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讀《大毘婆沙論》劄記論師的佛陀觀(二)

釋悟殷

貳、佛身 

       二、佛色身長短修齊 (一、佛身有漏無漏,前期登載已畢)

  佛陀色身莊嚴無比,一般形容: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功德巍巍。在三十二相方面,佛陀有三十二相,菩薩、轉輪聖王亦有,乃至難陀亦有三十相,可見並不稀奇,比較特殊的是佛陀有八十相好,而一一相好都是百福莊嚴的。在阿含經中,並未強調佛陀有八十相好,所以當《大毘婆沙論》說:佛「八十種隨好,莊嚴其身」(大正27.890中),「假如有人習奢摩他滿十二歲,所生善品,不如於須臾頃觀察佛相好之身所獲功德」(大正27.958上),甚且受到龍樹菩薩質疑:「如汝所信八十種好,而三藏中無!」(大正25.255下)

  關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非本文重點所在,本文所要探討的是佛陀的高矮問題。

  佛陀的色身高矮,據律典記載,難陀短佛四指,諸比丘遙見難陀走來,以為是佛,皆起來奉迎,直至相近,才知原來是難陀。又六群比丘與「如來等量作衣,或過量作」,遭人譏嫌,世尊遂制:比丘與佛等量,或過量作衣者,波逸提。如來的衣量是:長佛十磔手,廣佛六磔手9

  依據廣律,佛制比丘,所穿衣服長度不能和佛衣相等,或超過佛衣長度。這表示了當時佛陀和弟子的身高,差距並非很大,就像難陀只矮佛陀四指而已。然《異部宗輪論》說:大眾部主張:「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大正49.15中--下)。亦即大眾部認為:佛陀色身高大無比,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之外,盡虛空遍法界,是超越空間,而不為空間所侷限的佛身觀。

  而有部認為:佛身的高度,如經中說「丈六金身」,決不能到無邊無際,不可限量的地步。即佛世時,常人身高八尺,佛陀高一倍,等於丈六。如《薩婆多毘尼毘婆沙》云:「佛身丈六,常人半之。」(大正23.561上)

  所以,關於佛身的高矮,大眾部和有部間的歧異很大。在這裡值得玩味的是:同一部派(如大眾部),廣律和論典所載的佛身觀不同。律師之佛身觀,仍本著「佛在人間,所以和常人無異」的看法。而論典(《異部宗輪論》)所載之佛身觀,已趨向於理想化了。這種情形,不僅顯示佛教思想的流變,亦說明了論師和律師性格之差異。

       大乘佛教的佛身高矮修齊,是隨眾生根性、意樂不同,所見的佛身亦有差別。如龍樹菩薩說:

    《密跡金剛經》中,佛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會眾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有人見佛身一丈六尺;或見一里十里百千萬億,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者,有人聞佛聲一里,有聞十里,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中,或聞說布施,或有聞說持戒,或聞說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經,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大智度論》,大正25.127下)

    佛法身……但以本願業行因緣,自然施作佛事。如《密跡經》說:佛身者,無方之應,一會之眾生,有見佛身金色,或見銀色、車渠、瑪瑙等種種之色。或有眾生見佛身與人無異,或有見丈六之身,或見三丈,或見千萬丈形,或見如須彌山等,或見無量無邊身。(《大乘大義章》,大正45.125下)

  部派佛教中,佛身有丈六身及無量無邊身之差別,佛陀的身力及威力,同樣的亦有差別。據《長阿含》:「佛威神不但能動地,二十八天皆為大動。」(大正1.167上)大眾部亦說:如來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通之力,運用威力時,不須加以作意,任運自然,於一剎那中,就能遍至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有部認為:如來威力可遍至十方世界,但必須加以作意,若不加作意,只能及於三千世界。如說:

    聲聞天眼,不作加行,見小千界,若作加行,見中千界;獨覺天眼,不作加行,見中千界,若作加行,見大千界;世尊天眼,不作加行,見大千界,若作加行,能見無量無邊世界。(大正27.767上--中)

  此中,大眾部和有部的歧異點在於,大眾部認為:佛陀不須加以作意,展現威神力,即能任運自然的遍於無量無邊世界;而有部是認為須加以作意才行。至於佛陀的身力如何?《增壹阿含經》記載:

       世尊以父母所生之力,單手把長百二○步、寬六○步之大石,往虛空拋擲,即到達梵天。佛言:「設復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閻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來威神所感,正爾當還。」於是世尊舒手遙接之。又世尊神足、智慧力,無與倫比,縱使神足第一的目犍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遍滿三千大千剎土無空缺處,欲比如來之神力、智慧力,百倍千倍巨億萬倍,不可以譬喻為比(大正2.749下--750中)。

