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弟子怎樣面對倫理兩難議題
——2024年「香巴拉出版社」視屏訪談昭慧法師


袁筱晴譯


香巴拉總部主持人史蒂芬(Stephen,以下簡稱主持人)
  請各位相互禮敬!
  歡迎各位,感謝你們參與這場演講,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昭慧法師這位特別來賓。她是《佛教徒與倫理學家》的合著者。

主持人
  法師,今天在場的同仁在出版這本新書的過程中,於不同階段都參與了製作。很高興能大家齊聚一堂,分享我們一起工作的成果,並聽您聊聊這本書。謝謝您願意跟我們分享。

昭慧法師
  很榮幸到場與各位聊聊,謝謝。

主持人
  您與彼得書中的對話深具啟發性,你們探討了西方哲學與佛教思想中的異同,很慶幸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很少看到東西方哲學家進行這樣的對照。同時,書中的話題剛好對應當今世界的現況,或至少我可以說,西方社會的現況,所以這本書出得正是時候。

昭慧法師
  謝謝,我覺得非常榮幸,很開心有這樣的一個因緣,在香巴拉出版社出版這本書。

主持人
  感激法師,我們也深感榮幸。那麼就讓我邀請布莉安娜,此書的責任編輯來主持今天的問答。

布莉安娜(Breanna)
  法師好,我是布莉安娜,在出版過程中,我時常聯繫彼得辛格。很開心今天終於可以在線上與您面對面,也再次感謝您答應我們的邀請上線。

昭慧法師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布莉安娜,經常透過辛格教授轉來的email看到布莉安娜提出很好的修改建議,所以我也蠻開心的。

布莉安娜
  《佛教徒與倫理學家》這本書相當精彩。有趣的是,這場對話似乎源於妳和教授私下隨興而深刻的交流,所以我們想知道,聊到什麼程度的時候,你們才覺得,這些對話似乎可以成書?

昭慧法師
  其實我們不是先有交談,然後忽然間感覺要出書,應該是開始這場對話的兩三年前,2008年2月,德國基督宗教界精神導師古倫神父,在偶爾的因緣下跟我交談,他很喜歡Mahāyāna Buddhism(大乘佛教),希望跟我對話。2011年6月上旬,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之邀,我前往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參加「教會日」的跨宗教禮拜與系列活動。隨後又到烏滋堡(Wuerzburg)本篤修會的明斯特史瓦札修道院(Munsterschwarzach),與古倫神父展開宗教對談。2013年出版德文版、中文版《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之對話》。
  2014年辛格教授到台北參加關懷生命協會(簡稱LCA)、玄奘大學與佛教弘誓學院共同主辦的一場大型動保國際會議,主題是:「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我們請辛格教授做keynote speech(主題演講)。在前往花蓮的火車站候車時,我將前一年與德國基督宗教界精神導師古倫神父合著的Was glaubst du? Christentum und BuddhismusimGespräch(《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之對話》)德文版致贈辛格教授。
  沒有想到這樣短暫的交流,竟然觸發了辛格教授的想法——「合著新書」。回到澳洲後,他立即來函告知:在回程的飛機上,閱讀了古倫神父與我的合著,「也許有一天,當我們兩人都沒那麼忙碌時,我們可以試著進行類似的對話。」(Perhaps one day, when we are both less busy, we could try a similar dialogue.)
  我回函表示,對這樣的建議有很殷重的期待,「因為您是我長期景仰的前輩哲學家,與您這樣的智者對話,必能擦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I responded with high hopes that we can have this exchange, “I have much admiration for you and I feel a dialogue with a wise philosopher like you will kindle the light of wisdom desired by the world.”)
  我們就這樣展開了「合寫新書」的計畫,為辛格教授安排了兩年後(2016年5月下旬)的第三度台灣之旅。這一次,我們敦請他於主題為「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向台灣聽眾發表主題演講:「有效利他主義:21世紀倫理」(演講題目:“Effective Altruism: Ethics for the 21st Century”),並於會議舉行之前,展開了三天的高峰禪林之旅。與我們同行的,有來自波蘭的Katarzyna de Lazari-Radek教授,幫我們擔任口譯的張瓈文(Doris)教授,以及負責接待辛格教授的銀行家陳雁智先生與夫人余瓊招女士。我們在南投霧社山上的菩提院,接受性廣法師與住眾們的盛情款待,並且依於辛格教授預先擬定的對談大綱,進行了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的座談。
之所以會選在高山頂上(而非都會地區)進行這項座談,是因為辛格教授於來函中詢問:
  「您知道我們將在哪裡進行對話嗎?例如,在大自然中是否有一座佛教寺院,我們可以去到那裡,並在我們的交談間,享受在美麗的自然風景中漫步的樂趣?」(Do you know where we will have our dialogue?  Is there, for example, a Buddhist temple in a natural setting where we could go for this, and enjoy some strolls in a beautiful natural place between our conversations?)
  由口語而書寫,由兩造對談而口譯、聽打,兩者都是很吃力的工作。特別是面對著邏輯綿密、議題深廣的哲學論述,口譯與聽打就更形費事。這樣的半成品要著手處理,那是近乎「全面改寫」的心智工程,而尊敬的長者辛格教授,竟然寬容地獨力完成了英文初稿,這讓我既深懷感激,也甚感歉咎!
  張瓈文教授與康筠翎居士在不同階段,對本篇論文作出了中、英對譯的貢獻。而袁筱晴居士更是在其後全面接棒,不但仔細整理、爬梳了筠翎的舊譯稿,還在辛格教授與筆者書信往來的觀點討論過程中,隨時進行中英對譯的更新工程。她成了我們在整個新書撰寫與討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同伴。在此對她們謹致謝忱!

