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懂佛法的你更懂管理

靜的思索與高效能工作

ZOOM線上法談(演講篇)

 

時間:202168

主辦單位: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

主持人:黃加建居士

與談人:性廣法師

筆錄、修潤:鄭靜明、釋印悅、釋耀行

 

 

主辦單位邀請性廣法師,用淺顯的語言為大家宣說佛法深邃的內涵,法師開宗明義說明,自己認同主辦單位的法談理念,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盡佛典詮釋的責任,因為從古至今眾生的基本特質並沒有改變,但所面對的時空環境卻是有所差異的,就好比這次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讓我們能有機會利用遠距視訊,進行這次的法談交流。

至於如何將佛法的內涵,透過禪定與智慧的訓練,連結到高效能工作?如果靜的思索等同於禪法定與智慧的修持,我們如何連結智慧的修行,開創高效能工作?法師為此製作了十幾張投影片,來為大家介紹佛法的觀念。

一、善心得善果,惡心得惡果

首先援引兩則佛經開啟今晚的法談,兩段經文分別出自漢傳與南傳《法句經》〈雙品〉。

 

漢傳《法句經》〈雙品〉: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南傳《法句經》〈雙品〉: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心是眾生造作的根源,它能引導我們的身、口,進而驅動相應的行為,心中如果生起的是惡念,表現在我們的言語、行為上,會讓我們招感苦報,就如同車輪在地上留下軌跡。相反的,如果我們的心是善的,善念呈現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中,福報與快樂也會追隨前來,就如同影子跟從身形一樣,不曾分離。

南傳《法句經》〈雙品〉也有類似的法義,眾生一切有為造作的行為,都是由意念所主導,如果意念是染汙的,表現在我們的語言和行為上,苦就會跟隨著一起來報到,如同車後方追隨獸足移動的車輪,無法脫離一路跟著走的命運。相反的,如果我們以清淨的意念來主導身、口的造作,無染的心念發諸於言語、發諸於行為,這時快樂就會對應我們清淨的意念,如同影子跟從身形一樣,形影不離。

二、定的鍛鍊


1有情種種精神功能與作用的集合。

2 收集→如云:心念

3 執行→如云:心意

4 分別→如云:心識

什麼是心?心是有情種種精神功能與作用的集合,大家不要把心當作是一個,如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提出的一合相概念,心是一合相,心至少具有三種功能。首先有收集的功能,透過六根的感知,我們眼睛可以看見色境,耳朵可以聽到聲音。

其次,心有執行的功能,我們的六根將訊號收集來後,心裡會產生該如何執行與回應所蒐集資料的念頭。例如:我們到自助餐廳用餐,看見餐廳裡有多種菜色,眼睛看過去後,會將所見的菜餚影像收集起來,接下來你會怎麼做?選自己認為好吃的,捨棄自己不喜歡的,這就是心的執行功能。

此外在執行前與執行後,我們的心是有分別功能的,分別就是心的第三種功能。同樣是在自助餐廳用餐,心能區別這道菜是清炒豆苗,那道是滷豆腐等,這個是我愛吃的,那個是我不愛吃的……,這是心分別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心識。

三、由定轉慧的鍛鍊


心的專注與分別

1專注、專心住止、靜定

2知解、分別覺知、觀察 

接下來,我們直接切入心念專注與知解的功能。什麼是心的專注?眼前的投影片上有三行字,它們分別是紅色與黑色的,我們看到影像而能說出紅色跟黑色,這是屬於心的知解跟分別的功能。投影片是以中文書寫的,如果你的心可以投入所書寫的文字,並且分別出每個字的意思,那是專注,專注就是當你的心投入一個對象,並能夠進一步的分別覺知與觀察。

目前我們課堂上大家能夠專注的對象,可以是螢幕上的投影片教材,或者是黃居士,或者是性廣法師,這三個畫面同時出現時,你如何做抉擇?專注就是我們不看別的,只看其中的一個畫面,讓心直接轉到同一個對象上。心專注之後,接下來再仔細知解、分別投影片上的中文字所代表的意思,這就是心專注與分別的力量。


