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人與自然觀點:動物倫理之論述(下)——【世界文明之窗】講座實錄

王汎森 主持
錢永祥‧釋昭慧 演講
釋傳法 潤稿

(五)佛法中的觀點

  記得有一年,長老教會陳南洲牧師要到捷克去開會,他在網站上找「台灣宗教的人權思想」相關資料,卻找不到台灣佛教對人權的論述,於是問我:「佛教有沒有『人權』這個概念?」這真是大哉問!我向他說明:佛教是重視生命的,重視生命的原因,自有佛教哲學的辯證方式,但是佛教從來沒有運用「權利」或「義務」這樣的字眼,來證成生命應予重視。所以在佛教著述中找不到這個詞彙,這是理所當然的。即使「人權」詞彙,也都無法在佛法的哲學體系裡加以證成,更何況是「動物權」與「環境權」呢!

  假使是這樣,為什麼一般人會感覺,佛教特別重視動物的生命?最起碼很多佛教徒都茹素,還有很多佛教徒放生(雖然很多放生行為並不恰當,很多放生動機也已變質,但無論如何,放生的源頭思想還是「愛護生命」)。這究竟只是發自素樸的情感,還是也可說出一些哲學原理來呢?佛教是所有宗教裡特別重視「眾生平等」的宗教,佛陀對弟子所要求的戒規,第一項就是「不殺生」,他並沒有只戒禁殺人,而是戒禁殺害所有眾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戒規出現?這絕對不是隨興之所至而擬訂出來的,背後一定有嚴謹的體證與思考。原來,雖不論述生命究應擁有何種「權利」,但佛家還是從三個理由,來證成「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應予護念」。

  第一個理由是「自通之法」,亦即「設身處地為人設想」。這是非常素樸的同情心,是任何宗教、哲學或文化中都不約而同提到的道德根源,故被視作道德的「黃金律」。同情心不只是存在於應然層面的一種道德教誨,而是普遍存在於人類的一項事實。在佛教稱之為「自通之法」,就是以自己的心與他人的心互相溝通,互換立場以體貼他人的處境。

  同理心既然是同情共感於對方的苦樂,那麼動物與人類一樣會有苦樂的覺受,同理心就很自然地會投射在動物的身上。這不是佛家單方面的看法而已,儒家的孟子也是這麼說的。如齊宣王說他自己不是一位好君王時,孟子安慰他說:其實你有能力做個好君王。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證明此點:齊宣王看到一隻牛將要被牽去宰殺獻祭,那隻牛在被牽著走過堂前的時候,不斷地發抖。齊宣王知道原委以後,就告訴牽牛的僕役說,我不忍心看到牛這樣戰慄不已,是不是可以換一隻羊來替代牠呢?孟子說:國王只要依這種「不忍人之心」,來行「不忍人之政」,對人民一定會有很大的助益。

  一個生命,不管其是不是具足人形,看到牠痛苦、發抖、恐懼時,內心產生不忍之情,那是很素樸的感情,那種感情是可以普及於動物的。那是人間實相的呈現,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祇是應然層面的一種道德教誨。而這樣的「不忍人之心」(或名「良知」),在儒家來看,就已是道德的根源了。

  但這樣的辯證還是不夠完整的,如果認為同理心(姑且稱之為「良知」,或是某一種絕對精神),就是道德的根源,那麼,我們依然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人們的「良知」會有這麼大的個別差異?有些人的心很柔軟,看到動物受苦就忍不住流淚,可是有些人的心腸卻是非常堅硬,可以見血不驚、殺人無數,這種良知差異,我們要作何解釋?如果良知是一種實然的存在,那麼它是先天存在,有些人後來讓它消失了呢?還是先天並不存在,而有待後天培養它呢?爭議當然也就隨著性善論與性惡論而沒完沒了。

