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信仰與生命的探索

——侯坤宏教授訪談錄

 

▓訪談時間:109229

▓訪談地點:侯教授新店寓所

▓採訪:釋明一

▓撰稿:張沛寧 

▓修潤:釋耀行

 

侯坤宏教授,1955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曾長期任職於國史館,現已退休,仍繼續從事近代佛教史、戰後台灣史相關領域之研究。著有《印順法師年譜》、《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研究二二八》、《仁俊法師學譜》、《浩劫與重生: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大陸佛教》、《流動的女神:觀音與媽祖》、《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論戰後台灣佛教》等專書。

 

一、思想的啟蒙

 

我在讀碩班、博班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接觸佛教史,當時專注於近代的經濟社會史。念大學時,就對哲學思想非常有興趣,也接觸了一點佛教思想的皮毛,可惜緣分未到不曾深入。研究近代經濟史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若是一輩子研究經濟史,到最後會感覺很無聊,且無法解決生命問題,因此在考上博士班後,開始準備研究近代漢傳佛教史,希望能透過研究解決信仰與生命問題。

從小我隨著長輩拿香跟拜,和大多數華人一樣,屬於一般的民間信仰,後來漸漸接觸到真正的佛教系統,開始尋覓可以研究的題目,發現近代較有思想深度的人物就是印順導師。慢慢透過閱讀導師的著作,將過程中的研究心得集結成冊,出了兩本書,一本為法界出版社出版的《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另一本是國史館所出的《印順法師年譜》,有這兩本書以後對於印老的思想較能掌握,也建立起個人判斷研究近代史的方式和角度,也較能精準地掌握如何針對近代佛教提出想法。沿著印順導師的思想,向上溯源進一步研究太虛大師,前2018年就由政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關民國佛教史研究的專書——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回頭統整過去一二十年的研究,會發現我是透過印順導師的思想來看整個近代佛教史,以此做為標準將歷史和思想結合起來談,才能看見其中的脈絡與深度,並找出自己思想的定位。

 

二、萬壑爭流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思想源自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認為:佛說法其動機雖普為一切眾生,然而主要的說法對象仍在人類,佛所說的一切學理和道德都是離不開人間的。太虛大師主張的人生佛教,並不是叫人離開人的立場去做神、做鬼,或都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出家人的佛教,而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促使人類進步,改善世界的佛教。印順導師受到太虛大師的啟發,結合研讀《阿含經》和廣律的體會,強調:在佛教中雖有不同的佛陀觀,但正確的佛陀觀到底是佛在人間,即人成佛;人類學佛只是依於人的立場,善用人的特性,不礙人間正行,而趨向於佛性的完成。中國佛教末流有流於死鬼的偏向,印度後期佛教則趨於天神混濫,因此印順導師特別提出「人間」二字以對治之。

在太虛大師、印順導師的啟發下,台灣出現了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三個與「人間佛教」有關的大道場。星雲法師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太虛大師都是提倡者,人間的佛陀其所展現的六項特性包含: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並認為五乘共法、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都是人間佛教,按照星雲法師的看法,人間佛教的定義變得極為廣泛。證嚴法師的慈濟功德會屬於人間佛教的實踐,證嚴法師承接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六字心法,但相較於印順導師著重佛教義理的探索論述,證嚴法師較專注於佛教信仰的入世實踐,一個較重「為佛教」,而一個較重「為眾生」。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聖嚴法師開創了當代台灣四大道場之一的法鼓山,主張每位參與法鼓山活動的成員,都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建築師,且在印順導師圓寂後撰文悼念,在思想上並不諱言受到印順導師的啟發。

人間佛教到底是甚麼?這一命題恐怕連佛教專業研究者都難以說清,因為從人間佛教名詞的提出到人間佛教的驗證與創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所以人間佛教內涵的賦予會因人而異。在我的看法裡,整個佛教界甚至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術界人士也常常將這些概念混在一起,造成觀念上的混淆。我們並不否認佛光山或慈濟的貢獻,但是若以做學術研究的嚴謹標準來看,我會從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的法脈切入,才能看見深度較扎實而完整的論述。

 

三、走在實踐信仰的道路上

 

我透過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了解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更進一步了解如何成為一位佛教研究者,印順導師的思想讓我對信仰更有信心,知道要怎麼做才是走在實踐信仰的道路上,過去、現在、未來,我都很清楚,如何深入佛法,這樣的深入令我的信仰更加圓滿。

