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誓雙月刊

從「略說教誡」到「廣分別說」的戒律實踐

──《比丘尼戒經》講記(十一)

 

主講:昭慧法師  筆錄:釋印隆  修潤:釋耀行

 

釋迦牟尼佛十二年為無事僧,只是略說教誡的道德勸勉,十二年以後才開始廣分別說制定戒律。大眾部稱為「偈布薩,也就是布薩的時候只是用誦的方式帶過。南傳佛教偉大的覺音論師,稱這十二年的布薩為教授波羅提木叉」,以此區別十二年以後正式制定條文的威德波羅提木叉。佛陀跟大家做道德的勸勉不會只講四句,弟子們化約成這樣是比較好記,形成略說教誡的教誡偈,包括《比丘尼戒經》後面的七佛教誡偈

一、戒法的實施

談到布薩,舍利弗請佛陀制戒,當時佛陀不是有講三樣嗎?第一,廣說經法;第二,制戒」;第三,說波羅提木叉。其中說波羅提木叉是指布薩日,在印度本來就有半月祭跟滿月祭,有一點類似我們現在的節慶、週休。漢傳佛教比較重視農曆的初一、十五,屆時大家在寺院裡面參加法會、上供等佛事活動。

在印度,當地人民半月祭、滿月祭會有一些斷食的習俗,大家都放假的日子,也比較有空來到僧團中聽聞佛法,所以佛陀賦予佛法的意義,建立了布薩制度每半個月一次的布薩,一方面信眾那一天就來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然後比丘、比丘尼們為他們做開示。另外一方面,僧眾本身也要集合,在當天這個布薩羯磨之中,共同檢討僧侶行為,然後做道德的互勉。

為什麼叫布薩」(Upavasatha?就是長養淨」,長養清淨之法,透過布薩日的聚集檢討,彼此長養清淨之法,這可以說是對於印度既有民俗的一個很巧妙的轉化。僧團成立十二年以後,部分比丘有犯行出現了,這個時候佛陀開始隨犯而制,犯了什麼就制什麼,發展出威德波羅提木叉,團體制約的法律就這樣出現了,這是有關於戒律制定的情形。

接下來,戒法要如何實施?一律由僧羯磨,也就是僧伽會議來共同處置,

有犯緣出現的時候,要偵查犯相,到底有犯還是沒犯?犯重、犯輕?然後處斷諍事。有爭執生起的時候要如法處斷,讓諍事化除而恢復和合。再來,要執行懲戒,這個人犯了要怎樣如法懲罰處置他。還有選任仲裁,碰到一些彼此僵持不下的情形,僧團為了避免這些諍執耽誤整個會議的進程,往往會另案處理。例如:特別聘任一位雙方都能夠信賴的仲裁,仲裁到底誰對誰錯,這都是在僧團的作持之中實施,也就是前面說到的程序法

除了少數身心不健全的,或者犯了嚴重錯誤的比丘,在一定時間內不准參與羯磨之外,凡是有受具足戒的人,就有權利而且也有義務,要如法和合來參與羯磨。身心不健全,有點類似法律上的禁制裁人,不能夠用一般的法律來懲處他。可是也因為他並沒有奉行這些義務,因此他的權利也被受到限制。

一個僧團有時候住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為了小小一件事情也開會,讓大家經常都在集合開會的狀態會不勝其擾,所以律典裡會有如下名詞出現,所謂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乃至於二部四十人僧這五種分類。什麼意思呢?就是緣於個人事務的重輕,將處分個人事務的事情,委由法定的少數人組成專案小組,依公開會議程序來處分他。或者組成一個委員會來專門處理這件事情,於是有所謂的四人僧等等的名目。也就是這些會議可能不需要全體人參加,以免擾動大眾。

