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臺灣佛教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第二場圓桌論壇

 

撰稿/整理:釋來去、李朝倉
時      間:111(2022)年11月16日
地      點:玄奘大學圖書資訊大樓

  

  第二場圓桌論壇,主持人: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邱敏捷教授,引言人:李玉珍教授、侯坤宏教授、黃運喜教授、闞正宗教授。本場論壇,幾位學者皆具深厚的史學研究背景,對於田野觀察、口述歷史及史觀的建立、資料蒐集等研究領域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戰後台灣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
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一、台灣佛教研究的重要性
二、戰後(2000迄今)台灣佛教研究的相關學術機構
三、回顧戰後台灣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
《佛教圖書館館刊》、《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

  《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以「台灣佛教」檢索結果

                                         著者

名稱

檢索結果數

江燦騰=Jiang, Can-teng=Jiang, Cian-teng=Chiang, Tsan-Tern

41

闞正宗=Kan, Cheng-Tsung=Kan, Zheng-zong=Kan, Cheng-Zong=Kan, Cheng-tsung

34

陳清香=Chen, Ching-hsiang=Chen, Qing-xiang

24

楊惠男=楊惠南=Yang, Hui-nan

20

南瀛佛教會=South Seas Buddhist Association

18

釋昭慧=盧瓊昭=Shih, Chao-hui=Shih, Chao-hwei=Shih, Zhao-hui

14

王見川=Wang, Chien-chuan

4

李玉珍=Li, Yu-chen

4

  華藝線上圖書館以「台灣佛教」檢索,再以作者姓名檢索相關台灣佛教著作,小計/比較台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所藏

分類

期刊文章

會議論文

碩博士論文

電子書

小記

台灣佛教

450

44

162

8

 

江燦騰

58

0

0

7

65/41

闞正宗

46

9

0

27

82/34

陳清香

6

1

5

1

13/24

王見川

1

0

0

244

245/4

李玉珍

21

2

9

0

32/4

侯坤宏

33

3

0

3

39/0

四、戰後台灣佛教研究的學科與研究取徑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到第42期(2021.12)出版與台灣佛教有關之論文篇數共計

  1x12期(第2,3,4,6,10,11,13,14,21,34,35,41期)=12

  2x1期(第5期)=2

  3x1期(第7期)=3

    小計17168=0.10%

  《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2016.12)到第36期(2022.10)出版與台灣佛教有關之論文篇數如下:

期數

作者

篇名

釋寬謙

人間佛教的建築空間理念

黃運喜

當代台灣寺院經濟與寺產問題

釋慧嚴

略探尼僧在台灣佛教史上的地位

Chao-hwei Shi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Feminist Movement in Taiwan: From Advocating Animal Rights to Female Rights

David C. Schak

Gender and Buddhism in Taiwan

 

十二

江燦騰

從解嚴前到解嚴後——戰後印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在台灣的變革、爭辯與分化發展

十三

卓遵宏

高雄元亨寺推動佛教教育落實人間佛教——從口述史探索菩妙長老的宗教實踐

十五

釋昭慧

當代台灣佛教的聖俗悖論——直入大乘與迴入大乘的經證與宗義

十五

闞正宗

殖民時期獅巖洞元光寺修行者群像——兼論曹洞宗在獅頭山的活動

十六

吳惠巧

台灣寺廟之土地使用與建築違章問題研究

十七

林建德

印順學派與慈濟宗門——試論印順思想對慈濟志業開展之可能啟發

二十一

釋慧嚴

台南市古剎彌陀寺四百年的滄桑史

二十一

闞正宗

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向」——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

二十一

蘇全正

霧峰林家的女性學佛人——以台中靈山寺德真法師為例

二十一

李玉珍

台灣戰後崛起的優婆夷典範之群體意涵

二十五

李玉珍

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象樣式

二十七

陳省身

台灣傳統佛教儀式僧侶的文化價值

三十

何日生

志工利他行與心靈療癒——以慈濟志工為例

三十三

釋光持

臺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之研究(1961-2016

三十四

張雪松

論「解嚴」前臺灣佛教高等教育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十四

蘇全正

戰後臺灣佛教史研究與高等教育——以國立中正大學對於中國佛教會遷臺檔案之整理與利用為例

三十四

楊秀娩

黃滎欽

林建德

人文教化的佛教辦學——慈濟大學教育理念之分析與詮釋

三十四

鄧偉仁

台灣高等教育下「佛教教育」的挑戰與展望——以法鼓佛教學系為例

三十四

黃運喜

玄奘大學建校過程中在土地與建物上所遭遇到之難題

三十六

陳省身

臺灣儀式僧與除疫法會

 

