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依法以攝僧,令正法久住──佛教弘誓學院九十五學年度開學典禮致詞

時 間:九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大殿
整 理:陳悅萱
院長──性廣法師致詞

台灣佛教的生命力

     開學了,大家都很歡喜!相信是因為:讀佛學是自己喜歡讀的,是自己爭取來的。我在佛學教育領域工作很久,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學生。例如:大學裡的大部分學生,熱誠度就不太夠,像是為父母來讀書的;但是我很喜歡回學院上課,因為不論出家、在家學眾,都是真心為法而來,上課的時候,每個人眼睛都是發亮的!大家都很歡喜開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學院的招生情況,一年比一年好,當然我要感謝指導法師,以及諸位授課老師認真上課,宣揚乃至闡發佛法的正覺;再者,我們以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為主的辦學理念,也得到了同學們的迴響。

     開學的時候,還是要跟大家互相勉勵。學院的辦學理念,是希望大家在兼顧常住的情況之下,還能夠讀書,能在佛法上精進。但是要做到「兼顧」,確實很不簡單。所以如果在這裡能夠讀得順利,老師規定的功課也都能做得很好,這是比一般專業讀書的學生更了不起的。台灣佛教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幾個大團體特殊的表現,得到眾多關注的焦點;但是談台灣佛教的生命力,不能忽略了樸實而勤懇經營的一些小道場或中型道場,他們為佛教從早期到現在的量變到質變,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礎。

學佛環境與思想格局

     從學佛來講,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以漢傳佛教的大系統來看,漢傳佛教從東漢、魏晉開始,陸續由許多高僧大德傳到中國,但是真正開展出佛學盛世的時代是在隋唐,幾個重要的思想及宗派都在隋到唐之間。宋朝以後,佛教漸漸隨著中國國勢的衰微而衰微,宋元明清並非沒有人才,但是大的思想格局已經開展不出來了。

     隋唐佛教的興盛,當然有諸多原因,個人覺得其中一個原因,是魏晉南北朝間大量翻譯,很多外國的思想因而進入中國。中國在文化方面,有兩次大規模與外國文化的互動,第一次是隋唐時,與以佛教為主的印度文化接觸,第二次是從清代中葉到民國,與歐美西方文化接觸。文化跟文化的接觸,一定要透過翻譯,把外來的思想清晰地傳到本國,如果只是鸚?學話,是不能發生影響力的。所以隋唐佛教的異彩,是奠定在魏晉南北朝,不斷的有外國的僧侶來到中國,本地的僧侶西行求法,經過漫長時間的蘊釀,方纔開創出隋唐佛教盛世。當然其中有很多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因素,現在只是先強調中、印譯經僧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倘若沒有良好的外在環境,很難開創出壯闊的思想。在人類思想史乃至於佛教思想史上,大思想家的出現,從不是憑空創造的,一定要承先啟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勢裡,以幾年的時間自由進行研究與蘊釀,方能提供一套卓越的思想學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行為,但之前一定有一個自由學習的環境與空間。

     台灣現在的學佛環境,有非常好的資源。學佛人口眾多,是國內最大宗教。雖然目前的政局有一點動盪,但基本上仍然算是安定;思想是很自由的,沒有強大特殊的政治力量干擾,僧侶可以自由地各處求法,也可以獨自精進用功。

     能在台灣這樣良好的環境裡學佛,我們要互相勉勵,不要妄自菲薄。學院弘揚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印順導師的思想,絕不是「一家之言」。什麼叫作「一家之言」?宗派就是一家之言,這是祖師大德在修行上,以個人特殊的體會,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學說與法門。但是印順導師學思的過程不是這樣,他是為了要找到佛陀正覺的思想而學習佛法。他的治學是從關切中國佛教現狀出發,從而研究印度佛教史,再回過頭來,為中國佛教作出許多良好的建言。所以我們學印順導師思想,不是在學一家之言,他的著作,從印度到中國,從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後期大乘佛教到中國各宗派思想,吞吐日月,開展的是何等壯闊的局面。

自由開放的學佛園地

     其次,學院是非常開放的園地,包括指導法師昭法師及諸位授課老師,她們不是告訴大家去知道哪些東西,而是教導大家學習如何「知道」。在一個思想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各位可以謙虛地多學習多吸收,並且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老師們都是一時之選,以後上課,大家就可以從她們身上,發掘很多的寶藏。雖然要兼顧常住的職事,受學的過程是比較辛苦的,但是如果各位肯鍥而不捨地努力,幾年之後,一定會收穫豐盛,離開校門之後,會懷念學院的學習生涯。像畢業的學長們,暑期學院舉辦佛學講座,都還會回來繼續進修。

