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性別平權運動不是「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會外訪談錄

  釋德涵、李玉芬、林素惠、洪明振、黃顯湞、吳宗霖、李玟慧、朱春桃

前言

  「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於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四、二五日在玄奘大學慈雲廳與聖印廳舉行,除了邀請國內宗教學研究相關學者,並邀請多位國外知名學者前來參與此活動。開幕典禮中,內政部簡太郎次長、玄奘大學王鼎銘副校長、文理學院黃運喜院長、新竹市林政則市長、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傳道法師等貴賓,皆在百忙之中前來致詞,林市長並贊助大會十五萬元。本次報名與會人數高達四百人,盛況難得!會場內外,都洋溢著知性交流的溫馨氣息與喜悅氛圍。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針對各宗教內性別歧視現象的一種反省,嘗試針對兩性議題來展開跨文化、跨宗教、跨學門的檢討。第一天所安排發表的論文,全數是佛教性別倫理議題,第二天再廣及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等各宗教性別倫理議題。兩日會議期間,總計發表兩場主題演說,二十四篇學術論文,內容與範圍相當廣泛,深入淺出,極具有建設性。

  會議召集人昭慧法師表示:性別平權運動所彰顯的是普世價值,絕非被污名化的所謂「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希望透過會議的討論,檢視各宗教中性別歧視的現象,並嚴謹地探索其緣由,才能斧底抽薪地提出有效的改善之道。

  新竹市林政則市長表示:性別平權運動是現代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代表女權主義的抬頭,吾人必須尋求男女性之間和平共處的一種方式,因此本次會議所探討的內容,是相當重要的社會課題。

  本次會議,第一天議程以佛教性別議題為主,第二天則以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等宗教的性別議題為主。本次研討會已彰顯了跨文化、宗教的重要性,期能促使各宗教作教義與規制的反省與檢討,回應性別平等的普世價值,來改善宗教界乃至台灣社會的性別歧視現況。

  新聞組工作同仁在會議期間,分頭採訪了與會來賓,精彩對話業經整理完稿,披載於下,期能與讀者朋友,分享這些來賓的經驗與智慧。

外國來賓訪談系列──
 

 (李玉芬訪談、記錄)

■Prof. Kate Crosby(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佛教研究教授--發表人)

  這是一場有趣的會議,特別是佛學論文讓我感到興趣。尤其是性別歧視的事實,以及對昭慧法師切身對抗父權體制的體驗,感到特別深刻。特別是慈喜博士的言談,他還俗後重新地看待宗教,不僅可以更清楚了解女性的困境,並且找回了佛教女性應有的歷史地位,這是相當宏觀的一種見解,讓我獲益良多!

  但是,有一點感到遺憾的是,一位男性回教人士竟會對於沙漠的鞭刑作合理化的解釋,認同加害者不應該受到懲罰,這是一種暴力的行為。針對這項觀點,回教人士應該要加以回應與反省才是;但遺憾的是,卻沒有人針對此一問題進行回應,讓我覺得有一些失望。

■Prof. Josefina Santos(菲律賓大學副教授—-大會貴賓)

  此次參與會議的目的,主要是欲於菲律賓大學設立『宗教課程』,因此,希望藉由參與會議,吸收與了解台灣宗教相關議題的探討與反省。尤其是對於甘地(Gandhi)的研討(編按:指Mangesh於答問時指出:甘地在印度,重視的是土地與人民的自由權,安貝卡博士則認為民主制度是很重要的,而低階人民的處境改善也是很重要的),著實讓我收獲良多,這讓第一次來台灣的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倘若大會可以再邀請性別研究專業領域的學者前來參加,相信對此議題可以更完整與多元化、多樣性地作出討論,呈現成果。

■Mr. Mangesh Dahiwale(印度龍城龍樹學院教師--發表人)
如何使宗教文化正式融入社會?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這次的研討會所探討的問題與內容,都是很專業、很深入,每一篇論文對我而言,都是受益良多。期望未來的研討會,可以針對世襲的種姓制度來加以研討,大會發表者的生平簡介也可以加以簡述、介紹,使得聽眾對內容可以加以連接、貫通。

■David Reid(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EB)執行委員—-大會司儀)
這次大會,讓我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台灣的聲音,每一場的研討感覺都很好。尤其是Mettanando及Sujato的發表,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他們再次還原、重建佛陀早期的歷史背景與環境,讓我可以學習到不同的解釋與觀點,讓我收穫很大!希望未來能夠再邀請更多的國外學者,相信發表的問題可以更多元、更寬廣。

■Ajarn Bhante Sujato(蘇嘉多)(巴利文學者及澳洲聖堤森林寺住持--發表人)

  來參與此一會議,主要是受到昭慧法師的邀請,於會議中不僅可以聽到女性地位具有爭議性的反省議題,同時,也可以得到更多富有社會意識的討論。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會議。然而,我卻發現到,參與大會的比丘只有一位。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比丘來參與探討。雖然我不懂中文,但是期待能擁有這次大會的期刊、論文,讓更多人可以一同來關心「性別與宗教」的議題。

■Prof. David Schack(沙學漢)(澳大利亞格理斐大學國際事務與亞洲研究學系副教授--發表人)

  感謝昭慧法師的邀請,讓我可以來發表論文並參與這次的研討會。但遺憾的是論點的重覆性很高,希望來台前可以收到其他演講者的論文,這樣可以避免重覆,而且可以知道有誰參與,相信可以有更多的探討空間。基本上,我身為社會學學者,並不會特別針對佛教這一塊領域去進行研究。很幸運的是,在此可以聽到多元、跨領域的不同聲音,讓我感覺到收穫極為豐富。同樣的,我也希望現今男女眾可以共同來接觸這類問題,讓研究與議題不再是學術殿堂的事,而是與社會相互連結的一種關係。

■Ms. Alison Goodwin(艾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者--發表人)

  對於這次大會的期許,我是相當贊賞的!演講的議題與內容,甚至口譯,都是高品質的水準。但是,希望能夠更多樣性、更多元化,例如:大部分印度教與道教都是以男性為主流,特別是後備祭司,都是以男性為主。若能將這些議題納為研討的內容,相信一定會很有趣,可以再更寬廣地反省性別與宗教的關係。

■Prof. Antoinette Gutzler(葛素玲)(台灣輔仁大學神學院副教授--發表人)

  大會進行得很順利,佛陀的溫情,使得身為基督徒的我感覺很溫馨。這是跨宗教對話的結果。希望大會未來舉辦的內容,可以多元的針對不同的主題與方向來加以研究,同時也感謝大會的舉辦,提供一個對話平台,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基督教,甚至解開一些對於基督教的誤解。
建議大會的安排可以做一些調整,例如:早上或許可以穿插不同宗教,相同的議題,來作階段性的探討;下午開放討論,讓演講者與聽眾可以達到真正的互動,同時,會議不要同步進行二場,這樣才不會來不及聽聞與吸收。

■Prof. Phyllis Trible(美國韋克佛瑞斯特大學神學院教授—-發表人)
對於這次大會針對女性與宗教議題的探討,是非常認同的。希望未來可以邀請到更多日本佛教出家眾,甚至是日本宗教學者一起來探討,相信可以有更深入的反省。遺憾的是,星期日早上葉修女代讀的文章,口譯來不及進行翻譯。不過,基本上對於本次研討會的舉行,我是很滿意的。

