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踽踽獨行狂變狷

楊煦生(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

         面對這煌煌16冊的《徐梵澄文集》,「徐梵澄何許人也?」——這恐怕將不但對專業學界門牆外的讀者是一個問題,對棲身學界的各路翹楚而言,這也未嘗就不是一個問題。

          當然,我們在此追問的並非徐氏的生平和行止,徐氏畢竟是20世紀之人,生平行止,終究還可大略尋究。我們追問的也不僅僅是他一生中所涉獵過的所有精神領域,這其中一部分從其遺著中是有跡可尋的,另外部分(比如他對印度神秘主義和藏密傳統方面的涉及程度)則可能已是無從深知的精神奧蹟了。不難設想,「大師」的哀榮和桂冠早就等著他,儘管這恰正是徐氏終其一生所小心規避、敬謝不敏、從未當真的,更何況在這個冠冕貶值的年頭。

         問題只在如何理解,先生之學在目前早已支離的學科分野中的無法隸定性。今天人們常把進行精神活動的整個領域稱為學苑——一個名副其實的「學術植物園」,在此,一切似乎條分理析,有條不紊。種種文字產品連同他們的主人,正被懸挂上各種方方正正的標簽。這種工整的園林以及它們工整的分類法,在徐梵澄這裏,注定鼻青臉腫、慘然失色——任何強大的本真性力量,都讓種種分類法面目慘澹。

         是的,徐梵澄何許人也,看來絕對不是個偽問題。

         用傳統方式來厘定,也許還是一種走出困境的辦法。
   
         無疑,首先他是「隱士」,一個不「仕」之士。這不只是從一般的政治意義上說,也是從學界、思想界的風潮的意義上。一生自外于名利圈,不黨不群,既沒刻意推動「思潮」,也未存心介入「運動」。 用魯迅的話,既不屬於什麼派,更無所謂何「翼」。總之,這是一個有力量沈潛而遠舉的人。單蟄居印度便已是33年。回國之後到逝世的22年,除了少數老友、遠親、同事、編輯,他從未昭彰於「公共領域」的視野之中。

         當然,他還是「高士」,傳統士人的精神修養,他都齊備。詩風直追漢魏、畫格不出宋元,書風則碑學、帖學兼用,但基本化自二王、章草、魏碑,再加上對甲骨、鍾鼎的深厚修養。他與魯迅的投緣,歸根結柢恐怕正基於兩人身上純正的魏晉餘風:對稽康的心儀,峻皎的、多所不堪的精神潔癖,與Kitsch(俗媚)的不共戴天,以及在所有這一切背後的對世界、對人生的深摯愛心……。

        我們該說,他終究是鬥士。年輕時,也是一個準備「摩頂放踵、捐生喋血」的熱血青年,魯迅以他的大慧眼阻止了該阻止的一切。此後,儘管看似閒雲野鶴、澹然物外,可實際上卻是「朝受命而夕飲冰」——終身內熱也!只是在他這裏,一切渾然。誠如魯迅在陶淵明身上看到的,並不僅僅是那種眾所周知的「採菊東籬下」的清逸和灑脫,而更是那種「猛志固常在」的執著和勇猛。這一類「猛志」,終究和社會層面的現實功業無關。鬥士和猛士,有時候是與通常意義上的金戈鐵馬、落日大旗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類的所必須進行的種種征伐之中,有的不過是向無意義的、或者危害生命及生活意義的一切所進行的韌性戰鬥而已。這種無形的戰爭,要求更多的勇猛和決絕。

        對於一個真正的士人來說,自以期許的大事大概不離兩端——救世(為生活建構秩序)與治生(為生命建構意義)。進入20世紀,士人關於天下、家國、人生的關懷誠然發生了範式性的變化,但實質依然。有人重「治世」(如毛潤之),有人更重「治生」(如魯迅),有的則是該革命時就革命,該窮經時便窮經(如熊十力、陳獨秀、梁漱溟)——這大大拓展了古人所謂的「春秋射獵、冬夏讀書」。救世者,容易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而治生者,則可能載浮載沉、默默終身。然而,不論救世治生,不同的疆域需要的都是真正的猛士。危亂之世,救世者眾,治生者稀,使人們往往忘卻了人生還有更其深廣迷茫的疆場。

        徐梵澄終身實際上貫徹了一個早年的魯迅問題,這就是將人作為精神性的、性靈的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現代語境中的具體化和明確化,其實就是一個現代性中的心性問題、人的精神存在的問題。希臘人把人作為「政治動物」加以界定,這一點與傳統儒家並無根本差異,但這決非事情的全部。「精神」於是成為徐梵澄學術功業的關鍵字。「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徐梵澄少年時代的地理老師毛潤之的這句話,恐怕在任何語境中都有其真理性。我想這點徐先生該贊成。

        就徐梵澄終生的努力而言,我們可以說,的確存在著魯迅意義上的精神界的戰士。這種「士」,既不是傳統意義上非得致君堯舜、非入世不可的儒家士大夫,亦非今日以社會批判為首務的所謂公共知識份子。士人未必只有社會(制度建設)這個焦點,「救世」、「立法」——為社會、政治、經濟諸領域建立理性秩序——之外,在社會批判、文化批判之外,士人還有人生批判、還有精神性靈世界這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治生」、「立義」——為生命建立意義的疆場。人必須有路可走,更須有家可歸。就前者而言,對歐美現代性的追隨已發生於幾乎所有的實用領域;而就後者而言,對所有古老傳統的新一輪的真正探究則剛剛發軔。徐梵澄畢其一生之猛志大力,橫跨中、西(古希臘和近現代日爾曼思想)、印(一般學界視野外的印度古代及現代精神領域),使另一種意義的視野成為可能——換句話說,徐梵澄以其畢生之力,在另一個層面上為我們劃出了一道精神地平線。

        徐先生遠行了。而天地之間,精神自身卻在永恒的輪迴之中。徐先生身後的世界,不該永是一沛蕪雜的性靈荒野……。

本文係作者於2006年9月12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發佈會暨《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提供,謹此致謝!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