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教養生功法的理論與實踐——性廣法師108年慈航堂佛學講座(三)

 

鄭靜明筆錄 釋耀行修潤

 

一、 四念處的修學

佛陀教導弟子「四念處」,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是注意力,處是「對象、所緣」,意思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身、受、心、法四個對象上。《阿含經》中有「觀身如身念處,觀受如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的經文,經文中「如」這個字,它的意思就是「照那個樣子」。在大乘佛法裡,尤其到了唯識、如來藏的後期,經典中常出現「如」這個字;如是、如此、如來、如如……等,不論在哪一個思想系統中,「如」這個字都共同表達著某一個特定的意思,就是按照它原來的那個樣子。回到「四念處」,「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意即我們觀察身、受、心、法這四個對象,就按照身、受、心、法如實的樣子來觀察。

所以「四念處」的關鍵是「如實觀照」。佛陀教我們「如實觀照,如實知見」,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如實觀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何謂如實觀照?就是按照它實際的樣子去觀察。什麼是實際的樣子?我們反省自己心念的運作,在看東西的時候,我們從來都不如實,怎麼說我們不如實?例如: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可是我們其實都不想死,知道自己會死,但都不想死的這種心念,就是一種顛倒妄想。面對世間任何的人、事、物,我們其實並沒有如實按照他原來的樣子來觀察,也就是如實觀察對我們而言是非常稀有的狀況。

法師舉例說:好比我來到慈航堂,看到這裡這麼莊嚴、這麼好。我有沒有如實?沒有。我沒有如實,我在觀莊嚴與美好,我想到明師兄好偉大,她以一己之力帶領大家,建設出這麼莊嚴的道場,所以我並沒有在看東西,我是在想人。中午打板後,大家坐在餐桌前,飯菜端出來,有時你很高興,因為好吃,所以你沒有如實面對飯菜,你在想好吃。有時你卻在生氣,為何生氣?因為盤中有你不愛吃的食物,而你明明交代過,不要夾這樣菜給你。所以這個「如實觀照」是什麼意思?它不過就是一碗飯,但面對它時,你可以高興、你可以生氣,兩者都不如實。

經典中佛陀要我們觀四念處,就照四念處原來的那個樣子做觀照,大家平時有沒有按照事情原來的樣子來觀照?沒有。實際上我們一直想著自己所緣念的人、事、物。無法如實觀照,又如何可能得到涅槃?前兩節課還在說涅槃很簡單,畢竟那只是讓大家生起信心的說法。但換一個角度,涅槃說簡單的確也很簡單,一個能如實觀照諸法的人,涅槃對他來說也是如實,一個顛倒夢想太多的人,一切都可以是他顛倒夢想的內容,他可能從來沒有實實在在、真真實實的活著。

二、 如實照見五蘊皆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法智慧的心要,全文二百多個字,卻涵蓋佛法核心的智慧。菩薩行深波羅蜜多時,獲得甚深的智慧,能夠如實照見五蘊皆空。你如果能夠見到法的空性,也就呈顯了如實法的一個部分,問題是我們如何照見法空性?心經屬於「觀智」的學處,它裡面沒有提到戒,沒有提及定,但它的內容卻建立在戒學跟定學的基礎上的,藉由戒跟定來開啟智慧,唯有在戒學跟定學的穩固基礎上,才有可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諸佛如來,因為有甚深空性的智慧,所以能夠遠離顛倒夢想。因甚深的智慧,所以心無恐怖、無罣礙。心裡沒有罣礙,所以無有恐怖,無有恐怖,所以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段《心經》的經文大家早晚課都唸,如果認真思惟,它真是非凡卓絕,才兩百多字,卻把佛法的精要完整表達出來。只要我們如實知見諸法,就可以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比對《阿含經》中所講的「四念處」,佛陀要我們觀「身、受、心、法」,這「身、受、心、法」不就等同「五蘊」嗎?兩者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詮釋,內容無非揭示我們修行用功的要領。所以《心經》中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與《阿含經》中佛陀要我們如實觀照的「身、受、心、法」四念處,在學佛的潛修上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