     人才是要有因緣條件才能卓然有成的,學院在印順導師這位大思想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供大家思想開放的空間與優良的師資,讓大家能自由學習,相信已為各位的求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接下來就看大家能不能利用這麼好的因緣、環境,為自己的生命與慧命開創新局。各位倘若願意沉潛,必當有良好的發展。

     放大視野來看,我們能生長在這個時代,做為台灣佛教的出家或在家弟子,這個因緣是非常殊勝的。但我們不能以此自滿。當前無論漢傳、藏傳還是南傳佛教,都要建立歐美乃至全世界的學佛環境。有心加入弘法行列的人,只有養深積厚,深植學養,才能夠面對未來,開拓新局,並且引領時代思潮。

     今天的開學典禮,就以此與同學互勉。祝福舊生經過一年或兩年的努力,能夠再接再勵,完成學業,也勉勵剛入學的新生作好學習的身心準備。希望各位在學院學習佛法,能夠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受用。謝謝大家!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致詞

依法以攝僧,令正法久住

     昨天我從法印樓走過來,看到幾位比丘尼新生很高興的告訴我:「開學了!我們好高興!」我很驚訝,原來同學們對開學是帶著期盼的。就我過往的經驗,快樂假期結束了,要背書包上學校,這不是怎麼愉快的事。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諸位是「愛智者」,是追求智慧的人。英文的哲學家”philosopher”,就是「愛智者」的意思,所以各位是「潛在性」的哲學家。

     從這裡也可看出佛法的難能可貴。怎麼說呢?今年大學聯考的錄取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幾,高中畢業後,只要想讀書,幾乎躺著都能進到大學。在這樣的情況下,佛學院變得非常衰微。早年佛學院興盛的時代,三、四十人的招生好像不是問題,但是近些年來,很多佛學院的硬體規模一應具足,可是卻招不到學生。相形之下,我們非常慶幸!因為學院的設備不算是很好的,資源也不太多。我們沒有經懺佛事或是納骨塔這樣的經濟力量,來撐持學院辦學;學院的資金,都是佛教界一些愛好文教的人士以及諸位校友,點點滴滴小額捐款來的,因此我們沒有辦法用那麼好的設備來款待諸位。

     我們連人力都很吃緊,住眾都是發心菩薩,一個人幾乎是當三個人在使用。像我們的秘書心宇法師,一百多人的學院規模,以一般佛學院的配置來說,秘書處與教務處,至少要有兩、三個人,但學院的教務與文書作業,大都由她一個人在扛。在座的傳法法師,不祇是當各位的老師,下課以後,她還會到大寮去當典座,煮飯給大家吃。因此說實在話,若沒有大發心,不太敢住在這裡,因為住進來要承擔的責任實在很重。

     在人力、財力資源如此緊縮的情況之下,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就是「法」。我們以法來與大家相應,以法來供養大家。大家都是學團的學眾,廣義來說也是「僧」,我們是「依法以攝僧」,依法來各就各位,展開教學與服務,目的不在於壯大我們的家業,而是為了「令正法久住」。我們整個建僧乃至辦學的理念,都是依循著佛陀所教示、印順導師所提撕的理想:「依法以攝僧,令正法久住」。

     也因此要感謝大家,不嫌棄這裡的寒酸簡陋,願意來就學求法,這是非常難得的。我們沒有製作精美的招生廣告,只是透過學院的相關文宣刊登啟事,大家依然陸續前來報名。因此剛才性廣法師說要感謝各位老師,我覺得還要感謝各位同學。還有老同學為我們作口頭宣傳,這也是為什麼學院的報名同學會逐漸增多的原因。今年光是專修部新生報名的同學就有五十位,加上研究部應該有六十餘位。這麼多的同學就讀,確實也讓我們很驚訝,以當今社會的大學普及情形來說,佛學院萎縮是正常的,我們還能夠不減反增,這反倒是很特殊的。

自由必須伴隨紀律

     另外剛才性廣法師也跟大家談到,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學院,我想大家來到這裡,可以感受得到自由與開放性。我們能同情理解,許多學院擔心少數的偏激份子,傳佈一些不如實、不健康的思想與言論,傷害學院,讓人心動盪,受到困擾、誘惑,甚至無法安住。基於團體管理的方便,往往不得不作些學生言行的監控。但是即使可能發生這類傷害,我們都不願意為了達到對學院有利的狀況,而對大家做任何的控管,這是學院一貫的開放政策。