■Prof. Rita Gross(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Eau Claire 分校比較宗教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發表人)
大會對於性別主義不斷的進行探討,而使得大家有更進一步的反省及了解,這點我是相當肯定的。雖然,星期日早上演講的口譯員,沒有完整的表達葉修女代讀的文章,深感遺憾。不過,會議有很多方面的探討,都是很不錯的,希望未來可以多邀請男性學者來參與討論,而不只是針對女性而已,同時,也可以增加宗教儀式這方面的課題,相信這樣課題將會更多元、豐富。

■Prof. Elise A. DeVido(戴愛蓮)(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發表人)
很感謝悅萱把大會的預備工作,做得很完善;而且大會在安排食住方面,也照顧得很好。以下有一些看法提供給大會參考:對於大會的舉辦甚為稱贊;尤其不同宗教對性別的探討,讓我受益良多。然而對內容的安排,希望每場都能有講評人,才會出現新的觀點。而在發問方面,現場有很多比丘尼,很希望她們能提出問題,這樣才可以得知她們對性別看法。最後想要再提供一點意見:第一天下午分為兩場,所以有些場次無法參與;希望大會有因緣再舉辦,要有一場做總結的討論,讓大眾可以熱烈參與。(編按:由於大會選在週休二日舉行,以便上學與上班族參與,而本次發表論文的數量較多,因此不得不將首日下午所發表的論文,分在兩個場地舉行。而大會翌日的綜合座談,即是為達成總結與雙向溝通的效果;但時間依然不足。這兩點缺失,主辦單位甚感抱歉!)


國內來賓訪談系列──

一、慈雲廳訪談錄(德涵採訪、記錄)

■傳道法師(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董事長、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主持人)

  本次參加研討會,是由昭慧法師所邀請的。昭慧法師出家以來。即積極投身為護教、護生、社會正義、兩性平等議題而作努力,很難得有這樣的比丘尼,所以我義不容辭答應參加。這次我最大的心得,是希望不斷持續的辦下去,讓學術界和宗教界有對話的窗口。對於這次設計的議題能面面顧到其他宗教,認為非常難得。

■惟俊法師(南林尼僧苑住持—-大會貴賓)

  參加本次會議的因緣,是從內政部的公函得知有這樣的會議。這會議辦得相當好,它針對宗教與性別倫理的主題,而我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從中體會到當前女性所代表的生命角色,是不斷的在進步,無論是出家或在家,都要知道不同世界對女性的認知。

■朱麗娟牧師(基督教長老教會台中忠明教會牧師—-口譯員)

  我是長老教會的牧師,對這女性的議題是很有興趣的。我目前還在讀博士班,研究《舊約》裏的婦女,用修辭學的批判方法來研究,剛好我的老師(指Trible教授)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會帶老師來參與。我感覺很好,可以得到佛教很多的資訊。這次研討會,我很高興親自看到昭慧法師,因為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她做了很多婦女的議題,雖然我們是基督教徒,但我們是很認同她的。對性別的關懷,其實是要跨宗教與性別,男女兩性是要一起來努力的。我更想知道像在佛教的中小學,有沒有對性別的關懷?性別平等有沒有辦法落實到每一個僧團,還是每一個系統都不同,所以要各行其是?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教育,如果小孩很大男人主義,長大了是很難改變的。希望這個會議可以每年舉辦一次!

■仁朗法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助理教授—-主持人)

  參加本次會議,是大會邀請我來當主持人,我感到很榮幸。兩性的問題以整體性來看,是值得討論的。我主持是明清的議題,比較不是當代議題。可能這樣的會議,可以事先作更有效的設計,有一些學者做歷史性的議題、有一些做現代性的議題,可以結合在一起,具足對話性與引導性,讓問題可以更為具體。可是要辦一個會議很不容易,這只是我理想性的看法。總的來說,我感覺很好。

■李素卿老師(幕後工作者--DJ&看板設計、英文校訂)

  我覺得我是一位化妝師,第一個讓人看到文字可以賞心悅目,不會讓人有負面的印象。第二,我是配樂,因為整個研討會很複雜,動員的人很多,難免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而音樂是穿透無邊的,可以安慰人心。音樂是我挑選過的,除了伊斯蘭教之外。(編按:伊斯蘭教的聖歌是玄奘大學鄭月裡老師提供的。)希望透過音樂來說法,至少可以讓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無論是文字還是音樂,我的功能是要活化大家的腦細胞,讓大家心情愉悅。會議過程難免有讓聽眾無法如願之處,至少音樂可以讓人忘掉這些。至於看板設計,這是短時間設計出來的,當時看一本雜誌的廣告「超越自由」,讓我湧出了這項靈感。性別的問題一直是衝突性的,而且我們看世界的顏色通常是紅男綠女。當我們要超越性別的顏色,必須要先彼此了解,才能跨越這對立性,讓心去說話的前提,是要彼此了解。

■陳家倫教授(弘光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新時代運動研究者)
一、為什麼參加研討會?

   從德涵法師那裡,得知玄奘大學舉辦有關「宗教與性別」國際研討會的訊息,我立刻上網查詢相關訊息,發現此次研討會,與會的學者都是大有來頭的,討論的議題非常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由於我是學社會學的,對這些議題的瞭解有限,而最近進行的台灣僧尼之研究,也會處理佛教的性別議題,因此特地參與這場研討會,希望藉此機會,對當前各種佛教傳統對佛教性別議題的看法,有所瞭解。可惜礙於時間,只參加了第一天的議程。

二、收獲與心得
覺得很難得的是,可以同時看到這麼多學者與教界人士關懷同樣的議題,他們的研究議題和觀點,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性。除了兩位教界人士之外,其他幾位學者的關懷與研究都非常有趣。我對Elise A. DeVido教授的論文感到非常震撼,她的論文指出,原來台灣佛教界女性出家眾的抬頭,是建立在以宗教倫理符合社會性別社會建構的基礎之上,亦即佛教女性地位的提升,仍然是複製社會性別刻板化與再製性別主義的結果。還有,她可以批評聖嚴法師的觀點,這點讓我覺得很直接,大概是國內教界人士或學者所難為的。還有,每一次昭慧法師的發言,都令我拍案讚賞。

三、其他可深入討論之議題
Professor Rita Gross的論文從社會建構的角度,分析佛教女性「轉生為男」迷思,到現代社會女性處境改善與地位提升,以致於「轉生為女」可成為現代佛教信徒的來世期待,這是非常精彩的討論。但我更關切的是,一個理想的佛教性別觀,其具體內涵為何?以佛性為前提下,如何探討性別問題?佛教是否有一個更超越的架構來看待性別問題?還是目前對佛教的性別主義大都立基於女性主義?但是,佛教是否有一個更超越的立場,可以評論當代的女性主義呢?這是我在這場研討會尚未見到的討論,這只是我個人聽了這麼多討論之後,很自然產生的好奇。(編按:本次會議確乎未曾討論及此。但昭慧法師的《佛教倫理學》,以及她在其他佛教後設倫理學的相關論述中,曾依佛法觀點,針對女性主義的部分流派理論,提出討論。如:情欲解放論、關懷倫理等。)
由於我未參加第二天的議程,不知道「跨宗教性別倫理議題綜合座談會」,基督宗教與佛教的交流討論狀況。我覺得這次很難得的機會,是同時有佛教與基督宗教的教界人士共襄盛舉,雖然在第一天的議程中,有一些基督宗教的朋友,對佛教的論文發表,提出了很好的問題,但假如有更多宗教對話與交流的機會,那就更理想了。

四、建議增設評論人
由於本次研討會的議題都非常深入與複雜,可是卻少了各篇的評論人,由主持人兼評論人,比較不能充分針對各篇論文之問題提出針砭,這是比較可惜之處。

■心皓法師(幕後工作者)