三、「 四種明覺」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我們到底要觀身的什麼?初入手我們可以觀察它的表象。在經典中導引我們觀身如身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四威儀」,四威儀可以憑藉我們行、住、坐、臥的姿勢來展露。接下來,我們會以姿勢替代威儀,來說明第一個觀身如身的對象。行、住、坐、臥這四種姿勢是身體的表象、形象、顯像,是顯現在外的身體形狀,也可以說是外象。你要觀身,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是站著還是坐著,那在觀什麼?當你仔細觀察身體的姿勢,會發現,原來姿勢呈現了身體在活動中的某些結果跟面向。以呼吸為例,原來呼吸也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可以觀察呼吸,也就是持息念。其次是觀不淨,身體是一直在變化的,你沒去整理、保護它,身體就會又髒又臭。

再來,觀四大。四大是什麼?地、水、火、風,四大是色身的特性。在經典中,尤其是禪修相關的經典,會將「色身」的特質做深入的探索,禪師們觀察後發現,色身的特質原來就是「四大」。四大是世間一切物質的特徵,為何稱其大?因為它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所有的物質都有地、水、火、風這四個特性。我們觀察身體、觀察姿勢、觀察呼吸,觀察物質的特性,所有這些觀察的對象都涵蓋四大。最後談到觀察,「觀察」本身就表示我們在三學的修持功課上,已進入最後「慧學」的階段。沒有智慧,我們如何斷煩惱,得解脫?但三學的進修是具有次第性的,修習慧學的前提跟基本條件是扎實穩固的戒德與禪定功夫。

要如何觀身如身?法師提出「四種明覺」,即「有益明覺、適宜明覺、行處明覺、無痴明覺」。南傳系統中所謂的四明覺,就是北傳《瑜伽師地論》所提出的四種正知。我們講身念處,第一個講威儀,就是姿勢,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我們的行、住、坐、臥都應該要表現出如理如分的樣子。所以四明覺,首先要學的是「適宜明覺」。比如說聽課,學生以坐的姿勢聽課,以聽課的情境,坐姿就是最適當的。接著法師舉自己的實際經驗:在玄大讀碩士班時,法師雖然身為出家眾,但身份是學生,來上課的老師是在家眾,法師總是行禮如宜。當時有位年長的儒者教授,他進教室一貫會等候學生起立敬禮,有一位學生,因自己是出家比丘的身分,拒絕對老師行禮。這彰顯了他對戒學錯誤的認知,他認為自己是在持守「出家人不能禮拜在家人」的戒規。可是面對學校的體系,課堂上只有學生與老師兩種身份,學生不是就應該表現出做學生的樣子。

「適宜明覺」表現在禪宗的修行裡,就會出現以下大家所熟知的一個公案:有禪師帶著徒弟過河,見到河裡有女眾溺水,他即刻下水拯救,將溺水女眾抱回岸邊。徒弟對師父所為卻一直不以為然,第二天終於有機會詢問師父:戒律中不是有出家眾不可以抱女人的規定?師父回答:昨天河中溺水的女眾,我已將她放在河岸,而你卻抱到現在。戒的本質是讓人生善,不是讓人互諍。在不違犯殺、盜、淫、妄四個根本戒之外,戒律中還有許多是跟世俗互動有關的內容,規範我們適時、適地、適人的表現出應該表現的動作。佛法的價值觀是多元且相互交結的,戒律跟救人這兩件事,當然應以救人為先。四種明覺是我們學佛,拿來觀察自己的一個基本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唯有如禮、如分的作出正確的選擇,選擇跟無常、無我、空的法性智慧相應的一方,在不墮落的前題下,以「適宜明覺」的真空妙有正確持守戒律,給眾生歡喜、自在,才能令正法久住。

四、「有益明覺」的健康功法

「四念處」在觀身如身念處的修行上,提出姿勢、呼吸、不淨、四大與四明覺等不同的觀察方式。法師進一步說:一般傳統佛教對於姿勢、威儀的表達,向來都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切入,但在這些年推廣佛法的大學教學經驗中發現,再以倫理、道德為訴求,要求學生在行、住、坐、臥中要有一定的威儀,已經無法吸引現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法師特別倡議四明覺中的「有益名覺」觀念,讓所教導的大學生,因為得知對自己的身體有幫助,所以願意認真學習。