布莉安娜
  謝謝,這過程真有趣。順著這個話題,我好奇的是寫書過程中,幕後有沒有什麽精彩的故事發生?譬如在你們交流時,有沒有什麽有趣的軼聞或小插曲?對談過程中是否碰到觀念特別契合,或是觀念差異比較大的時候?

昭慧法師
  我們的對話大概一個晚上跟第二天上午就結束了,總共也就五到六小時,可是這本書中文版其實拖了5-6年。為什麽會這樣?你很難想像這中間有很多的麻煩,例如中文聽打跟英文聽打都同步進行,可是口譯過程中可能有些內容跟中文講得已經不一樣了。我正好又接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然後又接宗教系系主任,行政事務忙壞了,當時還沒有找到筱晴幫忙,所以就擱在那裡不知道要怎麽處理。
  非常感謝辛格教授,他是一位大哲學家但是完全沒有架子,看我那麽忙就先處理英文版並整個潤稿。因為他看過,我們接下來就用英文版來進行接續的工作,可是英文版畢竟當場口譯,跟我講的難免有些地方落差很大,很多地方都必須再補充。後來認識筱晴就請她幫忙翻譯,在五年的時間裡,經常都是辛格教授把書稿處理好了給我看,我再回答。大概都會停留好幾周,因為有時候一忙也沒有辦法細看,等到停下來有時間回應給他一些意見,筱晴再翻譯傳給辛格教授。
  五年下來,我們之間的信件不亞於三十封。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辛格教授不但嚴謹敬業,而且非常謙虛,不會因為我是一個哲學界晚輩,而有一種大佬或長者的感覺。他非常平等,非常慈愛,非常體貼。我常跟他抱歉說:「對不起,對不起,我最近太忙了,您的信我擱了很久才回。」他告訴我說:「妳不用跟我說對不起,我瞭解妳的忙碌,沒有關係,妳放輕鬆一些。」
  他流暢深厚的文學造詣,把本來很粗糙的聽打稿梳理清晰,有時候他會針對某一些詞彙非常嚴謹地詢問,請我再確認一下是不是這個意思。例如當我說聖者境界的時候,口譯的教授翻成saint(聖人),可是辛格教授就有很直覺的敏感,他認為這個「聖人」可能是基督宗教脈絡下談到的那些聖徒。他跟我確認,真的是這個意思嗎?我們是指這個意思嗎?因為他這樣提醒,我才會再跟他做一個詳細的解釋。例如「阿羅漢聖者」或者「菩薩聖者」,他們代表著什麽樣的一個意義,然後他才從這裡選出一個最適當的字填入文章。雖然拖了五年,可是在互動的過程中卻有很大的幫助,之前快速的對話還不夠嚴謹,等到他提醒的時候,我會再周密的思考,甚至就著他新拋出來的問題想到,原來還可以有這個角度,再用佛法仔細回答他。
  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發覺,我們在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些不同的見解,但是能夠彼此欣賞,不會用一種攻防辯論的態度去面對。我是一個佛弟子,當然用佛教「緣起中道論」的思維來看待每一件事情,包括每一種倫理爭議。但是辛格教授的效益主義,特別是最大化效益原則,其實也在問答中給我一個反思。