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飲食、業力、心念,影響一生

釋性廣講‧江子訪談

問:
        師父,您在「印順導師的思想與當代世界」論壇中,發表〈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與當代世界〉,論文精準,在有限時間內即能精簡演說,掌控自如,令全場人讚歎不已,請問師父,您是如何做到的?

答:
        佛法講因緣、因果,如果這是一個結果,那努力就是它的條件。從因果律來講,只要學習就會有成果,所以這是慢慢累積的。以前我覺得寫文章乃至寫論文都很痛苦,這裡頭沒有竅門,只有一直練習,我相信因果,所以想要達到熟練的結果,唯有累積,就是一直練習,讓它成熟,有意義、有目的、有計劃去練習,這其中沒有捷徑,沒有竅門,這樣子才公平。

     因果中,想要達到,就只有努力,對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是:生命的學問,另一個是:學問的生命。

     好比我在做這研究議題,它是我要關心、想要尋求解答的,我不會為了學問而去做學問,也不會為了寫論文而去寫論文,我所寫的是我所關心,我所想要尋求解答的。所以,我是帶著問題,想要得到好正見的一個意願,去尋找答案。

     我用我的生命來做學問,我所追尋的學問是能夠指點我生命,到後來,我的學問就有了延續的生命。

     在論壇中,我把它發表出來,最重要原則是,我所關心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關心,所以不用把它講得太細。無論是多麼精彩,多麼重要,你都要在允許的時間內把它分配好,比如主題有五大分類,你必須要平均五分鐘內講完。例如,主題要講五分鐘,另外要用五分鐘作結論等等分配。

     你給我們多少時間,我們就要于多少時間內把它講完,就像對生命也是一樣。

問:
         師父,您的人生轉捩點,應該是生命的學問,還是學問的生命?

答:
     
以佛法的因果律來講,我們要活多少歲,不是被命定的,而是自己的努力。我們說先天的體質,其實也不過是自己努力累積的因緣,今生的壽數,是跟環境、飲食以及我們自己的保養    有關,它也有一個範圍。

     好比我一個學生的父親,妻賢子孝,事業成功,可是當醫生告訴他患上癌症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還有很多事情還沒做,還是有遺憾。可是,我們想,要多少時間才叫做夠呢?人類為了愛惜自己的生命,其實從來沒有夠的時候,所以我們就是要訓練--有多少時間給我,我就把它做完。

      因此,我們這一生要活得精彩,就要好好地想,而且為自己設定。在佛法的修行中,是可以知道我們今生的壽數。我們之所以沒有能力知道壽數,那是智慧不夠,不能看破生死的數。 我們隨時要想好,人在這個時代平均壽數有多少,我就在這段時間中,把我的生命能力、能量好好地發揮,到了要走之時,便永遠沒有遺憾。

      我們的身體受幾個因素影響,第一個是飲食,即是以素食、乾淨的食物;另一個是業力的感召,這要看我們這一生的作為和以前的業報,做善業,往生善道是肯定有的。

      另一個可以改變生命的,是我們的心力──心念,以現在的量子學來看,心念是一種能量,也是一種物質,當你向善的時候,心念會產生一種好的物質。一個有修行的人,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心念要向善、向上、向清淨,透過禪修及智慧的訓練,我們可讓生命達到非常好的境界。

      中國武術或漢方醫學中所謂的「脫胎換骨」,在我的詮釋是──胎是過去的業力帶過來的,骨是今生所建構的骨架,生命的轉捩點,就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問:
         請問師父,我們為何要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呢?

答:
         我舉一個例子,當我們與家人一起去旅行,住在一家酒店,突然酒店發出火警,你趕快逃出來,還是你不會認為自己逃出來就好了!你一定想把家人也救出來,那是因為你跟家人有血緣,芸芸眾生中,什麼樣的眾生跟我們有緣分呢?以血緣來說,上有父母,中有夫妻,下有子女,這是一等親的緣分,可以繼承財產,分擔責任。

     佛教講緣分,講因緣,如果我們善觀緣分,把因緣條件看得很重,我們就只可以救自己,因為緣分最深的就是自己。當我們的觀察、關心擴充之後,還有芸芸眾生,修菩薩道是必然的道路。

     在佛法修行之中,除了觀察自我、無我以外,還要觀察三世因緣──過去、現在、未來。為什麼說學佛要保持修菩薩道呢?當你把緣分看得很透徹,把緣分看得很深廣時,你難道會覺得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解脫就夠了嗎?

     所謂修行,就是我不覺得需要,我就不會去尋找;如果我不覺得自己有缺陷,我就不會去改變。我們為什麼要努力、認真讀書,不是因為自己的學問、能力不夠嗎?所以,我們一直去追求,修行的本義就是我們自己有缺陷,自己不圓滿,所以要修改、修練、修補,這就叫做「修行」。

     當兩個人的意見不合時,你就會受到不被接納、不被尊重的痛;當你手伸出來,如果沒有傷痕,你就沒有受傷的感覺,不用去修行。當你自己關起門來禪修,你沒有痛的感覺,就不知道哪些地方應該修行。

      從幫助別人中,從走入人群中,去叩一叩痛處,痛了以後,沒有傷口,你就會很自在。有傷口呢,你就知道那個地方,就是你該修行的地方!

 佛法中所謂的圓滿是,我們有很多破洞,稱為「死穴」。唯有從利他中,慢慢地把這個死穴填滿,成為一個圓。所以,菩薩道必然是修行之道,唯有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原刊於馬來西亞2011.1.8《中國報》「富週刊」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