接下來,法師以一個非常簡單的拿水杯動作,讓大家實際體驗姿勢正確的重要性。除了四位曾經上山的師兄弟,其他人都拿水杯來試試看。大家先拿著水杯,將手肘靠著桌子作為支撐點,手臂垂直,手指端正的拿水杯,感覺看看這時的重量,之後再將拿水杯的手臂向下彎,以歪曲的角度拿水杯,法師問大家感覺如何?是不是感覺比較吃力?所以同樣的東西,會因為支撐的角度不同,讓我們感覺到不同的重量。法師說:如果這水杯是我們的頭,這顆頭大約七八公斤左右的頭,要靠我們的脖子去支撐,只要角度不同,是不是重量就會不一樣?所以有時候我們肩頸酸痛、緊繃,其實只是因為頭的角度沒有擺放正確。

身體的姿勢,有些對我們有害,有些對我們有益,我們可以結合四念處「有益明覺」的理論,也就是從另一個對自己身體有益的角度,來體會姿勢端正的重要性。誠如佛門禮儀中要求我們在行、住、坐、臥時,身體的姿勢要「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我們應常常如實觀察自己的姿勢,觀察自己使用身體的角度,並思維自己的姿勢,要如何才能夠省力又不受傷。

法師在玄奘大學授課多年,發覺現在的大學生,上課越來越不專心,不但經常翹課,而且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成績,更無法跟他們談論威儀。他們根本不認為威儀重要。於是法師不再用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要求學生要有端正的姿勢,而是換一種學生重視的價值,例如:對自己身體健康有利,即「有益明覺」的觀念來引導學生。提出姿勢影響健康的原理:頭擺正、收下巴,肩頸平均施力,可讓肩頸壓力解除;收小腹,胸部挺直、坐正,於是腰部的壓力可以解除。法師強調:一個難看、沒有威儀的姿勢,很費力,會受傷,而且不健康。相反的,有威儀就有對身體有益,健康的體態就是有威儀的體態。

法師指導禪修多年,在禪修時常要求大家做一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的姿勢。法師曾遇到一位學生分享他學到的禪修方法是:哪裡疼痛就去觀察那裡,一直觀察到它不疼。但法師說:麻木與入定都可能讓人不覺疼痛,所以如果靜坐時,覺察到身體因姿勢有誤而產生疼痛,我們不該繼續使用一個錯的姿勢觀察,而是應該調整姿勢,做一些角度的改變。比如說當你的頭習慣性地偏斜,會造成肩頸受到壓迫而疼痛,你就調整姿勢,而不是繼續用一個偏斜的姿勢,觀察到麻木或入定而不再感覺疼痛。佛陀說「緣起甚深」,不痛的結果是被很多種條件所累積出來的一種狀態,法師特別將正確的姿勢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這個條件加進來。不是說你忽略了這個條件就不行,而是說多加一個好的條件。所以我們觀身,除了觀察姿勢,觀察呼吸,可再加入四念處的觀身法則,法師希望能夠透過姿勢端正的提醒,讓大家的身體得到健康。

五、佛陀的涅槃之道

其次觀受。受是覺知、感受,我們至少有三種受:苦受、樂受、捨受。如果把心跟身分開、身受是苦、樂,而心受則是憂、喜。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身心合一的說法,當我們正觀覺受時,可以感知有些覺受是苦的、有些覺受是樂的、有些覺受是不苦不樂的。在感知身受時,我們的心是不是會以因樂受而生喜,因苦受而生憂?或是可以做到身體有苦受,但心卻不憂惱。

佛陀想尋找一條不死的涅槃之道,是什麼不死?不死的是靈魂還是神識?我們的身體會老、會壞、會死。依據佛法的緣起法則,不死的是我們「心所執著抓取的內容」。可是有抓取就一定有無法抓取的時候。接下來,法師帶領大家做一個實驗,藉此體驗自己對色身的抓取。法師讓大家手握拳頭,先鬆鬆的握不出力,感覺一下手握拳的感覺,不出力時可以握多久?法師說:鬆鬆握著的拳頭可以握很久很久。之後讓大家用力握、用力握、再用力握……這時能握多久?法師說握到沒有力就鬆開了。緊握著的手在力氣用盡時會鬆開,同理我們對生命的抓取,也有一天會因力氣用盡而抓不住。

