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追.隨—玄奘在印度(之五)

尋訪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帝釋窟)
釋錄法(印度那爛陀佛種寺住持)
 

  因陀羅勢羅窶訶(巴利文Indasālaguhā, Indasa-la guhā),山名,《高僧法顯傳》稱為「小孤石山」,《大唐西域記》稱為「帝釋窟」(地名)、又稱帝釋巖,另有「鷲門」(Gidha-dwar)之稱。

  帝釋窟位於中印度古摩揭陀國菴婆羅村(Ambasaṇḍā)之北的毗陀(Vediya)山中,即今比哈爾邦(Bihar)的Parwatipur村南,距今古那爛陀寺東方27.2米之小孤山上,離西南靈鷲峰頂為22.5米處。

  《大唐西域記》卷九(T51n2087_p0925a23):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唐言帝釋窟),其山巖谷杳冥,花林蓊鬱,嶺有兩峰,岌然特起。西峰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昔如來嘗於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畫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跡猶在。

 

經典上所載之帝釋巖出處與位置

  在巴利經典《長部》第二‧大品(Dīgha-nikāya / Ⅱ Mahā-vagga)第21經Sakkapañha-SuttaSakka = Indra即因陀羅神,Pañña= 問題,Sutta=經);本經相當於北傳漢譯《長阿含》卷10之〈釋提桓因問經〉(大正藏1),《中阿含》卷第33之〈釋問經〉(大正藏26),〈帝釋所問經〉(大正藏15),《雜寶藏經》第6卷之〈帝釋問事緣〉(T04n0203_006_p0476a18)等。則要錄如下:

  《帝釋所問經》(T07n0004_p0243a05):

  一時,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其時,天主帝釋生起渴仰,欲見世尊。……

  《高僧法顯傳》(T51n2085_p0862c04):

  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心孤石山,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向佛坐。其中,天帝釋將天樂般遮彈琴樂佛處。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跡故在。

  《帝釋巖秘密成就儀軌》(T19n0940_p0095c09):

  摩伽陀國,菴沒羅聚落北,韋提希山有帝釋巖。而彼巖中有九十九宮,有一俱胝大菩薩眾,並天龍八部諸神仙等安止其中。慈氏菩薩今現在彼入三摩地,名最上莊嚴。

 

舊王舍城與五精舍的關係

  佛世時有所謂「五精舍」之說,即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靈鷲山精舍,以及庵羅樹園、獼猴池精舍等五處著名修行之所。此五精舍名稱見於諸經中,然於此處唯談王舍城中之五精舍,且於此特就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因陀世羅求呵)之古址與經載之異同。

  依《大智度論》卷三(T25n1509_p0077c03):

  ……以坐禪精舍多故,餘處無有。如竹園、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羅求呵、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園在平地;餘國無此多精舍。

  又據《法華經文句》卷一(T34n1718_0005b28):

  王舍城(中略)有五精舍:鞞婆羅跋恕,此云天主穴;薩多般那求訶,此云七葉穴;因陀世羅求訶,此云蛇神山;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此云少獨力山;五是耆闍崛山。

  《法華經文句》說「鞞婆羅跋恕,此云天主穴;……因陀世羅求訶,此云蛇神山」,實際上,因陀世羅求訶才是天主穴,也難怪而日人慧晃(1656~1737)之《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一,會將薩多般那求訶、鞞婆羅跋恕二者合併為鞞婆羅跋恕薩多般那求呵,而加入竹園一名,合為五精舍(見《佛光大辭典》p3845),此真是南橘北枳,不足為奇了!

 

帝釋巖在記載上與現今之位置對照

  2016年10月,應弘誓雙月刊約稿,筆者與那爛陀佛教大學巴利語副教授阿潤(Arun)拿著一紙只有一張照片及五行文字的資料,騎著山陽機車奔馳在71號公路上,從日晡至日暮,實地走上小孤石山,並拜訪當地耆老與學究,得知小孤石山即在今之Parwati聚落南面200米處的孤巖,南北寬約250米,東西長約462.5米,「嶺有兩峰,岌然特起;西峰南巖間有大石室,廣而不高……帝釋以四十二疑事畫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跡猶在」。石窟名為Indrashail Gugha(Indra因陀羅,神名;Shail即stone石;Guha即洞窟)。而緊鄰小孤石山正西八百米處的農村名為Apsadha,此與巴利文Ambasaņdha(菴婆羅村)發音相近。

  此處,是想說明王舍城東,「安巴產達」婆羅門聚落之北――毘陀山因陀娑羅窟,在《法顯傳》中稱為「一心孤石山」,而《西域記》中稱為因陀羅勢羅窶訶山(唐言帝釋窟),毫無疑問,這兩者確實說的就是帝釋巖。雖然,孤山之詳細位置至今尚未知處,然而,此述直接證實了因陀羅勢羅窶訶山不是小孤山,因為整座因陀羅勢羅窶訶山除了西南面可以容納約20人的的帝釋窟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洞窟,更遑論是可容千人的石室。經由考究經典之記載與實地的調查,我有理由相信:《大智度論》或《法華經文句》的王舍城中有五精舍之說,拉達那山(Ratna Giri)最東北端的Ghora Katora最有可能是小孤山的所在,因為在西南石壁上確實有兩個像一對眼睛的正圓洞窟,然而,因其在離頂巔和地面各距約30米的半山腰,垂直陡峭的巖壁而無法攀爬,故目前只是揣測。然而,要找到確實的小孤山可能也不是一件難事,只要循著上述的兩個線索:一是,在孤山的東南有可容千人座之石室,而石室之上有大磐石,且在石室西南方有阿素洛洞窟,那就八九不離十了。