  佛陀有如此驚人的身力,這身力是父母所生的,經論形容這身力是那羅延力10。然法救大德說:

       「菩薩身力,猶如意力,量無邊際。」因為菩薩在吉祥人邊,接受吉祥草,到菩提樹下,自敷為座,結跏趺作,發堅固願言:「若未諸漏永盡及證無上菩提,我終不起此座。」無上菩提,從未來世將入現在,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菩薩毛髮亦不動搖。由此故知:「菩薩身力,猶如意力,量無邊際。」論主質問大德:「若爾,何故契經中說:『菩薩身有那羅延力?』大德說:「此力世間共所欽重,故以為譬,其實不然。」(大正27.155下)

  佛說:「諸行無常」,的確是真實不虛,佛陀生身亦顯示諸行無常法則。所以說:縱使如來的身力,猶如那羅延力般壯碩,如來的神通、智慧力,即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目犍連之神通、舍利弗之智慧,亦難匹敵,然佛陀如此的身力、神通力、智慧力,亦難敵——「無常力」(大正2.750中)。如佛告力士:「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皆為無常力之壞滅。」11因為「如來法身雖無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減,諸異熟果有衰退故」(大正27.156中)。

  以上,是關於佛陀色身長短修齊,以及身力、威力的問題。大眾部之佛身高矮、身力、威力,都是異於常人的,經佛弟子理想化的佛身。有部之佛身,較一般人高大,而其身力、威力,亦異於常人。雖然佛陀有異於常人之身力、威力,但是亦難敵「無常力」。雖然「無常力」強大於佛陀的身力、威力,但是「無常力」,仍不如「業力」來得強大(大正27.199中--下),因為「有阿羅漢猶受故業」(大正49.16中),佛陀亦難免受業力的牽絆12啊!

       三、佛陀有無夢、睡

  佛陀已無顛倒夢想,是部派佛教界中,各部派的共識。如說:「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大正27.194上)因為夢是顛倒,佛已斷盡一切顛倒習氣,故無有夢幻現象。而佛陀有否睡眠?部派則有諍議。此中,大眾部主張:「佛無睡眠」(大正49.15下)。有部主張:「佛有睡眠。」如:經中離繫子問世尊:「尊有睡眠不?」世尊云:「我極熱時,為解食悶,亦暫睡眠。」離繫子又問:曾聽有沙門梵志說:「有睡眠者,即是愚癡。」世尊應該無此事吧?世尊云:「若有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未斷未遍知而睡眠者,可名愚癡。佛於諸漏雜染,後有生老病死苦果,已斷已遍知故,雖有睡眠,不名愚癡。」又睡眠有二種:一染污;一不染污。諸染污者,佛及獨覺、阿羅漢等,已斷遍知;不染污者,為調身故,乃至諸佛亦現在前,況餘不起?故知諸佛亦有睡眠(大正27.194上)。

  大眾部認為佛無睡眠,《婆沙論》中,未有說明,詳細情形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從《俱舍論》:「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大正29.72上;13)。可知大眾部大概以世尊常在定中,心無散亂愚癡,故主張佛無睡眠吧!有部認為佛為調身故,亦須睡眠。但是染污的睡眠,佛陀已斷除了。

  睡眠是染污,是愚痴,但「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14,世尊何故訶責睡眠?何故說睡眠是愚癡呢?《雜阿含》卷九云:「愚癡無聞凡夫,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其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以下耳、鼻、舌、身亦是)……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所以多聞聖弟子,應該學習:「睡眠者,是愚痴活命,無果無利無福,我當不眠,亦不起覺想;起想者,生於纏縛諍訟,令多人非義饒義,不得安樂。」(大正2.58上中)

  從以上《雜阿含》的記載可知:眼等五根,在見色聞聲時,繫著外境,致起纏縛,不得解脫,而睡眠雖好過如此,但仍屬愚癡。若佛弟子能正思惟眼等是無常、有為、心緣生法,不取著外境,則能解脫自在。雖然睡眠是維持眼睛生命的食物,而世尊卻說:「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為的是警誡佛弟子:不應貪著睡眠,而忽略了正事。正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大正12.1111中--下)