心的羸弱與強壯

1虛弱的心→心念隨境漂浮,思緒雜亂無章

2 強壯的心→心意堅強獨定,決斷正確明快

 

其次,雖然心有專注的力量,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力非常虛弱,就像攝影機的鏡頭無法對焦與瞄準,一個虛弱的心會讓我們的心念隨境飄浮、雜亂無章。例如:現在螢幕上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投影片、黃居士和性廣法師三個畫面,羸弱的心會讓我們沒辦法只專注在應該用心的投影片教材上。

相對地,如果我們的心有力量,夠強壯,就能發揮堅強而篤定的力量,指揮自己投入並專注在投影片的教材上。心投向教材之後,才能正確而明快的進行決斷,也就是此時心才可以快速的明瞭投影片所記載的文字和所提供的內容,如果心羸弱,你就沒有辦法專注,也就很難認清教材所要表達的內容。 


心力可以鍛鍊

1從虛弱到強壯

2重散亂到專注

3從無知到有智→無明到明智

有虛弱的心,也有強壯的心,如果心永遠都是虛弱的,我們是不是會覺得很沮喪,如果心永遠都是強壯的,我們一定會很快樂。但是在無常的世間,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所以心可以從虛弱到強壯,但是請不要忘記,心也可以從強壯到虛弱。同樣的,心可以從散亂到專注,也可以從專注回到散亂。在智慧上,我們可以從無知到有智慧,也就是經典中所講的,修行可以讓無明眾生成為有智慧的聖者,所以心是可以鍛鍊的,只要經過鍛鍊,心就會有力量。

四、心力鍛鍊增強工作效益 

心力的鍛鍊

1專注的訓練→從散亂到專注

1)心單純的專注在一個對象,長時間維持

2)定,心一境性,置心一處

2分辨的訓練→從無明到明智

1)心面對很多對象,正確挑選,明快判斷

2)慧,揀擇為性,見法覺證

3)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如何鍛鍊心力?簡單講就是讓心從散亂到專注。所謂的定力,就是單純的讓心非常專注於同一個對象,一念、一念、一念,每一個念頭都維持在同一個對象上,也就是專注力。相反的,心散亂是心念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一下想南、一下想北,到處亂跑,無法長期保持在一個目標上。心念其實有力量,專注力的訓練就是選擇一個對象,然後將心一直投入,也就是禪修的力量,之後的力量,尋與伺讓心從散亂到專注,從欲界善心入禪定,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八定的功夫。心在一個對象上,也就是心一境性,置心一處

除了專注的訓練,心的訓練還包括分辨,也就是鍛練心從無知到明智的過程。這時心要能同時面對很多個對象,在很多對象當中去挑選出自己最需要的,抉擇最正確的那一個,這就是心分別的訓練。這種智慧的訓練,重點在藉由揀擇與挑選的過程,覺悟法空性,而能開悟、證果。此時的置心一處雖然仍屬於禪定的修行,但卻能無事不辦,表示功夫已經達到有定、有慧的境界,等同於止觀雙運、定慧雙成也就是在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一書中所講的: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


鍛鍊心力對工作的利益

1提高工作效能

2消除身心壓力,負面思維與無效虛耗

前五張投影片,性廣法師將佛法中的鍛鍊,跟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法師說:心是可以鍛鍊的,透過一再、一再反覆的練習,心可以被訓練得強而有力。由這張投影片,我們進入第二個主題,如何鍛鍊心力以提高工作效益。

定力除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消除身心壓力,還可以消除負面的虛耗。什麼是負面思維?其實負面跟正面的思維都是思惟。法師以自己講課為例,上這堂課,打開電腦,面對聽眾的同時,心如果一直想著我好害怕、好緊張、好恐怖,我會不會講不好……,這些就是負面思維。相對的,正面思維應該想:哇好高興,這麼多的法友,雖然隔空,我們還是可以相見,我要把我所知道的,以一種很自在、很輕鬆的方式講出來,至於講得是好是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很自在的把想要講的重點全都講出來。