但是僧團會議是大眾的權利,也是大眾的義務,如果在這個僧團內部又有了一個小圈圈在開會,那會形成別眾羯磨,這會形成對於其他人權利的侵損。怎麼解決?僧團一般是劃出一個區域來,就是所謂的大界」,在這個區域內的所有成員必須參與羯磨(開會),這是權利也是義務。但是會另外劃一塊小地方戒場,不是我們現在三壇大戒的戒場,是這種少數人開委員會專案小組使用。這個戒場雖然在大界之內,但是它形成大界以外的一個區塊。通常大界內部除了有一塊戒場以外,外圍有一個自然空地,這個自然空地形成跟大界之間的區隔,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所謂的別眾羯磨。也就是當這些人在這個小界內開會的時候,亦即已經出大界外,那就避免了在大界內竟然有少部分人開會而侵損其他人的權利。這個戒場不用太大,可是最起碼必須容納一定的人數,以比丘尼的戒場而言,最多有二十人僧,二十人僧再加犯戒的當事人,所以那個戒場差不多有二十二三個人可以進去的大小就夠了。

個人言行的毀犯必須由四人僧來主持,讓當事人懺悔而還復清淨,那就只要有四人來開會。安居過後要求自恣,結夏安居三個月,大家彼此生活了一段時間,所謂自恣,就是恣意的任大家告訴我有什麼過失。這個叫做五人僧,除了四人以外再加你。

有時候需要十人僧。例如:諸位要登壇受比丘尼戒,那就要有十師和尚的尊證,包括了三師與七證。這個時候就要有十人來主持這個會議,一一審查各位的資格,透過羯磨同意,讓各位成為僧團成員之一,這是十人僧的羯磨。所以你看在現場住有這麼多的師父,但是真正你們登壇的時候,並不是所有師父都要到齊開會來審查你們的資格,只要在那邊劃定一個戒場,戒場外面有一塊自然空地來區隔一下,那麼我們在自然空地之外,就跟這十師之間形成兩個界,十師在裡面羯磨就不會形成別眾羯磨

二十人僧,例如:比丘尼犯了最嚴重的就叫波羅夷,要被趕出僧團。其次嚴重的叫做僧伽婆尸沙,也就是僧殘,表示這個嚴重性已經讓她的僧格殘廢了,所以要嚴格補救,除了給予適當處分之外,期滿以後要還復清淨,一定要有二十人組成委員會或者是小組來為她出罪清淨,證明她原來的僧殘罪已除,恢復戒體清淨。之所以這麼慎重其事,是要警告她,你這個事情非常棘手,你不能再犯,你犯下來很麻煩。

後來八敬法實施,就硬壓著比丘尼要二部四十人僧,比丘尼若犯僧殘,不但是在此部二十人僧中求懺悔出罪清淨,還要到比丘僧中告知犯了哪一條僧殘,讓比丘二十人僧來為她出罪清淨。從實際操作而言,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也許僧團成立之初,比丘尼不太知道怎樣出罪,需要比丘來指導,所以犯僧殘者在比丘尼僧團懺悔出罪以後,帶到比丘僧團去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來檢驗一下。但是後來形成所謂二部僧這種的隸屬關係,形成一種管轄跟被管轄的關係,事實上這樣也不是很好,因為有些僧殘戒法,竟然你還要去跟比丘們告白,說我犯了這個,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妥當。比丘尼僧團裡面應該就可以如法處理了。

據律典記載,有一次佛陀親自主持布薩,初夜靜默而坐,到了中夜依然靜默而坐,到了後夜依然靜默而坐。後夜過了慢慢明相就出,大家就不能睡覺了,這時候,目犍連尊者用天眼一看,發現原來是其中有一個比丘犯了麤重戒法而覆藏。從這樣的記載我們就知道,說戒開始如果有犯還沒懺悔的不能覆藏,原則上當日犯當日就要懺,不能掩蓋下來,否則每一日都會形成覆藏罪。這位犯戒比丘,竟然連布薩的時候佛陀在坐,他都安靜不吭一聲,目犍連很生氣,走過去把這個人的手臂拽起來拖出去說:你這個人真差勁,害得我們大家都坐在這個地方。從這裡也可以知道,如果大眾沒有還復清淨是不得說戒的,透過如法而制讓大眾還復清淨,然後才和合一處開始誦持戒法。等到這個比丘被拖出去以後,佛告目犍連,不要用那麼粗暴的方式。爾時,佛告大眾為什麼不說戒?因為此人覆藏其罪。佛陀當然不會跟他計較,但是後面那尊執金剛神非常憤怒,如果佛陀一開口,那表示他欺瞞佛陀成功,執金剛神會用金鋼杵把他的頭剖為七分,為了慈憫這位比丘所以佛陀不開口,當然這裡面帶了一些神秘的故事。

