提醒學眾,不要掉入意識形態的陷阱,要時時回顧佛陀「依法不依人」的教誨,樹立正見,矯正偏差。

學院的圖書館除了三藏典籍、各種宗派著述外,還有眾多社會學、心理學的書籍。在學院看什麼作者著的書,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在沒有接觸從某些嚴控僧眾之道場出來的學眾前,我並不知道在這些道場中,居然有些作者的書是禁止閱讀的。作為成人,讀佛法的書籍竟然要接受「少年不宜」的制止。那些師長看來並不重視對學眾「擇法」能力的訓練,反而是以不准看、不准聽來維持住眾的順從,讓她們徹底喪失思考能力而唯師長馬首是瞻。這樣的結果,不知是師長的悲哀,還是住眾的不幸!

反觀弘誓的做法是:首先對學生有充分的信任,相信大家都是為法而來,在奠定佛法正見的基礎上,以道德的勸勉,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潛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訓練出既有敏銳思辯力又有問題意識的現代弘法人。這種學風薰陶出的學眾,心態是健全的,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思想活躍而言行規範……。這樣的教育方式,並非是標新立異,注重智慧的抉擇和道德的勉勵,恰恰呼應了佛陀弘法世間的本懷。所以,弘誓的模式不是反傳統的,而是具有真實意義的回歸。是精神的回歸,法義的回歸,而不是形式上的因循。生活在這樣思想自由的空間下,想要壓抑都很難。


三、 人盡其材

       弘誓學院培養的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學究式學生。學院的課程設計,依戒、定、慧三學的總綱,開設相應的科目,訓練學生在修行的實踐中,三學增上而不顧此失彼。若論弘法面向的多元化,從《弘誓電子報》每期的「師生動態」中,即可見一斑。2007年,我在弘誓參學僅五個月,就目睹並參與了兩次專題講座、兩梯次禪修、兩場次大型的國際會議,其中還不包含師長對外的護生和社會關懷。
    
     學院的硬體設施和人力資源,可以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句話來涵蓋。就建築的利用率來看,幾乎每個空間都變成了多功能室。例如:齋堂除去是師生平日用餐的場所外,遇到學生臨時增多,又兼具教室和會議室的作用。去年舉辦的「國際入世佛教協會2007全球大會」又佈置成接待國外學者的自助餐廳。看到這個場面令我想起,目前許多道場都在大興土木,修建各類殿堂。在這些金碧輝煌的殿宇中,多了膜拜和乞求,但是佛陀教化世間,淨化人心的現實意義,卻相形淡化了。相較於此,那麼弘誓的「物盡其用」,算不算是另一種意義的惜福呢?
    
     學院常住人員不過十幾位,在這個主要從事文教志業的僧團中,每個人都是身兼數職,既要在講臺上傳道授業,到了大寮又可捲起衣袖做羹湯,我對法師笑稱:「這裏的住眾是既可上廳堂又可下廚房的預備役。」學院舉辦的歷屆大型研討會,從籌備規劃,到各類文宣品的美術設計、文字編排,皆由師生共同完成。許多學眾來到學院,因為行菩薩道的需要,又自學了多項技能,讓每個人的潛能悉數開發,呈現出的作品甚至不輸於專業人士。
    
     總之,在學團無論學歷高低、能力強弱、每個人都有發揮其專長的機會。在這裏,沒有擁有知識的傲慢,也沒有職位大小的階級劃分,本著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個人盡己所能,服務社會,利益眾生。
    
     最後,再次感恩昭慧法師和性廣院長,是您的慈悲成就了我們求法的心願,讓我在修道的過程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還要感謝弘誓所有的老師同學,是各位在學習、生活上的照顧,讓我們感受到濃厚的法情道誼,而沒有獨在異鄉的惶恐!
    
     謹以本文,敘述我眼中的弘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