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宗教在生死教育與臨終關懷所扮演的角色——於研討會上回應趙可式教授臨終關懷論文

釋昭慧

        趙可式博士大作〈從耶穌會士的典範看生死教育與臨終關懷〉,先從張志宏、鄭聖沖、朱勵德三位可敬的耶穌會神父慈愛攝眾與面對生死的典範作為引子,然後介紹1970~1990年代臨終關懷的各家定義與內容。

        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在於克服人面對死亡的痛苦與恐懼感;由是本論文中再分析一般人恐懼死亡的五大原因,進而討論:除了給予病患臨終關懷以驅除面對死亡的痛苦與恐懼之外,平日應將「生死教育」視為「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就在此一部分,本論文帶出了宗教教育的意義。

        誠如作者所說:生死的奧秘及死後世界的情境,應是屬於宗教領域的課題。「正信宗教」常歷經數千年的考驗,有經典可循,經無數學者的研究詮釋後流傳下來。對死亡常有一套「已知」的信念,使得接受此一信念的人,可以消除未知的恐懼。

      基督宗教與佛教,雖在教義上有很大的歧出,但在生死教育方面,都提供了人們「面對死亡」極大的心靈安慰,讓人從「未知」的惶恐而轉為「已知」的泰然,讓人從「放下」而「自在」,從生命凋零的危機獲得生命新出的轉機。

      由於基督宗教是神恩論,佛教是業報論,所以下一期的新生命,在基督徒而言,祈願的是天主恩召,永生天國;就佛教徒而言,縱使凡夫的我們,無法證得徹底的解脫,但總希望新生命能擁有光明與福樂,遠離陰暗與痛苦。其要領即是:在無始以來的無邊善惡業力之中,引發善業力成熟,好能獲得喜樂的果報;相對的,也就得避免惡業力成熟,好能避開苦痛的果報。如何可以引發善業成熟?這就有待平日的生死教育與臨終的宗教關懷。

      依佛法的解釋,生命主要來自於兩股力量:愛力與業力,它們相當於哲學上所說的動力因與質料因。原來,愛力就是眾生本能的自我愛,它渴望生存,所以發展出強烈的自體愛(愛著自己的身體)與境界愛(愛著一切使生命獲得快樂的境界),並且恆時以「後有愛」(渴盼往後的存有能持續下去),讓生命在一期結束之後,立刻尋求下一期生命的物質基礎,俾能達到生命存續之目的。這就是生命存續的「動力因」。

      「愛」於第一序決定了「必然要生」,「業」則在第二序決定著「生的型態」。生命一期之存活,是屬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之何趣?是在福樂抑或痛苦狀態?是美是醜?是聰慧抑或愚笨?這一切,決定於該一眾生過去的所做所為。由於無始劫來善惡諸業無量無邊,不可能通通同時受報,所以,哪一業系先成熟,就承受哪一業系的果報。成熟與否,又端看個人在生的重大善惡業傾向、善惡習性之養成與臨終念頭之善惡而決定。顯然,業決定了生命存活的品質,是為生命存續之「質料因」。

       凡因緣而生者必趨於滅,所以「有生無不死」,死是一期生命暫告段落的正常過程。面對死亡,不必恐懼,因為愛力與業力會立刻帶出下一期的新生。反而是以正面情緒面對死亡,比較有助於生起臨終的正念,以此帶起善業業系之成熟,俾下一期之新生命,有良好之生存形態與生活品質。

        簡而言之,佛法對生命的啟示是:

        一、生命是要為自己負責任的。如果期待自己的生命獲取幸福與快樂,那麼,相對地日常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平日要多多知悉善惡業果的原理,好讓自己能夠調理情意。善業力強大時,下一期生命自然不易退墮惡處。

        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以免養成負面的習性,在臨終業相現前而心志惛瞶之時,依於負面習性制約反應地生起惡念。是故平日要將行善去惡培養成良好的道德慣性,因為善良的道德慣性,會在關鍵時刻發揮「臨門一腳」的功用,讓亡者在瀕死時刻以善習與境界相應;而且它也會形成往後生命的人格特質,依其性格而決定命運的良窳。

        三、臨終的時候,倘有善業與善習,自不難依光明的正念而勾牽善業;倘無特殊強大之善業與善習,那麼,臨終時的正念相續,就是下期生命福樂歸趨的最大保證。質是之故,佛教徒依自修持力以繫念正法與佛陀,或是他人從旁說法或助念,都是往生善趣或淨土的助益之力。說法的內容,可側重於請亡者憶持生平歸依三寶、布施、持戒的功德,好能由此憶念之力而生起光明喜樂的覺受;此光明喜樂之境相,其相應處自是充滿福樂的人間天上或佛國淨土。所以它會優先勾牽與其相應的善業成熟,而往生善趣、淨趣。

        依此佛教心理學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普遍原理,任何宗教對臨終者的祝願,如果臨終之人能夠信服,都可以達成降低痛苦與恐懼,增加喜樂與光明的效果,而讓亡者因喜樂之清淨念力,達到上生善趣的效果。

——回應於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紀念耶穌會來台50週年」國際研討會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