  我們辦過很多研討會,這次辦國際型的研討會是第一次,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挑戰。所有志工莫不全心投入,非常盡責。我個人負責校對,在進行的過程中,發現英文稿中有些梵文羅馬拼音的字型,並非台灣學界所通用的Foreign1或kh2,因此不知原稿的梵文是什麼,為此而逐一翻查梵文字典,逐一校訂過來。如果作者能如期交稿,讓我們校對的時間能夠多一點,或是透過郵件傳來他們所使用的梵文字型,那會是最好的。在校對過程中,傳法法師、耀行法師與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揣測與追蹤原文上,雖然非常辛苦,但看到賞心悅目的大會手冊與論文集時,深深感動,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真理法師(新竹法源講寺住持—-來賓)

  這兩天的參與,對於「女性不潔」的議題,印象非常深刻,這讓我回憶起民國58年出家時,保守傳統的道場,竟認為女性有月事來時,不能擦洗佛殿,帶孝的人也不能進入佛殿。但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早已回歸佛性平等與悲憫眾生的精神,而對這些不潔禁忌有所突破。感謝昭慧法師為佛教所作的努力,這有如一把保護傘,讓我們可以安心討論,也讓我開闊視野,知道第一結集有很多問題的存在。

■盧蕙馨教授(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發表人)

  當初昭慧法師邀請我當籌備委員,我只是搭便車,沒有幫上什麼忙。(編按:盧教授非常謙虛,事實上會後安排外賓參訪花蓮慈濟,慈濟還是給予盛情的支援與款待,盧教授也全程陪同。)我覺得這次會議辦得很好,像Rita Gross,我們都看過他們的書,這次很不容易,可以邀請他們一起討論佛門性別問題。而來到這裡,看到年輕的出家眾也參與討論,這是很好的事。每一場都是心靈饗宴,因為分為兩個場次,就無法聽到所有論文的發表,但已經很不容易了,可以感受到主辦單的用心籌備。希望可以多一點聯誼會討論的時間,對國外學者可以多作一點的介紹,好像只有頭銜而沒有背景介紹,如他的著作專長以及研究上的貢獻,讓我們可以馬上掌握他們的個人特質,在交談方面將會比較有基礎。(編按:發表人簡介之中、英文版,詳參本次大會網站。網址:http://www.awker.com/ethics/gender/genderindex.htm

■鄭維儀教授(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發表人)

  我本身長期以來,對性別與女性主義很有興趣,感謝昭慧法師給我這個機會,能有進一步的啟發與討論。Rita Gross昨天在會議上提到:未到台灣之前,都認為東方女性是比較溫柔的,然而認識昭慧法師後,印象似乎有些改變。在這次投稿中,有些議題在西方很早就已討論,為何我們台灣人還在講?是因為我們沒有拿到對方的書。希望未來有更多在學術上交流與刺激的機會,這會是一件很好的事。

■李明玉教授(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來賓)

  我是透過文宣來參加的。首先很感謝昭慧法師這個團體,可以召集各宗教學者與宗教師一起來討論性別問題,彼此學習是一件很好的事,很感謝妳們。在基督教方面用的詞彙還是很傳統。值得省思的是,宗教可以讓妳有很自由的想像空間,但到教會制度的時候,就會產生距離。所以當我們在講性別議題時,可以講一個包容性的語言,這樣才會有很大的空間。
今天討論的有許多都是經典裡的內容,但在性別方面,還有很多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議題。如複製人的問題,宗教應如何回應它?女性主義要如何回應,這都是可以思考的,不祇是局限在各宗教的經文而已。社會不斷在改變,宗教的經文一定要回應時代需求,如墮胎合法化,總不能還老是講它是罪惡!站在這個時代,宗教師要提供什麼內容?性別的問題很大,可以歸為幾個議題,結合各宗教來加以討論。我想這樣的會議在基督教中大概不會舉辦,昭慧法師還可以請國外最基進的學者來參與,這是很難得的。

■張珣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持人)

  第一次看到主辦單位願意請這麼多外國學者來參與研討會,這一定用了很多經費,可以見得主辦單位的用心。在台北,很少可以看到這樣的會議,而且能請到Rita Gross這樣在歐美很有地位的學者。台灣學者的研究有限,大部分都偏重在佛教與基督教,對話上還是有些距離。印象深刻的是回教那場,做台灣回教研究的人很少,都限於這些學者。假設有因緣再舉辦,可以邀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學者參與。(編按:伊斯蘭教與道教的性別議題,主辦單位所邀請的國內、外學者原不祇此,但因學者們分身乏術,有的應邀後又臨時取消,有的抽不出時間寫作而作罷,甚感可惜!)大會很成功的,就是能納入阿美族與道教作為討論議題,這是很好的事。大會有傑出口譯人員的幫忙,這是更難得的部分。

■翁玲玲教授(佛光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發表人)

  這次會議訊息發得很廣,原本有收到這個訊息。我本身並不是做宗教研究的,但宗教這一塊是我要去注意的。又,林美容老師特別找學生來問我要不要發表,於是我就答應了。在寫論文時,是有遇到一些困境,因為佛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要找資料以及消化內容是很辛苦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因為我現在沒有時間去聽課,真的好想聽聽佛學的課程。)而兩性問題的討論者很多,但真正下去做研究的人卻很少。又女性的課題在經典裏表現的不多,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做。

  我比較注意的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女性不潔,這樣的知識是如何得來的,在當前社會又起怎樣的作用?這樣研究是不多的。又我們是漢人社會,佛教與道教對我們的影響很深,我是做女性不潔觀的研究,很想知道不潔觀是本來在社會上就已存在的,還是受到道教(本土)或佛教(印度)的影響。更有趣的是,《血盆經》流傳在兩大教是同時的,為何兩大教同時會出現這些偽經?這當然會影響男性的思想,但在那時間點之前,不潔觀又是如何構成社會影響的呢?

  這研討會稱得上是國際性的,請了很多國外學者,又請口譯老師,這很不容易。在一般大學辦的研討會,也不太可能提供口譯。發表的語言有二種,若沒有翻譯員的溝通,會讓懂英文的只能跟懂英文的溝通;可是這次會議,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外國學者,很樂於參與討論,這是很難得的!可以有這樣的討論,對妳們口譯員的表現,非常稱讚。

  在議題方面,我與張珣教授有同樣的看法。我想:在回教的部份可以加強;因為回教開始在發揮它的影響力,而且在經濟上已開始起飛,所以我們應該要對回教更予重視,我們可以帶動討論、理解的風氣,這才可以放在大眾的生活中。文化一直在改變,是要不斷吸收別人的東西。如果說佛教對我們的影響很大,請不要忘記印度早期是跟回教文明有關係的,要講淵源是有的。我們一般對回教理解太少,甚至還有一些誤解,若有因緣,可以多邀請國外回教研究的學者來參與。

■明一法師(幕後工作--美編、排版)
這次辦這項活動,我覺得很感動!無論是國內、國外學者,都可以與大眾分享,所以感覺收穫很多!我擔任的是美編工作,這次的議題很特別,一方面跨宗教,一方面還要兼顧「性別」主題,很難找出一個統整性的象徵符號,來拉出文宣的主軸,因此當初設計海報時,一直沒有靈感,感謝師長與學長在旁協助,並提供我一些資源,才可以完成。這次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未曾編過英文論文,在排版、製版方面,以及送廠校訂的兩天很感謝傳法學長、心皓學長、耀行法師以及素卿居士,我們是以接力的方式,在印刷廠輪流熬夜校稿的。看到論文集能順利印出,很感喜悅。下次有因緣再舉辦,希望發表者能早一點定稿,在最後一刻交稿,會讓我們很難進行後續的編、排、校、印工作。