  證成「護生」命題的第二與第三個理由,是來自「緣起」實相的檢視。何謂緣起?任何一個現象的存在,是由很多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所以現象並不是恆常固定的,它會隨著因緣條件的轉變而變化,也會隨著因緣條件的瓦解而消散、毀滅,這就叫做「緣起」。緣起論並不純粹是一種價值論,它在實然層面,敘述了一切現象的「實相」。在「緣起」的理則下,事事物物與個人間有著相依互存的關係,所以理應將關切的層面擴大到事事物物,而不祇是關切自己的處境,這就是「護生」的第二個理由。而「緣起」也就意味著一切人事物都公平地面對著因緣的牽制,而無有恆常不變、獨立自存的可能,因此諸法平等,眾生當然也在這種法則的運作下,平等不二,這就是「護生」的第三個理由。基於第二個理由,我們怎能漠視與我們相依共存的其他生命乃至生態環境呢?基於第三個理由,又怎能在意識形態的驅策下,以物種歧視的態度來支配動物的命運呢?

  但這與「自通之法」(良知)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從緣起論以觀,生命從來就不是一個一個的「絕緣體」,他們只是一個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為什麼不是絕緣體呢?以人為例:人的九孔七竅不斷地接受自然界的物質,吸納自然界的精華,排除廢物以讓它回到自然界,無論是感官還是心靈,一直都在與自然界互動,特別是與其他的生命個體,而又特別是與人在互動之中,所以人的喜怒哀樂與健康狀況,都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既然生命本身不是絕緣體,這就意味著生命在實然層面,必然有與其他生命相互溝通的能力與需求。

  有溝通能力,這還只是停留在實然的層面。而生命亦可繼續進化到具足道德自覺意識,例如大部分的人類。這裡我不特別強調人類的尊貴性,因為這與「眾生平等」的佛家見地大相逕庭。但佛法不排除人類在某些方面的進化比較成功,包括了知、情、意三方面的進化。高度進化的智力,加上道德覺知能力,以及強固的意志力,這三者都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但這並非指人類是被特殊揀選的「選民」。一個人的生命進化到成為人類時,如果他不善用「知情意」進化的水平,反而讓他的道德良知麻痺,甚至利用進化的智力與意志力,來做傷害眾生的事情,他也很有可能會退化為「三惡道」的非人眾生。

  當人類的道德自覺有進化時,他就不只是在實然層面感通外在事物而已。人不只是訊號傳遞的載體而已,由於他的道德覺知能力,所以他會對「他者」的處境「感同身受」,甚至進一步依其理智與意志而做出對應的言語與行動。因此人類在動物之中,既有與一般動物相同的溝通能力,且又更加增強此一溝通能力而達於道德的層次。也因此,自通之法(良知)並非在此一層次就已是「自明真理」、最後的結論、最高層的理論基礎,在此之上,猶有「緣起」法則為其理論基礎。

  這就提供了「每人的良知有差異性」的答案。良知之所以會有個別差異,原因在於「溝通能力」。良知有可能因為溝通管道堵塞而泯滅,也有可能因為溝通管道充分暢通而更形強大,乃至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大慈大悲。此一差別關鍵在於人類知情意三者的進化。人類的道德覺知力(素樸的自通之法)是一個與他者溝通的良好管道,他還可以運用理性與意志來建構溝通管道。人類是有覺知能力的「道德能動者」,而人類以外的動物則大都是憑著本能行事的。本能行事無所謂善惡,一隻老虎吃了人,也許不會被判罪,可是人若殺了另一個人,或是殺了一頭老虎,可能就必須接受良心的制裁與法律的懲誡。因此,人與非人類的動物,都是人之道德意識所關懷的對象,亦即是「道德受動者」。

  感同身受的差異性是很大的。有些人特別能夠對弱者的苦難生命感同身受,甚至可以不分物我,不考量自己的利益,來幫助其他生命。但大部分人只會特別保護跟自己有某種親密關係的人,如父母親總是保護子女的利益;而人們也大都照顧配偶或情人的利益。所以,自通之法雖然人人具足,但卻深淺層次不同。媽媽可能如「飛蛾撲火」般地撲進火場救出孩子,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可是對於鄰家孩子,可能就辦不到了,原因就在於因緣深淺之故——親子間有更深的因緣時,那種感受就會更形強烈。顯然因緣的差異會導致「自通之法」的差異。