無論怎樣,這個傳說透露了一些訊息,在那裡佛陀告訴大家:從現在開始,我不主持說戒,由僧團自行主持說戒。這樣的一個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呢?起先佛陀是親自主持這種會議,包括說戒、羯磨,等到大家慢慢熟悉了說戒的規範以後,進一步就要培養僧眾自行執法的能力,也就是說不要一直依賴佛陀,讓大家慢慢把這個棒子接上去。佛陀並沒有領導控制欲望,一定要把重要的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所以這種執法的任務很早就下放到僧團中,讓僧團自己來實行。

二、戒律的解釋和有效監督

再來,戒律的解釋。戒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正式的解釋,一種是非正式的解釋。像這樣跟大家在課堂上的解釋,屬於一種非正式的學理解釋。持律的研究者、學者,或者其他個人或者組織,對於戒律所做的學術性跟常識性的解釋,這種解釋是非正式解釋,因為它不具足約束力,不被當作執行戒律的依據。什麼是戒律的有效解釋?那就是在僧羯磨中正式通過的,在僧團才具足法律上的約束力。學者、持律者提出的如果真要實行,也一定要經僧團會議通過,授權形成一個專案小組,擬出草案再正式提交。一定要經過這個程序才是正式的解釋,法律上稱為有權解釋

戒律能否實施,要看它是否有有效監督。否則,頒布了戒法大家陽奉陰違,沒有人監督那不是形同具文。僧團跟社會一樣,社會的法律有沒有執行要有監督的人。什麼人?檢、警、調單位。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監督,發現某個人不合法有重大違法行為我們檢舉,檢舉也是一種監督。僧團內部監督大都在僧團成員之間,互相輾轉相諫、輾轉相教之中自然形成。所以僧團建立了一種可貴精神,那就是大家要互相勸諫,而不是和稀泥,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他非我不非,同體是大悲」。這個觀念有問題,他非我不非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要幫助他糾正,這才善盡作為一個僧團成員的義務。不是說不要得罪他,那是俗知俗見,你勸諫他就是為了他好,希望他能夠改過,能夠如法清淨證得解脫。如果他不悔改,覆藏會形成障道法,障道因緣使得他不能解脫,那我們姑息他不是也害了他嗎。半月布薩是一種總檢討,平日也要有相互舉罪、相互規諫的義務。發現到對方不對規諫他,嚴重的甚至已經觸犯哪一種法則,那要舉罪」,起先要他自己發露求懺悔,他如果不肯,你就有義務要在大眾中舉罪。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你為什麼要在大眾面前揭我的短呢?可是在僧團之中這是正確的倫理,因為你為了幫助他,覆藏既造成他自己的損失,也造成僧團的不清淨。

