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走訪弘誓——記與昭慧法師之晤談

採訪:王儷雲、廖憶榕

撰稿:廖憶榕

日期:2001.9.14

地點:桃園‧弘誓學苑

【編按】

       本篇是廖憶榕同學的訪問稿,已被主編擱了五年。主編眼見在一連串國史館對昭慧法師的口述歷史訪談完成之後,今年行將編撰成書,因此先行將廖同學五年前的訪談稿刊載出來,以免爾後會因內容重覆而無限期擱置,浪費了廖同學的一片心血。

       作者王儷雲、廖憶榕,當時為淡江大學學生;廖同學現就讀慈濟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

前言

    在寧馨的早晨九時初許,我們沿著充滿鄉村氣息的田徑小道,經過古樸的禪寺與竹林,進入恬靜的佛教弘誓學院。

    很順然地和昭慧法師會面問候,在輕鬆又不失端嚴的氣氛下,展開了今日的訪談。

請法師談談成長歷程與接觸佛教之因緣。

       我是在緬甸仰光出生,仰光有許多佛教寺塔,常常看到僧?,所以對佛教並不陌生。我的父母是信仰一貫道的,常帶我們去道基壇上香、吃素,禮拜觀世音菩薩;所以小時候對佛教雖沒有教理上的認知,卻有一股情意上的親切感。

        真正接觸佛教,是在大二的暑假,那年到佛光山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本來是有名額限制的,但有一位希望我學佛的高醫廖敏洋學長替我爭取,讓我有了機會。在活動期間,我很震撼地發現出家人的活潑及能言善道,和我想像中的「青燈木魚,逃塵避世」很不一樣,這多少是因為受到中國傳統社會的刻板印象所影響,那個時候我才發覺:佛教並不「灰色」。

       我在山上吃了十天的素食,下山到學姐家聚餐,感到吃肉很噁心、很想吐,這才發覺素食也可以養成習慣。回家後我研讀佛書或戒殺放生的書籍,慢慢地就習慣不吃肉食的生活,並發願要長期吃素。

       那時正值何應欽將軍的孫子蔣同慶從美國回來,我應聘到天母擔任他的家教。在那附近有一間浙江人的寺院:「慧濟寺」。之前我就曾在台北中山堂皈依星雲法師,後來接觸慧濟寺,深受住持性海法師的慈悲護念。有一回中佛會在他們那裡舉行新春團拜,我便如此認識了剃度師父。師父說他住板橋,剛好我也住在板橋,師父邀我常去他住錫的精舍,之後並時常鼓勵我出家,我也就這樣出家了。

        剛開始出家的時候,我很不適應權威控制的教育,因為無論是學校教育或本身的家庭都很民主自由;當然那些點滴痛苦都化為我的資糧,讓我產生了了解戒律的動機,更在其中尋求僧團中人與人之間的對等互動與溝通之道。

       我是在67年時出家的,68年才畢業,那時會出家,是因為師父說:「現在不出家,以後會失去熱忱。」而那時也天真,就穿著出家僧服在大學校園裡遊走,也不以為怪異。畢業以後教書,那時的出家生活更是衝擊,被某種程度限制與外界、甚至是與家裡的接觸,我就開始思索:這麼人道的宗教,為什麼會有不人道的人際互動模式?這也讓我了解到:「神聖與套牢,原來經常是兩位一體的」。繼後父親往生,妹妹的精神病發作,寺院要我在寺院與家人擇一,這次我毅然選擇了家人。

        之後,高雄有一處道場(興隆淨寺),能讓我安頓媽媽與妹妹,我也在那裡領了典座職事,那是民國72年的事。我就在那待了約一年。職事雖重,可是我很感恩寺院住持心淳法師對我家人的收容。平日我自己會看一些導師的書,也曾把自己的學佛心得發表於佛教雜誌。那時導師的大弟子慧瑩法師從香港來台,看到我的文章,向導師提起,導師就告訴他:「這是我的小知音啊!」慧塋法師因此帶著香港護法,特別從台中到高雄來看我。看到我的生活非常忙碌,回去向導師報告我的情況。

       73年7月,導師親自寫信給我。他覺得我是一個可以修學的人,應該在佛法上精進,現在我所處的環境不適合修學,而福嚴佛學院9月將要招生,我可以接任國文老師。他很客氣地說:環境不盡完美,但希望我考慮後能夠回信。我的住持心淳法師非常大量,其實典座工作應該要領職一年,待翌年農曆二月初二到期。但是她卻毅然成就我提早離開,好能於9月初起在福嚴任教。

       我在福嚴待了三年,導師十分照顧我,也請行政單位不要給我太多的事務,讓我專心修學。唯識學、戒律學都是在那時研究的,後來雖然離開福嚴,但還是以通勤方式續教,前後總共教了九年。

       自民國67年起,我與性廣法師合作,向中國佛教會秘書長了中長老建請成立護教單位。護教期間,教內發生許多事;聽到外界的批評,也會省思教界本身的問題,並且開始思索救護生命的問題。81年發生挫魚事件,我聯合社會友人,要求相關機關予以取締,之後開始提倡動物保護、生態保育的活動。

       本來志向是鑽研佛教學術,結果誤打誤撞,又護生,又護教的,甚至也批評佛教內部的不合理、不如法現象。從此人生境界也更加開闊了!

大學時便選擇出家,在學校如何調適心態?

