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決定回到精神疾病預防的工作岡位——我出家半年的體驗

施明玉


       在修行風盛行的感染下,我當了半年的出家師父,始於一個不怎麼明智的抉擇,有了這半年酸甜苦辣的體會,辛苦遠多於幸福,但在過程中得到不少貴人的相助,讓這段路成為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並更加體認到精神疾病預防工作的重要;毅然決定回到預防精神疾病的工作岡位。

       民國92年底,工作上的瓶頸讓我轉而向宗教尋求慰藉及智慧,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能量處理問題,但才開始接觸佛法,師父即不斷的向我們灌輸「出家是唯一一條可行的路」,這也的確是他深信不疑的觀點,像是被催眠似的,我跟師兄竟然答應了;在93年5月底正式出家,實際上在4月初,師父大概擔心我們落跑,所以便被提早剃頭。就這樣,迷糊迷糊的踏進了出家之路。

       這個傳統的小寺院,出家眾不多,大約十位,包括一些東南亞地區來掛單的師父,都住不久,平常也沒什麼信徒,有時候一整天都沒有人,只有初一、十五或是農曆七月及過年辦法會時人才比較多。

       師父偶爾幫一些信徒助念或在告別式誦經,有時也上一些佛學的課程;剛開始有些受用,但不久之後卻覺得師父有些觀念不是很正確。例如宣導供養高僧大德以求福報,每日早晚對師父頂禮問安,女性業障重說,我們福報不夠所以無法幫助精神障礙者,求神通以度眾生等等;也看到信徒受到不平等待遇,這大都起源於觀念及習氣。我和師兄越來越難接受師父的觀念,為了減少對立與衝突,便盡量減少與師父的交集;不明就裡的旁人,還認為與師父持不同意見就是忤逆,這個寺院的互動儼然是男尊女卑,執著「師父」名相的縮影,與當初期待接近佛法的理想,距離越來越遠。

       這間傳統的寺院已有五十年的歷史,照常理信徒應該很多。聽老信徒說,以前一位老比丘尼還在時,與信徒的互動熱絡,感情很好,信徒三不五時都會來坐,但自從老比丘尼圓寂後,經營的工作沒有人承接,漸漸的信徒都不再來了,只有法會才出現,而之後進來的比丘不願發心思經營,總是擺著姿態,對信徒有分別心,辦法會只是為了替寺院增加財庫,法會中總是會安排一個信徒拿紅包「跪著供養」出家人,對剛出家的我們著實不習慣,相信有些從一開始也一樣不習慣,但到後來就變成「享受」,這是一種習氣的養成,但卻合理化為讓在家居士「修福報」。

       在這樣的氣氛圍繞下,如果想要主動做些什麼,都是很突兀的,無形中被打壓,加上生活在封閉的環境,我和師兄的心靈都快生病了,為了改變現狀,於是我們決定要從沒有流動性的環境走入人群,了解大眾的需要,融合佛法與世間法,提供最適合的服務,我們決定投入已有些許概念的精神疾病預防工作,這是目前社會上最弱也是需求最大的一塊;或許是舊制無法接受新思維的挑戰,我們的「創舉」不被接受,在行不通的情況之下,加上許多因素的困擾,我們離開了那個寺院,師兄還俗,我則輾轉來到佛教弘誓學院。

       這時已經是10月中了,經過這段時間的能量消耗,還好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有緣浸淫於「正法」,在弘誓掛單一個月,慢慢恢復元氣,重新思索及沈澱,找回自己,到93年11月底,決定還俗回到原先的身份,在弘誓師長們的鼓勵與祝福下,用最自在的身份,參與學佛,也在精神疾病預防的工作領域裡繼續努力。

