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佛教與法律、政治——政大郭承天教授訪昭慧法師談話簡錄

慈暉/記述

  五月二十七日上午,政治大學政治系郭承天教授暨研究助理藍於琛先生,蒞院與昭慧法師作深度訪談,瞭解佛教「政教關係」之理論與實務層面之種種問題。郭教授正進行一項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的研究計畫,研究民主化對於台灣宗教的影響(計畫編號:90-2414-H-004-004)。由於昭慧法師近年來關心社會議題,並積極弘道,親身參與相關的重要改革,因此,郭教授請法師接受訪談,並將訪談內容作為研究計畫的一個重要部分。本研究的受訪者採不記名方式(皆以代號記錄),研究成果將以英文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

法師談論要點如下:

一、佛教雖無「民主」、「法治」之專有名詞,但佛陀創立僧團,確實就以民主方式運作之,此應與其「緣起」之基本原理有關:重視多重因緣的牽制與協調,避免一人意志的錯誤貫徹。故佛教從未產生中央集權的教庭制度,佛陀雖是弟子眾的精神導師,也僅以僧團成員的其中一人自居。人類至十八世紀,始因受夠了血淚教訓,而實驗性地創立了民主體制,佛陀卻不是依於歷史教訓,而是依洞觀力,自始即創立民主制度。

二、僧團採「屬地主義」,凡在某一劃定範圍之「大界」內,比丘皆屬僧團成員,應依規範履行僧團義務,亦得共享僧團財利。所有成員必須依會議以形成僧團之決策。原則上採「全體通過」制;若有異議,當給予協調並充分討論之空間;若協調無效,則找僧團外有公信力之第三者仲裁之;若仲裁無效,方始採取多數決。充分做到「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和合精神。

三、佛在世時,行政、司法權責在僧,立法則出自佛陀,隨犯而制。佛滅之前,已囑阿難將「小小戒」的立法權委付與僧(關係到根本心性問題的規範如殺、盜、淫、妄等相關的大小戒法,當然不可更動,否則即將面目全非,修道之正當性必將全盤淪喪),但掌握經律之結集大權的保守派卻堅稱:立法全權在佛,任何人不得增制或刪卻之。此一決定與佛之想法大相逕庭,自此掩埋下日後保守派與開明派之爭。前者弊在故步自封,教條主義;後者病在過於自由心證,增刪之尺度往往具爭議性。

四、佛法傳入中國,受中國文化之影響者,利弊參半。其弊在於以家父長制(特別是宗法制度)代替「四方僧共治」制度,於是出現了「師徒傳承」的子孫廟。為救其偏,中國出現了選賢與能的「十方叢林」,但末流又出現「方丈收法子,法子傳承法務」的形式,將原來透過大眾以選賢與能的叢林精神給扭曲了。足見文化之滲透力,不容小覷!

五、中國文化之利在於易經的變通哲學,「窮則變,變則通」,這使得佛教順理成章地運用彈性的立法權,將因時地變遷而不適用的舊制放在一旁,另立清規以替代之。即連比丘尼傳承,亦不拘泥於小節,而重視實質正義,故不似南傳或藏傳佛教的教條主義者,硬是堅持傳承之細節,而將女眾建立比丘尼僧團之大事,予以全盤否決。

六、以上是理論與僧團內在結構之分析。在外部關係方面,政教之理想關係是互不隸屬,而又可以互相制衡。故在中國古代君主制度下,一方面承認「不依國主則法事不立」,一方面又堅持「沙門不禮王者」。但由於中國政治掛帥的強勢文化使然,所以本土宗教往往對政治表現出極強烈的附庸性格。

七、佛教不妨在其「主體性」的前提下,依教義中的悲天憫人精神,對公共事務作超越黨派的「議題性關懷」,但不宜以宗教師身份參選或入閣,以免政、教權力之過度集中,亦避免宗教因掌握政權而不自覺腐化,或以公權力迫害異端,妨害信仰自由。

八、但佛教亦應自律,不宜目無法紀,卻以「內部規範」為包裝藉口,試圖造成「治外法權」。事實上戒律是立基於國家法律基礎之上,而更嚴格作自我要求的內部規範,而非屬「替代法律」之行事準則。

由於郭教授告知:已閱讀過法師的《佛教倫理學》,因此法師建議:以上所述,不妨參看法師所著《律學今詮》。該書中有更清晰之學理辯證。

訪問結束前,郭教授將其大作《政教的分立與制衡:從聖經看政教關係》贈送法師,法師亦回贈本年度新書《千載沉吟》與《世紀新聲》。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約兩個小時的訪談。

  ——刊於九十一年六月一日,第二十二期《佛教弘誓電子報》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