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智者以譬喻得解

釋昭慧講.耀行記

98.7.21

  卷十,第260經也是佛弟子間的問答,只不過主角換成了舍利弗與阿難,本經清楚的告訴我們:五蘊和合只是相對穩定的,因為它的來源就是無常因、無常緣,那麼其所生法者怎會是有常呢?

  第261經,除了我們前面看過的套裝句型,它的重點是:富樓那提醒阿難,面對活著的當下(色心呈現的組合)我們抓住不放,因為不可能去抓一個沒有活生生呈現、空蕩蕩的東西,例如靈魂之類的,所以就著這裏來解決才是下手處,如此才能真正洞察無我。

  讀完這幾則佛弟子互為論義的經文,法師非常感慨地說:可見經典不只有佛說,有人說「大乘非佛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就《阿含經》來看也不一定都是佛說,我們反而看到了眾多佛弟子間的問答,這些沒有一則不是佛經、沒有一則不讓我們深得受用。

  接下來的262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因為法師在第二期阿含研習營有詳細講解,因此在此略過。(參見本刊第131期)

  卷四,第102經,描寫了佛陀與祀火婆羅門之間會遇的故事,提示了不應該有種姓歧視。法師於此引導我們回顧前面所提到的,佛陀不與世間妥協的部分:任何宗教如果以殺害生靈作為信仰手段,佛陀是不會因為所謂的宗教和諧而保持緘默的。

  本經中,針對婆羅門教根深蒂固的種姓觀念,佛陀依然提出他的看法:不是以出身背景來決定是卑賤的「領羣特」還是高貴的「婆羅門」,而是看一個人的業(行為和德行)來決定,行為如果惡就是「領羣特」。

  法師就著故事的發生,分析佛陀乞食時面對他人不禮貌行為的處置之道。佛陀既沒有與他爭執,也沒有默然離去,卻是直接轉向問題的中心,讓這個婆羅門自知理虧(因為對一位聖者不禮貌),而且用非常緩和的方式糾正他的觀念。我們從中看到了佛陀的威德力和善說法要的能力,他不會用激進的方式來推翻不義的種姓制度,因為依於激情、憤怒、怨恨所產生的,一定不會是好的果報,而且難免傷殺無辜。所以佛陀在生之時,雖然在思想上、言論上對於種姓制度是不妥協的,但也從沒有煽動革命來改變階級的現狀,他能做到的就是在僧團中完全泯除階級意識,依出家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敘次。

  透過佛陀的說法,該「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法師因此提醒:出家修道者本來就是依信施為生,但是不要產生說法與供養的對價關係,因為法是無價的。法師日常也這樣勸勉學眾,所以面對護法善信的憂悲惱苦,學院的師父們都熱忱前去軟言慰藉、說法誦經、念佛迴向,但是堅決婉拒任何供養,就因為佛法無價。我們不是故作清高,完全是向佛陀學習。

  接續返回卷十,第263經,該經一共用了三個生動的譬喻,告訴我們:首先要知見五蘊的苦、集、滅、味、患、離,接著還要勤修三十七道品,總有一天你會得成就,於是用以下三個譬喻來說明。1、用「伏雞蔭卵」來譬喻,只要依於三十七道品而起修,時間一到就會得到解脫;2、以巧師、巧師弟子手裏拿著斧柄,日久磨出痕跡而不覺察,形容比丘當精勤修習、隨順成就,雖不感覺每天有多少煩惱斷除,但有一天就會得漏盡,因為有修習三十七道品的緣故;3、譬如大船停泊海邊,日曬風飄,忽有一天纜繩斷掉,比丘精勤修習亦當如此,直到有一天結縛使斷除。

  265經,用譬喻來說明五蘊,證明它無有堅實,針對心法也有比較詳細的譬喻,法師依經分別辨析。例如:「受」心所是一種情緒、情感的起伏,我們觸對境界的當下覺受就起,觸結束覺受就滅,水泡就是這樣的特質,所以說「受如水上泡」;「想」心所具有構像的功能,將像取來分析、綜合、研判、歸納、演繹等,甚至從「想」心所中產生名言、概念的分別。「想」心所(意識流)雖然看起來不停在運作,但就像野馬(陽焰),遠遠水波流動的感覺一樣,其實是不真實的;「諸行如芭蕉」,因為「行」是有為法,因緣和合而呈現這個現象,如果將因緣層層剝離,這個現象就不存在了,所以用芭蕉來形容「行」。五蘊中重點觀的是自己的身、語、意行,其背後的推動力就是意志(思心所),因此談行蘊特別指的就是「思」心所。最後佛陀用「如幻不實」來形容「識」,因為「識」要依根緣境才能生起,它不能獨立存在,而且「識」本身也能變幻境相,例如,禪者定心成就時所出現的定中影相就是幻現的。

  正因為心法不像色法這麼具體,所以佛陀儘量用譬喻,讓我們雖然沒有觀到,但最起碼可以理解到它的如幻不實、無有堅固。

  266經重在說明:我們無始以來輪迴生死,是因為無明覆(理智的錯亂)、愛結縛(情意的錯亂)。理智錯亂讓我們看不到真理的光芒,情意就像牢韌的繩子把我們綁住脫不了身,所以長夜生死不知苦之本際。

  接著佛陀用三個譬喻,來形容眾生生死輪迴的牢韌性。即便是大旱災所有草木枯竭、甚至大海水也枯竭了,最後連須彌山、大地也崩潰了,但我們的生命依然輪迴,因為無明和愛沒有解決。有人曾經提出:如果眾生生死輪迴,那這個地球怎麼可以承載這麼多輪迴的生命?而且一旦地球毀滅,那生命又怎麼輪迴?法師於此分析到: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就是不能理解,生命流轉生死不是一個地球可以承載的。即使地球崩毀,他依然可以在其他國土繼續流轉,況且流轉的形態百樣,十方國土無限,哪還用擔心地球擠不下去呢?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