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亡羊補牢,共創社會福利國

--專訪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林宗弘教授

劉于禎紀錄整理.林碧津修潤

  學者,也是勞工運動者,林宗弘教授是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是國內研究貧富差距、社會階層化及全球化等議題的學者,也是位高度參與社會的學者,從建國中學開始,到就讀台大期間,即投入勞工運動,曾經是「台灣勞工陣線」的學生幹部,時常在街頭處理各項勞工抗爭。

  為了解全球化對國內社會發展的挑戰與因應,我們特地專訪林宗弘教授。訪談中,林教授提到大學所學的經濟學,教的是:經濟是有效率的、勞動市場不應有最低工資、市場不需抵制、自然會找到平衡等論述。但這套市場經濟學背後,卻是「伯雷托(Pareto)最適境界」,亦即:如果人人都不侵犯他人權益,在市場競爭下,努力擴大自己的生產效益,全社會的效益也會變大。可惜這項前提並不存在。林教授指出,在資訊不透明、勞資關係不對等之下,現實世界裡資本主義的運作,很大一部分乃建構在損人利己、剝削勞力、將他人的損失當成自己利益的基礎上。自由經濟學派忽略了人性黑暗的一面,及資本主義體制產生的負面效應,方才得出以上的結論,林教授反問:既是損人利己,又何來「市場效率」?

內耗式的經濟發展共業

  打開報紙、電視,「拚經濟」成了近幾年台灣政治人物最愛的口號,但是最新數據顯示:我國GDP增加但勞工實質薪資下降、勞動生產力指數上揚但受雇人員報酬分配比例降低。1經濟成長與改善貧窮脫鉤,問題出在哪裡?

  林宗弘教授指出,現在的台灣是中壯年經濟體,人口結構逐漸老化,即使經濟成長比歐美國家稍微好一些,但也越來越像那些成熟的經濟體。這樣的社會原本應走向創新、技術突破、教育投資,來擴大經濟成長,不能再靠著剝削生產要素:土地、自然環境及勞動力的方式來發展。但台灣並未面對組織與技術亟待創新的需求,反而順應經濟全球化走回開放貿易、避談基本工資、引進便宜外勞,折回損人利己、剝削勞工的經濟發展老路,持續開發土地、剝削青年勞動力......。不只政府未能投資在費力、耗時又有風險的創新科技,中小企業也未將產業交由更專業、具有研發背景的人來管理,多由富二代接班。台灣社會已出現階級複製的現象,資方仍一昧以老套方法降低成本、鞏固利潤,比如:一旦投資國工資上漲,公司隨即轉移到工資更低廉的國家,結果廠房規模擴大,技術卻在原地踏步。

  「這樣的經濟態勢,後果將是嚴重的!」林教授提出警訊,這是種內耗式的路數。他說台灣早已不是1960年代人口逐漸膨脹、勞動力願意走進工廠的年代,因為過去的內耗,才有現在少子化、環境破壞、氣爆、黑心商品等後遺症的出現,如今全民已無一倖免承受著過去壓低社會成本強行生產所遺留下來的後果,林教授反問:島上還有哪塊土地能做石化業?他以生理年齡比喻:結構面的問題不處理,台灣就像一個邁入老年的經濟體打算從事青少年活動,恰似老人跑百米一樣艱辛,不但違反健康規律,也只會圖利資方,無助於整體經濟成長及貧窮問題的解決。

向右看齊,經濟全球化的陷阱

  過去二十年,台灣薪資停滯、房價高漲。儘管政府祭出種種誘因、鼓勵企業加薪,但從中央到地方,雖經過幾次政黨輪替,經濟發展卻始終由「市場至上」掛帥。全球化浪潮推波助瀾下,新自由主義經濟成了主流價值,帶來了貿易成長卻也成了劫貧濟富的幫兇。

  「全球化」在20世紀80年代日益蓬勃,起因於現代工業文明極度發展造成的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人類意識到彼此命運風雨同舟,世界各地所發生的災難和衝突,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於是,「全球化」許下一個美好的未來:撤除經貿壁壘,共享經濟繁榮、商品低廉、無汙染的環境。

  但「全球化」的發展卻證明:人類相互依存的事實,在難以抑制的人性私欲下,並不意味著同步成長。企業,才是「全球化」的贏家,更能利用資金、技術自由流通的優勢,將產業外移、創造利潤。「全球化」資本且考驗著人性,當地球找不到核化廢料存放地點時,落後地區成了首選;當消費者盲目追求低價、廉價賣場陸續開張時,勞工福利被無情犧牲。