所以可以抓著就是生,抓不住時就是死,人就在生死中一次又一次的輪迴。所以什麼是涅槃?就是放開,不要抓。大家現在有沒有在抓取?有!每個人都緊緊抓著自己的命根。不相信的話再帶大家做另一個實驗,每個人先自然呼吸,然後用手將鼻子捏住,不要呼吸。可以捏多久?不要呼吸可以嗎?不能,你一定會掙脫。這代表什麼?表示你想活下去,我們一直抓著自己的命根,抓到沒感覺,這個實驗就是最佳證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許多老人行動不便、智力退化,法師有位學生的母親,大腦退化,無法識別家人,但控制呼吸的腦幹跟小腦卻異常發達,生命中樞很好但大腦萎縮,所以不知餓、不知飽,不會痛、不會苦,呈現嬰兒的生命狀態,哀號不斷,卻力大無窮,打針必須綁著,睡在特製防跌倒的大床,因腦幹發達所以可以活得非常久,卻讓照顧他的家人非常的辛苦。人要死亡可以很快,在幾分鐘內不要呼吸,就可以很順利的死亡。但在醫院重症病房裡的癌末患者,疼時痛不欲生,但是嗎啡藥、止痛劑打下去,又覺得自己可以活下去,這就是執著命根的慣性,如果沒有被透過修煉來斷除,我們就會緊緊的抓住命根。

佛法修道的根源處其實是就是對命根的不執取。斷命根不是拿刀來斷,而是要斷我們的慣性。所以為何從第一節課就教大家:遇到事情不生氣。如果你遇到一點小事就動怒,那邁入死亡過程時如何能承受?那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旁人都無法幫忙。為什麼說久病床頭無孝子?有些老病人,旁邊服侍的人做什麼都不是,他嘴巴說要捨壽,心裡卻牢牢抓住命根。所以我們是不是顛倒得非常嚴重。當我們無法抓住這一期的命根,緊緊抓住的慣性會讓我們再找一個新的身體抓住,所以我們會再來輪迴。生命輪迴的本質就是緊緊的抓住,因此我們平常就要練習,有些話不要亂講,有些東西不要亂吃,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慾,節制自己的脾氣,從這些外顯的身表開始鍛鍊,修到不執著於命根。要斷命根談何容易,沒有健康、沒有體力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在我們大約五、六十歲,有沒有覺得體力已大不如從前?年輕的時候,內心的憂思有體力控制,到了老年沒體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很多老年人憂鬱症會出來。控制情緒是需要體力的,等到走入生死關頭,所有的業相現前,你根本無法控制。

所謂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先從小事觀察自己,測試自己。但沒有體力、定力不能斷煩惱。所以經典中有一個故事:有次佛陀與弟子外出托缽,路上見一對老乞丐,佛陀微笑,於是弟子請問原委,佛陀說:那對老乞丐年輕時家境其實都很好,他們如果那時出家修道,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們結婚,中壯年時如果修道可以證二果,到了六、七十歲,如果出家修道可以證初果。現在老了,家產敗光,又造作這麼多的惡業,只好等著再去輪迴。涅槃要有體力,涅槃要有定力,不容易。我們越老就越危險,不是老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現在還有機會,所以大家要努力用功認真修行。

六、 佛教養生功法的原理和方法

得健康與好心情是一般人的願望,人如果不健康,連好心情都沒有,如何修行?法師說自己早年身體不好,因為之前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健康上,總認為生病沒有關係。後來才發現生病其實很費力,不但自己受苦,有時還耽誤別人。於是法師開始思考:自己身為佛弟子,要開發智慧,如何能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心都不憂傷?如何能讓心維持在平安、自在、喜樂的基本定力中?