■郭朝順教授(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持人)

  很感謝大會的邀請,可以來這裡當主持人。玄奘大學這場國際研討會,辦得很專業,還提供口譯人員,也有很多外國知名學者來到,這是很難得的,在議題的討論上,大家都很熱烈討論,這是很生動的。一個會議的內容,誠如昭慧法師所說,不可能涵蓋所有的議題。但這次至少初步的溝通已經建立起來了,這是很好的開始。希望下次有因緣再舉辦時,能以主題性的設計,把討論焦點集中在不同議題的處理上。這樣討論下來的記錄,可以把不同學者討論的內容更深刻化。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佛教內部是如何看待性別問題的。若我們藉用一些理論,就好像還停留在格義的階段,之後就必須要提供我們的觀點,不然只是替理論做註腳,本來是你的方法,結果變成是你的目的,這是我覺得做任何議題所要注意的地方。
文化上對兩性差異已產生既有的結構,往回去推溯,宗教本身可能是一個問題。宗教可能提供一個文化上發展的根源,相反的也提供一個定向性的發展。一般在談信仰會有問題,因為它是神聖的,神聖性很難被解構與超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把宗教解構掉了以後,剩下的是什麼?還需不需要神聖性?若不需要,就回到哲學了。我覺得宗教有內部的兩難,而哲學卻不需要預設有神聖,但必須要假設有理性,這也是哲學的困境。

■黃運喜教授(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

  我這次參與會議的最大心得,是有各種不同宗教的專家來參與討論,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可以在異中求同,不一樣的可以進一步了解,這是一個很成功而且很好的宗教交談。在這麼短的時間,邀請學者來寫論文很不容易。在論文主題方面,我已跟昭慧法師建議,倘若有機會再舉辦,我們可以增加一個子題,即是外籍配偶的信仰問題。台灣有許多外籍新娘,都是從國外來,本已有自己的信仰,但為了要配合先生的家族,可能會放棄自己的信仰,或許隱藏自己的信仰,也許可以把這樣的議題,也拋出來一起討論。

■如念法師(南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持人、大會口譯)

  感謝昭慧法師給我機會讓我學習,可以得到很好的經驗。在工作中,覺得最大的挑戰,在於論文涉及到的是龐大的文化。學術語言與生活語言是不同的,若資料能早一點給我們準備,可以更好。在口譯團隊方面,若能開個會協調分工,才不會感到很吃力。這次會議是很有意義的,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

■張瓈文教授(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系副教授─-大會口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可以找到不同宗教對性別議題有長期關切的學者,共聚一堂做一個交流,這是相當難得的。其實在策劃過程中,大會有把一些工作議程給我,也看到主辦單位長時間的準備,讓工作很順利的進行。對於口譯工作這一塊,我曾跟昭慧法師提到過:佛教界必須要培養一批口譯方面的團隊。其實進口譯箱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要有佛學專長,一方面又要有雙語專長,這批人材不容易培養,最好的狀況是不要倉卒成軍,口譯老師之間的搭配與協調,是相當重要的。我知道這一次是大家對昭慧法師的尊敬,而義不容辭的前來幫忙。如果老師之間的協調,能更早一步來做的話,口譯的團隊是可以更順暢的。這樣國際型的研討會,相信不會只舉辦一次,我想這一塊是有必要去經營的。另外要給大會一個建議,主持人手上應有完整的資料,有發表人正確的中、英文頭銜與名字,若支持口譯員的話,也應該給這樣的清單。有時候主持人在介紹發表人的背景時,口譯人不是立刻可以反應的,這些都可以提早供給。像這樣的籌備,以後大會可以注意一下。(本則由李玉芬訪談、記錄)

二、聖印廳訪談錄
(高雄新聞組志工:林素惠、洪明振、黃顯湞、吳宗霖、李玟慧、朱春桃/採訪、記錄)

■蕭昭君教授(花蓮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發表人)
Q1:請問蕭教授,您接受昭慧法師之邀請,原先有「想要打退堂鼓」的念頭,最後是什麼因緣讓您決定來參加?
A:我原先想打退堂鼓,是因為這是一個「性別與宗教」的會議,雖然作為一個性別教育的老師,但我還是會恐懼,因為我不是作宗教研究的。我希望以學員的身份來參加。但是昭慧法師鼓    勵我,她說:「在民俗、儀式、儀典這三部份,妳已實踐了性別平等的理念,也突破了慣例。」所以她鼓勵我來與大眾分享。對於這個研討會,原先有我的既定想像,早上聽她談她社運    實踐的經驗,我就覺得她所描繪的東西,跟我是很契合的。

Q2:當初是什麼樣的因緣,讓您想要去爭取主祭?
A:我原先不祇是基於我個人或為了我爸爸的理由,來做這個事情。從一個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個性別社運工作者的角度出發,我關切的永遠都是「教育」這個向度。
   剛開始(跟宗祠管理委員會裡的這些人),我運用一些策略並思考要怎麼樣對話,怎樣把這當作一個教育,去跟他們講:外面的世界已在改變,來喚醒蕭姓大家族,進而達到兩性平等的   共識。宗族內的女性共識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就透過媒體的報導,書寫一些文章,讓他們理解到世界的轉變。上週我回去宗祠,他們出了一份宣傳品來介紹宗祠,裏面特別提到:   2007年我們產生出第一位女性主祭,宗祠官方的文宣,也以此為榮。公共電視、中國時報、馬來西亞華人報紙都有報導,媒體的報導本身對這個宗祠、對整個社會甚至整個海外華人,都   有正向的意義。因為這樣也讓蕭姓宗族的長輩理解到,他們這樣做是正確的。
   並非做完就沒有了,我還持續跟他們有所互動。最近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怎麼在宗祠種樹?我爸爸希望做這件事情,所以又回去互動。我也在想:有沒有可能明年讓我當陪祭?但是宗祠管理委員會發言人已經對公共電視記者宣稱:「我們希望以後每年都輪流,男生、女生輪流。」我跟昭慧法師都遇到相同的困境,當我為女性爭取到這樣一個位置的時候,蕭家的姐妹們,她們是不是也願意說:「O K!兩年後換我來!」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正在發酵中。例如我哥哥帶我的小姪女去拜拜時,他會說:「以後妳也可以來做這件事!」我覺得它很有歷史意義。
  因為這件事,我在很多的演講場合中,例如,我在高中老師研習會演講時,覺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讓他們理解到「有一個宗族已經這樣做」,表示漢人社會這種「女性被排除在祭祖之外」的慣例,是可以改變的。意義就在這裡。

Q3:請問教授:對此次籌備會,還有沒有其他建議?
A:之前,我在寫給昭慧法師的信中提到:「我覺得女人做事,實在太perfect(完美)!」為什麼?因為我覺得無論是海報的設計、介紹的內容、印刷的品質,即使是很細節的地方,我都覺得,大會文宣與出版品真的是美得不得了!因為我是從新聞界出來的,以前在《天下雜誌》從事編輯工作,所以我看到好東西就會知道。校對、翻譯……等很細節的東西,我覺得都做得很好,所以,我寫了一封信向她致最高的敬意。

