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徒良軌:淨心與利他——慧瑩長老尼開示於遠參老法師圓寂紀念法會

時間:1998年4月5日(三月初九)

地點:妙華佛學會

筆錄:何翠萍

  妙華佛學會每年都舉行兩次紀念遠參老法師的法會,一次是生辰紀念,一次是圓寂紀念,每次我都為大家講述遠老法師的事蹟和維新佛學,已經講了六十多次,相信大家都聽厭了,所以,我今天就從自己講起,表明我的立場。


一、 遠老提倡維新佛教

  我很早已聽遠老法師講經,最早的時候,是在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那時我還是小孩子,根本聽不懂,只不過是跟姑姑去佛堂湊熱鬧。真正聽懂遠老法師講經,是在一九四五年以後。

我從小就跟姑姑聽茂峰法師、顯慈法師(黃學仁居士的師父)、海仁法師等有名的法師講經,而觀本法師則是我的開蒙老師。

一直以來,我所聽的都是傳統的中國佛教,都是以真常唯心為主流。當時整個中國佛教,思想理論方面都是真常唯心和本體論,表現出來的形式,走不出祈福、消災、超薦、度亡,多帶有神秘色彩,注重依他、方便、圓融。理論上很深奧,不過,好像千篇一律,沒有甚麼特色,形式上很熱鬧,很多人歡喜,也容易做,同時也得到可觀的利益,但不是佛法的利益,只是世俗的利益。如果依著傳統的中國佛教去做,就會富貴逼人來,獲得很多名利。

遠老法師卻覺得,這些與佛法極不相應。遠老法師具足大智大仁大勇,他看出專門講唯心論、本體論、神秘論,遮蓋了佛教的真面目,長此下去,必定令佛教衰敗,令真正的佛法失傳。能看出這些問題,說明他有大智慧。因此,他痛心疾首,提倡維新佛教。維新即革命和革新的意思,在那個時代,敢提出改革,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本來人人都如此,他也可以隨順大眾,為何他要提出改革呢?這就是他的大仁。仁即仁愛,也即是大慈大悲。如果他不提出改革,就會一盲引眾盲,大家就會永遠迷迷糊糊地過日子。由於他的大慈大悲,不忍心眾生顛倒迷惑,不忍心佛教繼續變質,所以,他不怕別人毀謗他是大魔王,也要提出維新佛教。我當時年紀小,沒甚麼智慧,當然不明白這些道理,就算現在,很多成年人也不明白。


二、 親近遠老法師的因緣

  在抗戰時期,我去了廣西偏僻的鄉村教書,一九四五年和平後回到廣州,暫住同學的師父那裏,等待回香港。當時的鐵路遭到破壞,經常有火車出軌,因此,同學的師父不讓我冒險回港,非要我等到局勢穩定安全才讓我走。正當我無所事事的時候,遇到一位同學,叫我去聽遠老法師講經。那時候,遠老法師每天上午在六榕寺為幾位曾參與抗戰,現在退役回來的年輕和尚講經,為他們講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的思想,講《大乘破有論》、《掌中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經論,下午又去如來庵講《金剛經》。

由於我一向都是聽傳統的中國佛教,曾聽人講過遠參法師是大魔王,超佛越祖,所以,我不想去聽他講經。但我的同學說:「反正你沒事可做,去聽聽也不要緊,他說得正確,你就取,若說得不對,你可以捨。」於是,我就去聽遠老法師講經。開始的時候,我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有時會提出自己以前的主觀思想與遠老法師討論,但遠老法師的辯才非常好,很快就令我覺得自己以前所學的思想很有問題,因而對遠老法師心服口服。

遠老法師講完《金剛經》之後,又講《維摩經》,接著講《法華經》。他講《法華經》的時候,雖然回港的火車已很安全,但我決定聽完《法華經》才走。
香港佛教界有四大王,其中茂峰法師是慈悲王,筏可大和尚是福報王,海仁法師是楞嚴王,遠老法師被譽為法華王。現在法華王講《法華經》,我無論如何,即使生活非常困苦,吃飯也成問題,我也要聽完《法華經》。