     許多同學告訴我,進到學院就感染到一種自由的氣氛,我想這應該是很自然散發出來的氣息。我們希望同學的自由,是具足充分開放的心靈,接受佛法的教學,我們只是教大家學習,用自由的心靈來啟發生命的智慧,而不是向各位灌輸佛學知識的標準答案。

     但是大家也要注意,自由一定是要伴隨著紀律的。各位不要在這裡形成放肆、懶散、散漫、目無法紀的風氣。如果諸位不能在這裡學習到良好的佛門威儀,不能在戒律思想的薰陶之下,學習自我尊重與自我節制,不能在尊重他人、愛惜物力的前提之下,莊嚴自己的身心言行,那麼無論你將來到何處弘法利生,或是在家庭、職場中與人相處,佛學院三年的教育,對你都是沒有幫助的。你會依然故我,甚至以「開放自由」為名,巧為放縱的言行來作辯護。這樣一來,不但是你的表現讓人輕視,連帶地連學院都因此而讓人家看衰。他們會誤以為:「弘誓畢業的那群人,表現出來的就是那副德行。」

     我經常向同學們提醒:「不要有優越感。」此生我最不喜歡優越感,有一些團體出來的人,眉宇間不自覺流露出那種自己團體較為優越的氣質,讓人退避三舍,好像在他面前矮了一截似的。我們必須要了解,任何一個團體在這個世間,都有各自的侷限,包括本學院在內。無論共住或共事,我們只是因緣聚會在此碰首,呈現如此的狀況。因此我們不能自認高人一等,對於別的團體,以及他們所展現出來的風格,我們也要欣賞與讚歎。

     但是沒有優越感,並不表示沒有榮譽感。榮譽感並不是用來壯大佛教弘誓學院,而是為了「令正法久住」。出家眾要常常憶念:我是一個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我的言行確實會讓人拿來檢驗佛教,我不可以任性放肆,這就是「令正法久住」的戒律精神。同理,妳在外面的表現,就是學院的一塊活看板;別人看到你的言行,就會拿來檢驗,這個學校是怎麼教導學生的?我們要常常這樣自我勉勵:自己的言行,會不會遭致別人對學院負面的評價?如果一些家長看到了你的不良表現,因此不敢讓徒弟到學院來讀書,豈不是讓他們失去了薰陶正法的機會?

從勉而為之到習以為常

     因此在學院裡,必須要在開放心靈的前提下,學會遵守紀律。紀律不是憑空任性編訂出來的,而是遵循「依法以攝僧,令正法久住」的制戒目的,視實際狀況而為大眾規範出來的。我們不祇是要求諸位,也持續在這方面作自我檢討。例如:學眾理應參與兩堂課誦,這是明訂於各位的課程表中的。但是秘書及幾位堂口、職事發現,這一年來,同學們漸漸有了紀律鬆動的現象。一些同學不太參加課誦,課誦時間在寮房裡睡覺、聊天,或做自己的事情。這會影響其他同學而形成「不重視課誦」的風氣。我們的心靈開放,並不表示缺乏紀律,如果你在這裡會認為課誦不很重要,那我就很難想像你回到常住,是怎麼看待課誦的?萬一有一天你師父打電話來抱怨:「我徒弟本來很乖,天天都做課誦,自從來到貴校讀書以後,回來變了個人,愛課誦就課誦,不愛課誦就不課誦!」那我怎麼跟諸位的家長交代?

     但是我們還是採取增強榮譽感的教育態度,而不是懲罰你不准來讀書。也許第一年你還很散漫,可是說不定以後的表現會愈來愈好,我怎麼敢貿然斬斷你的法身慧命呢?增強榮譽感的政策如下:由於就學的同學多了,我們的舖位不夠,所以從本學年開始,我們採取一種鼓勵的方式:如果你願意參加課誦,才來登記住宿,如果不喜歡參加課誦,那麼就不要登記住宿──你自己作選擇。我經常教住眾:要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讓人指定你的人生。要做什麼,你必須自己去選擇,如果你情願坐一、兩個小時車來通勤,無論是每天趕回到常住,或是到朋友家住,就是不願意參加課誦,那是你的選擇。學院最起碼要維持一個基本的紀律,這是我們對於各位,還有安心讓各位來這裡讀書的家長,所應有的交代,也是我們對三寶的交代。

