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聲塵寂寞係恒常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教授)

         認識徐梵澄先生是在14年以前,那時,我在北京圖書館工作。在任繼愈先生的領導下,我新創辦的《國際漢學》組稿。為此我曾到過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找過蔡仲德先生,也到過龐朴先生家約稿。有一次,任先生對我說:「你可以到徐梵澄先生那裏去約稿」。按圖索驥,我找到了團結湖北里6號樓1門302號,站立叩門。門打開了,一個高挑清瘦的老人出現在我面前,一雙眼睛在鏡片後炯炯有神,「你是北圖的張西平?」「是」,我諾諾答之,「請進」,我躬身尾之。先生讓我坐,他拉開窗簾,並為我沏茶,我隨即環顧了一下房間,看到只有幾件簡舊家俱和櫃子裏書架上擺的書籍。先生說的是湖南話,鄉音頗重,我因為在南方工作過一段時間,所以他的話我大致可以聽懂。第一次見面談的時間不長,他答應給我一篇英文稿子,是關於宋明理學的,名曰《易大傳——新儒家入門》。為了這篇稿子,我又到先生家兩次,這樣我們就慢慢熟了起來。後來任先生告訴我,他是魯迅的學生,我到北圖一查,才知他就是當年翻譯《蘇魯支語錄》的梵澄。而那時節他卻靜靜地在自己的書房裏思考、寫作,仿佛外面的世界與他不相干似的。

         1994年,我赴德國作學術訪問,臨行前去看望他。他告訴我,1929年至1932年,他在海德堡大學哲學系學習,當得知我將拜訪那裏的漢學系時,他說他和該校的鮑吾剛教授相識,讓我代他問好。1996年我從德國訪問回來以後又去看望他,只覺得先生蒼老了許多。那一次他講到了德國漢學家衛禮賢,說他深通中國古典,在所有《易經》的西文譯本中,唯有他的翻譯與原文最合。2000年春天,先生病故,其時我正在歐洲做訪問學者,沒有為先生送別,甚為遺憾。幸有孫波兄擔此重任,收集與整理文稿,歷時四年,《徐梵澄文集》終得以出版。懷想孤身一人的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會有慰藉吧!

         抗戰勝利後,先生參加中印文化交流,一去就是三十多年。他告訴我,他當年自重慶飛赴印度時,郭沫若和鄭振鐸親自送行,揮手間,他們笑著說要他帶真經回來。先生呢?自然也是這麼想的。見《蓬屋詩存》卷一末詩〈飛印度講學留別諸友〉五律四首,有「儒釋待評量」,「高風懷季子(先生名)」,「他時求妙覺,衡嶽隱雲孤」句。待他1978年底落葉歸根以後,故人多去矣。九十年代初,他的兩個老朋友,賀麟與馮至先後謝世,他更加孤單了。其實他一生都是孤獨的,孜孜矻矻,獨自進掘,把彼國那麼多的好東西都翻譯過來了,如《五十奧義書》、《神聖人性論》、《薄伽梵歌論》等,真如璀燦寶珠,光發爛漫。可是,再大的智者,或說「精神者」,也需要與「君子遊」,示寂之前先生的孤寂,其深沈大概是吾輩所不能測量的吧!

         先生做三大文化會通的工作,明通梵、拉丁、希臘、德、英、法等八種語言。他從來不說,只是做。說他運用若干種文字,那是後來別人「計算」出來的。他從不顯揚自己,但是我們知道他「學問甚大」。他安靜得甚是寂寞,寂寞得非常安靜,他在不聲不響地作著「接續」精神傳統的工作。似乎他在英文《唯識菁華》序裏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在人類歷史驟急的進步中,傳統有時候會被打斷,於是,那些聖人(大學者)們,就把它重新接續起來,並使它「恒常」一貫,因為,這傳統是一個民族文化生命的源頭活水。

         因對他不夠瞭解,鮮有人稱他「大師」,偶有稱之者,他會不高興:「唔,——我算什麼大師呢!」大概在他眼裏,魯迅、阿羅頻多才算得上「大師」。我估計先生可能是在魯迅的弟子中最後一個病故的,當年許廣平在回憶錄中說到梵澄:「他天賦極高,舊學甚博,能作古詩、短評,能翻譯。欽慕尼采,頗效其風度。」然而他甚少談起他和魯迅的關係,也許他怕有「依草附木」之嫌,因,如果有這種傾向,可能對人們一種健康的理解會有減損。

         自晚清以來,中國傳統文脈斷裂。先生那一代人為求索救治方略,或遠涉重洋,就學歐羅巴;或飛越雪山,取經古天竺。為的是兼收並蓄,「拿來」彼國之菁華,澆灌吾華之園地。有他們在,精神之火就在,況且他們又採來銅山之礦,靈山之薪,何愁不會燃起熊熊大火?何愁不會再現大唐氣象?我想,先生文集出版的意義正在於此。

         時至今日,我仍記得:有一次先生送我出門,我看到先生的毛衣右臂處有一個洞,一根斷出的毛線隨著先生的手臂在空中擺盪,我說:「您老人家的毛衣該換換了」,他笑著回答說:「穿得很好嘛!」這情景,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本文係作者於2006年9月12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發佈會暨《徐梵澄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提供,謹此致謝!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