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期

2007/06
發行

回目錄

◎禪七開示錄(六)――第三日晨誦

開  示:性廣法師

紀錄整理:李素卿

時  間:2006.07.25清晨

地  點:佛教弘誓學院禪堂

破迷除障

主題一:四念處是一乘道

經 典:《中阿含經》〈念處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覺一切身息入,覺一切身息出,學止行身息入,學止行身息出。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念處。……

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念處。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念處。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解:

這部經典出自於《中阿含經》的〈念處經〉,是佛陀宣說「四念處」法門的內容。

佛陀指出:有一條道路、方法,是唯一的道路,唯一的方法,它能夠讓我們超越憂煩畏懼,滅掉苦惱,斷除無謂的哭泣,而得到正法,也就是「四念處」的方法。

所謂的「四念處」,就是專念於四處,就是以專注力觀察我們的身體、覺受、心意與一切因緣所生法。有關四念處的修學,在這個課程中會次第的教給大家。現在第一個功課就是安般念,經典中說,安般念是觀身念處的其中一個方法。

為什麼要觀四念處呢?因為我們的煩惱就是從身、受、心、法中生起的,所以如果能正念明覺,清楚地了知這四個因緣法的實相,也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正念於身、受、心、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如此便能清楚地了知、警覺煩惱依因緣生滅的實相。

佛陀勉勵弟子們,如果能夠立心正住,專念於四念處七年,可以得證二果,乃至於現法得究竟智,得三果、阿羅漢果。乃至不必七年,只要能於七個月中,立心正住四念處,就可以得究竟智,或是二果、三果;不必七個月,只要能於七天中,立心正住四念處,絕對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穫和體會。甚至不用七天,只要一天一夜,或是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早上如此的觀察,到了晚上一定對正法有所體會;晚上如此觀察,到了早上,一定有甚深的領悟。

我們現在的禪修,就是遵循佛陀所教導的唯一一條斷除苦惱,得究竟涅槃的道路,也就是四念處。然而因為初學者的心太散亂了,身心已經習慣長期在五欲煩惱中,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做很多的功課,也不能一下子推很多的進度,一切都要慢慢來。我們一整日學習攝心專念:早上如此的觀察安般念,到了晚上,一定會進步;我們晚上正念明覺,修光明想,安詳的入眠,早上一醒來,就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如果能夠如此的做,對佛陀的教法,也就是這條唯一的滅苦之道,一定會有深刻的體悟。

主題二:繫縛的真相

經 典:《雜阿含經》「二五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

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已不?」

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

「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講解:

這部經文是尊者摩訶拘絺羅和尊者舍利弗的論法對談,主要內容是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是眼睛被色法綁住嗎?還是色法綁住了眼睛?不然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有那麼多的憂煩惱亂呢?」

真的,在日常生活中,當六根觸對六塵時,我們總感覺自己的身心被外界所綑綁,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尊者舍利弗指出:「不是的!既不是眼睛綁住了形色,也不是形色綁住了眼睛,以此類推,耳、鼻、舌、身、意對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它們並非兩兩相縛,而是因為中間有欲貪,才將它們繫在一起。」

為此,尊者舍利弗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加以說明:一隻黑牛和一隻白牛,二者中間被軛所連結、綑綁,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是黑牛一走,白牛就被牽制住了,一定要跟著走;白牛一走,黑牛也被牽制住了,一定要跟著走。然而,不是黑牛綁住了白牛,也不是白牛綁住了黑牛,而是中間的牛軛把牠們兩個聯結在一起,綑綁在一起。

所以,請同學們在禪修的時候,不要認為是因為痛苦綁住了你,也不要認為是因為你綁住了痛苦,而是因為你有欲貪――想要趕快排除痛苦的欲貪綁住了你;不是輕安綁住了你,也不是你綁住了輕安,而是因為中間有欲貪――想要繼續享受輕安的欲貪綁住了你。對於不可愛境,我們會起瞋心,此時的欲貪是「欲求排除」;對於可愛境,我們會起貪念,此時對於輕安的欲貪是「想要抓住」。因此我們在禪修中一直提醒各位同學,把專注力放在安般念,如果身體任何部位有覺受生起,不要理它。如果你跟它相應,就是被欲貪所縛,是欲貪綁住了你,不是痛苦在綁你。當你能夠只是觀察覺知而不與之相應,不隨之起舞,不隨之生起貪嗔癡的煩惱時,你就會知道:真正的解脫,不是如木石無心地無知覺,也不是擁有許多的快樂,而是無論面對的是痛苦還是快樂,都能以正念明覺觀照到它的因緣相、無我相,這樣的離欲,才是真正的離繫縛、得清涼的正法之樂!

這是佛陀教導的正法,大家要如是的思惟,如是的觀察,如是的修學。所謂的立心正住於四念處,就是要觀察、要覺知身、受、心、法中是否有欲貪、有染污。所以接下來要為各位解說《雜阿含經》中的四正斷。

主題三:四正斷

經 典:《雜阿含經》「八七九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

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說偈言:

「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

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

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講解:

佛陀教導弟子們,有四種能夠斷除煩惱的正確方法,即:斷斷、律儀斷、隨護斷、修斷。關於「四正斷」的內容,在《雜阿含經》中,八七八經和八七九經的說法不太一樣。

在八七八經中,「斷斷」是已起、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除;「律儀斷」是未生之惡、不善法,令之不生;「隨護斷」是未生之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修行;「修斷」是已生之善法令其增益深廣。

這和我們剛才所誦念「八七九經」的四正斷內容有點不同,在「八七九經」中,「斷斷」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什麼叫做「律儀斷」呢?就是我們之前為各位同學說的:「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以及「順向解脫乘」等六種修行的前方便,乃至於清淨尸羅,持守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戒,都包括在內。

什麼是「隨護斷」呢?在經中舉的是不淨觀,因為欲界眾生對於情欲、對於淫欲、對於男女色欲的染著太強了,所以要特別提出來說。但是,「隨護」的內容還有其他,比如說,為了斷疑,要修信心;為了對治懈怠,要常念死,念無常;為了對治瞋恚,要修習慈心禪;為了對治散亂、掉舉,要修習安般念。這個是對治法門,所以都是「隨護斷」的內容。

什麼是「修斷」呢?修四念住,正念明覺,立心正念於身、受、心、法,對所有的煩惱正念明覺,制而不隨,如此久久行去,我們就能像佛陀,像諸位聖弟子一樣,邁向究竟清淨的道路。

今天是禪修的第三天,我們的功課還是以安那般那念來做為修學四念處中身念處的基礎,所以請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安般念上,對於身、受、心、法中所有煩惱的生起,要制而不隨,不與之相應。所有修道的過程都是從遠離貪瞋癡到斷除貪瞋癡的過程,這是佛陀所說的純一滿淨之法,這種教法不僅究竟,也是唯一能夠讓我們斷除憂惱的方法。

新的一天,新的開始,祝願大家在今天的禪修裡,心能夠更專注,能夠對於聖道懷抱無比的修道熱情。此外,也祝願大家對於佛陀所教導的,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的法,有更深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