  雖然因緣的差異確實會構成個人面對不同對象之時,道德覺察力與精進力的差異,但人類並非很絕望地只能受到特殊情感的支配——只能當個偉大的母親、偉大的情人或者偉大的妻子,而不能當個偉大的證嚴法師或德勒莎修女。為什麼呢?因為因緣生法不會恆常不變,而是可以補強的,因此,作為因緣生法的道德覺知能力,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而增強的,是可以在自覺的情況下學習擴充的。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當下看到孺子落於井中,惻隱之心油然生起;想要救他時,不見得會像「心理利己主義」者所說的「幫助他人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如果一個人立刻冒險撲到井中去幫助那個孩子,那時他是沒有辦法考慮本身利益的,如果他還可以考量到將來可能揚名立萬,可能封官拜爵,可能受到重賞,那麼,所有的利益恐怕都比不上自己活下來的利益更為重要。因此,自通之法有它的普遍性與延展性,並不那麼絕望到只能為了某些與自己有特定關係的人,方才得以感通。試想一下,即使電視劇的主角與我們毫無關係,在慢慢觀賞而不知不覺投入劇情之後,把自己幾乎替代成男女主角時,情緒也會跟著他們起伏——他們掉眼淚,我們也跟著掉眼淚;他們歡笑,我們也跟著歡笑。我們的心情跟著他們轉換,這種自通之法,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足的,佛法強調的只是,如何就此既有基礎而加以增益擴大。

(六)如何增益擴大自通之法

  佛法提供兩種方式,一是透過特殊的禪修方法(慈悲觀)來鍛鍊心性;透過強大的心力,來轉變並矯治自己那種「只顧念與自己相關的人事,對他人則冷漠以待」的心理。在禪修中觀照無量無數眾生,觀照自己把心胸放大,把快樂擴散到眾生身上,並拔除他們的痛苦。第二種方式就是實際去做,不斷地接觸苦難眾生,直接地感同身受且付諸行動,這樣能夠讓慈悲心更加擴大並持久不退。

  動物權與環境權,在佛家來看,既沒有根源性的依據,也沒有辦法得到「權利」與「義務」對等的保證。所以佛家罕見「權利」語言,而是從實然層面的緣起論,證成應然層面的護生觀。

  進以言之,樹木與動物是同等看待的嗎?我承認在佛法之中,確實對動物的關懷是超過對植物的。雖然佛法也告誡出家人不得砍伐草木、要妥善照顧環境,但草木或環境因照顧不周而受損,所受到的戒律或業力懲罰,比起虐待動物或對動物照顧不周,還是來得輕些。從這裡來看,佛家是以「有情」(有情感作用的生命)為具有「目的價值」的救度對象。對於環境的保護,是基於尊重生命的前提而為之。由於生命依附於環境,與環境中的事物相依共存,所以環境具有重大的「工具價值」,應予感恩而愛惜。但若說環境具足完全抽離有情而獨立的目的價值,這一點是無法從佛法中加以證成的。

  總的來說,佛家「護生」的理論,並非來自神學或哲學的形上學,因為神學與哲學的形上學,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所以佛法還是儘量以經驗與理性,來證成「護生」的必然性。將發諸人類道德覺知的自通之法,全部納入緣起論的理則之中。無論是自通之法,還是緣起論,那總還是可以在經驗與理性層面來作檢證的。在哲學語言的層次,這樣可以避開「權利來源」或「信者恆信」的困窘。

  但我並不否認,在從事動物保護運動時,我們也會充分運用政治的語言,來爭取「環境權」或「動物權」。即使在哲學語言的層次上,動物權與環境權的證成還有爭議,但是落實在政治語言的層次,這樣的訴求,最起碼有強烈的對治意義——對治人類沙文主義,讓人們注意到:所有的非人物種,並不因為它是張三或李四的財產而具足意義,它本身就具足了主體性意義。動物或植物等,雖然不是道德實踐的行為主體,但卻是人類道德實踐所應惠及的生存主體。