三、 遠參老法師與印順導師

  那時,遠老法師每天講兩次,我整整聽了一年半,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但欠缺善巧。他的思想與整個中國佛教的思想不同,做法也不同,作風更不同。如果我依著來做,別人也會罵我是魔子魔孫。於是,我心裏很煩惱,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我看到印順導師最早出版的著作《印度之佛教》,也看到印順導師的《金剛經講記》。筏可大和尚的出家弟子,去四川親近印順導師,帶回印順導師所寫的《佛法概論》手稿給我看。這些著作,我看了之後,非常佩服,感到印順導師的思想,與中國佛教思想不同,反而與遠老法師的思想接近,並且有很多共同點,但他不是像遠老法師那樣硬繃繃的,而是很柔軟。

所謂愛之深,恨之切。遠老法師大概是對佛教愛之深,對眾生也是愛之深,但他不是恨之切,而是慈悲之切。他為了挽救佛教、挽救眾生起見,對佛教不正確的現象,不正確的理論,痛心疾首,作出激烈的抨擊。雖然他的思想,他的宗旨,他的見解都很正確,但一般人不願聽,反而覺得他不但超佛越祖,而且是呵佛罵祖,很難接受。

印順導師的思想,與遠老法師的思想有很多共同點,但印順導師的文字語言,理論思想,都比較柔軟,令人容易接受。如果你不是很有成見,你真正是有求真理的心,你看印順導師的著作,就會覺得雖然與一般思想不同,但你也會容易受落。

古語說:「處世樹為模,根穩任從枝葉動;立身錢作範,內方還要外邊圓。」古銅錢是內方外圓的,這裏用內方外圓譬喻我們做人處世,內方是指做人要很有見解,很有正見,很有宗旨。外圓是指要有善巧。遠老法師的見解是正確的,他是根穩,是內方,不喜歡枝葉動,對不合理的現象作出很強烈的抨擊,因此未做到外圓。而印順導師是做到內方外圓,他雖然不想任從枝葉動,但也制止不了枝葉動,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根穩。他在《中國佛教瑣談》中,所作的批評很柔軟,很圓融,甚至他批評了,讀者也未必能看出,可能有的讀者還會誤會,以為印順導師是在讚歎。其實,印順導師不贊成本體論、唯心論和神秘論,不贊成只顧祈福消災而不顧佛法的正理,他發心出家鑽研佛法,就是想糾正這些錯誤觀點。

遠老法師和印順導師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希望大家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消除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認識,錯誤的作風,實行改革,找出佛陀的真面目,發揚佛陀的本教,讓大家知道甚麼是與佛陀本教相應,甚麼是與佛陀本教相違。他們有這麼大的勇氣和慈悲提倡改革,非常稀有難得,非常值得我們佩服尊敬。

遠老法師十二歲出家,還不到二十歲就去外省求法。他很聰明,辯才很好,很快就當法師,而且受人尊重。他在五十歲左右提倡維新,一九六六年九十三歲圓寂。也就是說,他在九十年前已提倡維新,可是,在那個年代,又有誰能看出佛教的現象有問題?

印順導師比遠老法師晚一點出家,不過他出家時已看出佛教的現象不對,非要改革不可。所以,他幾十年來,苦心研究,帶病寫作,寫了一本又一本,都是為了大家得到正見,改變錯誤思想,知道甚麼是正見邪見,這對於「肅清教內邪言」是有幫助的。

 

       四、 親近印順導師

  我從小就在中國佛教裏長大,一直以來,都是學真常唯心思想,學拜懺、供天、打佛七、普佛,所以,當初同學叫我去聽遠老法師講經,我也不肯去。聽了之後,我是覺得很佩服,但又覺得自己沒有遠老法師那麼大的智慧,那麼大的慈悲,那麼大的勇氣,那麼大的福報(他雖然有福報,但他的生活習慣都很刻苦),我沒法子學他那樣。但我看了印順導師的書,就覺得他圓融很多,柔軟很多,他是「內方還要外圓」那種,而且他是處處引經據典,考據學理,容易令人佩服,他的語氣又柔和謙虛,容易令人接受。

所以我認為,遠老法師與印順導師,雖然有很多共同點,但有一點最不同的就是,遠老法師很強硬,印順導師則是柔軟善巧。如果我要弘揚佛法,也要學柔軟善巧比較好,因為我沒有那麼大的勇氣,未能做到被人攻擊,被人辱罵都不怕,所以,我心裏就想,我要學印順導師的理論和方法。我越是看印順導師的書,就越是印證了遠老法師的思想是正確的,我聽了遠老法師所講的,就越是印證了印順導師所講的更加正確,而且,印順導師多了善巧。因此,我決定跟從印順導師學習。那時候,我正在教書,剛從師訓班畢業,由領乙級教師薪水,升為領甲級教師薪水,但我卻棄之如弊屣,把一切放下,去了臺灣出家。於是有的人就在背後說我背棄了遠老法師,去學印順的思想。

