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詮釋佛法的「不可說」義

——「佛法和語言」之三

林良彬(旅居洛杉磯) 

  同一語詞或語句,凡聖理解不同,凡夫執名為實有,聖人知其為假名,吉藏稱此為「語言雖同,其心則異」(見其《中觀論疏》上冊,頁810-811)。前者無明地使同,隨言(名相)執實(有自性);後者知為假名,方便善巧使用語言弘法,說即無說,分別而無分別,凡佛教經論中的語言皆為假名說,如理分別,不應貶低他們。但因凡夫的言語則為無明覆蓋,必須破邪顯正。龍樹、青目、吉藏、天臺之智者、華嚴之法藏等弘法大師基本上非常清礎此佛言大旨,他們不會像無明凡夫一樣誤解了語言(名言分別)為自性分別或戲論。1

  依佛法的緣起觀,我們這個宇宙是依緣起生滅無常的大化之流,其中的每一事物、事件皆彼此相依而形成一重重無盡的網絡(web),這樣的剎那生滅的流動(fluid)世界終究不能被吾人的名言概念所套牢(ultimately can not pinned down by our concepts),這也是經論中常見的——勝義「不可說」、「離言」的真正意涵。而因為事物之流仍對我們呈現相續相似性,我們也才由此進而體悟到世間的名相、概念只能「暫時地套住」事物,因而只有相對的、暫時的有效性而己。我們必須承認世俗諦相對的實有及其功用性,因而世俗的一切不能一蓋被否定掉,否則空義將成最壞的「惡取空」(一切不存在)了。

  因此,佛法的「空性」不是一個形上的絕對或本體、萬法的本源,它只是描述一切法的根本特徵,一種對事物原本即有的mode of existence的如實描述,這不是對事物的形上說明或終極說明(ultimate explanation)。用古人的語言說,我們不可把任何法(X)說成為實有(自性有、絕對有),這是錯誤的有見、常見;也不可把X說成為絕對沒有或不存在了,這也是錯誤的無見、斷見;亦即古人說的:X既非有也非無,非常也非斷;繼而「四句百非」之一切自性見皆絕,達到「言亡慮絕」(心行言語斷),這即是一切皆空,空亦復空(不可執實),統而言之,一切畢竟空,無有少法可得,「佛也未曾說一(實)法」。(龍樹也在《迴諍論》中說:「我無宗」,其義同)。依藏傳中觀的解說是:證空之智慧和所證之空性融而為一,如水和水之交融,無分此水彼水,皆為一水,這雖是短暫的定中體證,但已破了凡聖之隔的大關卡,出定之後,再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裡,隨順空義而如理分別,語默皆發而中節,此時的見識和境界自不同於無明凡夫。

  〔因為此處的重要性,我再重述:〕但是對於一般的世間(無明)人及形上學家而言,由於不懂佛法空義,他們恰恰相反地以為吾人的名言分別是可絕對地套住事物的,因而我們對一切存在也有絕對的分別知識,世界萬物一個個自己帶著自性、本質而存在,彼此孤立自存,這就是無明自性見眼下被扭曲的世界,這也是月稱把世俗=覆蓋(壞的世俗義、壞的分別義,即龍樹所謂的「戲論」)所意指的。龍樹因而主張吾人必須學習空慧(無分別智)以掃蕩這一切「遍計所執」,唯有入空才能滅諸戲論,才能見到了世間的真相(實相=法性=空性=涅槃=真如),亦即見到了非凡夫所見,生滅不己、假名如幻的真實世界了,這也是「如實見」下的世俗(月稱並不破此聖者正見下的世俗義)。五世紀時的僧肇(羅什弟子)對此如實正見下的世界有過精彩的描繪:「言雖不能言,非言無以傳,是以聖人終日言而未嘗言。」2「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我以為佛陀、龍樹空義的核心要義也在此。

  因此,《般若經》和《中論》所言的勝義、離言義或「不可說」義,應是指:因為沒有世人一向以為的實在之一法,所以說了也無所說、無所得,即一切皆空之義。此勝義諦所指的空性或涅槃之意,龍樹皆用隨順空義的世俗語言(假名)清楚地「說了」(論證)出來,依《中論》第24章所說,「不依世俗諦(按指;世間法和語言),不得勝義諦,不得勝義諦,則不得涅槃。」而關於涅槃是什麼,《中論》第25章也說了許多,雖然大都是使用了否定的表詮,但畢竟仍是「可說的」(expressible)!4