     不只是對大家,對常住眾也是一樣,剛開始開放、寬厚,讓大家活潑成長,把大家先當作一個成熟、自律、自尊自重的個體,讓大家逐漸適應道場生活。漸漸發現有一點鬆散了,螺絲就栓緊一點。這時逐步因應學眾的行為狀況,來制訂出較為嚴格的規約,大家也就無話可說。我們就用這樣的方式,自己勉勵自己,也與各位學眾互相共勉。

     遵守紀律,一開始可能只是勉而為之,但慢慢的就會習以為常。希望各位在嚴謹的紀律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這是我在開學時對大家特別的勉勵。

不奪人之所愛

     另外,我每一年都要在開學時叮嚀大家:不可以奪人所愛。學院可以說是相當沒有門戶之見,特別以寬鬆的方式,而不是嚴密的組織來運作,甚至沒有要求大家換一套制服穿來。以前連居士服都沒有要求,後來看到在家學生的穿著太多元了,才規定在家學生要穿居士服,但是也沒有規定居士服的統一款式。出家學眾就是很普通的灰色僧服,以謙卑的方式來呈現個人的角色,我們也跟大家一樣穿灰色長衫。這樣的目的,純粹是不希望各位把自己跟這個團體牽繫起來,形成一個「大我」,而讓大家從內心到外表,都把自己定位為跨越團體藩籬的「佛弟子」。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看似偉大。但是這個「大我」還是有「裡」跟「外」的分別,一旦認定了我的品牌最好,就會產生優越感;一旦「裡外分明」,就會為了大我的利益,而枉顧他人的利益。所以我還是要勉勵大家,目標要單純化,那就是「為法界眾生而發心,為正法久住而發心」。千萬不要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人力、財力,創造一家一業,過度強化了團體的內聚力,而形成了排他性。我個人一生的自我期勉就是:「絕不奪人之所愛」。

     特別是在台灣佛教現有的環境中,各道場都欠缺人手。大道場有他們自己的教育系統,我們不用擔心;我們幫助的是一些中、小道場。同學大部分來自小道場,小道場本來就欠缺人手,所以住眾對道場而言是很重要的。許多師長不敢放徒弟出去讀書,就是因為怕他們讀書之後就不回去了。因此我們盡量做到對各位家長的清楚交代。學院維持十方叢林的精神,我們不收徒弟,也不拉攏學生,在此共住的學眾,都是有些善因緣而到來的。我們既然做到這樣,也希望各位同學彼此之間要有風度,不要看到哪個同學能力強,工作勤奮,就想盡辦法把她帶回你的道場或精舍,那我怎麼跟人家的家長交代?
     我很尊敬的一位長輩,花蓮慈善寺住持達瑩長老尼,知道我們的辦學理念,非常歡喜。她性格很嚴謹端正,非常會教導徒弟。學院開辦的第一年,她竟然派十幾位徒弟報名讀書。一開始她也說:「法師!憑良心講,我很擔心!我很擔心『土石流』。」十幾個徒弟,如果通通跑掉,那不是要崩盤嗎?很幸運的,十幾位徒弟畢業以後,全部安全回到花蓮慈善寺,受到學院的佛法薰陶後,一樣勤奮於常住事務,並且更能體貼師長的苦心。無形之中,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師長放心,覺得這個學院是可信賴的,也就更願意讓他的子弟過來讀書。

     大家如果珍惜這個學院,就要有「令正法久住」的胸懷。我們希望想要學法的人能在這裡學法,然後安全的回到他適合發揮的地方去;所以請各位不要成為這個目標的「變數」。我從不窺伺大家,因此這種事往往是妳們私下運作,直到木已成舟,我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為了妳拉跑了人家的徒弟,我還得去向家長道歉,這樣總不太好吧!