  全球化是一把兩面刃,不受規範的全球化,是否會造成差異的激化,值得省思。那麼全球化在台灣的效應,所衍生出的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化各項衝擊,其環環相扣的關鍵何在,林教授細說源起,首先談到全球薪資勞動人口的擴張。

  他指出,1990年代,冷戰結束、社會主義瓦解,全球各國相繼投入競爭。在此之前,依勞動力計算,生活在資本主義版圖下的人口,包括歐洲、美、加、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約為十億;1990年代以後,印度加入,中國、拉丁美洲開放,全球勞動供給躍增3倍,達四、五十億人口,各地除非洲以外,幾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這表示:由於中、低階層勞動人口增加,全球過剩的勞動力正好提供產業外移發展的誘因。

  加上全球開放資金自由流動,全球化強化了資本家的掠奪能力,有更多的談判籌碼在全球攻城掠地,資本家得以挾著快速移動資本的能力,要求政府減稅、壓低勞動條件、降低環評標準、炒作土地開發,也使得企業可輕易放棄投資高科技研發產業、轉向低成本的密集勞力生產。1990年代之後,台灣勞工受到剝削、資本外移,2各項社會指標趨向惡化。

  林宗弘教授分析,經濟全球化成了資本財團化,台灣也面臨財團化、政府缺乏資金管理財政赤字及解決貧窮問題,最後因青年貧窮,許多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而出現少子化。這是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少子化讓社會內需更少,經濟成長更急速衰退。

  林教授提到,從過去台灣的貧窮研究得知:大部分的貧窮皆來自失業,一旦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卻失,就會掉落貧窮線下,而勞工的失業,就構成了台灣貧窮化的現象。

  那麼青年外移是否能解決問題?林教授認為,台灣近幾年的確出現人才外流。但究竟多少人能夠出走?地球上最能夠流動的生產要素既不是土地,而人口的流動也很困難,不只受限於各國移民政策,還包括遷移成本的考量,這不只換一份工作,更是換一套對健康、教育的投資方式,而一旦進入組織家庭的階段,遷移就越發困難。相對於人而言,最容易移動的是資金。因此,全球化過程中,最有利的是資本家,其次才是高級技術人才。

  研究全球化的文獻,包括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都提到,過去三十年,高端收入者所得不斷增加,他們不須以勞力滾錢,而是以錢滾錢,使得全球發展結構惡化。林教授指出,台灣在全球化經濟中,與歐洲相比,問題並不顯得特殊。歐洲同樣面臨了青年失業、財政赤字、資本外移等嚴重危機,差別在於他們仍保有高科技發展的優勢,這是台灣所欠缺的,也讓台灣處境岌岌可危。加上我們與中國使用同樣語言,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更容易被中國這個大經濟體吸納進去,讓兩岸的生產價格、勞動條件趨近。林教授感嘆,對資方而言是前進大陸投資賺錢,而我們的青年勞動力卻變成和對岸削價競爭,對這個世代是不利的趨勢。

仇富反商全球化的疑慮

  全球化帶來貧富懸殊加劇,3也在全球掀起對富裕階層的敵對情緒。但情緒從來就不是好信號,當反商、仇富的情緒匯聚成鉅大能量,很可能引發政治抗爭,帶來社會動盪。社會學者又如何解讀台灣的「階級衝突」、「世代分裂」?

  依林宗弘教授的觀察,台灣近幾年勞資糾紛增加,自覺階級向下移動的人數增加,而自認是受薪階級的人數也不斷攀升(圖一),這反映了台灣創業機會萎縮、中小企業面臨財團競爭退出市場,只留下大品牌通路商。環視街頭巷尾各式連鎖商店林立,說明了大品牌在台灣的市占率高達九成。青年創業機會惡化,加上薪資與前途必須與全球勞動力激烈競爭的雙重壓力下,沒有家世背景的青年不是變成啃老族,就是成了薪貧一族,相對剝奪感遽增,對未來感到茫然。

  而台灣企業又不同於歐美及日本,多非專業化經營。林教授指出,依據中研院學者李宗榮的研究,台灣目前家族企業的比例不減反增,特別是上市公司交叉持股,都是豪門聯姻。相較於其他各國,台灣也就更明顯出現了上個世代的企業家所形成的資本階級財團結構,他們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與貧窮化青年的關係更加緊張。這是個世代與階級衝突交互重疊、蓄勢待發的走勢。他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不論選前民調或選後結果,都不難看出不同階層對政治、社會、經濟、未來及各自所處的社經地位條件有不一樣的想像。