社會的監督力量也有幾種形式。第一,可信任的信徒可以檢舉,所以並不是叫白衣閉嘴。在比丘的戒法之中,有所謂的二不定法[1] 這兩種不定法,大致都是跟淫戒有關,也就是說不知道他有犯還是不犯?是犯重還是犯輕?所以叫做不定。可是為什麼特別給它標出來呢?因為碰到這種情形,人在外面,比丘做什麼事情也許僧團並不知道,所以如果可信的優婆夷發現到他有這個過失,就可以檢舉到僧團之中。那僧團就要如法而治,把他的犯行問清楚,到底是輕還是重?到底犯了還是在犯罪邊緣?然後如法處置。從這裡可以看出,對於信眾的檢舉,僧團是歡迎接納且重視的。有些人說:白衣不得說比丘過,其實,若要人不說除非己莫做,嘴巴長在他身上,你叫他不說可能嗎?他私底下講成一團,對僧團是沒有幫助的。因此反而要以一種正確的方式,讓這些白衣反映他們的輿情,這樣僧團才能夠有一種警覺,這種監督力量其實是正面的。這些佛弟子之所以願意說出來,其原因還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擔心師父的某些行為讓社會對佛教的觀感不好,所以基本上還是來自於愛護佛教的心情。

第二,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力量。如果由社會輿論來指責,你就不要嫌他出手很重,因為有些社會人士對佛教不但沒有同情心,甚至有惡感、有敵意。所以出家人不要總是關起山門來做山大王,在裡面就叫比丘尼閉嘴、小眾閉嘴、白衣閉嘴,你惡行惡狀沒有人調伏你,等到了社會別人修理你的時候,你就不要嫌別人出手很重。甚至於為了你一個人,可能會羞辱所有的出家人,這個時候所有出家人都蒙羞。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所以你不要討厭監督的力量,就像電線電源有保險絲,用電過猛它會斷電,你千裡不要認為這樣很麻煩,乾脆改成銅線讓它不會斷電。殊不知因為沒有保險絲來預警,所以用電負荷過量我們都不知道,等到它失火燒起來房子就都毀掉了,所以這些戒律的監督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僧團之中我們會發現到,所有這些監督機制都有重大的欠缺。第一個,僧團內部的成員經常是互相和稀泥,有了過失自己很霸道不願意人家講,別人一講就說:你好不到哪裡去。或者給他做一些小動作,給他秋後算帳。這些在戒律裡本應嚴格禁止,但是因為沒有徹底實行,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受到教訓,好了,以後我閉嘴,省得我受害。事實上在僧團裡面是有配套措施的,後面講到比丘尼戒就知道,勸諫或者舉罪的人是受到保護的,不會被秋後算帳。這個人不受勸諫或者被舉罪後不服氣,私底下做些小動作來讓對方不舒服,你可以提出檢舉,再一次在大眾中舉罪說:這個人做了某些行為來觸惱我,讓僧團繼續再懲罰他。如此就有了一個保護機制,鼓勵人發露,懲罰人覆藏,這才是佛教僧團戒律的基本精神。

在佛教僧團內部,勸諫機制不足甚至於有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唯有僧讚僧才令佛法興。不錯,出家人要互相讚嘆,不能尖酸刻薄,別人學問好就說:他學問好有什麼了不起,他敲打唱念都不行。別人敲打唱念很好,殿堂威儀具足,就說: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他一點都不知道要怎麼講經說法。這有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大家有各自的長處,互相稱讚、互相支援,僧團的力量才能夠完整呈現。僧讚僧是對的,但是如果這個僧犯了錯,你是讚嘆他還是要指責勸諫他?連他犯錯了你都假裝不知道,還繼續做一些無意義的稱讚,那不是誤導別人。對他個人有什麼幫助?對佛教有什麼幫助?

僧團外部的居士們又被我們動不動就說:你白衣閉嘴。於是他們就學得非常乖順,師父的事情沒關係啦,我們不看僧面看佛面。奇怪!佛陀並沒有要我們看他的面子,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居士們為了比丘、比丘尼的修道,看到不得當的事情也要勸諫。我們比丘、比丘尼不能夠傲慢的叫他閉嘴,他閉嘴我們更遭殃,第二道安全閥又失去效用,接下來就變成報紙頭版頭條的醜聞。那有什麼好處?對佛教的傷害多大。所以僧團戒律的監督機制非常重要,我們不要動不動就用僧事僧決的理由叫人家閉嘴。更何況如果比丘或比丘尼犯罪了,你有權力告訴法官說僧事僧決嗎?法官該怎麼判就怎麼判。有些比丘心態大大錯誤,剃了個頭比皇帝還大,我們總統天天被罵,比丘比總統還大誰都罵不得。比丘尼不可以罵否則就是犯八敬法;白衣不可以駡,白衣必須閉嘴。到後來全身都是刺沒有人教訓他,淪落到讓社會人士來好好教訓。所以大家務必記得,要有正確的觀念來看待他人的勸諫,止謗莫過於自己修正,不是叫人閉嘴來逃避他者的監督。