     但是我也不會鄉愿,如果你的道場是破戒犯齋的,我總不能為了怕得罪你的家長,而勉強要求你繼續住下去,忍受著也會破戒犯齋的危險。因此我不會做不明是非善惡的濫好人。但是基本上,一個道場要運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人與人相處,要互相適應,互相忍讓;一個道場要維持,是要住眾努力奮鬥,無私奉獻的。很多出家人通常並不是因為諸如「破戒犯齋」的嚴重情況,而只是為了一些相互之間口角,或是「常住事務繁重」等等理由而離開。因此,我不希望這裡變成各位「轉出常住」的媒介──來到這裡,看什麼地方是比較好的「下一站」,或者來這裡向同學化緣──我們不允許這種事發生。

     去年聽說有這種情況,有同學在學院裡趁便向同學化緣。同學們反映說:「遇到化緣的同學,不給怕得罪人,給了又不甘願。」這樣不好!同學來到這裡讀書、膳宿,我們也沒有開口向大家化緣啊!既然要來讀書,就認認真真讀書,不要增加同學的困擾。往年都告訴大家,「不要奪人之所好」,今年再加上一條,「不要化緣」。

學分認證新措施

     最後要宣佈的是,由於宗教研修學院的辦法出現了,許多人都關切:我們會不會成立教育部認證學歷的宗教研修學院?我在六月間的畢業典禮時也告訴大家,如果要符合五公頃的土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以及五千萬基金的規定,現有的校舍必須大幅擴充,這將是很驚人的資金。我常常說,不要為了喝一杯牛奶,而去開一個牧場,弄得沒辦法收拾善後。

     照顧大家的法身慧命,是我們辦學的宗旨。至於「學歷認證」的問題,現在倘若要讀大學,機會多得是,因此你可以自行在大學進修,求取學歷。我們已經徵得玄奘大學推廣部的同意,未來本學院的學分,可以在玄奘大學推廣部獲得認證。認證學分以後,將來你正式就讀玄奘大學宗教學系,這些課程就可以不必重修,算是對大家縮短學程的一點幫助。

出席教師致詞、課程介紹

清德法師致詞

     又是一年一度的開學典禮,老同學升級了,也有新同學加入,來到弘誓讀書,也許有人是善根深厚,不小心就跑進來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是經過慎重的抉擇而來到的。到底弘誓有什麼特色?我簡單歸納成幾點。

     第一,上課的方式是密集式的,每個月上課四天,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出家眾兼顧常住、在家眾可以兼顧家庭。第二,學院是以印順導師的思想為主軸,課程設計也是以印順導師思想為主,在義理的研習方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省卻我們很多迂迴摸索的路。第三,教師的安排上,聘請的都是非常優秀的老師。我個人除了這裡多年的教學之外,每一年都還會上幾門課,老師陣容是非常堅強的。第四,學院的住宿、學費,一切都是免費的,這都是諸位法師與善士的發心。因為學院辦得好,所以得到教界的護持。

     學院正在建新校舍,這是多年來口碑的成果。時間過得非常快,一年只有九次上課,有因緣來到這裡修學這麼殊勝的法義,希望大家善加珍惜,認真學習,好好打下佛學基礎,並且把三年所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接下來簡單的介紹專修部二年級「大乘法義」的課程。《成佛之道》這本書,是印順導師為佛弟子所寫的「修學指南」。第一章〈歸敬三寶〉,告訴我們為何選擇佛教而歸依三寶。皈依之後,要了解佛法的內容與特色,於是要聽聞正法,這就是第二章〈聞法趣入〉。浩瀚的大藏經,要如何修學呢?印順導師依據大藏經,承繼太虛大師的判攝,將修學次第分成三個階段: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分別介紹於第三、四、五章。專一的「基礎佛學」,討論的是《成佛之道》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內容,專二的「大乘法義」,就以《成佛之道》第五章的內容為教學主軸。

     首先我會從教史的開展,探討大乘的由來。大乘菩薩道的內容,主要是依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法空慧)來修學六度。關於六度的內涵,凡是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裡已經提到的,我都會幫同學做一個複習,讓同學對每一度的修學法門,都能有完整的認識,也讓同學透過對六度完整的認識,看出大乘的特點。

     關於般若度的部分,我們還可以作「大乘三系」義理的探究。大乘三系的內容,是比較深澀的。整個課程設計,為的是讓同學對大乘義理有深入的了解,建立研究佛法的基礎,掌握菩薩道的精髓。二年級的每一科課程,份量都相當重,希望大家認真學習!最後祝福大家身心愉悅,法喜充滿!

