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期
2006/06 |
緬懷恩澤.以法供養.以文會友
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 八百餘人齊聚玄奘大學 共享佛法與學術的饗宴 盛況空前
為緬懷佛教界與學術界共同尊敬的大思想家──印順導師圓寂周年,並促進「人間佛教」理念之弘揚,以及海內外佛教思想之交流,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於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兩天,假玄奘大學慈雲廳圓滿舉行,盛況空前。計有八百餘名人士報名參加,新書發表、研討及座談過程中的交流與論辯,相當精彩而多元。
95.5.19 大陸學人與法師抵台,先至佛教弘誓學院參訪
本次研討會係由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慈濟大愛電視台、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弘誓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負責承辦,印順文教基金會、臺南市竹溪禪寺護法會、妙雲文教基金會、新竹市法源講寺、臺南妙心寺、新竹法音雜誌社等贊助舉行。研討會主題為:「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研討內容以印順導師其人、其事、其思想、其著作、其身後事及影響層面為主。
為了擴大參與層面,主辦單位除了向研究印順導師思想之法師、學者、居士邀稿之外,也公開向各界徵稿,因而獲得許多學者專家的熱烈參與。此外,與會嘉賓雲集,這些眾緣的和合,應是印順導師的人格風範令人景仰,以及其思想與學問,具有極大的廣度與深度,影響的層面十分深遠,才能引起學界與教界的持久重視與高度共鳴,而得以持續舉辦,並獲得廣大的迴響,足見「印順學」已在成形之中。
95.5.20 蒞會的教授們在貴賓室茶敘(左起:玄奘大學鍾瑞國校長、
據文書組組長心宇法師表示:「本次研討會報名人數超過八百名,第一天報到人數則高達六百餘名,為歷屆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僅有二百位是《弘誓雙月刊》的讀者,而且有很多人士是第一次參加。」可見關切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的人士,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逐漸攀升的態勢。
95.5.20 舉行開幕典禮。
五月二十日一早,天氣晴朗,與會來賓,齊聚於玄奘大學慈雲廳、聖印廳,在玄奘大學170部隊及大會志工的親切引領下,讓與會來賓,倍覺親切溫馨!會場中播放「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號,以追思印順導師,氣氛祥和莊嚴。並在與會法師、學者、來賓,齊聲合唱莊嚴的三寶歌中,揭開了序幕。之後,放映由大愛電視台精心製作的印順導師追思影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表達對一代大思想家、偉大宗教家崇高德學與菩薩行止的追思感懷之意。
95.5.20 玄奘大學董事長了中長老擔任大會主席,並於會中致詞推崇印順導師。
接著,恭請玄奘大學董事長上了下中長老於開幕典禮致詞。長老於致詞時表示,印順導師因生長在顛沛困苦的時代,又本著「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精神,才能造就如此宏偉的思想與情操。印順導師的思想及懿行風範,不僅對法師、居士們產生重大啟發,甚至影響到整個臺灣佛教的發展。且因為印順導師享有一○一歲的高齡,而有較長的時間,足以發展其思想內涵,這是其他高僧所不及之處。雖然印順導師已往生,但是大家更應該不斷地研究導師的思想,並加以發揚光大。
玄奘大學校長鍾瑞國教授蒞會致詞時表示,這次是他到玄奘大學以來,首次看見參與人士最多的一次。由此可見要舉辦一個成功的研討會,除了要有吸引人的主題之外,負責主承辦的單位,更是不可忽視的關鍵,期盼透過印順學思想的闡發與人菩薩行的實踐,帶給社會更加祥和。
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黃清連教授致詞時表示:希望藉由這次研討會的召開,促進海內外學者、法師的交流與切磋,並把印順學帶到更多元的境界,進而建立更豐富的印順學資料庫。 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王雷泉教授表示:「『人身難得,中國(佛法盛行之地,非地域之稱)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今天我們緬懷印順導師把佛法引向新時代,讓佛法廣為大眾所接受,期盼我們一起來共建一個和諧、興盛的智慧清淨國土。」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朱建民教授也表示,從思想史、社會發展史的角度而言,人間佛教的發展,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朱教授並分享其業師牟宗三先生曾經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佛學界可以看的書,就是印順導師的書。」朱教授認為,由這句話,可見牟先生雖與導師思想不同,但對導師卻非常的敬重。這種大師風範,令人敬仰。 