法師想到《心經》裡有佛法能「度一切苦厄」的見解,一切苦厄不就應該包括身苦跟心苦,表示病痛的身苦應該也可以用佛法進行調整,於是開始在經典中尋找會造成身苦的原因。眾生的病苦都跟「色身」有關,《阿含經》記載:「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為色。」色即「物質」,所有的物質都具有四個特性,即「地、水、火、風」,又稱四大。《毘婆尸佛經》中記載:「四大假合,虛幻不實,稍乖保調,即生苦惱,此名為病。」法師發現原來生病的原因是「四大不調」。《大乘悲分陀利經》記載:「四大調和,眾病皆愈。」四大調和人才能康健。因此根據四大的原理,開發出一套健康功法。至今大約四、五年的時間,法師親自實踐後,已將身體調整得非常好。

「地、水、火、風」如何詮釋成現代語言?《大寶積經》記載:「地為堅性、水為濕性、火為熱性、風為動性。」「地」就是物質的密度,它呈現出鬆散或緊密,當密度高,我們感覺比較硬,密度低,就感覺比較軟。「火」是物質的溫度,溫度高就感覺熱,溫度低就覺得冷。「風」是物質運動的速度,速度快推動力就強,速度慢推動力就弱,所以風呈現一種推動跟支撐的力量,也跟「快、慢,上、下,順、逆」等方位相關。「水」是物質的距離,就是物質的黏度,黏度高就成團結在一起,黏度低就流動。從身體去感知四大就是「有些硬、有些軟,有些在流動、有些聚合在一起,有些比較熱、有些比較冷,有些在推動、有些在支撐」。

法師用地、水、火、風來處理自己身體的疼痛時發覺,原來疼痛代表身體局部「風大」的推動力過強。依據四大的原理,疼痛是風大的壓力所造成,所以最佳的治療原則就是「鬆開」。西醫對疼痛的處理是打止痛劑,但止痛劑只是阻斷了神經傳導的通路,沒有解決四大不調的問題。法師的意思並非西醫無效,西醫最大的效果是治療急症。法師強調:西醫、中醫與功法彼此之間,並不會互相排斥,保持身體健康可以三個系統交互並用。

我們先不考慮中醫的經絡,那裡疼痛,先將該部位過多的風力解除。大家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更換姿勢,但姿勢不正確,用來支撐的部位會因施力過多而酸痛。表象上是這個支撐身體的部位呈現酸痛,實際上是它內部的風大過剩。身體因風大得以支撐,為了支撐又再增強風大,造成四大不平衡,所以導致疼痛。每當感覺疼痛時,我們就更換姿勢,用另一個部位來支撐,所以換來換去,輪流壓迫不同的部位,身體就輪流酸痛。根本解決之道其實是端正的姿勢。人站立時靠下盤雙腿支撐,很多人下盤無力,就用上方的力量進行支撐,這是一種「代償作用」,當你下半身無力,很容易會用上盤達到「遞補效應」。腰腿無力就以胸部支撐,所以進階的抬胯功法要大家練習蹲,就是在鍛鍊下盤腰腿的力量。不要小看這麼簡單的動作,我們肩頸的痠痛,經常是因為下盤無力,挪用上盤使力的結果,造成身體因代償作用,而導致肩頸僵硬。所以第一個解決的方式是鬆開,第二個是加強下盤的力量。

法師設計健康功法時,考慮到功法必須隨時可做,不用躲著人做,所以太複雜、會吵人或要扛著工具的動作都不採用,選擇隨時都可進行的動作。經過親身實驗,挑揀能夠旋轉三百六十度的大關節,即肩與雙胯作為功法處理的重點目標。為何以大關節為目標?因為它是韌帶重點保護、重點加強、重點固定的對象。韌帶將骨頭緊緊綑綁著、使身體兩百多塊骨頭,遇到碰撞時不會掉落一地。所以功法都在大關節進行,以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此外,功法要輕鬆做,不可做到疼痛、緊繃,效果才會好。

地、水、火、風四大,我們只要調整風大,無須四個都調。因為只要風動了,物質的密度就會變小、變柔、變軟,風動了,物質就會有熱度出現,所以鬆肩抬胯時,只要做幾下,身體就會慢慢發熱。處理地、水、火、風,其實就只處理風即可。經多位學員實際操作後證實,功法確實可以改善很多種疾病的症狀。此外,功法也比按摩有效,因為按摩是局部的,需別人幫忙,要排隊、坐車、掛號,還要花錢,不如你自己鬆肩抬胯,讓身體透過拉開的動作,全面得到平衡調整。這套功法第一講姿勢,透過拿水杯體驗,大家領會姿勢端正的重要,其次講次數,要做多少?依據揉麵糰原理,手擀麵比機器麵好吃,有Q的感覺, Q從哪裡來?來自發酵與揉捻,我們的肌肉也是由蛋白質所組成,要讓肌肉Q、暖活、有力,一樣要揉捻。所以功法要做幾次是依人而異的,如果你下盤無力,因代償作用讓上盤肩頸痠痛僵硬,此時只做兩三次可以緩解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要做多少次可由自己決定,做到疼痛緩解為止。

