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學佛心得三則

桑亞

見緣起即見佛

  佛說:「見緣起即見佛」,瞭解「緣起」(dependent arising)一詞的意思乃是學佛中的最重點。從中也可以看到:佛法可以由淺顯易懂轉為深邃博大。

  「緣起」就是指一切事物不是單獨自己存在,它們都依賴關係脈絡才能存在,而這包括如下三層意義,由簡單至深刻。

  1、這第一層——最淺顯的關係脈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站在微雨下看到眼前路上一片景象。有街道、樹木、車子、商店、人群,還有大地、天空、空氣、風、雨等等。先從一般所說的東西(thing或substance)說起,我這個人的存在(路人也一樣)是自己可獨立自足而存在嗎?不是,我有父母,父母也各有父母⋯…,我係有一大串連我都不認識的祖先們先存在過,我還必須很長期的受到父母養育,才能有現在的我,且我也知道再過幾十年我也必將死掉,讓位給下一代,代代相傳。這就是一種關係脈絡下的存在。我的身體既如此,我的心靈或思想(唯物論認為它們只是腦而已)也是各種關係條件的產物,包括必先有身體、有智力學會日常語言等等才可進行的。又我也看到眼前自然物如橡樹、人造物如車子,這棵路邊的橡樹會自己存在嗎?不,它是一大堆因緣條件才有的,如它從橡子成長出來,若是其間如果沒有充分陽光、適當的溫度,空氣中的氧、水份、人為種植等⋯…,這橡樹會有今天樹立在路邊嗎?所以它是在關係脈絡下才存在。再看停在路邊這輛銀色本田汽車,很明顯,它也是商人為利益而從各方面收集科學技術、材質、人力才奇妙組合出來的商品,所以它也關係脈絡下的存在,它不可能莫名奇妙的、神奇的就自己出現在路邊。

  凡一般以為整體物,如人,車、學校等等都是由其不同的部分組成,離開這些部份,也就沒有這一整體。加上時間因素,每個東西都在變異中,不會停止不動的,因此也是時間系列下的存在。這都是很簡單易懂的。

  2、上述描述還沒提及時間、空間、因果等的變化中的相依待關係,如空間的東南西北,上下四方,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等等,都是相依待而存的,請問:沒有南會有北,沒有東會有西嗎?再者,會有絕對的上下前後左右、大小長短軽重等等現象嗎?會有:有因沒有果,或,有果沒有因的現象存在嗎?會有只有單一白色存在而沒有其他顏色的現象嗎?一個語言,會僅有單一或少數幾個字詞存在嗎?數目會只有數1和2而沒有其他數字嗎?需知,簡單如顏色,複雜如語言和算術等,都是它的各部份交織聯結成一系統才存在的,各部份(components or parts)絕不是孤立獨存的,而是在相互聯結,甚至變動中,各部份還能盡了各部份的職責或功能,這才配稱為是某物之各組成部份。總之,整體及部份、時間及空間、事物及性質、因和果等等,都必須是相依而存的,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個個、別別的東西,換言之,它們都是關係脈絡下的相對存在。

  3、緣起義最深一層就是:相對存在的世間萬物,更有進一步依吾人名言或概念施設而存在的意義,佛法稱為「假名有」,玄奘的唯識宗說萬物依主觀心識而有,龍樹的中觀宗説:事物雖在上述中已知是客觀的相對存在,現在它們更是依我們互許的名言方便施設而有,即它們只是「假名有」,仍具有相互主觀的存在意義,而不是實有自性的存在。但不懂這奌之前,作為凡夫的我們一向被語言所誤導,以為一一名言和一一真實的客體有著必然的聯繫,名言就像刀一樣在存在之流上很精準地切割(分別)出各各物類來,殊不知它們乃是相對實用的方便施設。就這點說,佛法完全支持科學的相對論,更可以說,佛法是一種更概括的哲學相對論(關係脈絡論),它反對一切獨斷的絕對論,這種絕對論,佛法也稱之為自性見、分別戲論,乃是一種錯誤的妄見。

  所以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古人所稱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皆非絕對的大小、內外、主客、自他,而是非常複雜的關係脈絡下的存在。這就是佛法說的緣起性空義。因為縁起,故事物仍然存在的,但必須是關係脈絡下的假名有;因為性空,即事物沒有自己獨存的本性、本質。二者(古人也用真諦自性空、俗諦緣起假名來說明)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即一切事物皆是關係脈絡下的存在。

  因此我們知道:天地宇宙萬事萬物形成了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即古人說的「天地萬物為一體」。但要注意,這整體也是我們的假名施設,不是先有一個絶對的整體,後才有各部份,而是各部份在相依緊密連結的脈絡下形成了這一「整體」。因此,佛法堅持部份先於整體,故也反對政治上的絕對主義,支持相對的個人主義。為什麼說相對的?再重述一次,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的一一個體物存在,只有相對、相關聯、脈絡中的假名個體物存在。

  或許有人會問:瞭解這些道理有什麼用?須知,這個思想用途可大了,它是一種弘大的世界觀,佛法稱這思想為般若智慧,即不要孤立的看事情,要能看透藏在事物背後的各種聯結性(connections)。因為人世間的問題皆出在:我執、法執,即把一切看成孤立自成的。每一個自私的我,都係有意或無意地看不到事物背後的關係脈絡,才會形成自私自利的,而由般若智慧深刻瞭解到一切都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人們才會彼此互助、自利利他地行動,形成一真正安和樂利的共同體。這時,每個人都因看到世界真實相(佛法真實義),從此以後不再錯看了世界,同時也由心胸的封閉狹獈,擴大心量成「廣大如虛空」,從而獲得自在解脫。所謂「心淨國土浄」,從此這個不和平的人間世即轉化為佛土、淨土,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轉成佛(覺者、智者),並生活在淨土中了!