■陳志榮教授(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兼副校長—-主持人)
Q1:剛才在會議上針對Elisabeth Sch?ssler Fiorenza(伊麗莎白費蘭札)教授的論文,您已經做了回應。想請問陳教授:您個人覺得要怎樣努力,才能使「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真正達到兩性平權的共識?
A:我個人非常贊成費蘭札這篇論文的觀點,她認為:
第一、要進行第二次宗教改革。各種宗教都要有所覺醒,在過去的社會結構裡,所形成的性別倫理普遍存在性別岐視現象,不同宗教各自有不同程度覺醒。但每個宗教必須先有自覺,有所覺醒才會有所改變。
第二、要從體制內改革起。不應做體制外的抗爭,應該先進入宗教內部,循著宗教的制度、管道,逐漸去改善內部的體制。所有的改革都一樣,是很困難的,如果從外部攻擊,會劍拔弩張,效果不張;如果從內部改革,讓它慢慢醞釀,逐漸形成修改的壓力,改變會比較正確、有效。

Q2:對此次研討會,有何期許?
A:這是國內首次「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研討會,有些教授無法出席,有點可惜,期待還能有後續的研討。像真理大學宗教系,舉辦「宗教行政與管理議題」研討會後,發現有許多值得討論的議題,陸續舉辦了九屆。此中包括:宗教財務管理、宗教志工……等議題。建議針對「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的議題,也能有更多的討論,累積相當的研究成果,對於宗教系所,會有更多正面的效應。

■林金木教授(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主持人)
Q1:請問教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參與這次的活動?
A:我是這個學校(玄奘大學)的老師,跟昭慧法師是同事。她舉辦這麼盛大的活動,在需要動員這麼多人的情況下,我做為一個同事,雖然沒有發表文章,也非常樂意幫忙主持一場研討會。我本身跟昭慧法師都是宗教系的老師,這樣一個宗教文化的研討會,當然更是義不容辭。

Q2:以男性觀點,在兩性平權議題上,有什麼可以努力的地方?
A:我想這是後現代社會本身權力的結構問題,這個權力結構的背後,有很多問題,都可以提到檯面上來討論。像以前被忽略的、或者是被打壓的問題,包括婦女運動、同志、原住民、弱勢團體……等,都可以提出來研討,這就是多元社會、多元文化的特質。

Q3:請問教授,本次會議是在貴校舉行,對大會是否有什麼建議或改善之處?
A:當然,第一要佩服昭慧法師能量那麼充沛,加上弘誓學院這群比丘尼眾不遺餘力、還有我們學校這些學生、研究生,大家都非常認真,真的不容易,很佩服她們!至於改善之處,我覺得很好,不過要建議的就是「空間本身」,在「場次的分配」上,感覺不太一樣。另一場次的分配,不在圖資大樓(指在善導活動中心),倘若兩個場次,都可容納在大樓裏頭,就比較好。從圖資大樓要走到聖印廳來,感覺就不太一樣,好像有主場跟副場的區分,這是學校的問題。

■吳富雅牧師(台南神學院教務長—-發表人)
Q1:吳牧師,您以牧師的立場,在會中也提到「五一條款」,那您怎樣呼籲台灣女性,應該要如何做,才能讓性別平權的意識有所抬頭?
A:基本上,我認為女性本身要勇於負責。因為很多時候,女性的參與是增加她的重擔。特別是對已婚婦女,家庭的那些重擔對她就已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如果還要她在教會的決策階層,做一些領導或者參與,通常是會增加她的負擔,有很多婦女並不願意背負這種重擔。所以即使有「五一條款」,人數卻一直達不到標準,因為女性本身不願意參與,她將這個看成是重擔,而不是一個她應該爭取的責任。

Q2:請問參與這次學術會議,您有什麼心得與建議?
A:對我來講,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因為以前沒有機會跟佛教界或其他宗教界的婦女交流,透過這次的學術研討會,讓我從這些學者的分享中,學到很多,特別是整個氛圍讓我看到:「啊!在佛教裡有這麼多年輕的女性參與,而且她們願意剃度出家修行。」對我而言,倒也是大開眼界。

Q3:請問吳牧師,透過這樣的研討會,對於以後兩性平權要走的方向,有沒有激發出一些新思維?
A:基本上,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的關心,應該要更多一些。學校的一些課程、或是一些宗教會議上的討論與交流,我想是有一些啟發的。今後在這一方面,應該會有更多的推力。

■林長寬教授(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發表人)
Q1:我們對穆斯林其實並不怎麼了解,不過剛剛聽林教授的解說,《可蘭經》中好像對女性並沒有多大歧視的記載,像對於女性面紗的問題、最近新聞的「女性被強暴,卻還要被鞭刑」事件,是不是後來父權社會所衍伸出來的?是不是把《可蘭經》給誤解了?請教您的看法?
A:《可蘭經》的原義,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解釋,一直在變化中,越變、越解釋、越偏離原始的教義,很多問題就會因此而產生。特別是父權社會化,以男性為主導而貶低女性的角色。《可蘭經》也強調家庭的觀念,家庭裡通常女性的角色蠻重要的。穆罕默德認為:「天堂就在母親的腳下。」母親對整個家庭是很重要的,而整個家庭對整個社群發展更形重要。所以,很多比較現代主義,他要回歸最原始的《可蘭經》,重新再做解釋;解釋之後,再慢慢修改這些不合理的法律條款,因為這些法律條款,事實上摻雜了很多歧視女性的傳統觀念。

Q2:此次的研討會,有沒有激發林教授新的想法,可以提供給穆斯林在兩性平權上做改善的地方?
A:我覺得這個研討會最主要的是,各個宗教提出他們對女性的新的解讀,也可以作為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然後互相做比較。如何真正提升女性的地位?我想各個宗教可以互相接觸,當然,穆斯林也需要這種研討會的激盪。

Q3:請問對大會有何建議?
A:我很感謝大會蠻周到的,而且很難得,能邀請到這麼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一同來彼此腦力激盪。

■昭慧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授暨應倫中心主任--發表人)
Q1:佛教如何看待女人的經血?
A:經血在佛教並沒有特別的討論,也沒有禁忌。在會議中,有人提到:有一位女眾月經期間入於神廟,結果在地上抽搐打滾。但以學術角度來說,「孤例不足以為証」,這只是一個個案而已。更何況,一位女性,如果對自己「身體不潔與將會褻瀆神靈」,篤信不遺,那當然會對自己經期入廟,有著極度的恐懼,不斷地作自我暗示。就精神醫學角度而言,她很有可能會做出任何歇斯底里的動作;從佛教心理學角度來看,佛法非常強調負面「念力」的可怕,一個人如果在心念上,常常給自己這樣的傷害,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葉寶貴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常務理事—-發表人)
Q1:為何以「破除女人經血在宗教與文化上的迷思」為議題?
A:這次研討會籌備會議中,中研院學者林美容教授提到:「在台灣民間宗教中,女人月經來時不能入廟宇等禁忌,實在很難突破,很無能為力!」這激起我想一探究竟的意念。

Q2:與會心得?
A:教宗以官方男性的角度說:「性的問題是不能被討論的。」以前我們真的不敢碰觸此一問題,但透過研究,我發現歐美有許多女性認為:不能教宗說了就算。她們覺得:女性是不是應該自我釋放?而不是男性來為我們釋放?所以問題並非錯在基督信仰上,而在於父權結構、君尊結構下,人為的操縱。透過這次研討,對我而言,最大的釋放是:我終於可以開口說話了。其實信仰與教會操控之間,是有很大談論空間的,這是我參與本次研討會最大的收穫。

