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精準」而不含糊的思維習慣

釋昭慧

 

臉書留言錄(之二六〇)

104.7.24

  這幾天講述《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講到毘波舍那(觀)的六事差別,其中第六事是「理」。

  什麼是「理」?人與人產生衝突之時,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論析「理」極富特色。它將「如理思惟」的要領,分作數字與範疇的精準,以及稱量上精準。在此,姑就最近議論北捷隨機砍人事件的臉書留言,而作「理」上的分析。

一、數字與範疇求其精準:

  這可說是如「理」思惟的基礎功法,倘若不夠紮實,那麼在敘述現象時,很有可能得少為足,或是掛一漏萬,或是以偏概全。

  例如:審思隨機砍人事件:究竟是個人責任、家庭責任還是社會責任,還是其中兩項出了問題?還是三者都出了問題?哪些問題?這都須有數字與範疇的精準度。

  例如:我為何在臉友提醒之後,立即主動將「暴力電玩」的要素暫先刪除?那是因為,在諸種誘發暴力的要素裡,「暴力電玩」並非唯一要素,並非所有暴力都與電玩有關,我雖只是舉例,但討論下去難免會失焦,其他與「殺」有關的暴力要素,會被輕輕放過,那就是在討論暴力要素時,於其各種要素的數字上不夠精準的呈現。因此我立即感謝、接受,並作修訂,將「電玩產業」改為「相關產業」,以求其範疇的精確度。

二、稱量上求其精準,依於如下「四種道理」:

(一)觀待道理:

  觀待,指「待眾緣以成就」義。這又可大分為「生起觀待」與「施設觀待」兩類。「施設觀待」,是指精確無誤地運用辭彙,定義必須非常精準,範疇必須非常周延。「生起觀待」,即指對於現象,精準地探索其發生的因緣。

  例如:隨機砍人事件發生,指向「這個社會出了問題」,這在責任歸屬的敘述上,就「施設觀待」而言,用詞的定義過於含糊而不夠明確,範疇過於空泛而不夠精準。就「生起觀待」而言,「社會問題」與當事人犯罪的因果關係不夠清晰。

(二)作用道理:

  對於某一現象,或是某種運作,必須對它們的作用與影響有精準的認知與檢核。

  以隨機砍人事件為例,它之所以讓社會矚目,民眾憤怒,就是因為這類濫殺無辜的凶手,使得每一個無辜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這類凶手很有可能在任何公眾場域剎時出現,讓人防不勝防。

  八仙樂園,我們可以不去,但校園內的廁所,孩童不可能不去;捷運站與車廂內,民眾上下班、學生上下學不可能不去。這樣長此以往,人們最基礎的安全需求都出現了漏洞,人與人互不干犯的信任度出現了動搖。潛在罪犯的仿效作用更是不可輕忽。這就是為什麼事件發生之後,會有人直接把它上綱到「國安問題」的作用道理。

  同理,警力的防患措施,也必須能起到預期的作用,否則以有限警力,投注過多於單一公共設施上,反倒有可能讓其他公共場域出現安全防護的漏洞。警方不會不知守株待兔是笨辦法,若警方依然要這麼做,它的著眼點,很有可能是在這段人心惶惶的過渡期間,讓民眾「心安」的作用道理。

(三)證成道理:

  往上探索現象生成的因素,並且精準地作出言詞表達,往下看到該現象及其運轉所產生的作用,這都要依知識的判準,好能精確驗證它的效應。此中個人的親身體驗,名為「現量」,依邏輯而綿密推理,名為「比量」。「量」即是知識的判準。

  「這個社會出了問題」,這樣的答案為何受到我的質疑?一來那沒有「現量」的基礎,二來它也沒有「比量」的過程。「現量」涉及個人體驗,暫置不論。而「比量」是思維運轉時,自我說服或說服他人的判準。因此,「這個社會出了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隨機砍人的現象,推論過於粗糙,說了幾乎等於沒說,還容易將責任歸屬,極大化後模糊化。

(四)法爾道理:

  宇宙或人性法則就是如此。例如:地大(固態)就有硬軟、粗細、重輕的質地,水大(液態)就有潤濕或黏稠的質地。沒這些質地,也就不會被歸納為固體或是液體,這就是法則。

  分析一件事情的成分時,在主因與助緣的運轉下,會出現某種現象及其性質,這種因果法則,就名為法爾道理。

  舉例而言,言語或行為的暴力,法爾與心念的不當操作有關,這是主因;其他家庭或社會的各種觸媒,只是助緣。我常說,意不可縱而天理昭彰--這是善惡有報的「法爾道理」。不祇佛陀作如是說,那些對眾生相與世間相觀照敏銳的人,即便不是佛弟子,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亦在閱歷人生百態之後,作此斷語:「思想會化成語言,語言會化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變成個性,而個性會決定命運!我們想甚麼,就會造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簡單,自然法則就是如此。「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陀不會為了討好人而說(不諂),不會為了怕得罪人而不說,不會為了受到譏謗而噤聲或是改口亂說(不誑)。

  我是學佛的行者,對此法爾道理,亦復如是不諂不誑--不理會任何譏謗,不迷惑於任何利誘,不屈服於任何威脅--遇境逢緣,一定依此道理自我省思,依此道理應機說法。這是「學佛」言行的自我期許,也是「如理思維」其定義與範疇,其數字判準與稱量判準的個人修行功課。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