淋巴、血管與神經都在肌肉裡面,我們姑且不管它們,先鬆開肌肉,裡面其他堅硬的部分就會慢慢跟著瓦解。神經傳導不良與肌肉緊繃的結果,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著、吃不下等總總情況。做了這套功法,很快都可以改善。不只失眠,功法還可治憂鬱、躁鬱等等。有人骨頭歪曲去讓醫生正骨,其實正骨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處裡的重點,不在骨骼而在肌肉。骨頭外包著肌肉,骨頭之所以轉動是因肌肉的作用,所以醫生幫骨骼正位時,他其實是讓肌肉配合骨頭鬆開,之後如果你能夠持續維持端正的姿勢,骨骼才可以恢復原位。比如有人長期看手機,造成肩頸肌肉緊繃,骨骼會往另外一個錯誤的方向拉扯,所以要骨頭正位,我們必須先處裡肌肉。弘誓學院有一個很高明的醫師,他幫你把扭力放開,讓身體可以平衡施力,但只有相對的幫助,根源性的改善還是要靠自己將它鬆開。藉由拿水杯的原理,大家體會角度很重要,而揉麵糰原理,讓大家知道要從風推動的速度入手,風一推動水就會流動,水流動後溫度就會升高。推動、流動可以增溫,密度就開始變小,肌肉就開始變柔軟。

剛開始練鬆肩抬胯時,身體會由僵硬變得柔軟,之後要養成隨時使用正確姿勢的習慣。我們常常用錯力量,比如久坐時臀部肌肉沒動,要站起時,無法用下方腳根,從小腿到大腿、到臀部的力量來支撐,要用手去輔助支撐,而手所使用的是前方肌肉的力量,所以肌肉要緊繃人才能站起來,肌肉不緊繃就無法出力。但胸部肌肉緊繃會影響心臟,所以很多人老了,心臟會感覺不舒服。其中有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下盤無力,身體代償以上盤使力,是出錯力的結果。整套功法就是在練後身的力量,讓身體後方重新喚起記憶,並增強站立時用後方的力量支撐。功法在重大關節進行,可以帶動大部分的肌肉,尤其後身的肌肉。筋七十二小時沒動就會變硬,一星期沒有動肌肉開始委縮。因果律中有個小原則就是「用進廢退」。我們用地、水、火、風可以調節自己的身體,無需花錢請別人家按摩,只要好好操作,在用進廢退原則下,如同揉麵糰的原理,只要持續練習就會增進。

根據統計約四個人中會一人罹患癌症,如果能躲過癌症的危險,接下來大家要面對的是失智的危險。60-65歲,約四個人中有一人失智,70歲以上,機率是七人中三至四位,80歲,機率高達三個人中一個,90歲以上,兩個人中就有一位失智。法師詢問慈航堂目前住眾的平均歲數,並提醒大家,縱使年歲增長,我們應該還是要讓自己保持手腳靈活、頭腦清楚。法師曾受邀主持數個道場的禪修與法會等活動,發現道場中老一輩的出家眾,體能往往比年輕一輩的更好。有一道場的老師父坐輪椅,晚上頻尿,看護者必須一兩點起身幫忙,長期下來看護者也健康失調。再加上寺院沒有無障礙空間,老師父都只能住在一樓,滋生許多長照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面對。所以,大家先不要想太多,什麼要把祖業發揚光大,第一個先照顧好自己,自己的身心就是一個道場。大家可以從鬆肩抬胯功法入手,先讓自己的身體健康,活到九十歲還可以照顧別人。難不難?不難,就是地、水、火、風。功法難不難?不難,不就肩膀一個動作,腿部一個動作。至於要做多少次?就如揉麵糰原理,由自己的身體自己決定。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