Q3:在教育方面,如何破除女人經血不潔的迷思?
A:從人類學的研究中,發現有些族群並不這樣認為。重要的是:女人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就像黃懷秋教授所提到的,女人經血純屬生理現象,女性若能自覺,在教育上,當女孩初經來時,大家可以用送禮物、請吃飯或舉辦成年禮的方式,來慶祝她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讓她體會身為女人的尊貴與美好。

■蘇品潔小姐(聽眾)
Q1:可否談談您參加研討會的動機?
A:因為我剛接觸(路過貴寶地),有位融慎法師對我說:這是一場國際性的會議,所以就進來參與。

Q2:您聽過三、四場了,有沒有什麼感想或者看法,可以和我們分享?
A:我很意外,這會議是佛教團體舉辦的,我以為是談輪迴轉世……諸如此類,沒想到竟然是談「兩性平等」。
剛才我在思考,佛門裏頭怎麼會有男女不平等的地方?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大愛、眾生平等,不論佛教或基督教,應當都是一視同仁的。沒想到宗教界內的兩性關係,受困於「制度」與男性權力的操控,反而比社會上、職場上的兩性更不平等,這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

■吳宗霖先生(大會志工)
Q1:對「轉女成男」的議題,是否能提出個人的看法與感想。
A:經上云:眾生該以何許身得度,菩薩即現該身度之。無論今生現「男相」或「女相」,應當扮演好角色(來度人與被度化)。大家有沒有想過「轉女成男」之後,該以女身得度的眾生怎麼辦?「轉女成男」這句話有,著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時代背景,但在時空不同的今日,已經不合時宜。古代,花木蘭、祝英台受制度上的牽制,必須改頭換面,在外貌上做妥協,現今民主社會已大可不必,女性就可從軍、求學受教育。這是就著外貌上的「轉女成男」而言。金剛經教誡我們:不要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既然「世俗假名有,勝義必竟空」,那麼無論是女人也好、男人也罷,只要能「得人身」,都可以修行,際遇是我們學習(修行)的機會。

■蔡源林教授(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主持人)
Q1:請教您的與會因緣?
A:本人受邀請於本次研討會擔任主持人,這個研討會很有意義,談論宗教性別問題;兩天前剛參加美國宗教協會年會,幾乎每個宗教都有談論性別這個議題。這個研討會非常符合國際宗教研究的國際趨勢,很樂意來參加

Q2:您的與會感想?
A:我看了一下議程安排還蠻不錯,每個宗教都有;臺灣主要的宗教都有學者來發表,議程安排很好。雖然玄奘大學本身是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但能夠照顧到多元宗教對此議題的不同看法,是不錯。

Q3:有沒有對大會的建議?
A:本身收到論文時已晚,來不及詳讀,若能早一點收到論文,包括其他學者與聽眾;相信討論會更熱烈。

■邱敏捷教授(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主持人)
(教授趕24日17:00的行程,所以作簡短訪談)
Q1:自古以來,女人即被賦予「傳宗接代」的責任,在中國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而西方激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對生殖有特別激進的看法,認為生殖乃是女性受壓迫的肇因,請問邱教授女性在這二者之間如何做抉擇?
A:傳統社會中,婚姻、生育是女人唯一的生命,無法生育的女人被認為沒有價值,沒有社會地位,女人為了「傳宗接代」,沒有時間受教育,導致她受到壓迫,社會地位低落。其實生育對現代的女人而言,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女人可結婚而不生小孩、可單身、甚至可以出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一定要被迫當「傳宗接代」的工具。

Q2:對本次研討會主題有何補充說明?
A:在佛門中,兩性平等的議題,是可以多探討,可以被期待的。妳若把女人結婚生育這件事當成聖言量、是不可改變的想法,那妳就會被束縛住,是會被人瞧不起的。如果女性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愈來愈有能力、智慧及社會地位,就能跳出傳統的束縛,以及男性的控制。

Q3:如何看待本次研討會女性多於男性的現象?
A:女性較有關懷的特質,而且比較合群。

Q4:對本次研討會的感想?
A:大會各方面都很用心,題目範圍分得很仔細,不是拜拜式的,或只是為了會議而會議的活動,而是真正想改善並且實踐眾生平等,男女平等的教義。身為佛教徒,在這領域也作了一些檢討與省思;尤其昭慧法師做為一位宗教師,對大眾有引導象徵的意義。她本身做了許多性別倫理方面的研究,也實際參與行動,這次透過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提供寶貴的意見,讓她能獲得更具深度的探討,期待能以更具體的行動,來改善宗教界性別岐視的現象。

■張玉玲教授(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大會口譯)
(24日會後,17:50,張教授留下來接受訪問,她很慈悲且樂於分享,記者非常感謝!)
Q1:如何做好口譯工作?
A:我主修外文,在夏威夷大學念語言學修碩士、博士學位,曾在夏威夷大學的翻譯中心通過考試後,接受一學期的訓練。翻譯中心因故倒閉,所以並未受過很完整的口譯訓練;後來在國際佛教婦女協會擔任慧空法師來台的翻譯工作,從「做中學」,不斷累積經驗、培養膽識,越來越熟悉翻譯工作。從事翻譯工作,除了必須具備熟悉語言的基本功力之外,很重要的是翻譯。當下要先把自己的想法「放空)(這是很好的「空、無我」的練習機會),要先揣摩演講人的想法。倘能事先看過演講稿,對翻譯的工作將更有助益,但也不要被設限;臨場反應也很重要,這些都是從「做中學」不斷累積的經驗。我和李玉珍教授也曾討論過,很樂意為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培訓新一代的口譯人員。鼓勵大家要從「做中學」,即使做錯了也無妨。尤其能在慈悲、給人鼓勵、給人信心,容忍度很高的佛教團體中學習歷練,是很幸福的,要把握學習的機會,多參與口譯工作。

Q2:如何提升活動參與度?
A:先瞭解對方的困難點,再一一對治,是很重要的。語言上的隔閡確實是一項重大困難(有局限性),其實溝通重在心的交流,語言並非唯一的溝通方式。很忙、沒有時間也是困難,但時間是自己調配出來的。首要讓對方對於參與產生認同感;其次再幫助對方重新安排時間,看行程中是否能挪出一些時間來參加,並提供資訊管道等等。最後還是要尊重對方的選擇,佛教主張「緣起」,理當尊重個人的決定,不能強迫別人接受你的價值觀。

Q3:您的與會動機?
A:很多事情都是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因緣和合。我一直都很敬佩昭慧法師對佛教界的貢獻與努力,很期待台灣比丘尼眾的寶貴經驗與成果,能在國際學術舞台展現、分享與交流。
國際佛教婦女協會重要的理念,是提倡教內各傳承之間,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團體的和諧與對話;擔任跨宗教、跨團體之間的連繫、互動、合作分享,讓資源更有效運籌。該協會是國際性的,但目前尚未有辦公室,沒有任何行政開支,是運用網路做串聯。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在未來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台灣分會成立後,幫助大眾資訊流通、資源分享、鼓勵教育、啟發婦女潛能,它是不限宗教、性別的組織。

Q4:它的資源來源?
A:教育是百年大計,非短期可以見到成果,因此募款比較不容易。
全球有三億佛教婦女,其中包括13萬名尼僧。許多佛教婦女生活在貧苦中,沒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或修行佛法的場所,但這群人可以受教育來增加信心,她們影響的層面是可以預見的,因此慧空法師很努力耕耘,希望凝聚共識。

Q5:對大會的建議?
A:很讚嘆各方面因緣具足,舉辦這樣的研討會很殊勝!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多善用國際佛教婦女協會的資源,擴大網路,邀請更多具有國際宏觀的學者來參與研討。

