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期
2006/06 |
《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自序 釋性廣 本書收集筆者近年來的論文集,分成兩大主題,其一是禪觀修持,其二是人間關懷。 上篇「禪觀修持」,是在拙著《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之上,作延續性的禪學論述。第一單元是著眼於學人禪修的實際需要,從筆者個人自修與領眾共修的經驗中,提出「人間佛教禪法」的具體修行內容。此中,先分別「結期精進」與「日常禪觀」的禪修所緣的不同,並針對結期共修之學員,教授三項共聲聞的修行技巧,並且依於禪觀教學,用以長養學員利益眾生之「堪能性」與「空性慧」。又以現代語文編寫「三皈五戒」與「慈悲觀」文,以便利學人日常持誦憶念與長養慈心之用。此篇觀文曾單冊流通,索贈者眾,流傳甚廣,今編入文集,以呈現佛教傳統義理與修行法門之現代詮釋的嘗試之作。 佛教中人時常質疑:人間關懷會荒廢禪修本務。然而依經論內容與筆者的實務經驗看來,雖然聲聞行人傾向靜修自利,大乘菩薩傾向入世利他,但聲聞三增上學有定、慧二學,大乘六波羅蜜有禪、慧二度。兩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發心,而非修持與不修持;由於發心不同,因此修持的內容與目的也就有所不同。前者透過禪定開發智慧,用以解脫生死眾苦,後者則是依於禪定助成三昧力,依三昧力以成就種種利生功德。故本書依於教證與理證,從比較聲聞禪法與大乘禪法的不同,闡發大乘菩薩「禪修不廢利生事業」的修行特色。 第二單元為「禪學論文」,有三項要點: 一、在聲聞禪法部份,以《阿含經》、《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等重要禪修典籍為主,分析南、北傳聲聞禪法對於禪修所緣的不同風格,與對於定、慧二學的不同偏向。於此有助於對大乘禪法之發展源流的理解。 二、在大乘禪法部分,則探討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的繼承與轉化。從印度禪到中國禪,此中可以討論的內容極多,但筆者特別以天臺智者與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作一對照,因為他們同樣是知識與實修兼顧,吸收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並且開創了中國佛教思想的新局,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思想典型。 三、在禪修的推廣教育方面,收錄一篇針對大學院校學生所設計的禪修教材。此中重視跨越宗教藩籬,提倡佛法的普遍性精神,以具有此種特色的禪修法門編入教材,教導學生培養專注力、意志力與調理情緒的能力。 「人間佛教禪法」既以大乘菩薩道為圭臬,所有的禪觀修行,都須符應入世利生的思想。故本書下篇以「人間關懷」為主題,從筆者本人透過「動物關懷」來落實菩薩行履的因緣為主,收集筆者擔任關懷生命協會兩任六年的理事長任內,與「護生」有關的社論與協會出版的護生書序。 此中另有三篇,是筆者就讀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時,依於佛教「護生」哲學的觀點,對西方環境倫理的討論或動物實驗的爭議,所作的回應。研讀西方哲學中道德哲學與動物倫理的相關著作,開拓了筆者思維方法的更多面向與倫理論述的寬廣視野;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利生的增益法門,「菩薩於五明中求」的觀點,在此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證。 「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這兩者一靜一動,風格迥異;前者是向內作觀,後者是向外行動,看似南轅北轍,甚至常被視作完全無法相容的兩條路線,然而這正是「人間佛教」的修行特色所在。在本書之中,筆者從各個面向的所有論證,皆旨在說明: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其實可以作很好的統整,讓二者之間不但不會相互牴觸,反倒能夠和諧互補。就筆者個人而言,這兩者不祇是一套拾掇文獻而加以闡論的學問,而是自己以經教證諸生活的切實體驗;而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則是筆者從事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的活水源頭。 去年六月四日,印順導師示寂;九月二十六日,筆者的母親慧英師父往生。理智上雖知諸行無常,有為諸法無不趨向敗壞,然而短短三個月間,長養慧命的導師與生育色身的慈母連續辭世,悲傷與不捨之情自是難免。 時屆導師圓寂周年,即將舉行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以資紀念。爰結集舊作並增添新章以成冊,並將於大會之中發表新書,提倡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兼備的「人間佛教禪法」,用表個人對導師與慈母的無盡感恩與無限孝思! ──九十五年四月三十日弘誓學院浴佛日,於法印樓
◎本書484頁,已於五月下旬出版,以精裝本刊行,流通價480元。郵購帳戶/法界出版社,郵撥帳號/15391324。詳洽法界出版社:電話(02)87896108,傳真(02)87896110,查詢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