       性廣法師曾在早、午齋時開示,「無論做什麼都要勤勞呀!人最忌諱的就是懶惰。」這句話我深能體會,也很熟悉,在我過去的工作裡,制止精神障礙者的生活惰化是最主要的任務,我服務的精神障礙學員中,他們因長久生病及因怕被歧視而封閉後,從不敢工作、不想工作到不願工作,扣除疾病的因素,最大的困難就是養成惰性的習氣,他們不但聰明,而且會想出一連串滿足懶惰的策略,用各種方法偷懶,用一切的心思依賴,這就是智慧未能成長的結果,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創會長林首成先生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把精神疾病定位為「強迫性懶惰症」,這樣的形容十分貼切。

       在寺廟裡,曾有信徒引領罹患精神疾病的施主前來求助,只聽師父向前來的施主說,這是業障,並沒有給求助者具體的建議;隨後向我們表示,精神障礙者的業障重,在業障還沒有結束前,幫助他們是沒有用的;這種僵化的觀念,出於一個出家師父,不知會害慘多少人,還好自己有幸在弘誓接受正確的觀念,才破除心裡的疑問。也印證到之前參與的精神疾病預防工作更接近修行。

精神疾病的預防是現代修行的實踐

       心怡復健研究室自1990年至2000年間,從追蹤的600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及復健過程資料中發現,有90%以上的患者,在發現疾病的初期,幾乎都是尋求信仰,也就是宗教的管道求助,佛、道、天主、基督教都一樣,平均努力的時間約五年,然後再到醫院尋求醫治,再經過約十年的努力,家屬還有力氣的,才有機會找到第三資源。

       從上列資料中,很清楚的詮釋著,宗教信仰給情緒疾病患者及家屬是何等的期待;從信仰的角度,宗教沒有理由去迴避這個問題;只用業障去回應求助者,而沒有具體的建設性意見,與求助者期待的落差實在太大。在佛法的許多講述記錄上都可以看到,「修行首重布施,布施以法施為最」,在信徒有明顯需求,而且是心靈層面問題的情況,信仰團隊應有投入精神疾病預防的準備。

       布施若用現代的語言詮釋,社會服務最為貼切,精神疾病雖然歸類為病,被劃歸在醫療服務範圍,但大家都很清楚,只靠醫療並未解決問題,協助精神疾病患者復健最有效的方法是生活重建,包括職業重建及生活重建,這些都是透過社會服務才能有效完成的,在信徒最信賴的信仰團隊裡,最少要能夠提供正確的資訊給求助者,能夠告訴他們方法就等同於法布施。

       目前國內推動精神疾病預防工作做得最積極的是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這個協會集結了心理復健的專家與病人的家屬合力推動精神疾病預防工作,他們將精神疾病預防分成兩個方位,一為疾病預防,一為復發預防,前者以社教宣導之方式進行,後者以職業重建的策略運作。

       疾病預防是針對一般社會大眾,尤其是性格特殊位於壓力邊緣區的族群;復發預防則係針對經醫師診斷確定罹患精神疾病者;從預防復發的作業過程可以發現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病前之徵象,及預防的方法;預防復發需要家庭的配合及社會整體的協助,結合信仰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目前在預防復發的操作上共分成兩個體系,一是重造社區,一是回歸社區;重造社區以休閒養護農場為指標,回歸社區以心怡職業復健為主脈,他們以1:4的配比(輔導員與學員比),協助學員恢復人際關係,培養休閒體育,訓練就業適應,組訓工作團隊,發展支持性事業,連貫性的復健,有效的協助精神障礙者預防疾病復發,順利的回歸社區。

       如果是業障,在心怡職業復健中心看到大家努力在消除業障,在減輕業障,他們教育家屬減少依賴,他們訓練學員自立奮發,他們教育學員勉力參與社會服務;有一次,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的創會長林首成先生在演講時提到:「精神疾病是上天創造來考驗人類智慧,訓練人們解決困難問題的工具,協助者將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而使智慧提升。」

       看到精神障礙者聰明、有愛、喜歡鑽牛角尖的特質,除了覺得惋惜,也有一股想幫他們的衝力,我決定從精神疾病的預防工作來體驗佛法,從這項社會服務學習修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連絡,我的E-mail是:[email protected]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