       四、佛陀有無老化現象

  探索「佛陀有無老化現象」,且從「佛陀有無白髮」說起。關於佛有無白髮的問題,《異部宗輪》未有記載。而《婆沙論》者認為:「異生、聖者,皆有白髮。諸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獨覺,皆有白髮,唯除世尊。」(大正27.202中)理由是:釋迦為菩薩時,三無數劫,修集種種難行苦行,所起善業展轉增盛,信慧堅固猛利,所以沒有「髮希、髮白、皮緩、皮皺、音聲破壞、解支節苦,亦無心亂、漸捨諸根,般涅槃時,諸根頓滅」(大正27.202中)。

  論主認為世尊由過去無數劫修行的福慧資糧,已捨離老化現象,而白髮是「雜穢業」所生,世尊是不會有的。但論主「佛無老化現象,入涅槃時,諸根頓滅」的說法,是否違反諸行無常法則呢?這是值得留意的問題。

  《婆沙論》卷三○,引契經中世尊告力士子:

       「我父母生身之力,若神通力,及勝解力,今日中夜,將為無常力之滅壞。」。有人問:菩薩何時身力圓滿?有說:菩薩二十五歲時,身力圓滿,至年滿五十,其力無減,過此以後,身力漸漸衰退。有說:世尊身力,猶如意力,都無衰減。論主評曰:「如來法身雖無衰退,而生身力必有退減,諸異熟果有衰退故。是故尊者鄔陀夷言:『今見世尊色力衰減,諸根變異,謂五色根。』」(大正27.156上--中)

  又《增壹阿含》記載:

       阿難觸摩如來足,發現如來身體鬆緩,不如過去豐腴,而驚問世尊原因。世尊云:「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大正2.637上--中)現今如來之身體,就像敗壞的朽車,不堪使用,因為世尊「亦是人數」(大正2.637中)啊!

  《增壹阿含》說如來「皮肉已緩」,「我今亦是人數」;是故《婆沙論》說「世尊色力衰減,諸根變異」;但這和前面(《婆沙論》)佛無「髮希、髮白、皮緩、皮皺、音聲破壞、解支節苦,亦無心亂、漸捨諸根,般涅槃時,諸根頓滅」之說,顯然的不同。何以論主前後觀點不同?而且以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來說15,論主主張佛無「皮皺」、「白髮」等老化現象,是蠻特殊的意見。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試從《婆沙論》自身,以及《阿含經》尋找答案。

  據《婆沙論》卷一○四,阿難請問舍利弗:尊者常說:

       「若佛世尊不出世者,我等便為無目而死。佛是世間可愛妙色,若當變壞,尊者豈能不生憂悲苦惱不?」舍利弗答云:「若有是事,亦何憂惱?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大正27.541上)阿難聽了舍利弗尊者的一席話,讚歎不已。尊者善修空三摩地,已斷我、我所執及我慢等,深刻體悟「世尊妙色,雖當變壞,有為法然,何所憂惱?」(大正27.541上)故能安住身心,不被世間離散、違順所轉,阿難對此心嚮往之。

  舍利弗深悟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對於阿難的設問,以「世尊滅度,一何疾哉!世間眼滅,誰能將導」回應。不過,依據經典記載:當世尊年向八十,不久當入涅槃,舍利弗以「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大正2.640上),而先佛入滅了。而阿難在世尊臨滅度時,躲到世尊床後,「悲泣涕零,不能自勝;又自考責:既未成道,為結所縛,然今世尊捨我滅度,當何依怙」16痛哭自責若此。顯見已證聖果的舍利弗和未斷盡纏縛的阿難,都不忍於世尊之滅度。

  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說:上座部的立場,佛是現實人間的,與一般人相同,要飲食、睡眠、便利,病了也要吃藥。而大眾部傾向於理想的佛陀,是出世間的,不會生病吃藥,說佛生病吃藥,那是方便,為後世比丘作榜樣:如有生病,就應服藥(p.62)。又說:

「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恆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於人間(涅槃了)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傾向於理想的佛陀,不過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p.84)。

        從以上印順導師的說法,來審視《婆沙論》者,論主似乎亦存有對佛陀深切的情愫。以《婆沙論》屬說一切有部的論著,論中大體宗歸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但亦多少攙雜了理想的佛陀觀17,所以有前後論點相左的情形出現。另外,吾人亦不能忽略《婆沙論》集出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因素等18

————————————————————
註9:與佛等量或過量作衣,波逸提。這一點,各部廣律的事緣,並無很大差異,大致上是以難陀或六群比丘為主角而制。而佛陀的衣量,則律有不同說法。依《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佛衣量是:長佛十磔手,廣佛六磔手(大正22.695上--中;大正23.897上)。《五分律》、《僧祇律》、《十誦律》,都是:長九修伽陀磔手,廣六磔手(大正22.71中;大正22.394上--中;大正23.130中--下)。佛一磔手的長度,《僧祇律》說:如來磔手長二尺四寸(大正22.394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佛一張手,當中人三張手(大正23.896上)。