■游祥洲教授(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發表人)
我覺得這個會議,籌備工作做的很好。第一、起步很早;第二、連繫工作做得非常週到。這次很感動的是,昭慧法師邀請了很多國際上相關而有代表性的學者來參加。這點我覺得很重要,因為我記得當初在廢除八敬法運動之後,國內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聲音),昭慧法師也承受很大的壓力。那時我建議昭慧法師說:「八敬法這個議題必須把它國際化,也就是,這個議題必須走國際化的路線;因為妳在台灣要廢除八敬法,我想傳統的壓力會很大。」

  我很樂見今天終於看到昭慧法師主辦這場國際會議。這次來了很多國際的代表,大家對佛門兩性平等議題,都是持非常肯定的態度。我們希望做的事,不是要不要承認佛門兩性平等,而是怎樣來推動佛門兩性平等。首先必須作學理上嚴謹的教證、理證,來使佛門兩性平等的議題,落實於制度上。因為目前我們在理念上是認為平等,可是制度上依然是不平等,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透過這次的會議,我想它對國內外的影響會很深遠,尤其重要的是,讓國外的代表能瞭解到:在台灣有這麼多人,特別是像昭慧法師這樣在推動兩性平等,所以我想:會議將來的成果與影響必然非常可觀。

■林美容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主持人)
Q1:請問教授的與會因緣?
A:我與昭慧法師是舊識,因為長期社運的關係,再加上曾追隨她研讀《阿含經》,她常給予我多方面的教導,於公、於私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這次內政部宗教司為了關注全國宗教文化中有關性別平等的議題,而舉辦本次研討會,我和黃司長也認識,所以也參與了這次盛會。

Q2:請問您的與會感想?
A:我覺得今天的與會來賓,都很關心這個議題,反應也很熱烈,希望下次能多邀請佛教界比丘以及優婆塞們,都來關切此一議題。今天的研討會,與會來賓的討論及反應都很熱烈,真的很不錯!

■鄒逸蘭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主持人、大會口譯)

  我在另一個內政部婦女會議,與昭慧法師一起開會,會後她邀請我參加本次研討會的籌備工作,我認為葉修女比我更有資格,所以推薦葉修女一同來參與籌備工作。在一些有關宗教、婦女性別議題的場合,我與昭慧法師就有一些交集,知道有這個研討會,所以來共襄盛舉。能夠邀請到這麼多宗教背景的學者一起參加研討,這是非常豐富的學習機會。很期待不光是論文的討論,不祇是談談而已,而是能提出更具體、更有教育性的實際行動,來改善社會上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希望透過研討會彼此交流,學習過程中能有新發現,對過去我們所做的努力,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蔡稔惠老師(全人生涯諮詢顧問—-發表人)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因緣,是七月份我參加法鼓山禪修營,碰到美籍女士Allison Goodwin,她提到佛門八敬法內容,對佛門兩眾不平等的現象感到不平,很想認識昭慧法師。於是我就帶她到佛教弘誓學院與昭慧法師會面。之後Allison Goodwin也介紹一位泰國比丘擔任keynote speaker,這也就促成了Allison Goodwin和我參與這次盛會。我幫昭慧法師翻譯文章,自己也寫了一篇論文。
很慶幸能有此因緣,我是一位佛弟子,也很用心在受持佛法,未曾寫過佛學論文,寫起來很辛苦,卻很值得,因為已經退休了,總想實現一些未實現的理想……。?
「轉女成男」這個議題,我曾在讀經會上研讀過,所以想嘗試寫寫看。坦白講,寫的過程好辛苦,在佛學造詣薄弱的情況下,我的論文詞彙要完全轉換成佛教術語來詮釋,並不容易,不過在參與過程中,卻是法喜充滿的。
很高興能參加這樣的盛會,我很讚嘆弘誓學院這個團隊,對整個會議的論文收集與編排,不論是中文或是英文都做得這麼好,這並不是每個研討會都能辦得到的。不要說是佛學院,任何國立大學也不見得能做到這樣的程度,真的很感動!這全歸功昭慧法師與性廣法師領導的弘誓學院,為佛教、為眾生,盡心盡力。
這群比丘尼已經打破「轉女成男」好修行的迷思,而做了最好的實證,證明女身一樣能修行成就。謝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表達內心的話。在過程中,我的論文修改了好多次,增加工作人員的負擔,在此跟她們說聲抱歉。她們都是法師,好慈悲,令人很感動。謝謝!

■慧嚴法師(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發表人)
Q1:請問法師,除了大會邀請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緣讓您撰寫這篇〈略探尼僧在台灣佛教史上的地位〉?
A:我在研究台灣佛教史的過程當中,發現台灣佛教修行女眾本來大都是齋姑,於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開元寺傳戒時,開始有比丘尼的出現。 有關台灣比丘尼在佛教事業上所做的貢獻,在法鼓山的中華佛學學報上曾經發表過。

Q2:經過這場研討會,有沒有觸發您對比丘尼以後在兩性平權上,要如何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
A:我覺得應該從平常對信徒(徒眾)的教育做起,這是比較直接的方法,也不必太激進啦!佛教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本來就很注重眾生平等,到了部派佛教之後就有點變質,但是到了大乘佛教時期,因為大乘佛教強調要回歸佛陀的精神,所以逐漸又回歸到佛陀的平等精神,認為女人是可以成佛的。
我們平常應教育信徒(徒眾),注重男女平等,讓他們對整個台灣社會的趨勢,有一個確切的認識,也希望能夠進一步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對兒女的教育,不要有過去那種男尊女卑的觀念,希望能夠改變重男輕女的思惟。深切期盼佛門四眾能落實「眾生平等」的佛陀教法,(記者按:法師慈悲,都不言及比丘,記者依其發言內容,而把佛教徒改成佛門四眾。)進而擴展到社會各階層,從性別平等議題,再推廣到社會公平、正義的各種議題,讓我們的社會能更加祥和。
佛教有很好的思想,如「共生」觀念,「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午供時,也都講到「上供十方佛,中供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這都是佛教中「共生」的思想。我們要發揮這樣的思想,把它落實在地球村(娑婆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就是我們所闡揚的「人間淨土」(人間佛教)。

■李玉珍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發表人、大會口譯)
由於經常參加國際會議並投稿國外期刊,所以必須使用英文。但是畢業以後,工作繁忙,真的無法重新充實英文,所以只能每次尋求實際了解、現買現賣。比起別人幸運的,是有好朋友玉玲(編按:指張玉玲教授)在身旁幫忙,所以屢屢趕鴨子上架。如果大家覺得我可以勝任「英翻中」的口譯工作,這是經驗的累積,也是上台的勇氣,要感謝大家的長期容忍。
我覺得口譯非常重要,因為經常在歐洲開會時,有鴨子聽雷的感受,開完會還要請人家幫我解釋一下,簡直像局外人或文盲。我自己準備口譯時,除了事先有稿子可以準備關鍵字之外,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與論證是很重要的,因為細節跟丟了,還可以憑主要的論點拉回來。不過,一旦進入快速的即席口譯,就得全神貫注;所以常常翻譯完的時候,我自己幾乎完全不記得翻譯的內容。一個耳朵聽進新資訊,一個耳朵聽自己翻的話,手上還要紀錄重點——我翻譯是整句與整段的翻譯。一方面,絕對不能猶豫,否則聽眾就覺得無法連貫;可是一方面,我如果無法聽懂自己的翻譯,我想聽眾也聽不懂。所以,我會盡力兩方顧及,但無法達到完全。
由於口譯對國際交流非常重要,所以我會繼續努力,但是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如果可以雙聲帶最好——中翻英、英翻中,要不然像我找個同伴也好;玉玲當然是雙聲帶,中文也非常好,我可以幫她緩一下、她可以發現我的問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參加明年在蒙古舉行的國際佛教婦女協會大會,和我們組成工作夥伴,大家一起加油!