  林教授不以「階級鬥爭」預言台灣的未來,但呼籲我們正視社會衝突爆發的可能性。站在分岔點,與其憂慮,更應藉此創造社會修補的機會,畢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政治共同體,他反問:我們希望看到「被」和諧的社會,由威權體制回頭鎮壓抗爭人士?還是由全民共同經營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投入資源、社會福利改善貧富差距?林教授呼籲,擁有機會與資源的世代,不分藍綠,應該思考要給下一代什麼?是否應該釋出資源、權利、重新安排企業接班、政治上培養貧窮家庭優秀子弟?世代問題必須有意識的解決,首先需要政治菁英、企業主有跨世代重新分配的永續觀念!

向左靠攏資源再分配?

  2011年台灣勞工陣線出版《崩世代》一書,提到台灣社會的崩壞「不但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及全球化的結果,啟動的關鍵主要還是國內經濟政策與財政政策的轉變。」4難道我們可以反全球化?改走「左獨」路線重新分配財富?

  林宗弘教授認為,談「左獨」是過於簡化的說法,更精確一點:全球化是一個政治過程,應如實觀察利弊得失,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全球化過程中,財團為了自身利益操縱政治人物、選舉,改變遊戲規則。每個國家在政治上幾乎都有左右之分、窮人與富人角力之爭,但面對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林教授強調,「應站在國家的矯正功能來省思,而當政府需要回頭扮演矯正市場不公的角色時,就必須課稅。」這是目前歐美無論傾向自由派或左派的經濟學者紛紛倡議的,他們認為:不加稅,全球勞動者都將處於削價競爭的處境。

  換言之,全球各國應強化政府財政資源、擴大社會福利以調節貧富差距,也就是擴大政府資源再分配的功能。至於貿易產業品項,林教授指出,這並非單純開放貿易與否之爭,他牽涉到各國國內可能受害的潛在弱勢群體,問題更為複雜。他認為台灣目前貿易依賴度已達70%,不可能閉關自守終止貿易,矯正之道,是在貿易損益間取得平衡,評估哪些產業不應開放,瞭解哪些產業開放後,會有何等政經後果與損失。

  林教授回憶去年3月反服貿運動,貧富差距、世代獲益不公、國家認同與主權維護三股力量拉扯中,服貿引發台灣民眾的恐懼與反彈。很多人提到如果開放媒體中資進入,買斷各大報章雜誌、電子傳媒,許多問題將從中衍生,例如對我國人權、宗教自由、民主平等可能產生的影響。他強調,這是權衡實際情況的考量,並非意識形態之爭,試問:為了一點經濟成長而做出價值犧牲,我們是否能夠承擔?

  林教授強調,針對個別產業談服貿,有更多具體的損益考量必須涵蓋在產業的經濟權衡中。他肯定學生運動適時提醒了政府應更適切處理資源再分配、仔細評估貿易損益,絕不可因其他政治因素推銷服貿,畢竟政府應對台灣人民負責,要處理的是二千三百萬人的所得分配,以及普遍存在的貧窮問題。林教授指出,這是多年來台灣擴大自由貿易、削弱政府功能後,社會對公部門提高資源再分配能力、振興消費的期待,這樣的訴求源自於具體的政治經濟利益分析。

  不過,徹底的財富重新分配有其風險,在資源分配與縮短貧富差距的前提下,又該如何兼顧「人性」?林教授認為,這從來就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但非黑即白的政策模式不復存在,更務實的做法是針對具體問題,就個別產業、個別領域就事論事,例如全民健康不宜交付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來操作,有些領域尤需要政府一肩扛起。「的確!當平等主義政策不當時,將有礙成長,但太不平等的機制更會戕害社會」,林教授指出,理由很簡單:當有錢人只會更有錢,窮人何必努力,當社會上缺乏激勵成長的機制,倒不如把有錢人鬥倒比較快。他舉菲律賓為例,說明在極端的貧富差距擴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動盪與階級衝突也十分嚴重。歷史上兩個極端的狀況,一是極度放任貧富差距惡化,另一是徹底的平均主義,這兩者最終都付出慘痛的代價。林宗弘教授強調,左右分立的政治光譜中仍有許多中間地帶,例如全球目前狀況最好的國家,即是相對平等卻仍實行資本主義的北歐各國與德國,做到了兼顧市場經濟與福利國家的核心價值。

把國家找回來!