例如:遇到一些倫理兩難很難避免殺生,也許你勉強自己不殺生,但可能會造成更多人的死亡,更多生靈的受害。那麼你會站在一個什麽樣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傳統的解脫道會非常嚴謹的說,任何時候都不殺生,這是對於不殺生最好的持守模式。但是在大乘佛教中卻看到一個比較開闊的見解,就是菩薩真的有可能為了保護多數人的生命而寧願殺了對方,而且不但保護無辜的生命,保護他們的家屬,也包括保護這個作惡的人,避免他下地獄。因此菩薩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寧願自己承擔這個殺業,「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大乘佛教的寬廣在這裡。當我陳述這點,辛格教授非常開心,他覺得這裡面就有一些交集。
  對話中我們彼此的思維更加細緻,談到這裡的時候,會提到一個效益主義經常被質疑的問題,有一輛載滿乘客的火車停在車站,而且停在錯誤的軌道上。這時有一輛火車即將進站,而且來不及煞車。這時司機如果繼續行駛在這條軌道,勢必會撞上載滿乘客的火車。那麼,兩輛火車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會遭殃,包括司機、包括撞進來的火車,可能大家都完了。此時你站在軌道切換器旁,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把開入月台這輛火車切換到旁邊的軌道。那條軌道是空的,只有一個無辜的孩子在那裡玩耍。如果你把開進來的火車切換至那條軌道,孩子會因此喪失性命,但是其他人得以倖免。這時效益主義者會選擇直接撞向那個小孩,用以保護這兩輛火車上的更多人。
  效益主義經常被質疑的就是選擇保護多數。當把菩薩這個故事跟那個故事去做連結的時候,發現到一個必須回過頭來問我自己的問題。就是菩薩寧願自己下地獄也要把那個惡人殺了,以免他殺害更多無辜。可是效益主義面對的質疑是,如果是無辜的人呢?如果是少數無辜的人,難道也是犧牲那個少數無辜的人嗎?而且菩薩是犧牲自己。可是我無法迴避一個問題,假設菩薩現在是在一個國王或者總統的位置上,那麽他不能只是犧牲自己,他必須作出決策。今天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色列總理內坦尼雅胡,他們難道可以迴避這個問題嗎?這種公共領域的問題,不是講我去殺了一個有罪惡的人來保護很多的人,這樣一個故事就可以解決。菩薩終究要面對公共領域中如何去做兩難的選擇,這樣一個艱難的議題。
  我非常嚴肅的思考反思這個問題,佛弟子面對兩難議題的時候,如果只維持原先的一個框架,就是完全的不殺生,乃至於菩薩願意殺罪惡的人來救其他無辜的人。這些經典的故事雖然對我有啟發,但是不足以讓我去全然面對今天的議題,包括烏克蘭被侵略以及台海兩岸。於是我就更加的清晰的有了思維上的準備,去面對這兩年來發生的問題。