我十分鼓勵佛教徒深入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且不能只讀片段,導師的思想是一貫的、全套的,最好能夠全部都讀,才能精準地掌握擇法的標準與脈絡。如何正確理解漢傳佛教如何看待印度佛教我們可以透過研讀印順導師的著作一步一步引導著我們來學習,也可以說我是從導師的著作裡,發現研究佛教史的一些竅門。舉例來說,我們能從印順導師的印度佛教史,看到對印度佛教的法義抉擇,領略如何採擷初期、中期、後期佛教中最精華的部分;同樣的擇法標準,亦能用在中國佛教史、民國佛教史戰後臺灣佛教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大陸佛教之觀察與研究之上,導師著作中給出的尺模十分明確,不會讓你有模糊猶豫偏離走入外道的空間。印順導師研究佛學上的批判精神,雖為招來堅持舊框架者的不滿,卻也讓後世的研究者能更清楚的看見佛教思想的樣貌,以此更堅定自己的信仰。

印順導師讓我相信,透過對佛教史(包含義理方面)的深入研究與理解,亦能開發智慧,彰顯佛法之特質。我目前規劃要做印順導師的年譜增訂本也想寫一部比較詳實且富有學術性的《印順法師傳》;把近幾年來對印順學的研究集結成書,接著做太虛大師與民國時代的佛教史研究希望能再深入這些領域的研究。我關心的是我們目前之「當下」以及不久前聚焦在近百年來的佛教樣貌,這一階段的佛教歷史在歷史長河上可能時間並不長,但要深入探討就要花費很多心力和時間來整理思考,一旦將這些內容整理成一個清楚的系統,便能造福未來的學佛者。

作為一位學者,其學術成果乃為其一生的最終見證,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定位,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這些體認與想法,可以說是得自於印順導師思想的啟發。

 

四、「深觀廣行」傳播印思想

 

2016年底的大陸批印事件,我們要特別留意主導批印事件這群人的後續動作。幸好中國有一些學者、法師敢站出來發聲。在台灣,弘誓雙月刊特別出了一期專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 批印』風潮」,即時破斥批印事件幕後指使者,將言論的風向導正過來。這些批印事件的主導者仍在檯面下動作頻頻,包含流通一些書籍著作、研討會等,藉由這些批印的會議著作達到宣傳自己寺院、道場的效果,整個利益結構十分複雜,背後甚至有些政治考量,包含統獨、民族主義,試圖把中國佛教與台灣佛教區隔開來,並取得思想正統的地位。他們雖然不敢在台灣做這些事,但在中國仍有不少法師、學者支持,這些聲音不會徹底寂滅,我們需要時時注意,知己知彼,並提出澄清。

我們很難攏統的討論所謂大眾的感受,有的人只是聽過導師的名字,對他的思想理念並不清楚,有的人略有研究便拿著雞毛當令箭,到處大放厥詞,隨他的意思任意批評,但他理解的印順學可能也只是片段。若從我過去的經驗來看,對岸有部分信徒私底下弘揚印順導師的思想,但仍十分少數,畢竟對岸的佛教環境比起台灣更為複雜,導師著作全集的流通也不普遍,要能廣為流傳仍有一定的難度,即使有心想推廣,也不能太張揚。很多時候我們不去考慮這些複雜的問題,而是謹記自己訂下的目標,作為一個研究者我要做些甚麼,目標確立之後努力把它完成,至於後續會有多少人來看我整理的著作及研究成果,就不去想太多了。即便在台灣佛教界,完全認同導師思想的也不多,我們只能慢慢做、持續堅持下去。

《大智度論》中說「深觀廣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傳播印的思想,首先是深化,根據每個人對思想面向的興趣,引導研究者的研究議題,讓更多人認識、並做更多的研究。過去有人質疑導師的思想偏向理論派,較少執行層面的實踐,我個人認為不能要求一個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每個人都有他的侷限性,導師的身體不好,他能將龐雜的理論整理出如此清楚的系統,讓我們可以循著思想的脈絡深入了解佛教已經很了不起,如何將理論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中,那就是修行在個人了。換個角度來說,有能力研究思想的人是少數,研究的有系統、有成就的更是鳳毛麟角,這就是印順導師的難得與重要性,我們更應該積極地將其發揚光大。我很讚嘆弘誓這一二十年來持續不斷地舉辦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提供一個平台讓研究者可以針對導師思想,提出各個面向的議題並加以深化,累積下來就會有很不錯的成果,也起了到宣導導師思想的效果。

