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另一種「生態平衡」——【宗教研究一瞥】專題引言

釋昭慧

        宗教研究,並不等於(宗教信眾對自己所信奉之宗教所做的)神學或佛學研究,而是跨宗教而作研究,並且對於諸宗教的本質或是功能,提出一種系統理論。

        這種研究者的身份,可能是圈內人(insider),也可能是局外人(outsider),前者經常是圈內人以本教與諸宗教作「宗教對話」的過程,後者則建構或延用某種系統理論(如進化論、精神分析理論等),以進行「比較宗教學」的研究。

        一般而言,圈內人對局外人的研究充滿疑懼,唯恐其研究方法與研究結論牴觸本教之教義,或是損害本教信眾之信心。而局外人對圈內人之研究則充滿質疑,唯恐其研究態度與研究結論受限於本教信仰的本位主義,而失之偏頗。

        然而筆者以為,縱使圈內人與局外人都各有極限,也未嘗不可以在宗教研究的領域之中互補或是互相抗衡,而達致某種「生態平衡」。

        圈內人作宗教研究,怕的是不具足公平對待的批判精神,對本教則強行「護短」,對異教則因偏見而無理攻詰。倘能糾正此種「排他主義」的惡劣態度,那麼其宗教研究將有局外人所不具足的兩項好處:

        一、許多本教思想、制度與修法的隱微性關鍵,只有圈內人因身處其中,極其熟悉,而可一針見血加以道出;局外人再怎麼看,還是容易霧裡看花,隔靴騷癢。因為置身宗教內部而生活,場域內的一切即是豐富的田野資料,局外人即使有緣側入田野場址,也還刻意置身該宗教的修煉心靈之外,對浮現出來的表像,固然無法如圈內人般蒐羅齊備,對隱於心靈中的特殊經驗,更是無從置喙。

        二、圈內人作諸宗教之研究,未嘗不可就著不同宗教的本質與功能,導引教內信眾,與諸宗教之間作健康心態的「宗教對話」。這種理性而友善的對話,往往可以減除彼此的對立與敵意,即使在各該宗教「本質」的一面還是各持立場,但友善的基礎卻使得各宗教間可以展開「功能」性的合作,從而對這個多苦多難的世界,給予「與樂拔苦」的種種關懷。

        局外人作宗教研究,確乎可以避免一些宗教本位主義的問題,而且並不全是如前所述的「霧裡看花」。高明的局外人,時可點出各宗教本位人士所看不清楚的事實真象,此時他成了「身在廬山之外」的善意第三者,他的研究結論往往也良性促發了圈內人的宗教對話。

        然而有些局外人以「中立超然」自恃,而對圈內人從事宗教研究嗤之以鼻,殊不知,人們的心靈早經各種文化思想的塗塗抹抹,再加上自己的性向差異,不可能沒有預設的立場。自認為「非宗教」何嘗不是一種立場?以進化論或精神分析理論進行宗教研究,又何嘗不代表各自系統理論主張者的立場?

        既然圈內人與局外人作宗教研究都各有優缺點,而宗教研究又有如上所述的正面貢獻,那麼,我們又何妨以一種近乎「生態學」的欣賞態度,讓兩種角色的研究者在此一研究領域裡各擅勝場,讓整體的宗教研究,因其「物種多樣」而能「生態平衡」呢?

        兩千餘年圈內人的神、佛學研究,與百餘年來局外人的宗教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如此豐盛而多樣,斷非本期本刊短短篇幅所能載盡,因此我們謙遜地稱本期專題為「宗教研究一瞥」。專題中四篇文章的作者,正好涵蓋了圈內人(性廣法師與筆者)與局外人(江燦騰教授)的角色。

        四篇文章各自寫成,並沒有事先建立互相呼應的默契。然而巧合的是,性廣法師大作〈只知其一者,一無所知〉,是在時間的縱切面上回顧百餘年來西方局外人與圈內人的宗教研究。拙作〈論宗教學從各宗教分出之過程與問題〉,則是在空間的橫切面上介紹宗教學研究方法的特色,並依Eric J.Sharpe從十個面向所作的研究反思,提出回應觀點。兩人文中都不約而同地對圈內人與局外人的研究態度與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第三篇係《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少壯派觀點》一書的大陸版序,本文作者江燦騰教授與該書的另一編者張珣教授,即使兼具宗教信仰,但都是以局外人的立場,依史學或人類學方法,而對本土宗教作長期的研究。這正好是性廣法師大作所提到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尊重異質文化與多元價值」的研究範型。

        第四篇是〈人間淨土與地上神國〉一文的下篇,正巧訪談進行到「宗教對話」的進度。由於訪問者潘儒達先生是基督徒,筆者則是佛弟子,兩人均作宗教研究,這樣的會遇,正是「宗教對話」的契機。因此筆者在答問過程中,提出了自己在「宗教倫理學」研究領域中,對二教「本質」與「功能」的部分看法。而這場對話,無形中也就面對了印度神學家潘尼卡(Raimon Panikkar)所提出的三種宗教對話類型——排他主義、包容主義與多元主義,而作了佛法角度的深思。

        本期專題雖名「一瞥」,但四篇大塊頭文章,份量頗為不輕,而且內容與觀點都很豐富,敬請讀者耐煩閱讀,並予不吝賜教!

        九三、二、十五 于尊悔樓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