香巴拉員工尼可(Nikko)
  這個問題分為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在某些傳統中提到這個船長,或說這位菩薩殺人的故事時,事先說明這位殺人的船長並不是凡夫,而是登地菩薩。就這個例子來說,您也是這樣看待這位殺人的船長嗎?還是您認為動機發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您在書中跟彼得辛格談到殺人。他所抱持的效益主義關注的是有形的層面,但是他的觀點不包含業力。所以我好奇的是,當妳跟非佛教徒做這類討論的時候,妳如何闡述自己的道德觀中無形和業力的層面?
  抱歉,這問題有點長。

昭慧法師
  這則菩薩本身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佛,他過去生中成為菩薩。菩薩是不是都是凡人?這在部派之中有爭議,有一些部派認為菩薩也有聖者。從最嚴謹定義菩薩是凡人的部派(說一切有部)來說,我們姑且定義這位菩薩就是凡夫,他不是聖者。但是我認為凡夫菩薩在慈悲極致的時候,寧願自己因為惡業而受苦,也不要為了保護自己免於惡業,而眼睜睜看著更大的殺業發生。這個是後來我自己的反思。
  經典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佛陀祖國面臨戰爭,堅持不殺生的釋迦族人在外敵來侵的時候,他們縱使有很高強的武藝,箭頭從敵人的耳邊,髮際,甚至馬匹的耳邊掃過去,但是都不射到對方。來犯的琉璃王嚇到,想要立刻退兵,但是他旁邊侍從告訴他說:「國王,你不要害怕,因為他們是佛弟子,他們是不殺生的。」國王就決定留下來。危急時刻,釋迦族有一個十五歲的青年奮勇去抗擊敵人,他打了大勝仗回來。可是這些迦毘羅衛的戰士們對他說:「不要以為只有你行,這些我們誰不會呢?我們為什麽「沒有這麽做?你難道不知道殺生是要下地獄的。」
  因為烏克蘭戰爭使得我重讀這則故事,發現有一些盲點是過去沒看到的,過去很理所當然的認為,護生就是絕對意義下的護生,但是當我重讀這則故事的時候,覺得講這些話的戰士們其實非常荒謬。他們平時用國家的俸祿來養活自己,他們明明知道他們的角色是武士,武士就有保護民眾的義務跟責任。但是在關鍵時刻,他們想到的都是「我不要殺生,省得我下地獄。」最後選擇投降,導致迦毘羅衛國被屠城。那些戰士當時難道沒有想到,為了要保護更多的人,我寧願因殺業而下地獄。所以,如果沒有發展到Mahāyāna(大乘)那種哲學思維,那麼佛教是不圓滿的。
  另外我發現佛陀在整件事情中,並不是讓迦毘羅衛的人投降,而是在戰場上用非常溫和高超的情感去打動侵略者,希望制止他們的侵略。而且反覆制止了三次,到最後不得已才黯然離開。所以從頭到尾他都只是在反侵略,而不是叫那些被侵略者躺平。我跟辛格教授寫了這本書以後,遇到了這些因緣的時候,我就更加確認,不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自認為不殺生是對的。剛才主持人也提到動機,我覺得那個動機如果只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所以不殺是要避免下地獄,這樣的一個邏輯是有問題的。
  這次台灣在受到中國的威脅的時候,美國把我們當第一島鏈,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容許中共侵略,所以提供了非常多的武器。可是看到包括佛教徒在內的一些民眾非常緊張的認為,美國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會招引中共對我們的侵略,會讓這個地方成為戰場。我立刻在公開的臉書上回應他們,我覺得你們這樣的反戰邏輯是不對的,更精確的講是要反侵略。反侵略備戰是非常重要的事項,如果備戰得夠嚴謹,讓對方覺得要付出太大的代價,那麽戰爭才真的有可能不發生。反之,如果為了怕得罪對方,所以讓自己完全在繳械的狀態,等著對方的悲憫,那麽可能讓全國民眾受到非常大的侵略威脅,乃至於更大的殺業。