禪修中,當我們把心念鍛練到非常強而有力的時候,就可以積極的把自己的定力跟慧力緊緊捉住,一直把它扭轉並壓制於正向思維中,如此便可以消除負面思維,消除無意義沒有效能的虛耗,從而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益。這就是禪修帶給我們的利益,至於如何實踐,等有因緣,或大家可以在接下來的訪談中,再繼續聊。

五、學佛能夠離苦得樂


追求快樂的生活

1世間樂→增上生樂

2出世間樂→涅槃解脫樂

3世出世間樂→自他悲智究竟樂 

回到題目的核心,我們為什麼要禪修?為什麼要展開靜的思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大家都想追求快樂。你以為禪修很苦嗎?錯了,禪修其實是為了追求快樂,佛法告訴我們離苦得樂,請大家要記住,學佛是為了追求快樂,禪修是為了追求快樂。如果有人說那為什麼我這麼苦?這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心態負面思維、沒有好的環境、沒有好的因緣等,你處於一切在因緣不具足的情況下,就會認為禪修是苦的。首先,禪修要面對的第一個關鍵就是身苦,如果這時你的心又負面思維,就如同中了一支箭,又中第二支箭,於是就會覺得苦上加苦。

學佛與不學佛的人其實都要追求快樂,但是在經典中或印順導師《成佛之道》一書的分類方式看來,快樂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種是世間的快樂,也就是增上生命,增上生活的快樂,佛法認為世間的快樂是可以追求的,但是這種追求很難讓我們得到真正的滿足,所以有出世間的快樂。什麼是世間?世間就是時間跟空間,出世間的快樂就是要我們能夠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人只要活著就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中,如果時間消失了,空間消失了,你自然會得到一種超越的喜樂。

世間樂是追求生命、生活與生存的快樂,它必定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時間可以由我們的年齡來記數,人有生必有死,所以每個人在有限的時間中,會感受到時間所給予的壓迫感。空間可以說就是你所居住的身體,身體有老、病、死,所以當我們緊緊地抓住時間與空間,在生死的因果法則中,必定有朝一日,要面對失去的憂惱和痛苦。所以我們應該要進一步的尋求解脫,跳脫時間跟空間中我們所獲得的暫時舒適。

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為我們緊緊的抓住時間跟空間所產生的,禪修靜坐入禪定時,你會感覺時間跟空間好像不存在了,這時你會有一種放鬆的快樂,接著你如果能用智慧去觀照它,必能夠達到另外一種解脫的境界,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因為我們一般人的慣性太強。

第三種快樂是世出世間之樂,什麼是世出世間的快樂呢?當一個人已經知道解脫,有了解脫的智慧,他其實是非常快樂的,但是基於憐憫還有很多人不知道解脫的快樂,所以世出世間樂就是,一個解脫的人能以慈悲與智慧去幫助別人,帶領所有人得到解脫涅槃的快樂。

我們學佛可以追求三種快樂,世間樂、出世間樂和世出世間樂,也就是「增上生樂」、「涅槃解脫樂」、「悲智究竟樂」。一般世間人會認為只要有增上生樂即可歲月靜好的安穩過日子,但在有生必有死的因果法則中,世間樂其實並不究竟,佛弟子跟世間人一樣也在追求快樂,只是佛法的智慧教導我們要從世間樂中見到它的危險,從放下執著中開啟解脫的希望,所以佛弟子可以在佛法的睿智中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過有智慧的生活。 


無形心識成形物質

1上升或下墮的三根源→無貪、無瞋、無癡,貪、瞋、癡

2有為→苦界、樂界。無為→超越界

心有收集、分別、造作的功能,它同時也是無形的,一直在運轉變化之中,我們的造作成為自己上升或下墮的根源,關鍵就在貪、瞋、癡。什麼是貪?貪就是抓住,當我們抓住一個很重的東西,是不是會往下沉,不抓是不是才可以輕鬆上路,當你抓著而且還抓很多的時候,你註定會往下墮,所以下墮是因為貪,而上升是因為無貪。