三年之後,為了我母親起見,我從臺灣回來照顧母親。因為我母親不知我出家,她在鄉下生活得很痛苦,總是說我沒有照顧她。其實我是有托人照顧母親,我自己節儉到極點也照顧母親,只是我所托之人沒有盡責。沒有辦法之下,我只好回來繼續教書,供養母親。本來我不打算回來的,如果不是為了母親,我不會回來。

      五、 於妙寶經室說法

  後來,遠老法師圓寂前,他的幾位老弟子,黎七姑、許太太、李淑貞、馬太太等人,安慰遠老法師:「您安心吧,不用掛心,我們一定會找個地方,團結其他的師兄弟,弘揚正法。」她們既然這樣安慰遠老法師,所以,她們無論如何,不管多麼辛苦都創立了妙寶經室。

在她們籌備期間,我本來是不肯參加的,我怕別人說我三心兩意,一腳踏兩船,以前學遠老法師的思想,後來又學印順導師的思想,現在又回來協助老居士們弘揚佛法,護持這個道場。後來,我覺得遠老法師和印順導師這兩位大德,都是有大智慧、大慈悲、大勇氣,是非常難得的僧寶,思想上有很多點都是共通的,動機和目的都相同,可以互相印證,互相發揮,如果用善巧的方法,是可以令眾生容易接受,所以,我才敢接受老居士的懇求,回來護持這個法會,有空就來講經。否則,那些老居士自己讀經,也不一定能明白。

妙寶經室創辦初期,居士們只是在這裏讀讀經,我放假的時候,就來講《法華經》、《維摩經》。後來,妙寶經室和華嚴閣合併,成為妙華佛學會,辦起佛學初階班和進修班。


六、 三乘善巧與一乘究竟

  回想我講《成佛之道》之時,有人就批評:「現在妙寶經室變質了,慧瑩法師只講印順的東西,不講遠老法師的思想了。」廣州和馬來西亞很多人也罵我,他們講不需要三乘。其實他們誤會了遠老法師的意思,雖然《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最後廢除三乘,但我們也要借用三乘來除煩惱,怎可一開始就不要三乘呢?

《法華經》譬喻品明明講,大富長者的兒子在火宅裏玩耍,不肯出來,大富長者進去叫他們出來,他們也不聽。如果他們不出來,就會被火燒死,大富長者只好用三車哄他們出來。兒子們出了火宅,父親不給普通的羊車、鹿車、牛車,一律給最莊嚴、最華麗、最好、最快的大白牛車。大富長者是譬喻釋迦佛,火宅裏的兒子,就是曾發了一乘菩提心,後來畏懼佛道長遠,退心懶惰放逸而墮落了的一乘菩薩。化城品說,不但當時的大阿羅漢是退了心的一乘菩薩,未來世中三乘弟子都是大通智勝佛時代,第十六王子(也即是釋迦佛)教化過的退了心的一乘菩薩。火是譬喻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種種苦,入了火宅就等於入了三界之中被種種苦所逼。三車譬喻三乘,佛陀教弟子修三乘法,弟子們努力修行,明白空的道理,就可以出三界,得解脫。

我們如今在三界裏面,有種種的煩惱,如果我們不用三乘法來修行,不修戒定慧,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不破我執、常執、法執等種種的執著,不消除種種煩惱,又怎能得解脫呢?我們要出三界,「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這一門是空門,只有從這一空門,才能出火宅,才能出三界,才能斷煩惱。

大白牛車譬喻一乘,釋迦佛的意思是說:我有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他們斷了煩惱,我應該一律引導他們行一乘菩薩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的一乘佛果。

遠老法師為了要我們恢復一乘菩薩道,要我們謹記自己是一乘菩薩,因此他把《法華經》中很多「眾生」一詞改為「菩薩」。因為方便品一開始就講:「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但為教化菩薩」,就是為了教化我們這些從前發了一乘菩提心,又退了心的菩薩。

我們要明白遠老法師的苦心和慈悲心,他在譬喻品裏,把「眾生沒在其中」改為「菩薩沒在其中,歡喜取著,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苦處升沉,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我們這些退心菩薩,墮落在三界,歡喜取著五欲,以五欲為樂,即使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無論怎樣苦也不厭離,不以為難堪,更加不懂求解脫,總希望過一段時間就會變得快樂。