※《玄奘佛學研究》第11期開始分專輯和玄奘論壇兩大類論文
第38期民間佛教儀式
第36期新冠疫情時代的宗教空間
第35期新冠肺炎陰影下的佛法省思
第34期佛教與台灣當代高等教育
第33期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
第32期近代佛教中西人物
第30期宗教與療癒
第29期宗教與同運
第28期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
第25期玄奘學:歷史與思想專輯                                                                           

明清之際粵東佛教的親眷型態——兼論女性出家   
色幻悟道與平等新生:溥緒《摩登伽女曲本》與泰戈爾《昌達爾姑娘歌舞劇》人物形象及主題寓意研究        
雲水不住——曉雲法師的比丘尼形象樣式      作者蘇美文    頁數35

第24期宗教容忍與言論自由專輯
第23期佛教與國際動保論述專輯
第21期台灣佛教史專輯

台南市古剎彌陀寺四百年的滄桑史
殖民佛教的「認同」與戰後「轉向」——王兆麟的跨政權弘法事業
霧峰林家的女性學佛人——以台中靈山寺德真法師為例
台灣戰後崛起的優婆夷典範之群體意涵
    
第20期佛教與生態專輯
第17期「跨宗派之人間佛教視野」專輯
第15期神聖與世俗專輯

五、前瞻台灣佛教研究的發展與建議

關於建立「臺灣佛教史觀」的一些思索
侯坤宏(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戰後臺灣佛教發展頗具特色,近年來學術界對於近四百年來臺灣佛教歷史的研究,也累積了相當研究成果。臺灣佛教,由佛教邊地到佛教大國,是怎樣煉成的?其中涉及諸多因緣(條件),值得我們進行探究分析。
  在這裡,想從歷史詮釋觀點來理解「臺灣佛教」。臺灣佛教多元又複雜,我們除了可以從佛教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典籍、佛教儀式、佛教與政治、佛教與經濟、佛教與文化、佛教與社會等不同層面,選擇不同議題進入研究外,就「史觀」來詮釋「臺灣佛教」,應該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式。
  什麼才是最好的「臺灣佛教史觀」?我們該如何理解「臺灣佛教的多元史觀」?對於身處臺灣的佛教徒(或是臺灣佛教研究者)而言,因存有共同情感(或者利益),所以對於這類問題,我們應該嚴肅面對。如何面對呢?就是從:建立「臺灣佛教的多元史觀」的必要性、有關學界建構的各種「臺灣史觀」、建立「臺灣佛教的多元史觀」等三個面向來談。
  身為對臺灣佛教研究者之一員,對於臺灣佛教的過去,我們有責任持續深入研究;對於目前的臺灣佛教,帶著一種關心與期待的心態,隨時留意其中的可能變化;對於臺灣佛教未來,則是讓我們充滿希望與期待。身處臺灣,關心臺灣佛教是必然,而研究臺灣佛教是一種天職。而有關對於臺灣佛教歷史的詮(解)釋,也應該要站在臺灣本地(本土,或是在地)的立場。
  學術是公器,臺灣佛教研究當然不是臺灣學者的專利,我們也歡迎外地學者加入此學術領域。研究臺灣佛教,對臺灣學者而言,佔有足夠的主場優勢,如何善用此優勢,只能期盼有志者共同努力,以發揮我們的在地優勢。過去筆者在研究香港佛教時,也強調要站在香港的立場來看香港佛教;研究馬來西亞佛教時,同樣認為要站在馬來西亞的立場來看馬來西亞的佛教。而這種立場與態度與政治因素無關。這就是本人的基本看法與態度。

