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睽違三年,禪風一變——參與100年「禪七共修」有感

釋耀行、易嘉

        100年7月31日~8月7日,學院舉辦了為期七日的「禪七共修」。主七禪師是院長性廣法師,在禪觀的教學中,法師強調三學增上、不廢解行,次第分明的傳授、觀機逗教的禪風,令學者受益良多。
        「戒、定、慧」三學是佛陀教法的三大主軸,依照修道的次第,七日間我們實踐、增長三學,身心因此漸漸安頓下來,體會到清淨善法所給予的現法樂住。
七天的課程設計嚴謹而有序,每日八支香,每支香一小時,加上早間的晨誦、晚上的聞法、日間的經行、小參,可謂是加功用行只爭朝夕。
因為性廣法師學業忙碌,學院主辦的暑期禪七已經暫停三年,此番再次入堂,禪師的教導令人頓感耳目一新。其針對新學、舊知的不同問題應病與藥,學員但凡用之,皆可隨類得解。以下就著筆者有限的文字能力,將這些特色做一個簡略的報告,來抒發內心的法喜,以及對於善知識的感恩。

初探止觀堂奧

        本次禪修,定學的內容以「持息念」為所緣,意在培養專注的心念來對治平日的散亂,過往的學習,都直接將所緣放在鼻下人中的部位觀察息的出入。但初學者的心念實在是太粗糙,難以覺察到那麼微細的鼻息,而且越著急,越是觀不到。性廣法師因此教導學員將觀察的位置轉移到胸部,因為風大的推動,這裏的息比較明顯,令學員可以很快的「念」住於此,待念力增強了,再重新將所緣放回人中。
        另外,觀察、瞭解「息」在胸部的推動,也為後段的課程——「四界分別觀」打下了基礎。因為在「四界分別觀」中要觀「風大」的兩項特質——「推」和「撐」。這時學員早已熟悉了「推」的運作,所以再次觀察也不足為難。
        至於「觀慧」的學習,是以「四界分別觀」作為定課。具體的方式是:在自己的身上觀察四大的12種相(特質)。這12種相從性質而言可以分為兩類:1、粗相;2、細相。按照常規的觀察順序,兩類性質的相狀都要均衡觀察,以平衡四大。但是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性廣法師發現,現代人因為諸多因素的原因,身體普遍羸弱,平日就全身僵硬、身體沉重,不用觀,「粗相」就現前。所以安排功課,如果讓他們一開始就觀這些「粗相」,那麼光是身體的不適就讓他們煩惱頻發了,哪里還有耐心繼續觀察下去。
        基於這樣的原因,性廣法師調整了觀照的次第,先持續觀察「細相」,再逐漸增加「粗相」的內容。「細相」與「粗相」的比例搭配也是「細相」多於「粗相」。但諸位千萬不要以為「粗相」就是要排除的部分。這兩種相其實都是四大所呈現出的,所以無所謂好壞,只需要平衡。
        這不只是簡單的觀照次序調整,這些調整的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義理背景和豐富的修道經驗,絕非教導者的一家之言,從早間晨誦禪師念誦的《阿含》、《華嚴》等經教就可以證成,這些方法都來源於佛陀對弟子的教導。因此以純正修道原理應機施教,這才是教導的善巧。

釐清修道意義

        因於禪修的行門特質,許多禪修者過於偏重修行技巧的操作,從而忽略了修持的終極意義。例如:無論是「持息念」還是「四界分別觀」,當心念逐漸止息下來時,都有相對的輕安相生起,初學者於是樂在其中,止步不前。同樣的因為心的逐漸沉靜,身體累積的一些舊疾開始顯現出來,禪修者在修持「四界分別觀」的過程中,發現因為平衡四大的原因,這些疾患居然瞬間消失,於是將修持「四界分別觀」當成治病的工具。每當此時,性廣法師都反覆提醒,不要貪圖小利,忘失修道的目的,「身體會因為你的用功而好起來,但養生不是你用功的終極目標,因為它擋不住無常的腳步。」透過禪師慈悲的反覆叮嚀,我們的正念得以樹立。