  有太多的著名學者(以印度教授Murti為代表,中國或可以牟宗三教授為代表)和僧侶們指此證空的經驗,是「不可說」的主客一體或梵我不二的無限或絕對,是超理智分解的「智的直覺」,貶低了一切如理分別。他們區分了:可說vs.不可說,有執的知解vs.無執的智覺,妄心vs.真心,有限vs.無限,表像vs.實在,前者是緣起的(空),後者為非緣起的(不空);又,前者依於後者,且終極地只能由之生出或創造出。修證就在離棄前者,遁入後者,與之合一。此外,還有一堆二元對立(被佛法視為遠離中道的兩邊或兩極(two extremes or two absolutes)對立),如:有/無(生滅常斷去來一異等八不四對)、主/客、全(whole)/分(part)、因(緣)/果、生死/涅槃、有為/無為、煩惱/菩提、善/惡、法/非法、語/默……等等都被「絕對化」或「實體化」,不知二者(猶如長短)相待而有,僅單項是不能獨存的,而佛法正是用緣起性空義破斥這一切二元的常識的或形而上的戲論。用現代語言來說,龍樹的空義乃是一種哲學的或概念的相對論(Relativity or relatedness),注重的是無窮的關係脈絡,萬物萬事彼此交互依賴的真實相貌,並不是說明現象背後的實體、不變的本質(絕對性)或第一因。因此,佛法既沒有吠檀多(Vedenta)的梵我一體說,也沒有《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之類的形而上學。如上所述,佛法的這種獨特本體論5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正如前述的佛法語言觀:言而不言,不言而言;其知識論上的則為: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

  佛法的空觀哲理,如上所述,應是這個世間所能找到的最好最真的勝義(真理),但佛法還有修行的一面,這表現在對空觀哲理的聞思修之不斷漸進深入的修習,在此顯出宗教超越哲學的優勝處,聞思階段必然不能缺少對空義的理智思維,修證的階段分二部份,修觀也得動用思維推理,修止可加強定力,止觀雙運,不斷深化空義,直到證入空性。由修到證誠然可比擬為修道上的質變,但不能說證空之後就完全否定了先前所學的如理分別,好像理智就此被神秘直覺所揚棄,「可說」被「不可說」所超越。有人用佛陀所說的到彼岸不再用舟,或維根斯坦的爬上屋頂後踢掉梯子來比喻,其實並不恰當。因為,證空之後還要返回日常生活,得隨順空義而行如理的思維分別(正分別),學習各種五明知識,況且,為眾生弘法更需如理的名言分別。用上述那二個比喻來說,無論舟船或梯子,對有情眾生仍具實用性,不宜廢棄。

 


1 戲論或自性分別在佛法中皆指錯誤的「邪分別」,不是泛指所有語言皆是戲論或邪分別。

2 不能言即指名言對不到實物。見《般若無知論》。

3 觸事即真是指日常行事坐臥,語默動靜等等皆與空性相應。見《不真空論》。

4 原始的《阿含經》也同樣說了許多關於涅槃的內容,而這正是許多中外學者、僧侶們視為佛法中最最符合一般的「不可說」(inexpressible)法,但《阿含經》裡的佛陀連涅槃為何都說了很多,還有什麼法不可說。但須注意:此中經文之說乃皆假名說,即無宗/無實地說。所以,佛法中的勝義離言或「不可說」之涵義不可以訴諸「直解」(literally interpreted)為真的完全沈寂不言,如木石或啞人的「閉口不說」;或解為係指謂一神秘不可思議之絕對(自性、道、Logos等),吉藏即說:「勿謂絕四(句)之理,有理存焉,而不可言。」(見其《中觀論疏》下冊,頁1233)因此,「不可說」一詞具有特定意義,必須依上下文脈絡解讀為就佛法的空義而為言,而此不可說之勝義空並不壞世俗假名有和假名說;換言之,如要說,說而不執實就無咎了。

5 嚴格地說,此本體論是指現代語言哲學下的本體論ontology,不是古代的神學、形上學之學,或可套用美國著名哲學家Quine的書名,是On what there is,即研究事物性質的學問,又Quine的另一著作Ontological Relativity或可譯為「事物存在的相對性」。這兩項研究,Quine都從語言分析著手,對他而言,我們只能依當前的科學語言或理論來施設(posit)吾人共許為存在的事物,而這是可以隨吾人知識進展而改變的,所謂的外界事物客觀自存、本質不變的觀念乃是常人的偏見。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