「臺灣佛教文獻數位化與建構資料庫」大綱
黃運喜(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

  一、史料是歷史寫作所根據的材(資)料,又稱歷史事實,中西方均有史家認為:「沒有史料,就沒歷史」,「近代的歷史學,祇是史料學」。此類言論雖忽視了史學家的重要性,卻道出史料與歷史之間的真切關係。史學家與哲學家最大的分野,就是史學家無法離開史料,讓思想自由馳騁。研究與寫作,離不開史料,否則無的放矢,無法得到讀者認同,也違背學術慣例。
  二、綜觀近現代歐美日本學者對於佛教的研究,是從資料蒐集與解讀開始。現在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新成立,從盤點圖書館現有館藏外,一切史料均須從頭蒐集、編目或編碼,配合現代科技發展與資料數位化的趨勢,對於所蒐集到的資料,都需要數位化,並建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
  三、個人從2015年開始建構數位化資料庫,至今擁有超過一百萬筆的資料,這些資料來源大部分是購自大陸的資料庫,其他則來自相關網站下載、自己製作等,希望在現有基礎上,有系統地繼續將臺灣文獻資料數位化與建構完整的資料庫。
  四、數位化的範圍包括:圖書、政府出版品、佛教發行之刊物、寺院志書或簡介、紀念集、學報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產官學界專案研究報告、相片、手稿(日記、書信、筆記、手札等)、佛教團體檔案、建築設計圖、地籍圖、地籍謄本、影音資料等。
  五、資料分類:人物、道場、團體、公文書、其他。
  六、初期設備:富士通影像掃描SV600一台、蒙恬掃描筆一枝、4T行動碟二個,以上經費約4萬元。

臺灣佛教之研究欠缺的是研究人才
闞正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臺灣佛教歷經明鄭、清代、殖民時期及戰後四階段,就研究史料而言,以明鄭時期最少,清代次之,殖民時期及戰後史料則汗牛充棟。
  清代臺灣史料,自1970年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複刻《臺灣文獻叢刊》以來,研究明鄭以降的臺灣史提供了方便。2004年遠流出版社之《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大陸亦有類似的出版),更增加了研究臺灣史的熱度,然而上述涉及佛教的部分仍少。
  而明清佛教的研究,無論是《臺灣文獻叢刊》或《明清臺灣檔案彙編》,除了簡略的寺廟創建史,能載入方志史冊的僧侶可謂鳳毛鱗角,少了僧侶生平及活動資料,欲探臺灣明清佛教實緣木求魚。
  明清佛教史料主要還是仰賴方志片斷的記載,以及寺院留下的碑刻、鐘銘、手稿。如今還有一項待開發的重要源頭,即長久被忽視的清代宮廟祖堂僧侶牌位、鐘鼎銘文。這是解開明清臺灣佛教重要的線索,需要更多人投入田調工作,逐步累積文獻資料,臺灣明清佛教研究才能往前推展。
  日本殖民時期的佛教史料,除了總督府的文書檔案外,如《臺灣日日新報》、《南瀛佛教》則成必檢索之資料,加上戰後日本佛教各山、出版社所出版的《海外傳教史》,可謂琳琅滿目。2016年,中西植樹《仏教殖民地布教史料集成》(臺灣篇)全6卷,是較新的臺灣佛教研究史料,有許多是首度出土,值得持續關注。
  自1999年臺灣省文獻會(2002年改隸國史館,改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開始翻譯臺灣總都府檔案,由溫國良擔任編譯,出版一系列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成為不諳日文者研究殖民時期佛教重要資料,不過,新任國史館主事上任後,已終止翻譯工作,如今堆積如山的文獻,放在南投市文獻館中,未能系統性出版,殊為可惜。
  過去殖民時期臺灣佛教研究,江燦騰、釋慧嚴等學者都做出不少貢獻,海外學者則以日本松金公正自1999年起持續以殖民地臺灣佛教作為研究範圍,產出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研究。
  戰後臺灣佛教史料十分龐雜,如《海潮音》、《臺灣佛教》、《菩提樹》、《獅子吼》、《人生》等基本資料外,個人回憶錄、口述資料、山志、日記等等不可謂不多。加上,2006年起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文獻期刊集成》209卷、補編83卷、三編35卷,以及《稀見民國佛教文獻》12卷,不僅是研究民國大陸佛教,同時也是研究殖民時期兩岸佛教,乃至臺灣佛教重要史料,內容包含重要的佛教學術論文、珍貴圖片、佛教消息新聞以及相關的出版品,成為通盤了解民國佛教的重要人物、歷史的寶貴材料。因此,可以說臺灣殖民時期與戰後佛教之研究基本上不缺乏資料,欠缺的是研究人才。
  隨著史料不斷的出土,於明清時代研究,臺灣需要眾多的田調人才,以便投入寺廟史料的蒐集;於殖民時期研究,需要嫻熟古日文解讀的人才,此一斷層相當嚴重,幾乎到了沒有接班人的地步。戰後,則需要大量的口述人才,過去國史館卓遵宏、侯坤宏主導為數不少佛門人物訪談,累積不少成果,但隨著國史館主事者更迭,卓公去世、侯公退休,佛門人物口述也停頓下來,需要佛教有識之士,繼續未竟之功。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