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但見於法,不見於我

釋昭慧 

  第一次上談話性節目是在民國77年,當時是李濤先生主持的華視新聞廣場。那個時代的主持人即使有自己的立場,但禮貌上還是會讓大家講話,讓大家理性地互相座談,彼此各抒己見,間或有些現場觀眾的問話或call in。不同於現在,幾乎設計的橋段就是要引爆衝突,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慈濟風暴中,許多政界、宗教界、社運界與學術界友人,不斷向我表達支持與不捨的心意。其實藉由這次事件,我很感謝所遇到的因緣、更感恩那些霸凌我的人,讓我立刻產生抗體,知道台灣社會是怎麼回事,也讓我有機會將平時所學的佛法運用在這件事情上,保持神清氣爽。

自我訓練

  老實說,我不會因有人罵我而生氣,而是為慈濟被霸凌而生氣。對於自己被霸凌這件事,其實多年來,從事社運就是常常被罵,多少已經有點抗體,只是沒有這次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而起先會為慈濟受到霸凌而痛苦,也是因為擔心這個惡的循環,會對台灣造成很大的傷害。很多慈濟人已被霸凌到不想再參加任何慈濟的工作。我擔心弱者受苦,而忍不住哽咽。但後來我有些體悟:台灣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也是理所當然,一切都在法的運作之中,忽然間我釋懷了。所以面對霸凌的時候,我只是努力地讓慈濟的傷害減低,澄清謠言,把不正確的觀念解釋清楚。至於我自己受到什麼,已完全不介意。我的心,完全專注在我想要講的事情上,至於自己受到什麼傷害,對我來說完全不重要。

  當然,凡夫一定是愛自己的。我也是個凡夫,不是聖人,面對霸凌,我知道這是我的修行功課:只有當我不愛自己的時候,才會對自己不那麼愛惜羽毛,受傷害而產生的那種痛切感就會消失。但如何不愛自己呢?一定有個更高的目的、更高的價值在支持我自己!所以,我很快地清楚看到:所有的羞辱都不是重點,所有的羞辱都是在提醒我:「是我的問題!」我本身如果太愛自己,馬上就會受傷;如果我真心誠意,只是為了人類、為了公眾、為了慈濟、為了台灣善良的社會價值觀,我應該沒有任何的傷害,這是我的第一個自我訓練。

  第二個自我訓練,我很清楚的知道:所有的惡念,最後都是傷到自己的!很多人知道二十多年來我一直提倡「不能叫『尼姑』,要叫『比丘尼』」,因為叫「尼姑」是對出家人的羞辱,應該要叫「比丘尼」。所以有人就故意罵我「尼姑」或者「妖尼姑」,以為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氣我。其實他們完全不知道:作為社運者,只是在講理念,他要讓世人知道這件事情是不該講、不該做的,可是並不是指:這些不該講,不該做的事施加到自己身上的時候,自己就會氣壞。如果這樣的話,我做社運的格調就太低了,變成還是在想自己的「名」跟「利」,才會這樣在意別人怎麼想我。所以這件事還是《金剛經》的超越四相。

「菩薩道」的「見法」、「證法」之道

一、「善之匱乏」原理

  準上所述,既然不值得為了別人的惡念,而以對應性的惡念(如:怨惱、仇恨、報復)來懲罰自己,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他人之惡?

  難道就是一味退讓嗎?當然不是!原因如下:

  1、一味退讓,讓為惡者的意門心路歷程走熟了「為惡之路」,容易助長並加深其惡,讓對方的惡念因未受到制約而肆意增長,終致罹患「身病、心病」的現世報。表象上很有涵養,實則對此惡人不夠慈悲。

  2、一味退讓,讓惡者的意門心路歷程走熟了「為惡之路」。如此縱容惡者為惡,必然會讓更多生命因其肆惡而受傷。

  3、一味退讓,對惡人不夠慈悲,對無辜受害者不夠慈悲,因此即便非「惡」,亦屬「善之匱乏」。

二、「強忍成病」原理

  再者,一味退讓,有時還會害到自己。

  「忍氣吞聲」者明明「有氣,有聲」,卻因有欲有求,有所恐懼,而不得不「憋氣、噤聲」,其後遺症有三:

  1、有道是:「忍字頭上一把刀」,「忍氣吞聲」,宛若心頭上的千刀萬剮。久之必當內傷深重,鬱結成病。

  2、鬱久發作,容易歇斯底里,讓人覺得不可理喻。

  3、有的「忍氣吞聲」者從「受害人」轉變成「加害人」,以欺凌更弱的人來獲取心理的補償。

三、「法忍自在」原理

  「忍辱波羅蜜」不等同於「忍氣吞聲」,那是一套紮紮實實「超越自我」的工夫。

  「忍辱波羅蜜」,是超越自我而為所當為,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心無罫礙」故「無有恐怖」,成就「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圓滿果德。

  只有超越自我,才不會被虛幻的名言套牢,也才不會被他人的惡念綁架。

  超越自我的人,不會在意自己被稱作「烈士」還是「惡棍」,「聖女」還是「魔女」,「貞婦」還是「娼妓」。他只專注於「為所當為」的事緣,並在「為所當為」的過程中,嚴密檢核自己的意念,用超越自我的純淨意念來處理事緣。

  我們不值得將他人之惡放在心上,多放一秒都是浪費生命;但我們有義務為堅持良善價值而努力,言所當言,行所當行。

  即便因此而受辱,受苦,受到恩將仇報的待遇,也絕「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所有世人眼中的順、逆情境,都是成就「忍辱波羅蜜」的豐富資糧。

  而菩薩行者的「擇法」智慧,恰恰是在遇境逢緣而「言所當言,行所當行」的過程中(而未必是在禪堂中),突飛猛進,而且增進不已。

  這就是菩薩行者「但見於法,不見於我」而「法忍自在」的原理。

「超越四相」,法喜充滿!

  常有人問:「法師這麼忙碌,怎麼可能修行?」此言差矣!不為己憂,不懼暴橫,念念自淨其意,時時憫念眾生,則念念、時時就都在修行(而且可以念念檢驗修行成果)。這正是在認真體現《金剛經》的生命智慧:

    「無我相」--為所當為,毫不介意個人的利衰毀譽。

    「無人相」--言所當言,絕不憂讒畏譏。

    「無眾生相」--行所當行,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無壽者相」--做所當做,毫不介意未來是否能獲致善報。

  有位知識份子來函,對台灣社會瀰漫著「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氛圍,甚感哀傷,但我恰恰將此視作修行的大好機會,在從容應戰的當下,內心總是洋溢著無限法喜。因此回函勉勵云:

  「我們恰恰可以保持快樂的心境,把濁世汙泥當作滋潤心靈蓮花的養份!」

  性廣法師曾笑稱,敝人倘若當來成佛,必當會被授記為「鬥戰勝佛」。但我毫無驕矜之情,因為我深深知道:從容克敵,這還只是初階功課,真正的「鬥戰勝佛」,必當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智證金剛般若的「宇宙大覺者」!

  對校、院、系務之奮力投入,我心如是;對社會正義之關顧,我心亦復如是!

以佛法正念轉化憤世嫉俗

  這個世間需要社運團體,尤其遇上官商勾結事件!不過,從事社運難免言詞犀利、現憤怒相,社運人士尤其需要佛法治療,否則經常這樣薰習自己的習性,久而久之,他可以張牙舞爪對財團,也會張牙舞爪對他身邊的人!

  進入災區拯救,看到屍橫遍野的人當然也有創傷,但同步也有治療,因為伸出每一雙溫暖的手救援別人的同時,每一剎那與人四目交會,對方離苦得樂的當下,他的心就得到治療。所以,一個人面對苦難還可以發起慈悲心,只要苦難之人展現笑顏。

  至於社運人士,如何自我治療?不少社運中人忽略這個問題,走向憤世嫉俗。他舉目所及,所見所聞都是不好的,而那個不好不只是苦難,還是罪惡!看到罪惡時,當然是憤怒的,憤怒緊緊跟隨,等看了N遍的罪惡,再也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仰望美好天空、欣賞青青草原,以及其他許多美好的人事物,也因為太精進,讓腦袋塞滿了垃圾。這萬萬不可!社運人士要學會把垃圾變黃金!

  很多社運人士後來慢慢接受佛法,因為體認到確實從佛法當中療癒自己。現在正念抒壓很夯,即源自佛法。不過正念不只是拿來抒壓而已,正念可以做許多心理建設,乃至於人生的改變。人有三百六十度,你可以看到他其中一個向度的罪惡,然後緊盯不放,而且放大特寫,其實也可以把鏡頭拉遠一點,看他三百六十度的方方面面,那麼之於他的心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仇恨跟厭惡了。有了佛法的體會,社運中人才能避免受傷、讓心生病。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