  最後再談一個觀念,人權之所以被提起,是源自「保護弱者」的想法。權利對強者而言,並不構成問題,因為即使不加保護,強者本就擁有極大、極多的權利。只有為了那些連生命保障或生活尊嚴都有所匱乏的弱者,才會關切並爭取其權利。所以假使認同了人權的正當性,那麼我們就無法迴避動物權的課題。因為,就如錢教授所說的,動物的處境比人類更加弱勢。特別是在公民社會裡,牠們沒有發言權,沒有投票權,牠們沒有辦法主導或影響任何對牠們不利的法律與政策,而且最悲慘的是,牠們的痛苦本來可以刺激人道主義者的良心,但是人類社會卻很小心地讓牠們的痛苦,非常隱密地藏匿在屠宰場與實驗室裡,以至於即使是極具仁慈心腸的人類,都很容易忽略牠們的處境。

  前天有個很湊巧的因緣,就讀台大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姪女,帶領我們幾個阿姨參觀她的實驗室,我親眼看到她的同學使用老鼠來做基因改造的實驗。籠中老鼠的毛全部脫光,全身光溜溜的,其中一隻老鼠被釘在籠底不能動彈,她說這是因為植入致癌物質,為了觀察癌細胞的變化情形,所以必須把牠釘住。我們極生不忍之情,但她聳肩表示:做實驗的同學是基督徒,認為動物沒有靈魂。各位請看,牠們是在如此隱密的地方受苦受難的。所以我們不祇是在哲學教室裡談那些細碎的辯證課題,而必須立刻行動。因此從政治語言的角度來談動物權乃至環境權這樣的語彙,還是非常有意義的。謝謝!

四、研討與結論

◎時報文教基金會 余範英董事長

   今天實在相當感動,自己也曾經想接近宗教,尤其是接近佛法,佛法所講的「緣起觀」是很樸實的經驗。剛剛錢教授在談的時候,我就有一種感覺,在想該怎樣進一步增強道德敏感度?怎樣在沒有受到非常大的衝擊之下,自己能夠有反思與反省的動力?非常感動錢教授,因為愛小動物,所以在這裡面他能夠擴大,也因為對動物的關愛,所以能提升自己。我一再思考方法,釋昭慧教授談到「自通之法」有兩種:一種是觀想、一種是實踐。觀想在佛法裡面以眾生平等為基礎,然後要增加慈悲心,實踐的方法是感同身受;請錢教授再跟大家多說一些「感同身受」的方法,好再多做些功夫,對自己多做些功課。

◎錢永祥

  我與釋昭慧教授不同,對她而言,道德是一種修養、一種功夫,對我而言,可能念西方哲學的原因,我並沒有功夫的概念。在中國的思想裡或是在很多的宗教思想裡,會有「功夫」的概念,就是你不只是要知道你該做什麼,還要接著問怎樣做到那個地步?所以,余小姐問說怎麼樣做到「感同身受」,我沒有答案。

  簡單來說,能夠將功夫、修養這個概念,變成自我意識而且去實踐的,可能只有少數,對大多數人而言,必須仰仗內在、外在的機緣,我所說的機緣就是機會的意思,沒有任何宗教的含意。我比較沒有功夫這個概念,「感同身受」就是一種責任、義務,你必須要去重視別人的痛苦;怎麼樣去重視別人的痛苦?我覺得,既然你有這個責任,你就盡量去完成這個責任,碰到各種狀況時就盡量去做,如此而已。

  在座談會談到「動物倫理學」時,最後都會集中到一個議題上——就是吃肉的問題。人家問我你完全吃素嗎?我說沒有。我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只要跟別人吃飯,別人吃什麼我就跟著吃什麼。對我而言,動物倫理學有些很強烈的要求,這些要求式的義務,要去滿足這些要求;因此大部分的情況下,我是失敗的。我的失敗並不表示這些原則是錯誤的,因為我的道德觀是沒有「功夫」概念的道德觀,這種失敗可以接受,也常常發生。從有功夫概念的道德觀,這是失敗的,你沒有做到,你就是失敗。我想這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我給自己開除,對不起。

