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

林端教授、張家麟教授

■ 林端教授引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學務分處主任)

          身為社會學家,我個人的專長是「宗教社會學」與「法律社會學」,常在台大社會學所與政大宗教學所開設「宗教與法律」的課程,對於本次會議的第一個主題「國家管制、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有下列的意見:
     
          中華民國在台灣自1987年7月15日解嚴之後,基本上已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度,成千上萬個本土與外來宗教團體皆可在台灣自由傳教,成為一個「宗教奇蹟」,台灣島幾乎成為一個「宗教島」。但是,在台灣社會宗教自由的背後,台灣多種已經頒佈的法律或行政命令,或者草擬中的法令(其中最主要的是「宗教團體法」草案),基本上都是以「宗教法人化」、「制度性宗教化」為其原則,希望將非制度性特色的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納入管理,無形之中,對後兩者在宗教市場的競爭,起了不利的影響。他們不易法人化的結果,將會在國家法令之下,成為「事實上之宗教」(religions de facto),而非「法律上之宗教」(religions de jure)。
     
        從「法律社會學」的立場來看,任何國家立法,都必須清楚認識國家法律所屬的社會與文化的特性,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容易流於「紙上立法」(paper law)。而從「宗教社會學」的立場來看,台灣社會的「宗教奇蹟」,除了原住民多元的固有宗教信仰之外,台灣漢人社會集聚了成千上萬的宗教團體。雖然向內政部民政司宗教科登記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只有二十七個宗教,但是即使沒有登記也可以自由傳教,很多宗教團體是以其他人民團體的名義,甚至連財團或社團都不是,但確確實實在運作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宗教就採取相當兼容並蓄、寬容對待的態度,我們並沒有很嚴格只能信一個宗教,或只能相信一個唯一真神的宗教習慣,台灣的漢人社會也不例外。以最興盛的民間宗教來說,常常是佛道不分、儒、道、釋三教合一,甚至五教一同,人們並不會覺得神明之間會衝突與打架。這種漢人社會的宗教文化,我們稱之為「綜攝主義」(syncretism),在各民間宗教皆可普遍看到。1比較典型化的例子,如大陸傳到台灣的一貫道,還有東南亞的德教、越南高台教也具有這個特色。「綜攝主義」宗教文化的影響,其結果便會使得一般社會大眾,很容易改變他的宗教信仰與宗教認同的對象,而且並不會刻意地只相信一個特定的宗教或神明(多重信仰與多重認同)。在這種情形下,西方人認為「改宗」(conversion)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但是在台灣的漢人社會裡,會認為轉換宗教是很正常的,所以有學者稱呼台灣漢人在不同宗教裡游來游去的現象為「游宗」。2
  
其次,漢人社會的宗教傳統,是以功能普化、「擴散式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為其特色,而非西方社會常見的「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前者的教義、儀式與組織,常與世俗的社會生活與制度混合為一,後者則有獨立的教義、儀式與組織。3所以,我們宗教文化的特性,展現出「綜攝主義」與「擴散式的宗教」特徵來,我們的國家法令就必須要注意到這種宗教文化的特性,是否會被我們的法律規定所拒斥、所扭曲,畢竟法律不能脫離社會文化而存在,法律必須顧及我們社會文化的特性,而做某種程度的因應與調整。

        此外,戰後台灣社會逐步邁入現代化,在台灣社會也看到現代社會常見的宗教多元化的現象,尤其是所謂的新興宗教(New Religious Movements, NRMs)4的發展。在一個相當世俗化的社會中,人們會常常看到宗教熱情的復興,這種宗教熱情與宗教熱誠,或多或少會以比較激情與狂熱的方式出現。新興宗教挑戰了過去「文化宗教」或「制度性宗教」的霸權地位,相對於前者,它們常常被看成是異端,但是在迅速發展之下,卻有如鄉村包圍城市一樣,新興宗教的游擊戰策略,常常逼得主流的制度化宗教招架乏力,深深感受到這些散兵游勇般的新興宗教的威脅,台灣社會也不例外。
   
        感受到威脅的不只是傳統的制度化宗教,而且也包括國家公權力與社會大眾的公共秩序。新興宗教往往給人「神魔難分」的印象,把宗教、科學與巫術等,統統混在一起來發展,對於既有的宗教秩序、法律秩序與道德秩序,成為某種程度的具體挑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要在台灣制定類似「宗教團體法」的時候,對新興宗教常常是相當不利的。因為它們的非正式性格,常常無法以「法人」的概念來加以涵蓋,他們就會在一定的宗教法令之下被相對化,即使不是淪為負面禁止的對象,也不會是正面鼓勵的對象。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制定任何宗教法規的時候,會形成以國家法律來將宗教團體作分類,某種程度可能會違背了憲法所保障的各宗教一律平等的精神。

  
■ 張家麟教授引言(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

          我國在解除戒嚴後,由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變成我國的主要立國精神,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擁有者包含行政、立法、司法的菁英,應該以憲法及相關法律來保護其統治的人民、團體的「宗教(信仰)自由」及「宗教平等」的基本權利。在此憲政理念下,國家領袖及官僚體系執行公權力時就應該依憲法信仰自由、宗教平等的精神訂定符合時代需求的法律,當作「依法行政」的依據,保護人民基本人權(human  rights)中的宗教自由與平等的人權。
     
          台灣地區對宗教自由的憲政保護,過去只有憲法、大法官會議解釋及寺廟管理條例,缺少法律位階的宗教自由保護法。就憲政維護人民基本人權立場來看,似乎缺了一角,導致政府在維護人民宗教自由過程中,創造許多繁雜的「宗教行政」命令,當作官員依法行政的根據。行政官僚體系主管部門──內政部必須每隔幾年就匯編一套宗教行政法規,當作各級政府主管宗教團體及事物的裁決依據。由於繁複的法規,造成主管宗教官員龐大的壓力,如果官員積極任事,就可能官司纏身,這也是各級政府宗教官員無法安於其位的原因之一。對國家而言,宗教官僚體系流動率過高,宗教行政事務就不易推動,也造成國家宗教業務效能不彰。
     
          此外,當政府官員引用不同法條對同一宗教活動的裁決時,就可能造成依法行政的混亂與不公平,這是法令如毛的後遺症,也是沒有一套宗教團體共同遵循法律的缺失。以新宗教申請登記為國家公文書為例,過去政府的行政裁量新宗教申請案的作為至少有五項之多,形同沒有一套標準來看待新宗教申請案。因此曾導致一個廟(黃宗)申請成為新宗教,被政府核可的荒唐舉措。
     
          為了避免行政官僚體系依法行政沒有一套準則,及站在人民與生具有的宗教信仰自由人權的維護,並補足憲政體系法制缺失,此時政府應該積極思考與貫徹宗教自由與宗教平等的法治建設,加速通過宗教團體法。

1  參見李亦園,《信仰與文化》,1978。
2  這是宗教學家鄭志明的看法。
3  參見C.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1961.
4  參見Phillip Charles Lucas and Thomas Robbins(ed.), New Rreligious Movemen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Leg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in Global Perspective, 2004.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