什麼是「佛法真實義」?

  「緣起」指著脈絡原則(contextual or holistic principle),沒有任何一物可以脫離其脈絡(諸因緣條件s,包括其背景及前景)而孤立存在。與這個相反的是:原子性原則(atomic principle)。我們總以為:事物係由簡單、根本、不可再分割分解的獨立原子s所組成,這即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自性見」,即我們錯誤地以為:可以從原本處在脈絡原則下的一切事物,從中抽象地抽離出(或切割出)一一別別、互相孤立的事及物來。

  這條緣起原理在龍樹時代(他是繼承佛陀的思想)已經應用於吾人對語言及萬象的反思,龍樹是以語言及萬法的脈絡原則或主義批判了部派佛教,如一切有部,的原子性原則或主義(即「假必依實」的主張)。

  實=自性=各帶不變本質的獨立實體s或孤立自存的原子s。因萬物緣起故自性空,故一切假、一切不實。山河大地、主客、人我、自他、彼此皆自性空而無實,故萬法本性平等無高下;但同時萬法也是如夢如幻如影如電的無常緣起假名幻有。
總之,佛教喜歡說「空」,這是說一切事物都在關係脈絡下而存在,而不是說一切事物都沒有了或不存在了。

  又,佛法之脈絡原理是高於原子性原理,如這樣知空義,佛法也不必一定要破(排斥)分析性或分解性及邏輯性。了知:原子性原則只是假名施設之方便,則用而無咎,故龍樹的「中論」乃大大方方地運用邏輯分析及推理。

淺談學問僧或論師

  「學問僧」一詞很容易引起誤解,好像這種僧人只做學問,不管其他。其實,歷來的學問僧從未放棄修行解脫的目的,通常在作學問之餘,也坐禪修觀,但個人深淺不同。

  印中藏史上的名僧大都是學問僧或論師型的,諸如:印度的龍樹、提婆、青目、羅什、無著、世親、安慧、戒賢,陳那、法稱等等大師;中國的僧肇、吉藏、智者、法藏、玄奘、窺基及近代的太虛、印順等等大師;西藏則有13世紀的宗喀巴及其大弟子、達賴五世等等。上述多數賢聖都因留下深邃的著作而留名青史,他們的作品迄今21世紀仍然是全球佛弟子們硏習的對象(當然也有很多修行高僧道行好,但因缺少著作而未能像學問僧論師一般的出名,這問題宜另談之)。有人會問:講究修道的佛法中為什麼容許這種注重理論的學問僧或論師的存在?我覺得主要有二個重大理由:(1)在歷史進程中,印度外道,包括古代吠陀或反吠陀及現代一大堆學派,一直在攻擊佛法,故必須有學養的僧人廣硏五明,新時代世智等,來反駁外道的甚深異見論述。(2)佛法內部也因理論和修行實踐的深廣化而分派,形成的佛教各大宗派,這後來也成了學問僧主要硏習的課目,因此佛法必然也包括佛教歷史、哲學、科學、邏輯和語言等知識在內。或許可以說,這種深入硏討才是佛法經歷2500年來屹立不移、於世不墜的原因。

  中國人因民族性格注重簡易和實用,故發展出較為簡易,不重系統分析的禪、淨法門,但在古代也是各宗並存,不必互相攻詰。反而到了現代,修禪、浄的弟子受到一些錯誤的觀念影響,反倒攻撃這些學問僧的必要性,或者認為經論學太多無益,蓋多歧亡羊,不如簡單唸佛或靜坐實修來得實用、實際些。但他們這樣說,豈不是在質疑歷代高僧諸如龍樹、智者、宗喀巴或近代的太虛大師等等?需知,連一般學佛者都知道的「理論及修行並重」,高僧們豈會忽視?因此假如隋朝智者大師或民初太虛大師能再復活,恐怕就要駡這些人眼光淺薄、心胸狹窄,自己專挑簡單修行,反而鄙視他人從事更艱深的修習佛法正見、二諦真理的重要性。須知,佛法一直是注重智慧解脫法門的,正見的深入串習可以影響人格修養、達到自由解脫的境地,太虛及印順法師,一生大部份花在學習和著述上,不強調一直坐禪,他們全靠慧解行持,然亦境界甚深,因為對他們而言,智慧的理解同時必是生活中的應用和修行。

  反之,若一味強調唸佛或坐禪,且其中沒有佛法正見抉擇力,則甚易與外道結合,背離佛法而不自知。故知佛法的正定正念,必以「緣起性空」正見為堅強的後盾,正如佈施等五波羅密,必由般若智慧來領導,如目引盲。

  總之,佛法在契機方面,容許眾多法門,可互補互助。但凡自以為是,起而攻擊他宗就是無知愚昩,而若競起情緒性互諍,內鬥無止,則佛法必衰。而在契理方面,佛法之殊勝處,由勝義諦證空,雖如如不二,但後得方便智仍容有客觀探討擴大的空間,世俗諦廣大題材在討論中才得以深化且包容化,尤其更要能包容更新的五明知識。《維摩經》云:「善分別諸法相而於第一義(勝義證空性)不動」,佛法的深邃處在此。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