◎釋昭慧

  慈悲觀牽涉到禪法的修學,雖然很有幫助,但各位未必馬上就能起修。然而最起碼我們可以做一件事,就是以緣起論來超越意識形態,以免「感同身受」的能力,都被意識形態封閉到遲鈍了。今天是三二七——總統大選後藍營大遊行的日子。試想,你若是綠營中人,看到人家在惡罵總統,或你若是藍營中人,看到人家在惡踹國旗,你的心裡豈能平靜?但人們由於難以超越意識型態,來看待生命的苦難,因此對於對方陣營的痛苦,變得很難感同身受。人們即使還沒有慈悲觀的禪法訓練,依然可以透過緣起論的體會,來掃除許多的路障——特別是意識型態的路障。意識型態經常把所有的溝通管道都關閉了起來,讓人完全無法感同身受於對方的痛苦。

  從佛法的緣起論以觀,從來沒有「非此不可」的意識型態,因為從來就沒有百分之百的真理是站在某一意識型態一邊的。佛法的緣起論強調,每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每個人的感官與意識,所接觸到的因緣資訊都有限有量,不可能接觸到無限因緣,因此只能從所彙總的資訊來下判斷。更何況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歷史情懷不同,所以不祇是理性判斷有其局限,即使是感情取向都有可能南轅北轍。因此不要相信自己的意識型態代表著百分之百的真理,這時候你就會留給對方一點餘地,而不會把所有的溝通管道全部堵死。在目前台灣意識型態對立的情況下,不妨先用緣起論的理性思維,敞開道德的門縫,讓自己感同身受於另外一群生命的苦樂。

  我們對動物因為沒有意識型態的隔閡,所以看到牠們痛苦,我們也會忍不住覺得痛苦;看到牠們快樂,我們也會忍不住覺得快樂。可是對於另外一個陣營的人,我們卻很難保有這樣的心情。看到他們痛苦,反而有點像虐待狂一般,覺得好痛快;看到他們快樂的時候,心裡反而痛恨起來。正常的同情共感的能力,顯然已被意識型態冰封起來了。然而意識形態所冰封的心靈,還是可以透過緣起論的體悟,而慢慢矯治過來的。

  對動物也是一樣,我們很難想像,我們不捨得看到任一人因戰爭或疾疫而流血死亡,卻可以無動於衷地看著幾十萬禽流感雞隻,幾百萬狂牛病牛隻被撲殺死亡。難道牠們的流血死亡,我們都沒有感覺嗎?但這些動物只不過是一堆數目字而已,只不過是報紙上所出現的幾行鉛字而已,因此我們被隔離於龐大生命的悲慘場景之外,因無知而心安理得。這豈不也是政府部門、媒體與業者「人類利益至上」的意識型態在作祟嗎?總之,我們要常提醒自己,做一個不受意識型態愚弄的人,這樣可以先把「自通之法」的路障撥開一些。

◎聽眾一(葉海煙教授)

  謝謝兩位,「世界文明之窗」今天請到兩位,一位是開明的自由主義者,一位是開明的重要宗教領袖,我覺得兩位有個共同的畫面,就是從自利到他利的角度,來思考動物權、人權、環境權的問題。錢教授在他的書裡提到 human right,那不應該翻譯成世界,應該翻譯成普遍,把它翻譯成「普遍人權宣言」。我的問題是:人權、動物權的普遍性,是不是可以從我們自身的利益、經驗出發,就是孟子強調的外推、善推的推列過程。當然,我們排除歸納、邏輯、語意邏輯,這些邏輯上的問題。剛剛釋昭慧法師提到自通之法,其實是有點外推之法;錢教授從利益做為道德衡量、具有道德意義的論證,應注意到從個別到他人之間、從特殊到普遍之間,這樣的推論存在的空間、相關的問題。謝謝!

◎聽眾二

  這兩篇演講都很精彩,讓我收穫很多。我進一步想問:第一篇文章從道德觀點來思考人跟動物,還有第二篇文章從人權、環境權、動物權的理解基礎上,我們如何進一步深刻看待人跟自然的關係?謝謝!
◎聽眾三? 莊明德教授
回應一下釋昭慧法師講的,我們不要培養意識型態,意思就是我們想法不要一面倒,在座大部分包括兩位開明的講者,都非常鼓勵動物權、環境權、人權,我自己也很同意。可是,大部分觀念式的推論是很哲學性的,跟idea只有幾個字母的差別,所以,如果從歷史觀點來看,道德或是權利這些相對主義的概念,是不是動物權也有他的限制?動物是不是也認同我們的想法?就是我們告訴一隻饑餓的獅子,要尊重人權、尊重其他人的感受之類的。我不是為了批評,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覺得,在思考時不要在意識型態上落入自我陶醉的境界。謝謝!

