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期
2006/08 |
遠離煩惱,法喜充滿 ——參加暑期禪七感言 法樂 坦白說,我對禪修是壓根兒一點都沒有興趣的,理由是: 1. 不懂、沒興趣的事,就如同吸進灰塵一般,令人窒息。 2. 怕走火入魔,南北傳的禪修方法,目前在台灣十分盛行,而各宗各派的學說,多得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3. 懶得背一大筐名相,尤其中國的祖師禪、參話頭都令我十分的卻步。 4. 腿子不行,不耐久坐。 基於上述幾個理由,自然使我與禪修成了「絕緣體」。而這次所以會參加弘誓學院舉辦的禪修營,純屬意外事件,起初只想來聽暑期的研究課程,由昭慧法師所主講的「阿含經講座」,但因旁人的鼓吹及慫恿,於是在盛情難卻之下,勉為其難報了名。因為兩個課程日期是接連著的,好吧!那就把它當做上「阿含經講座」的附加價值。 但參加了這次禪七之後,才發覺其實禪修也沒那麼神秘、難懂,於是打破了過去刻板的印象,也解除了心理的障礙,進而對禪修產生了極高度的興趣,也由於這個觀念的轉折,給了我一個很大啟示,讓我重新檢視:凡事無需抱持悲觀,一切都有轉變的可能。趁著今天剛出堂記憶猶新,隨即寫下禪七感言,做為一點迴響: 1.搭衣禪修:僧眾搭著袈裟禪修,也算是恪遵佛制,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是修行,而心一安靜,威儀詳序,自可攝受人。 2.坐具不限:禪堂沒有特別限制坐墊款式,也可以自備坐墊,完全視禪修者所需,一切以自己的坐姿舒適為原則。 3.香別安排:坐香時間的安排長短適宜,對初學者而言,每一支香之間有個休息時段,可經行或舒展筋骨,而對老參來說,可以連香繼續用功,不受時間限制。 4.小參解惑:每人都固定安排有小參時間,禪師針對每個禪修者的身心狀況,給予適時指導,七天後每個人都有明顯的進步。 5.自律自治:禪堂並未設置「糾察」一職來管規矩,大眾隨鐘板訊號作息,採取自動自發、自律自治的方式領眾。 6.女眾禪師:首次看到由比丘尼主持的禪七,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禪師對禪法、義理的深研,毫不遜色於比丘,著實爲女眾揚眉吐氣,這也印證了一點:修行不是在形象上樹立了什麼,而是實質上究竟完成了什麼。 7.說法特色:禪師所教導的禪修方法,淺顯易懂又容易學,尤其開示內容不談玄說妙,完全揭開了禪修的神秘面紗,加上禪師妙語如珠,善於說喻,老少全聽得懂,而學員對於幾個禪修方法都能用得上功,自然歡喜,願意信受奉行。 8.與佛同在:禪師以《阿含經》為說法依據,而每日的晨誦,摘自《阿含經》的一兩則經文,先讀誦過後,再講解經文的涵義。《阿含經》記載著佛陀對弟子們的殷勤教授、教誡,因此引文聽來倍感親切,猶如釋尊現前。 9.輕鬆學習:禪修原來也可以是:喜悅的、無壓力、快樂的、輕鬆的、安全的、令人充滿自信的學習。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事,也很令我感動:在禪修期間,有好幾次,赫然見到昭慧法師的身影,也坐在禪堂的一個角落,跟我們一起用功。而每晚開示時間,只要法師有空,也會隨眾搭衣進堂去聽開示。學生坐在台上說法,而老師搭衣坐在台下聆聽,(因為性廣法師是昭慧法師的得意門生之一)這倒是難得一見。於是我注意看:主講者會不會因此而有凸槌現象?因為換成一般人,就會緊張而演出失常,但我發覺禪師依然神態自若,彷彿視而不見,完全沒有因老師的存在而影響說法的品質,可見老師沒有給學生太大的壓力。 出堂後,有機會碰到昭慧法師,我問道:「您怎麼也需要去聽講呢?」她謙虛的說:「就禪觀方面,性廣法師比我懂,所以也是我的老師」這讓我想起佛教古德有一則「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如今在此完全呈現。 從這些小地方可看出昭慧法師的胸懷度量及虛懷若谷,才能讓學生隨其興趣而任其揮灑。社會上有許多人,看別人有成就或事業順利,難免眼紅,只有二種人例外:一是父母看子女,二是老師看學生,不但不嫉妒,而且感到很光榮。法師善於爲佛教培育僧材,而所教導的門生,個個出類拔萃,也各領佛教一片疆土,真是由衷感恩及敬佩,因此也不得不順帶一提。 另有幾個建言可供主辦單位參考: 1.參加禪修的在家居士應著修道服,以求服裝整齊、舒適。 2.過堂後,碗筷可由同學輪流出坡清洗,可節約用水量。 3.希望能定期舉辦禪修營,因現代人太需要學習情緒管理,一年可以考慮舉辦兩次——暑期、寒假各一梯次,等一段時間再分為初階、進階課程,以方便老師教授。 4.手機應嚴格規定不准帶進禪堂,有學員的手機在禪坐時間突然響起,也有人利用一支香休息時間打電話,如此不但干擾自己的修持,也干擾到他人。 由於禪七期間不可以寫筆記,不可多思惟,匆匆寫就,全憑記憶跟深刻印象,所以難免會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掛一漏萬的情事。七天下來,對於純淨的佛陀教法與禪觀修行,有了深刻的體悟,並且法喜充滿,所以願分享與諸同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