佛在譬喻品裏繼續說:「舍利弗,佛見此已,初作是念,我為菩薩(舊本是「眾生」)導師,應拔其苦難,後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安穩。」遠老法師看清楚佛的意趣,佛來這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不是把這些人當作普通的眾生,這些都是佛以前教化過的退心菩薩。所以,佛就教他們拔除苦難,教他們修戒定慧,擺脫煩惱,離開火宅。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讚如來力無所畏者,菩薩不能因是得度。」佛在這裏講得很明白,如果我只是用我的神通力,用我的智慧力,而不用三乘的方便善巧,不用他們喜歡的東西引導他們,遷就他們,他們就不會信,就不肯出火宅。就如大富長者一開始就講,門外有大白牛車,兒子們是不會出去的。

佛如果一開始就讚「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如來知見,廣大深遠」,那些急求解脫的眾生,他們不會有興趣。因他們經過長時間學三乘,急求解脫,不會馬上接受一乘法,就不能度化他們。

「是諸菩薩,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何由能解佛之真實智慧。」他們未能免除生老病死苦,未能免除世間種種憂悲苦惱,不急於得到大白牛車,不急於得到如來無量智慧,只是急於求解脫,只對三乘有興趣,對一乘大菩提法沒有興趣,又有甚麼辦法教他們修佛的真實智慧(佛的真實智慧代表佛的無量功德)?所以,佛就要用三乘法來引導他們。

由此可知,佛不可以不用方便,不可以不說三乘。如果沒有方便,就沒有善巧,沒有善巧,就度不了眾生。有的人以為,學一乘就不需要三乘,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真的程度很高,則不需要學三乘,但有誰的程度高得不用學三乘法呢?
我曾經寫過四句話:「一乘為標的,大乘能普濟,道品以治病,權實隨所宜。」我們的目標是一乘,一乘無量功德的佛果為最高的目的地,而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可以普濟一切眾生。如果連大乘的程度也未達到的時候,就要用三十七道品去止息我們的妄想、邪見、執著,消除我們的煩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可以對治我們的煩惱病、散亂病、邪見病,可以令我們恢復健康。所以,我說「道品以治病」,按著我們的程度,應該用權就用權,應該用實就用實。

若在時間上、程度上未能接受實,就要用權,就如火宅裏那些兒子們,如果對他們說:門外有大白牛車,叫他們出去,他們不會出去的。但對他們說:門外有三車。他們就馬上「競共馳走,爭出火宅」。但如果弟子的程度已很高,就如佛世時的弟子,他們已經領悟佛所說的道理了,已經斷了煩惱,佛就要「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佛就要正正直直,坦坦白白,老老實實,放棄方便,只為他們說一乘無上佛道,教他們行一乘菩薩道,要他們恢復一乘菩薩的本位。這就是開權顯實,也就是《法華經》的宗旨,首先為實故施權,為引導他們入實,但不是永遠施權,等他們的程度高了,煩惱薄弱了,可以接受一乘的時候,就要開權而顯實。這就是佛度眾生的步驟。

我們雖然以前發過菩提心,但現在退心墮落了。我們要反省一下,問一下自己,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執著?有沒有種種壞習氣?誰敢告訴我,他沒有煩惱?就是少一點煩惱已經很好了,我自己就有很多煩惱,所以,怎麼可以不修戒定慧?怎麼可以不利用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些通通都要用,只不過,在大乘來講,這些是助道品,幫助我們行道,大乘是以六波羅蜜為正道。以遠參老法師的講法,還有一乘菩薩道,等我們見到釋迦佛的時候,釋迦佛會為我們講一乘菩薩道。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還未曾夠資格知道。我們現在不知道,就要行六波羅蜜多。因為《法華經》裏叫我們流通《法華經》,兼行六波羅蜜多。當我們未具足六波羅蜜多的時候,知道自己散亂,就要修數息觀,發覺自己執著,就要修因緣觀,這都離不開修三十七道品。以上四句是我自己領悟出來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七、 遠老亦重視性空學

  我們要知道,在《法華經》裏,佛「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佛施設三乘,意趣是為一乘。但眾生不知佛的意趣。而遠老法師深深體會佛的意趣,所以他特別推崇《法華經》,這是順佛的意趣。但遠老法師也很重視中觀,他在廣州講過三小論,也講過《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金剛經》、《維摩經》,這些經論全部都是講緣起性空的道理。