其次,什麼是瞋?瞋就是推開,不同於貪的靠近跟捉住,瞋是靠近跟推開,因此貪跟瞋的第一個動作同樣都是靠近,它們的根源是相同的,推開是要用力氣,於是你浪費很多體力,直到精力耗盡而下墮。一個公司的大老闆從一大早踏入公司,開始從裡罵到外、從大罵到小,員工可能會迫於老闆的嚚威和薪水而隱忍,但內心積怨,對公司未來的營運是不利的。

最後,什麼是愚癡?愚癡就是你沒事為什麼要靠近?貪一定伴隨著愚癡,瞋同樣附著愚癡,所以癡跟貪是相應的,癡跟瞋也是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人就可以上升,貪、瞋、癡人就下墮。最後,有為是什麼呢?有為就是有所造作,有為會感召苦難跟樂福,只有無為才能超越,從無形心識到有形物質就是經由這樣的造作而感招的。

六、佛法的從商之道 


商之道→在商言商

1因果律:為惡招苦果,行善感樂報。

2四攝法:佈施、愛語、同事、利行

3商之道: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1)包含→思維、眼界、格局、見地

2)對立→道與術,取與予,利與害,常與變,方與圓,生與死

4分類:奸商、良商

1)奸商:無奸不商,逢商必奸,欺瞞詐騙,以次充好,囤積哄價

2)良商:流通有無,貿盈易缺,誠信無欺 

什麼是商道?在商言商。佛陀對世間講述因果律,作惡招感苦報,行善招感樂報,人都是在追求快樂,所以大家要頭腦清楚,不要做到最後讓自己不快樂跟痛苦。

什麼是四攝法?佈施、愛語、同事、利行。佈施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給予別人,從經商的角度來講,做為一個公司的大老闆,你要發放薪水,等同用金錢去換取員工的時間,如果公司獲利很多,而你竟然苛扣員工的薪水,相信員工一定不會高興。相對的,如果你的企業對員工有很好的照顧,不但有合理的薪水,還有其他很多的獎金跟福利,作為一個照顧員工的老闆,你一定會得到員工的喜愛,員工不但心甘情願的追隨你,還為你的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老闆也不用再時常擔心需要尋找更多新進員工從頭教起。

什麼是愛語?愛語就是柔軟的語言,也就是讚美稱揚的語言,我們不必詢問別人,先問問自己,你喜歡聽到責備跟辱罵,還是喜歡聽到讚美跟肯定,所以作為企業的大老闆對員工應該多說好話,依員工根性軟言慰喻,令生起歡喜心。

接下來,什麼是同事?如果公司的工作只有員工做,老闆都不做,老闆不與員工同甘共苦,這公司能大展鴻圖嗎?《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是如何對待眾生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果能設身處地與員工一同努力,同行同利,增進彼此間的瞭解和信任,必能促進企業欣欣向榮、財源滾滾。

最後利行,利行就是我們的造作要對員工有利益,學習佛陀安立一切眾生在至善之處的榜樣,身為企業的大老闆,應該明白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的因果循環,而能以身、口、意的善行來幫助自己的員工

以上就是佛陀所講的因果律跟四攝法。接下來進入投影片的第三個小子題,財自道生,利緣義取。首先,我們不要把財自道生中的道想得非常艱深,道就是道路、軌道之意,是一條、一條的軌道,不好的軌道會讓我們感招不好的結果,比如有地獄道、餓鬼道等等。相對的,善道就是人天之道,人天道的眾生都講讓利,多講謙順,是故大家能夠執守利緣義取的原則,成就人天善道。

真正想做生意、創辦企業的老闆,他不可能違背現有的國家基本法律、商業道德跟企業倫理,一個企業的成功,企業家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的條件,包含有好的思維、寬廣的眼界,崇高的格局跟正確的見地。如果一個企業老闆在思維上只想偷搶拐騙,不知利益別人,他的生意要做大,是不合乎因果的。佛陀以四攝法教導我們如何用心待人、接物、處事,老闆人緣好,會得到員工的幫助,幫助你的人多了,企業哪會不成功?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文:「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