三、戒律的立法原理

戒律的立法原理,特別放在最後講,因為這部分要跟大家細說,戒律的制定跟我們的關係最大,以上的八則都是一些戒律的法理學,現在進入到第九則,有關立法的原理。國家的法律立法,須經過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定程序。以民主國家為例,一般先由行政部門或者立法委員制定草案,然後進一步由行政部門或立法委員再審查草案,屬於比較高層次的法律,就必須由行政院遞交到立法院,立法院審查這個草案。如果只是行政內部的行政法規,當然可以由行政院各部委自己內部通過,可是如果牽涉到人民權益的,經常都要進入到立法院,因為立法者是民選的,比較不會那麼官僚站在官方立場來便宜行事。審查草案以後,立法院立法機構要三讀通過,通過以後總統頒定,這才真正具足法律的正當性。

佛教立法權責在哪裡?佛陀時代的戒律,是佛陀依於他修道的體會,視時節因緣而制定出來,讓僧團成員來共同遵守。目的是為了讓僧團成員能夠去除障道之法以利修道,讓僧眾和合無諍共住以發揮團體的力量,讓僧團在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以避世間譏嫌,讓正法能夠弘傳久遠。

佛陀滅度以後,制定的權責在誰?佛陀行將滅度之前,曾經告訴阿難:我滅度之後,小小戒可捨。小小戒就是雜碎戒,一些非屬根本性的戒法,一些因時因地順應風土民情、生活習慣而制定的戒法。所以這裡帶到了一點,不但是可捨,到後代或者其他地區碰到一些因緣條件,也可能要增制。那麼這些增刪的立法權責在誰呢?佛陀的說法很清楚,當然不是由阿難來制、來捨,因為行政跟司法權責都在僧團,所以應該由僧團視情形制定跟刪除一些次要的法規,但是重要的不可以。例如:比丘尼必須要獨身,不能雜染情欲。你不能說:僧團會議我們來通過,我們大家來結婚好不好?不行,那是根本戒法。其他穿衣吃飯的問題,可能風土民情不同習慣會改變,南傳、藏傳比丘他們穿的袈裟跟我們形狀就不太一樣。漢民族的人重禮俗,總覺得露個胳膊很難看,那些高僧大德就改變了一個型態,讓肩膀有袖子蓋住,乾脆把袈裟放在外面,裡面穿一件長衫、海青,袈裟在外面就形成一種禮儀的制服了。你能夠說這些高僧大德是錯的嗎?其實不然,小小戒可捨,像這種無關乎生死解脫的問題,又不是穿上那件袈裟有什麼神祕性,就會讓我們解脫,所以因時因地改變它,並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地方。

還有,如來應量器,不是它本身有什麼神秘性,鉢就是一種食物的容器,它跟一般的碗不同,口小腹大便於托鉢乞食。戒場訓練我們過堂的生活,碗筷、盤子怎麼擺,怎麼吃鉢飯、怎麼收鉢、洗鉢。如果過堂或者是在一般的餐廳吃飯你就有碗筷,如果出門在外乞食你就可以托鉢,兩者都不至於失禮,讓人說這個出家人一點威儀都沒有。但是有些人矯枉過正,他就強調要吃鉢飯,明明別人準備有盤子、碗、筷,他不要,全部放到鉢裡面吃。那何必呢?並不是吃鉢飯有什麼神秘性,要不然你乾脆用手抓,佛陀就是抓飯,因為他們以前並不用勺子。