接引佛法初學者,首先了解初學者的入門動機,順著他的問題回答,不可一廂情願的傾囊相授,搞半天卻沒有回答到對方的生命問題。我最近在讀西洋哲學,從柏拉圖的哲學脈絡回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被稱作「精神的接生術」,我們談如何弘傳佛法時,也可學習這種態度,我們是引導信徒走上菩提正道,而不是拖著他往前走。弘誓學院每年都有辦青年營,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接引契機,去揣摩這年紀的青少年有哪些需求,他們的思維脈絡為何?所以一個宗教師或佛教徒應該對社會的脈動非常熟悉,覺察對方喜歡甚麼,像青少年或許會對動漫有興趣,我們就可以去思考如何把佛學思想跟動漫文化結合,若只是像佛學院上課,那對青少年來說就有些生硬,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我們談如何廣化普及印順導師思想,弘誓學院每次舉辦研討會本身就有這樣的效果,每次舉辦都能吸引至少兩三百人參與聆聽,日積月累下來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同時還發行《法印學報》、《奘佛學研究》等,談的議題不拘限在導思想,結合性別、動物權益等,吸引更多更廣的受眾注意到這個思想系統,把整個「印順學」堆疊的更厚實寬廣。早期宏印法師出了一本如何閱讀妙雲集,把到各大專院校演講的內容集結成集,也有很好的推廣效果。然而要談印順導師的思想,光看妙雲集還不夠,還要涉獵華雨集永光集以及《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度佛教思想史》等專書;針對「印順學」能做的研究還非常多,值得從不同問題深入探究。印順導師的書對於初學佛學的人來說難度有點高,若有人能寫出入門導讀的專書,接引更多學佛者走入「印順學」的思想,成效也會不錯。或是鼓勵初讀印順導師著作的人,先從他的傳記入手,平凡的一生用字淺白有趣,但背後卻蘊藏很多深度意涵。我自己也打算在未來將印順導師的年譜和傳記做一個更全面的整理,協助更多人認識印順導師。

 

五、學術研究與信仰的建立

 

綜觀我過去的學術生涯,在口述歷史上花了很多時間,大概出了二十本口述歷史專書。一開始是國史館館長張炎憲鼓勵我們投入台灣史的研究,我便投入有助於研究「台灣佛教」的「台灣當代佛教人物」的口述歷史,一方面這本身是工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正好也在準備做台灣佛教史地整理,口述歷史的內容成為我資料蒐集的一種方式。現在回頭看才發現,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畢竟這些受訪的大德許多年歲已高,如今也走了大半,現在要再來做這些資料蒐集,難度就更高了。我們不能小看這些累積,任何佛教團體都應該主動將住眾的基本履歷、背景、專長等記錄下來,每個人在道場裡都有他的重要特殊性。我們研究近代佛教史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對於僧人的生平並不清楚,也很難溯源,因為大家都不重視將這些歷史足跡記錄下來,十分可惜。因此我很鼓勵大家主動為自己留下一點甚麼,寫寫日記也是一種紀錄,不要小看自己的歷史定位,時間不斷往前走,既然無法知道未來的事,就更應該將當下記錄下來。

有些人把佛教的學術研究和自己的信仰修行完全分開,但我不這麼認為,我並不只為了寫文章或做研究而深入佛學,兩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要有正知正見才能走在修行的正道上,佛教的思想理念禁得起考驗,深入探究之後的修行才不會流於迷信;另一方面來說,學者研究同時保有對佛教的信仰,也能讓自己的修持更上一層樓,甚至提供更多研究的動力,形成一種對信仰的使命感。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談民國四大高僧,探討印光、太虛、虛雲、弘一對修行的看法,從這些高僧的修行可以看見,修行與佛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絕對能夠相得益彰。另外我也寫過一篇「研究佛學」與「信仰佛教」強調;「研究」有時候就是一種「實踐」也就如同印順導師所提示的——「信仰與理性相應,信智合一」,這就是佛法的一個重要特點。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