小結

        七天密集用功,禪師都陪伴著我們,耐心教授、軟言慰予,無論是禪堂靜坐還是齋堂用餐,都提醒我們保持正念。晚上的大堂開示更是精彩迭出,禪師妙語連珠,列舉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修道的意涵,所謂「智者以譬喻得解」。這些故事令老參會心一笑,因為他們知道故事背後蘊含的深義,新學者也聽得其樂融融,一掃整天坐香的疲憊。
        禪堂內有禪師的循循善誘,外有志工的細心照料,他們將環境打點得乾淨、俐落,以美味營養的飯菜供養大眾,這樣的法佈施、財佈施,令人感動。因為本文篇幅的限制,還有很多禪師教導的點睛之作,待筆者整理成篇後,再與諸位同道分享。

■易嘉仁者感言

師父:您好!
        對昨天自己的行為有一點反省,想跟您報告一下,請您幫我看看還有哪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不良心念。
        昨天早餐後,學員分享禪修心得,我本來只是坐在下面安靜地聽,分享她們的收獲和感動,後來您說到要感謝所有志工的護持,說生命中本來只有父母對兒女才會這樣不求回報地全心付出,全力呵護,而這些志工犧牲自己的時間,每天備辦潔凈而營養的飲食,打理好整齊乾淨的環境,看到我們修行有成就為我們歡喜,就像父母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難道不應該好好感謝她們嗎?
        雖然我每支香前都有感恩志工的護持,但是沒有想得這麼深入和透徹,聽到這裡,暖流打從心底涌上來,眼淚奪眶而出。就在自己感動得稀哩嘩啦之時,被您點名上去和大家分享。對於很怕當眾講話而且正情緒失控的我來說,本能的反應就是躲,可是這樣的場合躲到哪裡去呢?何況您已是第二次叫我,再不上去也很不像話,只好硬著頭皮上去,結果在上邊抽抽搭搭個不停,根本沒有辦法說話。後來情緒稍微平穩一些,但收獲和感觸實在太多,完全沒有想清楚重點和次序,只好想到什麼講什麼,鼻涕眼淚、語無倫次說了一堆。中午吃飯時還說,您怎麼看到我眼淚正流得地稀哩嘩啦,還把我叫上去?卻完全沒有反省到這張剛出堂的考卷,自己壓根沒有及格,禪堂學到的功夫半點也沒有用上。

一、為什麼情緒失控?

        不能老說我就是很容易感動啊,這樣給自己一個看似堂皇的理由,一再縱容自己,看不到情緒不平穩的另一面——也很容易生瞋惱。一個人不會只在感動的時候無法自持,而在面對一些讓自己不愉悅的境況時能夠情緒平穩。觀照力很弱,當情緒升起時,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呼吸乃至色身所起的變化,等到醞釀成熟,已無法控制了。出堂前,您教導大家,在平時遇境逢緣,情緒升起時,馬上把注意力轉到觀息。心念、情緒的起伏對息的影響非常直接,這一點我在這次禪修中體驗很多,但才一遇境,就忘記如何操作。

二、為什麼很怕當眾講話?

        表面上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裡面其實是更深的我執。這一點以前外子提醒過,但我不肯承認。怕講不好,為什麼怕?不過是怕影響自己的形象罷了。每個人自覺不自覺都會預設一個滿意的自我形象,認為自己應該是怎樣怎樣的才比較好,不符合預設的,就會想方設法掩飾,方法無非兩種:已經做了的,文過飾非;沒有做的,乾脆逃避。這樣的方式既欺人更自欺,長久下來,我執愈來愈重,虛偽刺也越來越深。

三、既然說要發菩提心,以在大陸弘揚導師思想為己任,那麼就不能僅僅培養自己在法上的正知見,還要慢慢鍛煉如何弘法,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就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功課。用各種善巧的言語讓對方了解、接受導師思想,還要在別人無理攻擊導師思想時,敏銳、精準地回應。以前有很多次,聽到別人對導師的思想人云亦云,亂說一氣,就很急,明知道對方說得不對,但自知沒有無礙的辯才,怕說不到要害,反而引起無謂的諍執,只好閉口不言。下來就很氣地跟外子說,一聽就是根本沒有看過導師的書嘛,如果看過某書,怎麼會這樣亂說呢?!
        以前都是覺得自己腦子反應慢,隨機應變能力弱,用寫的方式比較容易梳理清楚思路,所以在大眾場合,能不開口就不開口,即使外子一再提醒、一再鼓勵,都不肯鍛煉自己,只有在工作需要或會議發表時迫於無奈才講。但是以後不可以再以「我擅長用寫的方式」作借口,不鍛煉自己的臨場即興表達力,因為這是為弘法而必須要修學的功課。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反省,請師父慈悲教導。
感恩!

易嘉 敬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