◎錢永祥

  大家想法也許不太一樣,但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就是當我們在講道德,或是講動物道德時,我們所關心的是什麼?這種道德,對於動物的關懷,怎樣從一種感受的、經驗的層面或者是身心處境,變成道德的普遍性?莊明德教授問的問題是,這個道德把他放在歷史上看,是不是都只是相對的要求?何況剛剛最後講到,比方說對於饑餓的獅子你要對它說什麼?

  我想道德是這樣的東西:它跟我們的現實處境,跟歷史上每一個具體的處境,是略有所呼應,但又有所抽離的。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道德要求,沒有一個人當下的心理感受,是完全道德化的東西。用康德的話講,道德是一個超越的理念,它有規範性的作用,它不是構成性的東西,它不構成我們現在的歷史;而處境則構成我們現在的心裡感受。簡單說,如果我現在看到一隻狗在痛苦之中,然後心生憐憫之感、也許我去幫他、做些什麼事情,嚴格的說,這跟動物倫理學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那是一種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怎麼做?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做法;哪一種做法是最好?我想道德不會告訴我。道德是指導性的原則,告訴我們方向、去決定我們的行動,但是道德不會非常具體的告訴我們,現在就是該做這件事情;當然在比較簡單的情況會有,你不要殺人、你不要做什麼,但是我們都知道,你到了戰場上就開始殺人。

  動物倫理學,我想是有它的限制。社會上很多人都有惻隱之心,都對動物喜愛,但是當整個社會並不能夠容許你把這變成普遍性的行動準則,我想動物倫理也是有限制的。

  再來講到人跟自然的關係,我個人比較避免去談人跟自然的關係,因為在我的認識上--在座很多位也許不會同意--我覺得是比較功利的關係。到目前為止,關於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的論點,基本上是功利性的論證。大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使用它要受到某些倫理規範的約束;另外一個是:如果你不好好對它,它會反撲、會來懲罰你;這是功利性的考慮,是比較主流的環境生態保護的論點,而我基本上想把動物保護的論點,跟自然分開。我比較避免用功利的角度、用功利的論證,去建立人跟自然的關係,我想可能沒有辦法滿足剛剛這幾位先生的要求。再回到最後那位先生講的論點,根據以往的歷史,愈早的社會愈殘酷、愈壓迫、愈偏狹,愈晚期的社會,我相信是愈開放、愈仁慈、愈善良,我覺得我們不要太去美化遙遠的過去。

◎釋昭慧

  有關如何從個別的經驗發展為普遍的原則的問題,從佛法來說,從「自通之法」的個別經驗推展出來的,就是「眾生平等論」。行動的綱領則是「護生」。依緣起論來看,由於眾生長期發展的因緣不同,生命層次不同,因此護生所能做到的層次,也還是有三種層次的個別差異。

  一、有一種人,目前的修為不足,還必須照顧自己的利益。那麼,這種人的處境,我們依然要予以尊重。對這樣的人,所要求的規範會比較寬鬆:在沒有禍及自己生命的情形之下,不要傷害其他的生命。

  二、對於一個以解脫成聖作自我期許的修道人,他的自我要求就應該要更嚴格些。因為聖者是超越自我的,所以解脫道修行人的自我要求是:即使對方侵害到你的生命,你都不要回報以傷害,即使出於自衛心理,也都要儘量避免。

  三、到了菩薩的生命層次,由於菩薩志在護念眾生,而不祇是要求獲得個人生命的解脫,因此,護生的規範可以嚴謹到起心動念都不得傷害眾生,更遑論是行動。可是菩薩也可以在特殊情況下「大開殺戒」,前提必須是:第一、已經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眾生受苦或即將受苦的局面解套。例如,如果不殺死某一個惡人,將會因他之惡而帶來極大數目生命的痛苦與死亡,而且確實已沒有其他方法阻絕此事。第二、菩薩大開殺戒之時,不要自認做了很道德的事,不要自認可以得到很豐富的收穫。相反的,他必須謙卑地設想:「我寧願承受我傷害惡人之罪業,也不願意因這個惡人的存在,而傷害到更多無辜的眾生。所以這個殺業,我寧願自己承擔下來。」他不可以有「不受業報」的僥倖心理。第三、即使他要終結惡人的生命,都必須具足對惡人的慈悲心,只希望能減少對方為惡的機會,以免他將來承受業報之苦。