  翻開《崩世代》,台灣勞工陣線呼籲建設「創新福利國家」,把國家找回來!找回一個「公民參與、為民服務」的政府,能省思國家政策、產業發展和社會政策的關聯性與協調性,將社會福利和產業創新相結合。5

  近幾年,北歐國家被公認最能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成為各國矚目學習的焦點。躲過歐債危機的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無論在經濟成長、社會健康與國人幸福指數上,在全球表現都名列前茅,人均所得高於英美,6財富分配也遠比英美等國平均。7當然,「北歐模式」並非十全十美,這些國家的公共支出佔GDP的比重仍高;高稅率導致企業家外移;倚賴社福生存的人數,尤其移民,仍然太多;製造業裁員的規模和其他國家沒有兩樣。8為了維持國際競爭力,瑞典也同樣面臨必須調降關稅壁壘、削減政府開支的壓力。不過這些國家,無論向左或向右,始終堅持走福利國家路線。9即使讓企業倒閉,為照顧失業勞工,丹麥啟動了「彈性安全」系統,在簡化裁員手續的同時,政府每年支出GDP百分之四以提供生活津貼、職業訓練和就業服務給失業者,協助再度就業。10

  不過,類此北歐式的社會公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只政府效能亟待強化,也仰賴全民同舟共濟。北歐人民幸福的代價並不便宜,他們以將近二分之一的高稅賦,11換來國家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照顧,舉凡教育、失業救濟、全民醫療保險、養老等。12

  而當我們以羨慕的眼光投向「北歐模式」時,更不能忽略北歐國家亮麗的社會經濟表現背後,深植於歷史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平等。平等,表現在稅負和社會福利上,也在許多北歐公司資深主管遠低於國際水準的薪水上;在於企業組織扁平上,員工可直接和高階主管溝通;在萬一公司訂單下滑,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協商解決方案上;13也表現在接受與收入連動的罰單金額上(有錢人受罰「痛苦」程度應與窮人平等)。14在此平等基礎上,北歐社會發展出深廣的包容,願意同甘共苦,同意當有人因企業或社會需求受到傷害,應該照顧這些受害者;同意繳出一半的薪水去扶養無法工作的人,讓消失的那一半收入使別人過得更好。

  北歐福利國家的經驗所提供的啟發是:高福利得以高稅收支撐,必須國人(不論階級)準備好捨棄個人短期利益以達長期福祉;而政策之所以受歡迎,不在固守意識形態,在於成效。北歐國家在1980年代較之今日更是重稅消費國,卻自1993年起因經濟成長下滑,政策開始向右傾,調降公司稅率及政府支出,進行各項福利改革,而現在的北歐即是市場機制注入國家社會福利之中。

  瞬息萬變的世間,沒有一套絕對永久有效的方案,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佛法談中道,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當過度吹捧新自由主義對市場效率的盲目信念,導致失業人口與貧窮人口增加時,的確不妨注入一些社會改革的左派思想,刺激社會省思,謀求補救方案,期能「維護公平、社會分享與風險均攤」,共創祥和、安定的社會。

 


1聯合新聞網,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584868

2 林宗弘等著,《崩世代》(臺北: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2012年2月一版3印),頁129-130。

3 BBC 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1/140129_undp_income_disparities

4 林宗弘等著,《崩世代》,頁52。

5 林宗弘等著,《崩世代》,頁218。

6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news/special-report/21570840-nordic-countries-are-reinventing-their-model-capitalism-says-adrian

7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IDD

8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71136-politicians-both-right-and-left-could-learn-nordic-countries-next-supermodel

9 瑞典2014年9月14日舉行國會大選,由中間偏左的反對派聯盟獲得勝選。瑞典執政聯盟8年來雖在經濟上表現優異,卻因貧富差距擴大、福利國家形象受損,在大選中落敗。中央廣播電台,http://www.rti.org.tw/m/news/newsSubject/?recordId=532&p=3

10 台灣總工會,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1348

11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ax Revenue Statistics 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DataSetCode=REV

12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May 11, 2014 http://www.csmonitor.com/World/Europe/2014/0511/Nordic-cuddly-capitalism-Utopia-no.-But-a-global-model-for-equity

13 FT(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27969/en

14 《天下雜誌》,http://ad.cw.com.tw/cw/europe/article01-3-1.asp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