  第二個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業力論在佛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是也經常無法理解或者被曲解,所謂無法理解就是,既然業力可能並不是今生才兌現的結果,那對於一個甚至連來生都不相信的人,你如何跟他講業力這些事情。被曲解就是認為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過去生的報應,這樣的宿命論跟佛法的緣起論相去甚遠,而且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很像受害者是業報現前,所以加害的人是應該要加害他的。這是業力論的一個極致的發揮,而且在社會上確實發生過這樣的問題。
  不要說台灣,印度那樣充滿種姓歧視的社會,都可以看到業力論的陰影。例如:認為低賤、低下種姓的人,就是因為他的業力來到了這個世間,所以就要受這些苦。於是沒有一個佛弟子有動力來為那些低下種姓,所謂的untouchable(賤民階級)去奮鬥,去改變他們的命運,包括他們自己也沒有想要改變。他認為這是我的業力,旁邊的人也不認為需要幫他改變業力,因為這涉及到social justice(社會正義)。所以不要說是非佛教徒,即便在佛教徒之間,我對於業力論還是非常嚴謹的。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我都會這麽說:人生的所有遭遇可以分成三種狀況,一種狀況是宿因,就是過去的業力;一種狀況是現緣,就是當前的因緣條件導致現在這個狀況;第三種叫做共業,就是一個社會裡面的共同趨勢,人心的共同所向,輾轉、輾轉像蝴蝶效應一般,終於出現了一個大的災厄,或者是天災或者是人禍。
  這三者要從不同向度看問題,不能全部都歸結到宿業。例如當甲殺了乙的時候,有可能確實是因為乙過去殺了甲,可是當你直接這樣說的時候,乙如果不是佛教徒他會非常反叛。所以我們還是要從甲殺了乙當前這件事情去探究因緣,然後解決問題。甲是不是精神狀況出了問題?如果精神狀況出問題,從佛法的角度是可以從輕處理的。如果是惡性蓄意謀殺,就要更重加刑責。整個過程中的心理、行為都要考量進來,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為社會正義而努力的公共秩序,否則會變成無形中幫助加害者,再捅那個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屬一刀。
  至於共業,共同的趨勢當然是更大的一種業力,確實很難挽回,但是佛弟子不能夠坐以待斃,必須盡量一個人發起,兩個人共同響應,三個人慢慢聚集成更多人,產生巨大的共願,才可能用共願來斷掉共業。很多場合你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一些證據。雖然並不是所有的共業必然能轉,但是共願有多大共業就能夠轉掉多少。例如台灣原來是一個比較專制獨裁的社會,但是透過民主人士的共願,一直不斷的呼籲努力,終於形成台灣今天的民主自由社會。如果大家都認為那個共業就是不能動的,我們只能坐以待斃,那就什麽都不要動。在台灣佛弟子加入民主運動的人比較少,這也是我長期加入民主運動的原因之一,我發現佛弟子們經常在這一部分是不作為的,那麽除了恐懼、冷漠、怕麻煩,還有一些是屬於觀念上的,認為這是業力或者是共業,所以不能轉的。

尼可
  非常感謝昭慧法師的回答,謝謝法師與筱晴。我知道台灣現在很晚,謝謝妳們熬夜。

昭慧法師
  沒有問題的。謝謝。
持人
  再次感謝法師。今天真的很榮幸邀您來跟我們聊聊,我們誠摯希望您的志業繼續推動,越來越成功。也盼您繼續以佛法引導這個世界產生更多正面轉變,並且讓地球成為所有人安居樂業之處。

昭慧法師
  謝謝。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做我能夠做的。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