註10:1.那羅延:具有大力的印度古神。意譯:堅固力士、金剛力士、鉤鎖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2.那羅延力之力量多少?請檢《大毘婆沙論》,大正27.155上--下;《增一阿含》,大正2.749中--下。

註11:《大毘婆沙論》,大正27.156上--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正24.31上--中。

註12:1.《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五,有二則阿羅漢猶受故業之事緣。
A.有一阿羅漢在寺自染袈裟,城中失牛犢者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以為偷牛賊,以鞭撻之,縛送王所,禁閉牢獄。由彼業力故,囚禁多時,門人無知曉者,待業力盡,方省救出。
B.有一阿羅漢未關門戶而入深靜慮,城中有離家出走之婦女投寺,藏匿彼床下,為夫捉得,疑其共作不淨,於是鞭撻,縛送王所,以業力故,囚禁多時。(大正27.654下--655中)
2.有部認為「阿羅漢猶受故業」,佛陀也是阿羅漢(大正24.128中--下),所以也還受故業報。如《十誦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即有甚多阿羅漢或世尊受業報的「本生」故事。茲舉世尊猶受故業報事如下:
A.「波逸提」四四,阿耆達婆羅門王邀請世尊及眾僧,在毘羅然(毘蘭若)國,三月結夏安居。時世尊作是念:「我先世果報,必應當受」(《十誦律》,大正23.98下),所以默然接受阿耆達邀請。然婆羅門卻未四事供養,以致世尊與弟子們三月食馬麥(大正23.98中--99中)。
同樣的事緣在〈醫藥法〉中,復作「佛念本行因緣,必應受報」(大正23.187中),所以三月安居,乞食難得,而食馬麥;等到「世尊宿行已畢」(大正23.188上),十六大國咸聞世尊在毘羅然三月食馬麥,諸國信者備諸供具,種種餚膳而來供養(大正23.187中--188中)。
B.〈調達事〉:提婆達多破僧,遣人以石擲佛,顧人殺佛,放醉象欲踐踏佛。於放醉象時,隨行弟子遙見象來,驚惶逃走,唯阿難不捨離佛。而後世尊降伏醉象,為諸弟子說五百「本生」故事(大正23.263上--264中)。

註13:有餘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俱舍論》,大正29.72上;《順正理論》,大正29.547下)
佛無睡眠,《俱舍論》、《順正理論》中,只云「有餘部」主張,從「無無記心」和「世尊常在定」來看,大概是大眾部的意見。因為大眾部主張「無無記法」;「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下)

註14:如《增壹阿含》卷三一,阿那律聽佛說法時昏睡,被佛訶責後,誓言終身不在佛前睡眠。因久未睡眠,致有失明之虞。佛遣耆域醫師診療,並規勸阿那律云:「一切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為食,耳者,以聲為食,鼻者,以香為食……涅槃者,以不放逸為食。」(大正2.719上)由此可知:睡眠只是維護眼睛生命的一種食物而已,但佛又何故說睡眠是「愚癡」呢?或許是對嗜睡放逸者而作是說吧!

註15:說一切有部現實人間的佛陀觀,見印順導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66。

註16:《增壹阿含經》卷三六,大正2.751上。

註17:理想的佛陀,如《大毘婆沙論》卷九○:「諸佛世尊,無斷末摩,聲音不壞,無漸命終,以佛世尊諸根頓滅故。」(大正27.953中)

註18:據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說:《大毘婆沙論》集成的時間,距西元一五○年不遠(p.187)。時聲聞部派佛教中,在北方的說一切有部,有瑜伽師,西方的持經譬喻師,及東方的阿毘達磨師等;大眾部及大陸系的分別說部,西元一世紀亦流傳於北方;西元前五○年興起的初期大乘如《般若經》等,從東南印,經南印、西印,至西元一世紀頃,亦弘揚於北印。所以《大毘婆沙論》集成時代,北印是非常熱鬧的舞台。有部毘婆沙師,自迦旃延尼子在至那僕底造《發智論》,至迦濕彌羅師集《大毘婆沙論》,可說把有部思想定於一尊,而發揚廣大,雖然困守於山城,思想拘於保守,然面對著自部中之異師,其他大眾、分別說部之聲聞部派,乃至大乘佛法如《般若經》等之學說,思想不免受到衝擊、激盪,而有所會通、修正、改變。從《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中,常有前後不同,似乎矛盾之處,可以得到證明。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