而《法華經》雖然是以一乘佛果功德為目的,但也是以性空為基礎,譬喻品說,「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出了火宅露地而坐,見寶塔品講,佛塔現前,上升虛空。這些是表示空,象徵了以空為根本。所謂「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沒有空義,我們沒有辦法行菩薩道,別說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別說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就是三個月、三天、三個小時也行不了。只要有執著,煩惱就會生起,就會退心墮落,這怎能行菩薩道呢?所以,如果佛不施設三乘的方便,當時的佛弟子就無法接受佛法,末世的佛弟子更加無法接受佛法。不過,我們要分別出甚麼是方便,甚麼是真實,甚麼是邪,甚麼是正,甚麼是真,甚麼是偽,要知道佛的意趣,一方面要斷除自己的煩惱,一方面要依著佛的意趣,發大菩提心,行一乘菩薩道。

我們修學佛法,不要總是計算著自己學了多長時間,有多少功德,如果一計算,就會執著,就不能繼續修學,那些功德就會漏走了。我們學佛,是需要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為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我們行菩薩道也是無盡的。我們皈依三寶時就開始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謂食不計數,行不計路,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凡是發菩提心的人,都不應計算,不應只為福報,為私人的利益而行善,一定要無所求地行菩薩道。雖然是無所求,但只要你有耕耘,將來一定有收穫,功不唐捐,不會虛廢。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努力利益眾生。


八、 佛徒良軌:淨心與利他

  現代人的潮流思想也很進步,處處講要關懷社會,關懷全世界。而佛教講關懷一切十方世界,關懷一切法界,關懷一切眾生。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做不了多少,但我們也要隨分隨力去做,盡心盡力去做,處處為眾生著想,為拔眾生的痛苦設想,用大慈大悲的心去憐憫眾生,不可以為自私自利設想。

遠老法師說的「建立佛徒良軌」,「軌」是軌則、模範的意思。我們佛教徒怎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模範呢?這就要像印順導師所說的那樣:「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也即是要修戒定慧,令自己的心清淨,消除煩惱,消除自己的壞習氣,破除邪見執著。如果我們的心不淨,表現出來的行為就都是不淨的。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利他就不難了。其實,利他也可以幫助我們淨心,我們處處為他人利益設想,不為自私自利設想,心就會越來越清淨。

一般人都說聲聞人是自了漢,其實他們不是一般的自私自利,不過他們以為斷了煩惱就得解脫。但以菩薩道來講,不但要修五戒十善,要修三十七道品,還要修六波羅蜜多,菩薩不取果位,不以取得阿羅漢果位為究竟。

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上說:「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菩薩要修一切善行,五戒十善,乃至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多,這些就是「一切行」。菩薩要善巧去修,不執著去修一切行。也即是說,一切善行都要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你的志願是修一乘,那麼,一切行都歸入成佛之一乘功德,一乘菩提。

佛沒有說過不需要三乘,修善行是最好的辦法,我們要時常為他人設想,要關懷痛苦的眾生,憐憫痛苦的眾生,要關懷社會,要用平等心和大慈悲心來利益眾生,這才合佛的意趣。我們現在的能力有限,就要努力學習,努力實踐實行。不要因為自己做了少少,就以為做了很多,就感到很滿足。有這種想法只會退步,不會進步。

大家如果讀過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就知道,印順導師也是講成佛一乘是最究竟的,這與遠老法師推崇《法華經》是相應的。印順導師說:「真正的修行,應該是無限的奉獻。」他還說:「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這就是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就是無盡的奉獻三寶,奉獻眾生,這就是一乘思想,表明他就是一乘菩薩。

龍樹菩薩說過:「講到成佛這件事,應該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小心小量。如何用這小心小量來談成佛的無量功德呢?」印順導師很喜歡引用龍樹菩薩這句話。由此可見,印順導師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已經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活生生的一乘大菩薩 。

我今天趁著紀念遠老法師,古今一齊稱讚,讚歎這些大德僧寶的功德,我們應該佩服他們,學習他們。同時,我趁著今天這個機會,表明我的立場,我沒有背棄遠老法師,也沒有三心兩意。我希望大家能體諒我的心情。

謝謝大家!

  
——刊於二○○八年三月《妙華會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