自憲法師致詞

     首先非常歡迎新同學的到來,還有二、三年級的老同學,繼續來到學院修習佛法,我非常感謝能有跟大家一起學習佛法的機會。

     關於「經典導讀」這門課程,今年我選了四部經典。我們不可能在一年這麼短的時間,作詳細的研究,所以重點放在:從整體架構來鳥瞰這幾部經典,認識它們最重要的思想特色、主要意趣,還有修學的下手處,以及跟佛法的本質相契應的地方。

     在進入「經典導讀」之前,我會先向大家介紹聖典集成的歷史。這一點很重要,當我們了解聖典集成的實際情況,知道所有流傳中的佛法,是不斷在結集過程之中形成聖典的,就不會錯以為所有的佛法,都是佛陀親口所說,也不會以偏概全,從而影響我們對整體佛法的判斷。為了適應眾生而不斷結集的佛法,有的著重在適應一般眾生的要求,有的著重在適應特殊根性的眾生,有的著重在對治不同的煩惱,有的著重在詮釋究竟實相。如果我們對這些有所了解,就能運用佛法來回顧我們的生命,引領生命達到提升與超越。

     這四部經典中,我要特別提一下《地藏菩薩本願經》。幾乎所有的佛寺,都還保留著這部經,當成法會共修的要目,我們應當對地藏菩薩的正知見與地藏法門的歷史,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因此我試著提出這個課程內容,學院也接受了,這也證明:學院是一個學風很開放、很自由的地方。

     為什麼要在這裡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經》呢?因為印順導師在講地藏法門的時候,告訴我們:地藏菩薩現出家相,發願在穢土成佛,可說是釋迦牟尼佛的菩薩精神的繼承者。而且除了一般所知,地藏菩薩在地獄度眾生之外,還有很偉大的利生法門,值得我們了解與實踐。很感謝學院能夠接受我的課程設計,與大家一起分享這部經的要旨。

     除此之外,希望大家在修學佛法之後,能夠更進一步發深切的心,以皈依佛法的熱誠,從事跟佛法相關的志業,致力於佛法的實踐;不論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都能夠做到「與佛法相應」。這是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中,要與大家互相勉勵的,謝謝大家!

傳法法師致詞

     雖然昭慧法師在致詞中,感謝了授課的老師、學院的住眾、就學的同學,以及同學們的家長等等,但是我覺得最要感謝的就是昭慧法師及性廣法師。弘誓佛學院好像一個人的身體,缺了手腳還可以苟活,但是缺了心臟,就活不成了。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就好像人體的心臟一樣,我想在座同學都跟我一樣,是他們兩位的「粉絲」。

     今年有許多義工朋友來就讀,專一於是分出推廣部,由我為在家學眾講授《優婆塞戒經》,與出家學眾的戒律課程作一區隔。這對我的壓力是很大的,很怕課上完了,人也離開了一半,希望不要造成這種後果!也請各位同學慈悲我,不要給我太大的打擊!在此,我也必須要為我個人,感謝師長給我這個授課機會。當老師跟當學生是完全不同的挑戰,當學生可以被動的學習,考試的時候,再積極一下就好了,但是當老師就不行,肩負著同學們的法身慧命,這是一個很重大的責任,對我也是很強大的挑戰。

     在漢傳佛教中,《優婆塞戒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在家眾受菩薩戒,就得受持這部經中的六重戒跟廿八輕戒,所以它的流傳與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從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道次第來說,這部經屬於大乘不共法,是以五乘共法的人乘為基礎,從人菩薩行進一步學習大乘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所以也可以說是整個菩薩學處的內容。

     雖然經名《優婆塞戒經》,是以在家居士為對象的一部經典,但是做為出家眾,對自我行為及自我道德的要求,應該是要更高的。經中闡述的德行,三分之二以上,也是出家眾所應具備的德行。而發心修學菩薩道的在家居士,也應以其在家菩薩所應具備的德性、行為法則,作為學習的對象、楷模及目標。

     至於「菩薩學處」這門課,則是為出家學眾開設的,依於《梵網經菩薩戒本》與《瑜伽菩薩戒本》。但授課的時間有限,我主要談菩薩戒與聲聞戒的關係、兩者的差別、菩薩戒的殊勝處、受菩薩戒的功德以及原則,七眾菩薩共同的菩薩戒相、不共聲聞的菩薩禁戒,最後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聲聞佛教進入到大乘佛教,聲聞戒到菩薩戒有何轉變?依此討論菩薩戒形成的背景。

     以上是我所擔任兩門課程的介紹。很歡喜與同學一同修學菩薩學處,也非常高興看到上課期間,許多師父及居士們,穿梭於學院校園之中。雖然忙碌了一點,但是這份歡喜,使得所有的辛勞都值得了!大家能夠來這裡修學佛法,親近大善知識,是非常難得的因緣。希望將來不論有多少的困難與挑戰,都要「打死不退」,緊跟著師長,在學佛的道路上勇敢邁進,謝謝大家!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