有一些北傳佛教的比丘,學了一點南傳傳法,趕快去改穿南傳袈裟,看了真是啼笑皆非。我們設計的僧鞋多莊嚴,不穿,改穿拖鞋或者是打赤腳。這本來就要看情形,古時候赤腳進入殿堂,那是對該地的一種尊重,到現在緬甸、泰國都是如此,如果你要去繞塔、要去佛寺,一定要把拖鞋或者僧鞋脫下來。我那次去緬甸,第一天還穿羅漢襪、僧鞋,第二天就學乖了,通通脫掉改穿拖鞋。為什麼?等一下又要脫、等一下又要穿,人家走到前面我還在後面脫啊穿的,所以馬上入鄉隨俗改穿拖鞋,在那個地方你會發現,那樣穿拖鞋是有用、方便的。

告訴大家一件事情,上次我們請帕奧禪師,緬甸的一位高僧大德來這邊指導禪法,空閒時間帶他出去走一走,有一次帶他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我們買了票進去了,但那個守門員不讓他進去,他說我們一定要穿好鞋,你都沒有穿鞋,怎麼可以進去呢?後面還有兩個沙彌穿拖鞋。故宮博物院不准穿拖鞋入內,我們只好跟這個售票員解釋,在他們當地,赤腳是代表對那片土地的尊重,是不是可以放行?好在後來放他們進去。所以一方風土一方民情,你認為很尊重對方的一個動作,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搞不好是讓人家覺得不尊重他,那你就要調整禮儀。不是跟人一天到晚吵架說,這代表這個意思,不是那個意思,你去跟整個社會為敵做什麼呢?這種事情又無關乎生死解脫,就稍稍調整一下就好了。

法律上有個名詞叫做屬地主義,僧團就正好是屬地主義,前面講過要劃定一個大界,把四邊的界相都講清楚,從哪裡到哪裡,是這個大界的範圍,就是僧團法律有效地區。並不是指說在這裡剃度的出家者,才有權利參加這個寺院的會議,凡是一腳跨進這個大界內,即使是托鉢遊方僧,也是屬於這個僧團的成員之一。召集會議就要把他也請進來,因此這個僧團的會議,是大家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的,並不是看誰是不是這裡剃度的徒弟,所以它是屬地主義,不是屬人主義。採取直接民主的方式,大界內的比丘比丘尼都直接參與這個會議,僧團依羯磨的民主程序來議事,如果要修訂法規,那麼這個法規的有效性也只在這個大界內。因此南傳佛教僧團內部所做的一些規範調整,不能認為在北傳佛教一定要實施,因為這是在他的大界內制訂的。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回到我們寺院裡面有我們自己的道場,道場的範圍就是大界的範圍,那麼在我們道場內透過寺務會議、僧伽僧羯磨制定出來的一些規範,在本道場內適用,可是未必見得道場以外的地區可以適用。

如果全佛教大家要有共識,那就要全佛教各僧團的代表來開會,戒律裡也有揀集智人法就是揀選,選出一些有智慧的人來代表開會,開會通過的有效性就普及到這些僧團。例如:如果世界僧伽會議,認真公佈了我們從現在開始要怎麼改,原則上這些世界僧伽會議會員國的僧團就一起改。所以即使要修訂法規,因為牽涉到專業知識,可能要有一些學理的考量,要委託少部分專業的持律人,來衡量該怎麼制定或怎麼刪除。也要經過僧團的合法程序,揀集智人法,把這些有智慧在持律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經過主席公佈大家通過,這叫白二羯磨」,主席公佈一遍,然後大家一讀通過以後,讓這些持律者去研擬出草案,等到草案研擬出來,再把這個研擬草案的理由說明白,到僧團會議去讓大家依法定程序來通過,如果大家有懷疑還可以在僧團中再討論,這就是僧團的立法程序。