也因此,即使是在「護生」的普遍法則之中,依然要照顧行為主體的差異性。

  至於剛才第三位聽眾的問題,我想,我的整套說法都不是「觀念論」。就我對哲學上觀念論的理解,我剛才講的不是觀念論;緣起論若勉強與西方哲學加以對比,較為接近經驗論。緣起論的歸納來自佛陀的體悟。我們也可在經驗中歸納出因緣生滅的法則,但是從來歸納的命題就不可能是全稱命題,所以「所有諸法都必是因緣生法」的命題,還是不能純從個別經驗的歸納而得知,佛陀是透過深徹的洞觀來印證此一法則的。我承認你所說的,從歷史來看,道德、權利,都是很相對的概念,你可以想像得到,即使是一百年以前,印度尚且還有女性為丈夫殉葬而被封作「聖女」的荒唐事。道德與權利的內容,確實是在時空背景中不斷演變的,這會讓我們接受「道德相對論」(或是「倫理相對主義」)。

  但是我常從另一面向思考,倫理相對主義倘若推到極致,回過頭來,是會顛覆此一主張者之本身的。倫理相對主義當然贊同多元化的價值觀,多元化的價值觀可以對治單一意識型態的霸權思想,希望各種意識型態可以在自由的場域,作公平的陳述,而且給予它們相對尊重的地位。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到,當我們看到弱者受到欺凌而代鳴不平之時,很多倫理相對主義的聲音會出籠反擊。他們聲稱「這是我的權利,你必須尊重多元化的想法與做法。」例如:吃狗肉,我們認為應予禁絕,但就有人會站出來說:「這是道德多元、文化多元的社會,我有權利依我的嗜好與我的文化習慣來吃狗肉,在多元社會裡,你必須尊重我的權利。」其實這種理論推到極致,你也可能會傷害到你自己。假使今天有另外一個名叫張三的人,他認為:「我有權利殺掉你這個吃狗肉的人。」當他因殺人罪而受懲罰的時候,他豈不也可以辯稱:「在這個多元化時代裡,我的觀念、思想、行動自由!我就喜歡殺吃狗肉的人,你必須要尊重我的價值判斷。」這樣還說得通嗎?所以倫理相對主義推到極致是危險的。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回到單一意識形態來看問題。我們只是要尋求一個更高的共識,以證成並保障多元文化的存在。

  原來多元文化的社會,並非沒有共識,容忍多元價值觀就是其差異性中之共識。而我們又是如何培養出這種共識的呢?原來,在歷史教訓中,人類發現到,假使不容忍不同的言論思想、不同的宗教、種族、階級等等,整個人類將會受到更多的傷害,生命的浩劫將無休無止。因此人類在慘痛的教訓中,終於達成了「尊重多元」的共識;這個共識來自更根源性的前提,那就是「尊重生命」。還有什麼比尊重生命這樣的共識更重要的?還有什麼意識型態或觀念、做法,是可以凌駕於「尊重生命」這樣一個共識之上的?因此,我並非站在某種意識型態的立場,來對抗「倫理相對主義」,而是同樣透過歷史的演變軌跡,來探索「倫理相對主義」的盲點。

  中間這個問題是比較棘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剛才也說,從佛法中可以依「動物的覺知能力」來證成「應尊重動物的主體性」,但是我沒有辦法證成「應尊重一棵樹木的主體性」,而難免會把它當做「器世間」的一部分,亦即:尊重其工具價值。但是我要特別強調,依於緣起法相依互存的原理,我們應對大自然深深「感恩」。即使是在運用大自然的資源,我們還是應該心存感恩,沒有它們,生命將無以為依,無以為繼。這是我簡單的答覆。謝謝!

——刊於《世界文明之窗》,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93年6月發行。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