【附錄】
會議現場精彩對話二則

一、對「業論」的釐清
(德涵整理、紀錄)

Q: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聽到有關「業」的論調,會懷疑這是指:「你最好當男人好了,你當女人在宗教上的理由,是因為前世的惡業,這象徵女人是不好的,不潔的,這要如何作詮釋呢?
A:Prof. Gross--佛法是講無我的。而性別的我,究竟是本質的存在,還是社會條件的影響?如果是本質,那意味著不可改變。佛教的「業」論,強調一切都可以透過因緣條件而加以改變
A:昭慧法師(以下簡稱「昭」)--「業論」常被誤作宿命論,實則過去生有業,當生與當前也有業,這些業都錯綜複雜地影響著結果。因此女性的現況當然不能簡化為本質論,更不能異化為宿命論。女性的現況更不能忽略社會文化制約的「共業所感」,而共業則必須仰仗「共願」來改變它。因此大家要努力的方向,是作業論的正確詮釋,從而建構兩性平等的社會。

Q:在人類宗教的開始,就有女神的時代,您的看法如何?
A:Prof. Gross--我不認為有了女神,女性的地位就可提高,事情的發展並不這麼簡單。

二、對「轉女成男」論與本質論的質疑

Q:身為天主教徒,我們深信永生,而非輪迴。佛教說還有下一輩子,我們得永生到天國是一件很好的事,佛教為何還要說:女人要轉為男人才可以成佛?
A:Prof. Allison—佛教說一切都只是如幻非真,要注重的是把握當前最真實的一刻,因此希冀未來轉女成男之說,值得質疑。

昭:

     這不單純是觀照當前而不思未來的問題。以修行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專注於當前一念,不顧戀過去,不思慕未來。就此而言,禪觀之中享受輕安之樂的無分女身、男身。但針對問題,我們可以依佛法再作補充說明:佛教也同樣認為天國非常美好,但並不認為可以依上帝白白的恩典而生到天國,而認為那必須是善念與善業的結局。因此心念與業行倘若處在陰暗狀態,就無法上生到光明的天界。至於「轉女成男」之論,就要從歷史面向來作說明:印度古代女性社會地位極低,受苦受害極深,因此嚮往成為男性以避開種種苦迫,這是可以同情理解的。但時至今日社會,女性已可擁有很好的社會條件,就不會在意是否要生成男身。更何況,因緣條件的優劣是多重、多元的,女身有女身之苦,男身又何嘗不然?倘若有美麗的女性與醜陋的男性給你二選一,妳會選擇成為一個「臭男生」嗎?所以「轉女成男」之論實在是太簡化也太窄化問題了。

  而女性的關懷、柔軟等性格,或許不必視作生物決定性的「本質」,而可視作性格與文化交綜影響的因緣下所出現的特質。雖然在西方哲學界,關懷倫理學派所強調的這種女性特質,讓部分女性主義者質疑:這種強調會加劇女性受苦,讓女性理所當然地運用其溫柔、關懷的特質,來作低價而勞苦的諸如照護等工作。然而吾人不妨在制度層面予以保護,卻不宜因噎廢食。

Mettanando(慈喜)博士演講之精彩片段(德涵依口譯整理)

  男女的差別不只是心靈,還有身體不潔的傳統觀念,佛教要如何去解決?佛入滅時,女眾的眼淚掉下來,據說是染污了佛足,為何要特別講到女人的眼淚不潔?大愛道有哭嗎?對佛母之乳與眼淚,怎可說有潔或不潔?因此這背後隱涵對不潔的恐懼感,不准女人來碰觸男人,以為這樣才能讓清淨僧團傳承下來。

  僧團若欲傳承,原本可以在社會制度面加以說明。然而英雄神話的建構,為何要從偏頗的女性歧視下手?從整個經典的表現,可以看出佛世有比丘尼僧團存在,而且還很活躍。戒律原意是用來保護女性的,怎麼可以壓抑女性呢?例如:戒律不准比丘接受比丘尼為他洗衣服,但現今有許多尼眾,竟然幫男眾洗衣服,比丘們竟也坦然接受!值得省思的是,在石柱的雕刻中,在雙林樹下,很多人都為佛入滅而哭泣,這代表僧團有著很人性的表現。為何竟是女性的眼淚會摧毀佛法?這種說法令我深感訝異!

  僧團處理佛陀滅度乃至結集的過程有些爭議,例如:僧團有四眾,為何只有比丘才能參加?女眾去哪裡了呢?為何不讓其他三眾參加呢?僧團要控制的是什麼呢?誰是僧團的接班人呢?除了對女性的眼淚視為不潔,還有對阿難踩到佛陀的袈裟,也看作是褻瀆,這雖不是很重要的事,但婆羅門教認為這確乎是褻瀆,尤其是女人的眼淚,這是婆羅門教而非佛教的觀點,但竟然被比丘們接受了。

  比丘尼不能證悟嗎?當然可以。

  若終生持守一種信念——佛法的福田,會因為女性出家而枯萎,這將有損比丘尼的心靈與形象。在我的研究中,耆那教與佛教非常相似,耆那教也曾如同佛教一般受到伊斯蘭教的摧毀,卻未於印度消滅,我認為這與佛教不尊重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弘法力量,而耆那教卻容許女眾成為比丘尼,乃至成為男眾的精神導師,有絕對的關係。

  我肯定:八敬法的存在絕非佛制。經典曾記載:佛世時有國王向比丘尼頂禮,我從不見有國王向比丘頂禮的記載,可見佛陀時代,女眾傳播佛法是很活躍的。因此第一次結集,我懷疑是比丘僧團中有一股風潮,要壓抑女眾,甚至要求女眾受戒要加二年的觀察期,只能每年收一個弟子等等,以此技巧性地阻斷尼眾僧團的發展。

Ajarn Bhante Sujato(蘇嘉多)發表論文之精彩片段(德涵依口譯整理)

  值得我們省思的是,當時女性要求出家所反應的心理是什麼?這一點經典是沒有寫出來的。總之,大愛道出家,而有關她的生平故事是不完整的。但我認為有關大愛道出家一事,是被經典結集者所選擇出來而結集的,她如何證悟與入滅?反倒沒被記載。經中為何要插入她出家的這個情節?是根據誰的回憶所寫出來的?它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認為經典本身是有選擇性的,而經典強調這些故事,是被結集者所選擇出來的。

  宗教發展的過程有它的基礎,也有它的神秘,歷史會消失,但我們如何談論迷思的問題?我想各宗教都要探討。如果佛陀真的是在兜率天說法,這要如何證明呢?僧團所建立的權威,往往是社會制度的合理化,但歷史並沒有留下文字,讓我們得以挑戰它。

  戒律是如何看待英雄神話的?英雄滅度了,第一次結集是有條件結集,第二次結集要有版本解釋,以說明這是與第一次結集不一樣的,而且第一次結集是不能消失的。一方面要前後結集不同,第一次結集又不能消失掉,那麼,要如何認定大迦葉的角色?又第一次結集的比丘眾,來自特別地區——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這些傳說上的迷思,是否有其政治因素呢?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