既然是民主議事制度,為什麼佛陀不一開始就把立法權責交給僧團,而是自己一件一件立法呢?我的看法是,因為僧團才剛剛建立,弟子們還在學法的階段,結戒、制定戒法的重任不見得是這些弟子所堪能的。因為這些弟子們也許還帶有世俗的習氣、觀念,如何判定是法、非法?是律、非侓?如何輕重合度、繁簡適中制定出這些成文法,做為大眾的行為規範?這可能強人所難。特別是修道學道如逆水行舟,許多世間認為無可厚非的行為,在僧團之中是不可以做的。例如:結婚、男女之間談戀愛,這有什麼不可以,可是就是不可以。因此比起制定法律更加困難,制定法律一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社會制定出的法律應該大家是有共識的。

僧團之中也許大家的共識並不符合修道的原則,因為多數人的意見未必代表真理,可能只是多數人習以成性的偏見,所以這個時候不能說多數決就給它通過。一開始大家還沒有標準的時候,不妨由佛陀先來制定,因為他是修道的過來人,知道什麼規範是應該制訂的,什麼情形是不可以毀犯的,這樣才對於修道者個人,對於僧團、對於社會有幫助。由佛陀教導他們提升他們的品質,拉高他們修道的人生境界,這樣形成一種僧團內部的歷史傳承跟習慣,這個時候再把制戒的責任賦予僧團才不會出現錯誤。因此佛陀滅度之前告訴阿難:「自今已去,准許諸比丘捨雜碎戒。給他們彈性調整次要規範的權利,但對於根本規範,佛陀也不允許他們異動,以免比丘因為身語行不清淨產生障道因緣害己害人。

四、戒法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這些戒法是怎麼制定出來的?佛陀制定的成文法有它的法定程序。第一,必須有犯緣,真的有那麼一個比丘或比丘尼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這就是犯緣」,犯罪因緣。不能說犯戒,因為那時候戒還沒有制定。看律典很有意思,你會看到一件一件發生在僧團中的事情被記述下來。

第二,等到佛陀親眼看到,或者比丘、居士檢舉到僧團中,比丘們告訴佛陀,或者居士直接跟佛陀反應,總之有這樣的一件事情,犯緣終於被發現了。這個時候佛陀把當事人找來,問明他是不是真的有犯,一定有這個過程,他不做缺席審判,而且要當事人承認。後面講到滅諍法還會說明。

第三,查明屬實之後,一方面佛陀會訶責這個犯者,愚癡不知慚愧,做一個沙門怎麼可以如何如何……。完結以後就向大眾宣告,依於十事利益,就是依於十個法則,從現在開始要制訂某一個法規,這個時候他就會把這個法規的條文內容宣佈出來,然後一併講罰則:若比丘如何者,犯波羅夷;若比丘尼如何如何者,僧伽婆尸沙。從這裡就看到,每一個學處都要有比丘或者比丘尼犯,引起的自己的熱惱,引起了僧團的困擾,或者引起社會的譏嫌,在查明屬實之後,根據犯緣來制定學處。學處一旦制定就有強制性,就成為成文法,它有罰則就要如法而治。

制戒的同時還依五種原則,明定例外狀況的處置法,這樣才完成整個的立法程序。第一,是罰則的有效範圍,前面已經講過,非正式成員沙彌、沙彌尼跟式叉摩那不犯,不做那種罰則的對治,但是必須要由師長給予口頭的告誡訶責,自己要責心懺悔。比丘、比丘尼如果犯了四種最根本的禁戒,例如淫戒,那就要受到滅擯的處理,驅逐出僧團。第二,有過失推定原則,推定這個過失在誰身上?例如:過失殺人與故意殺人,法律上的判定是重輕不同的。第三,是不溯既往原則;第四,是罪刑法定原則;第五,是特殊情況的處理,例如:命難、梵行難,癡狂心亂、痛惱所纏,這些需要法外開緣的就另外處置。