  唯一可以確定的,古王舍城北側之尾普拉山(Vipula Giri)絕非小孤石山,一來它是群山,二來沒有符合上說的兩個洞窟和大磐石等條件。

 

小孤石山雁塔與西安大雁塔之關係

  除了上說,此外,此地更傳出與西安大雁塔相關之傳說。中國西安慈恩寺塔的得名,目前最為學界認可和大眾稱道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其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

  《大唐西域記》卷九(T51n2087_p0925b04):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峰伽藍前有窣堵波,謂亙娑(唐言雁)。昔此伽藍習翫小乘,小乘漸教也,故開三淨之食,而此伽藍遵而不墜。其後三淨求不時獲。有比丘經行,忽見群雁飛翔,戲言曰:「今日眾僧中食不充,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聲未絕,一雁退飛,當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見已,具白眾僧,聞者悲感,咸相謂曰:「如來設法,導誘隨機;我等守愚,遵行漸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此雁垂誡,誠為明導,宜旌厚德,傳記終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遺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T50n2053_p0238c05):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峰伽藍前有窣堵波,謂僧(斯贈反)娑(唐言雁也)。昔此伽藍依小乘漸教,食三淨肉,於一時中買贖不得,其檢校人傍偟無措,乃見群雁翔飛,仰而戲言曰:「今日僧供有闕,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訖,其引前者應聲而迴,鎩翮高雲,投身自墜。苾芻見已慚懼,遍告眾僧,聞者驚嗟,無不對之歎泣。各相謂曰:「此菩薩也。我曹何人,敢欲噉食。又如來設教,漸次而防,我等執彼初誘之言,便為究竟之說,守愚無改,致此損傷。自今已後,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淨。」仍建靈塔,以死雁埋中,題表其心,使永傳芳烈,以故有茲塔也。

  玄奘見到這座以大雁命名的塔,是否就意味著長安的大雁塔是模仿自這座雁塔呢?翻檢初、盛唐詩文、佛教文獻、官方文書等各類史料,這座佛塔主要的名字為「慈恩〔寺〕塔」或「慈恩寺浮屠(圖)」,因其位於慈恩寺西院,有時也被稱為慈恩寺西院浮屠,比如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韓愈《長安慈恩塔題名》文、高適《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屠》詩等。所以,不論是從史源或邏輯上來說,並沒有發現任何文獻記載能夠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

  無獨有偶的,是法顯《天竺記》有關達嚫國迦葉佛伽藍佛塔的有關描述。《高僧法顯傳》(T51n2085_p0863b):

  ……有國名達嚫,是過去迦葉佛僧伽藍。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間石室。第二層作師子形,有四百間。第三層作馬形,有三百間。第四層作牛形,有二百間。第五層作鴿形,有一百間。……因名此寺為波羅越;波羅越者,天竺名鴿也。

  達嚫國,就是《西域記》卷十中所說的憍薩羅國(Kosala),屬於中印度。其實,鴿塔或鴿寺作為一種對佛塔的描述性文字,在印度非常普遍,到處都有鴿子漫天飛舞。而前《西域記》云「亙娑(唐言雁)」,亙娑(haṃsa),讀做hèng suō,翻譯成中文就是大雁。其次,東晉甯康元年(373),釋道安(312〜385年)在襄陽檀溪寺造五重塔,房舍四百,為當時襄陽諸寺院之首位,正是對達嚫國伽藍的模仿,但是唯一的區別,就是最下為雁形。所以,硬將雁塔和法顯有關達嚫國的記載聯繫在一起者,大概不出此意吧。但無論如何,達嚫國迦葉佛迦藍佛塔上有雁或鴿的符號大致是可信的。

  最後一種說法,是與佛陀曾化身爲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大唐西域記》卷九(T51n2087_0923b21):

  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北行百五六十里,至迦布德迦(唐言鴿)伽藍,僧徒二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伽藍東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昔佛於此為諸大眾一宿說法。時有羅者於此林中網捕羽族,一日不獲,遂作是言:「我惟薄福,恒為弊事。」來至佛所,揚言唱曰:「今日如來於此說法,令我網捕都無所得,妻孥飢餓,其計安出?」如來告曰:「汝應蘊火,當與汝食。」如來是時化作大鴿,投火而死,羅者持歸,妻孥共食。其後重往佛所,如來方便攝化,羅者聞法,悔過自新,捨家修學,便證聖果。因名所建為鴿伽藍。

  此即附會之說。在《西域記》中已載明「因陀羅勢羅窶訶山東北行百五六十里」,這已經說明了是不同的兩地,仍有好事者不揣簡陋,硬是畫貓,說是唐代習尚以雁為貴,鴿雁同類,凡言鳥者多以雁代之。這不是在懷疑玄奘的智商嗎!

  此述,旨不是在論述西安大雁塔之名稱由來,而只是就著小孤石山頂上東方雁塔傳說,就著經論記載提供參考而已。

【完結篇】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