       我覺得自己要先適應、自在,別人就會跟著適應。就像護教、護生時,也有人批評我:一個出家人,怎麼會是這樣的形象?但我覺得:就是要讓人們了解:出家人不一定是封守自閉的,不要讓人家就這樣把出家人定型。

       大學時代我是參加合唱團的。我喜歡音樂,音樂是會直接打動人心的,對人情感的感染力最強,所以剛開始出家,我最放不下就是音樂了。由大學時代音樂對我的伴隨,那時同學、學長常要我唱歌給他們聽。一直到現在,聽到心境相投的音樂,心神總會攝入其中。西方的聖樂,中國的梵唄,其至是可蘭經的吟哦聲,都會令人動容!我覺得音樂可以提煉情感最精純的靈魂。然而修道人重禪修、尚理性,有些好聽的音樂,乍聽之下也會喜歡,但覺得還是「無聲最美」,耳根清淨的安靜更好。

       總之,我的大學生活很單純,除了上課、看書,就是參加合唱團。出家後,同學也慢慢適應,便不尷尬,也不會覺得奇怪。我是因為師父的鼓勵而出家,我相信那時自己對佛法有強烈敬信之心,並且以最純潔的心靈來面對師長,其實若就我個人的原初想法,我可能不會那麼早出家,大四畢業後再出家比較適合,我並不想在校園裡驚世駭俗。

       現在我也不隨便鼓勵人家出家,在我們這裡,至少要住上一年,不會馬上剃度。我曾勸想出家的人,要多多見識,嘗試熟悉出家以及寺院的生活,將來如果出家了,才會無怨無悔。倘若一時無限嚮往而冒然出家,誰又能保證什麼?總之,我並不是反對「出家」,而是希望要有更長時間去嘗試與體會,再檢討自己是否適宜出家。

       印順導師稱法師您是小知音,請您談談對導師思想的心得與體解。

       我其實是個令導師頭痛的學生,因為我的社會參與,常引來很多爭議與攻訐,連帶地,導師的耳根也就不得清淨。

       我覺得導師的思想是很精彩的!中國傳統佛教中有很苦悶、很不合理、不人道的一些教條;看到導師的思想與著作,覺得「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一直很珍惜這份感受。現在在這裡,學生跟著我,很難以了解我這種珍惜的心情,因為他們在這裡呼吸著單純的空氣;而我是從中國傳統佛教中跌跌撞撞走過來的,所以我看到導師的思想,覺得是一種希望,開啟了一扇窗子,也讓我接觸到一些原典,在原典中更印證了他的看法——那是很自由的空氣、民主的心胸、平等的對待。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感謝導師,深深地感恩!

對印順導師欽佩之處,並談談與導師的互動經驗。

       印順導師的思想,即使是從學術面來看,也很令人敬佩。他解析大乘三系思想的脈絡與特色,這是前所未有的洞見;另一方面,他對佛教現象有一些感觸,雖然著墨不多,但提到戒律的觀念,這觀念啟發了我,讓我延續導師的研究觀點,寫了《律學今詮》、《佛教倫理學》等書。雖然導師後來與社會接觸不多,但他啟蒙了佛教的開明思想,有助於把握佛法的精髓和社會的多種議題。

    V我與導師的互動,不但思想受他啟發,而且他非常照顧我。那時他從南部的道場拉拔我到福嚴佛學院,並且耐心指導我讀藏經,爾後一直都有聯繫。早些時期是問法義,後來就呈現一些護教、護生的成果給他看,他老人家看得眼花撩亂。其實導師是那麼溫柔敦厚,當然不習慣我這樣,但也就默默接受了,在許多關卡上默默鼓勵著我。

       那麼多運動下來,我只專注於目標,並不在乎什麼挫折,修行本來就是要把自我放下,面對批評與責難,我也不因此就覺得佛教虧欠了我什麼,反而常常感念許多在各個角落默默幫助我的人。譬如這兩棟房子要建蓋時,我們的經濟並不寬裕,卻有一些素昧平生的長老、法師來幫忙我;像承天寺的傳悔長老,就以五千萬元的捐款,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所以我有個長期在佛門中觀察得來的結論:越是無私,就越能感應到別人的支持。

       中文系出身的您,覺得佛教如何結合文學,使弘揚佛教更為廣闊?

       中國文學中,例如變文、各種講唱文學(彈詞、崑曲)、章回小說開頭結尾的四句偈等,都有仿佛佛經的形式。佛教傳入中國,也順道傳入了佛學的形式,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容;中國人對佛教有了莫名的親切感。

       具有美感的東西,就會被感官所悅納;美感不一定要花俏,一篇充實的文章觸動人心,就已達到了目的。所以經典的翻譯與介紹,法義的傳揚,佛法落實在人間的具體實踐事例,都可以透過生花妙筆而化為文學的樣貌呈現,使人們看了,有或活潑、或生動、或感人肺腑的體會,我相信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對大學生的勉勵

       大學時代除了在課業上用功以外,不妨接觸一些有意義的社團。

       現代的年輕人,有時太強調物欲的滿足,太強調舒適生活而無法吃苦,抗壓性減低,面對挫折就容易失去勇氣。能夠有宗教信仰,或者學佛,在精神上可能較會有方向感,特別是在生命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但要記得不要在嚮往神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套牢而失去正信的判斷。記得要保有一份自由的心靈與思想,來面對自己的信仰。

後記

       中午和學院師生共用午齋,在很自在活潑的談笑中,食畢暖烘烘的紅燒麵。

       步出學院之前,我們在門口留影紀念。走了一小段路,忍不住回頭望望如此有人情味的一個方外淨地,滿滿的法喜與歡悅正源源湧起……。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我彷彿看到為佛法點燃的那盞明燈,不論式微或輝煌,因為堅定的誓願,光芒的映射,永遠照亮著黑暗的每個角落,是一份那麼無怨無悔無私的燈光,就為大千世界這麼永續地輝映著!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