此外,我們也可以由幾個對立面深入來談從商之道,首先道與術所謂的道就是善,術是做生意的技巧,這個技巧你可以精妙高超講到天花亂墜,但所敘是不是真的可以合乎善道,重點在於企業如何取得貨源,而又是如何給出去賣出商品?企業的利益跟折損在哪裡?企業經營的常態是什麼?其次,常與變,常是指常態,當世局有變化發生,一個有本事有福報的人,在環境最不利不好的時候,他都很能賺錢。例如: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外賣、外送的生意非常好。相反的,一個沒有本事,滿腦子充塞惡念的人,很可能連在環境景氣的條件下,做生意都會賠錢。

接下來,方與圓,方是謹守規範,但是過猶不及,你依然可以圓融的去處理事情,在方與圓的對立中,如何平衡究竟和方便,理性和感性,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入思索。最後生與死生與死可以代表一個企業的壽命,這個企業可以延續幾代,跟開創者的思維、眼界、格局跟見地息息相關。比如說在台灣的漢民族文化中,企業大都是祖傳或是以家庭成員為主的家族事業,但在歐美西方,很多大型企業的經營模式,他們傳賢不傳子,企業經營的規模可以大到擁有基金、股票,固定紅利的累積……,但是業主無私的營運之道,不會只傳承給自己家的孩子。

什麼是奸商?什麼是良商?在漢文化傳承中,中文有奸商一詞,印象中我們認為商人都是很奸詐的,所謂無奸不成商,他們常會欺瞞哄騙、偷斤減兩、輕秤小斗、以麤易好、以短換長、哄抬物價等等。台灣最近苦於疫苗的採購,情況是大家有錢卻買不到,主控權完全操縱於賣方,如果賣方把救命的疫苗變成商場上哄抬物價的商品,這時候,我們沒有看到他們尊重人命的道德視野,只看到他們貪求錢財的無厭愚昧。而真正有格局、有見地的良商應該把疫苗處方公開,讓全世界其他的疫苗製造廠商可以一起來生產,因為目前疫苗屬於救命物資,良商的正確心念應該是:我怎麼做可以幫忙商品的流通與交易。

流通有無,貿盈易缺,誠信無欺,首先在流通有無上,良商見到商品在A處缺貨,他會從B處調貨,幫忙A處方便購得,相對的,商品如果在A處過多,良商會幫忙把A處的商品轉運至B。其次在貿盈易缺的原則下,當A處商品出現過剩的情況,良商會大量採購,幫忙平衡商品價格,相反的,如果在A處商品量不夠時,良商則釋出商品填補市場上的需求,如此推過來、推過去,良商以誠信無欺的態度來移動市場上的物資,這樣以德求財才能讓企業昌榮永續。

七、結語 


總結

1佛法開示因果律

2禪修鍛煉靜思慮

3觀智開啟大眼界

4依存心而有上下,因智慧而能超量

i大商無算

ii不住相佈施故,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法開示因果律,禪修鍛鍊我們的心力,觀智開啟大眼界,要做商界翹楚,應先學習佛法的智慧,我們所熟悉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曾任董事長、執行長的史蒂夫保羅賈伯斯(Steven Paul Jobs),就是一位有禪修經驗的人。所謂大商無算,很多做小生意的人經常會算來算去,但在商業法則中,一般算大賬的人做得都是大生意,算小賬的人常常只能做小生意。這個所謂無算,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要算,而是要不去算計一些錙銖零碎的東西。

例如: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台灣人積極參與賑災,當時台灣人並沒有想到十年後的今天,台灣會短缺新冠疫苗,二○二○年世界爆發新冠疫情,日本基於報恩的心情,致贈台灣新冠疫苗,這就是一個良善的因果循環。所以大家有沒有想過,作為一個生意人,哪一些是你應該算的,一個良商應該要計算的是企業的效率、商品品質跟企業成本管控,其他錙銖零碎的開支你不能算,不能計較,還應該要多讓利,並扛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這是經營企業的重要原則。

 

《金剛經》云:不住相佈施故,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不要想著自己這樣一點點的東西給出去,可以得到多少的利益與回報,而是應該謹記經典中的這個比喻,如果佈施時你能無形、無相,擁有如虛空一樣的胸懷,那麼你所獲得的福德,是無邊、無量、不可以思量的。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