所以不但制戒,還要告訴我們這五種原則,才是戒法完整的制定。大家可以參看律典每一條戒,都用這樣的方式處理。這邊就帶到了一個觀念,是隨犯而制,佛陀為什麼在舍利弗要求他制戒的時候說:止止!我自知時。什麼時候制?有比丘犯就是制戒的時候。佛陀不但告訴他我自知時,還說:我此眾淨,未有未曾有法。我此眾中,最小者得須陀洹」。目前這些比丘們都很清淨,還不曾做過那個未曾有的過失,最低限度的都已經證得初果,證得初果怎麼會有嚴重的犯罪行為。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所有的佛陀不會在沒有漏法出現以前,就先為弟子制定戒法。漏法就是煩惱法,煩惱法會漏失功德所以叫做漏法。

我此眾中,未有是多聞人故,不生諸漏,未有利養名聞名稱故,未有多欲人故,未有現神足,為天人所知事故,不生諸漏。什麼時候會生起諸漏法呢?以下這幾種情況:第一,仗勢自己多聞而驕傲起來;第二,目前僧團草創,大家都不認識佛陀是誰,所以沒有名聞利養,也就不會招引來一堆逐利之徒;第三,未有多欲人故,大家都是少欲清淨來到這裡修行的;第四,未有現神足,為天人所知事故,目前還沒有人喜歡露一手神通,來讓人家知道他多了不起。這些情況既然沒出現就不需要制戒,因為根本還沒有人毀犯,顯然制戒有它的先決條件,一定要有犯才制。所以佛陀才會等到成立僧團十二年後,才開始制定戒法。


[1] 二不定法:是兩條不能作一定判斷的比丘戒。第一條是比丘單獨與一個女人,在隱蔽覆障並可作淫欲法的處所共坐,而說非為佛法之所許說的話語;第二條是比丘單獨與一個女人,在露現而不可作淫欲法的處所共坐,並說佛法之所不許說的話語。這兩種情形如果被絕對可信(證了初果以上)的女居士發現了,她說是犯了什麼罪,就算是什麼罪;犯罪的比丘,也當坦白承認,自己犯了什麼就說犯了什麼。

在第一條中,因為是在可作淫欲法的隱蔽覆障之處,所以可能犯行淫波羅夷,可能犯摩觸僧殘,也可能犯獨與女人坐的波逸提罪,所以稱為不定法。在第二條中,因為是在不可作淫欲法的露現之處,所以可能犯摩觸僧殘及獨與女人坐的兩種罪的任何一種,所以稱為不定法。(參: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教師簡介

tutorial deface deface poc bug bounty tools bug bounty writeup cara instal ezxss aplikasi mod kumpulan deface parkerzanta extension bug bounty cara lapor bug spotify mod install tools ffuf bounty writeup indonesia etika bug hunting tools bug bounty

 

電 話:886-3-4987325

傳 真:886-3-4986123

意 見 信 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328010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站內搜尋

facebook

youtube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
網站導覽

 
 
 
 

 

 

 

 

學團簡介

宗旨沿革

弘誓文教基金會

弘誓菩薩學團

佛教弘誓學院

法界出版社

建院緣起

 

人物特寫

臉書留言錄

先讀為快

著作一覽

人物特寫

人間佛教禪法

近期禪修訊息

著作一覽

東方宗教養生學

學院導師:印順長老

精神導師:昭慧法師

精神導師:性廣法師

現任院長:圓貌法師

各科教師簡歷

我要捐款

 

 

招生入學

選課

每月出席

學院章程

 

 

 

 

影音專區

圖像集錦

法音宣流

東方宗教養生學

 

各期學報

 

訂閱電子報

本期電子報

歷屆電子報

 

 

出版新訊

價格

出版品介紹

電子書下載

線上購買

         

學術活動

 

 

 

 

歷屆校友榜單

與我們聯絡

會務公告

活動訊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波羅蜜多心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臺灣佛教研究中心

關懷生命協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高雄推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