此外,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所藍吉富教授,也從歷史學的角度來探討印順導師在臺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藍教授認為導師在大陸的佛學思想環境中,建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並在臺灣的自由環境中,促成導師思想的傳播與發展。更可從導師的《妙雲集》發行量超過一萬三千套(每套二十四本,零星的不計在內),看出導師的著作,不但具有廣大的讀者群,且導師的思想在學術界中,被討論的機會也是最多。足見導師是第一位建立可以實踐之理論體系的典範人物,且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新時代。 95.5.20 林博文副校長(右)致贈禮品給與會學者,由王雷泉教授代表受贈。 此外,新書發表會中,昭慧法師的《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含有「人間佛教」與「大德風範」兩大主題:內容說明人間佛教多元風貌的展現,也唯有偉大的人才,才會締造偉大的宗教。在臺灣已有許多人士,因看見人間佛教菩薩的人格光輝,深受感召,而讓佛教有了無限寬廣的發展。悟殷法師的《諸部論師的思想與風格》(一),論述部派佛教論師豐富而錯綜複雜的思想。性廣法師的《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收錄作者圍繞「人間佛教禪法」之主題的論文著述。
95.5.20 與會人士全體合影於善導活動中心前。
本次研討會中,除三本新書發表外,海內外學者、專家與弘揚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佛弟子們共聚一堂,分別從教史、教理、教制、人菩薩行等專題,分析、比較導師思想的多元面向,計有二十八篇論文發表,藉由以文會友,來互相切磋琢磨,深入探索、研析印順導師的思想內涵及實踐層面,並分享研究成果,或是分享推廣導師思想所獲得的法喜與心得,以表達對印順導師的懷念與感恩。期盼藉由逐年累積研究成果,讓「印順學」的學術資料庫更形豐富。
95.5.20 第一場新書發表會(左:主持人卓遵宏教授)。 此外,對於導師筆記、手稿的保存與維護、典藏、出版、運用,皆擴大了導師思想的傳播與弘揚,在傳統佛教一向不重視文物的保存與應用的氛圍中,意義特饒深重,並具啟發之用!更有遠從澳洲前來的能融法師現身說法,談「妙雲編譯委員會」工作團隊非常難得的佛學英譯經驗、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從事《妙雲選譯》工作的個人體驗與感想。這些不僅是極為可貴的經驗傳承,在導師圓寂週年之際,意義更顯得格外深遠。
95.5.20 來賓於中場茶敘時間,歡喜地在慈雲廳前大堂享用美味的茶點。
「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座談會,更帶領大家分享人間佛教所展現的種種藝術空間與生命美學。如:寬謙法師講述富含佛法、禪境與藝術的法源講寺生命美學;和南佛教藝術的愚溪先生,以三個月的時間,為大會製作了揉合詩、畫、歌、樂創作的多媒體作品,名之為《路》,用來詮釋佛陀及善財童子的修學歷程;慈濟發言人何日生主任,談述慈濟人透過實踐力行,所展現的生命美學。此皆藉由藝術觀點,來展現人間佛教思想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美學面向。
95.5.21 第二場新書發表會(左起:性廣法師、主持人黃運喜教授、悟殷法師)。 緊接著,由玄奘大學宗教學系主任林金木教授主持閉幕典禮並表示,期望大家未來能多多支持本項研討會的舉辦。接著昭慧法師表示,人菩薩行的路,是一條長長遠遠的路,雖是有汗,有淚,有煩惱,沿途依然有無限風光,令人法喜充滿。她特別感恩參與本次研討會籌備工作的志工們,稱讚她們度過了許多個熬夜趕工的日子,以無比的意志克服了體能的極限,成就了大會勝緣,是菩提道上的「無名菩薩」。為此,她特別敦請統籌規劃與各組分工的組長上台,代表近兩百位志工,接受與會大眾的掌聲感謝。
95.5.21 「人間佛教的藝術展現」座談會(左起:愚溪先生、主持人羅宗濤教授、何日生主任、寬謙法師)。
95.5.21 閉幕式上,昭慧法師介紹工作團隊,全場熱烈鼓掌。 《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自序 釋昭慧
《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新書封面。 自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之後,印順導師在「人生佛教」的基礎之上,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在台灣,佛光、法鼓與慈濟等三大教團,各自定義並闡述「人間佛教」,而且發為具體行動,弘法利生而卓然有成,深受社會的肯定與敬重;許多印順導師的弟子門生與私淑艾者,也從戒律、修行、義理或社會關懷的各種層面,為「人間佛教」建構理論,闡述義蘊,並且實踐篤行。在海峽彼岸,中國佛教協會故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同樣是大力推展「人間佛教」,並且貫徹而為中國佛教發展的既定方針。「人間佛教」顯然已成海峽兩岸的佛教顯學。 也有許多宗派徒裔或是獨善隱修人士,強烈反對「人間佛教」的主張。民國九十一年,筆者發表了一部題為《世紀新聲》的新書,彙總駁斥了此諸言論。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應現代禪教團創始人李元松老師之邀,在現代禪中觀書院演講,講題是李老師所建議的「印順導師思想真義」。其後筆者將此講記題為〈一部游心法海的「對話史」〉,但只發表了兩期(不到全文的一半),就因《弘誓雙月刊》稿擠,以及自己事忙無暇潤稿,而將連載中斷。 ** ** ** ** ** ** ** ** 翌(九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筆者應中國人民大學宣方教授之邀,以〈當代台灣佛教的榮景與隱憂〉為題,用較為宏觀的視角,評述佛教(特別是「人間佛教」)在台灣的發展情況。該文後經整理發表,由於篇幅太大,因此依演講與答問的內容而分作上、下兩篇。復於九十四年九月,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張新鷹副所長之邀,於承德所舉行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研討會上,發表了〈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該文可說是延續人大演講內容,對台灣佛教(特別是台灣的「人間佛教」)所作的進一步評議。 在此期間,筆者又曾撰為兩篇專論:〈當代台灣佛教現象的兩個悖論〉、〈千山競秀、萬壑爭幽——人間佛教的菩薩身手〉,這主要是針對「人間佛教欠缺神聖性」的質疑,所提出的回應。此中的重要觀點,後來大都被納入於〈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一文之中。 以上諸文,可說是繼《世紀新聲》出版之後,針對質疑與反對「人間佛教」的觀點,作了更為全面、深刻與細膩的回應。因此筆者將它們類集而為本書上編「台灣佛教與人間佛教」,當作是《世紀新聲》的續集。 ** ** ** ** ** ** ** ** 本書中編是「活水源頭」,可說是拙著專書《活水源頭》(民國九十二年出版)的續集,收錄與印順導師其人、其事、其學相關的幾篇講記、序文與論辯文字。在導師圓寂周年將它們彙總發表,聊表對導師的無盡追思與深摯感恩! 「人間佛教」最能激發人心的,莫過於在平凡中呈現其偉大的菩薩典範。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都重視「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的「人菩薩行」。在《世紀新聲》自序中,筆者曾經點出:大乘佛弟子之間的「入世與出世之爭」,最常卡在「凡夫有沒有資格行菩薩道」的焦點上。為了證明「人菩薩行」之可行性,筆者曾在該篇序文之中,直接就著與自己有緣的幾位師友,勾勒出一些「具煩惱身,行菩薩道」的菩薩圖像。 延續這樣的信念,本書題為《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並將下編題為「菩薩典範」,擬將近數年來,談述幾位當代高僧大德之菩薩典範的拙著諸文,全部收錄進來。詎料本書美編明一法師於排版之時,發現頁數過多,書本可能太厚,因此臨時決定抽掉這一單元中,論議慈濟與證嚴法師之數篇拙著,俟諸其他文集出版之時,再行編入。 ** ** ** ** ** ** ** ** 「人間佛教」在海峽兩岸,確已被許多不良人士,當作一塊「腐化庸俗的遮羞布」,為識者之所深憂。然而吾人不妨逆向思考:即使沒有「人間佛教」,這些人依然會取用遮羞布。而「佛教」,就是比「人間佛教」更大的一塊遮羞布! 因此筆者認為,「掛羊頭賣狗肉」的人間佛教,可以予以道德譴責,但不宜因噎廢食而排斥人間佛教。畢竟「人間佛教」與「人菩薩行」,還是振興佛法與利濟眾生的重要法門。 本書偶而會一如往昔,出現對批印(批判印順導師)人士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的反駁,但那必然是因為,論敵批判導師時,出現了極不禮貌的態度與言詞,激發了筆者的「劣根性」!細心讀者會發現,本書在行文之間,已多了一些溫厚的同情,感情的召喚。原因是,漸近「知天命」之年,筆者終於發現,人性有許多時候,不是「理」字就搞得懂的。在意見相左之時,人們往往需要更多的體貼與尊重,而未必是滔滔雄辯。 在一個異宗教之間都能友善對話的時代,佛弟子沒有理由不能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因此本書總體而言,是以較諸過往之拙著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間佛教」內外的種種言諍,並且明確地主張:即使異論者對佛教只有「感情的認同」,這依然是一種對佛教的善意表現;在票票等值的時代,這也是佛教總體社會力的展現!並且當事人可能會由此而良性發展成「正見增上」的善根。「人間佛教」理應容有「千山競秀,萬壑爭鳴」的雅量,這才符合佛陀、龍樹到印順導師一脈相承的「緣起性空」義,也才是菩薩行者「人無我」且「法無我」的智慧體現! 是為序。
九十五年五月一日 于尊悔樓 ◎本書506頁,已於五月下旬出版,以精裝本刊行,流通價480元。郵購帳戶/法界出版社,郵撥帳號/15391324。詳洽法界出版社:電話(02)87896108,傳真(02)87896110,查詢相關資訊。 《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自序 釋性廣
《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新書封面。 本書收集筆者近年來的論文集,分成兩大主題,其一是禪觀修持,其二是人間關懷。 上篇「禪觀修持」,是在拙著《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之上,作延續性的禪學論述。第一單元是著眼於學人禪修的實際需要,從筆者個人自修與領眾共修的經驗中,提出「人間佛教禪法」的具體修行內容。此中,先分別「結期精進」與「日常禪觀」的禪修所緣的不同,並針對結期共修之學員,教授三項共聲聞的修行技巧,並且依於禪觀教學,用以長養學員利益眾生之「堪能性」與「空性慧」。又以現代語文編寫「三皈五戒」與「慈悲觀」文,以便利學人日常持誦憶念與長養慈心之用。此篇觀文曾單冊流通,索贈者眾,流傳甚廣,今編入文集,以呈現佛教傳統義理與修行法門之現代詮釋的嘗試之作。 佛教中人時常質疑:人間關懷會荒廢禪修本務。然而依經論內容與筆者的實務經驗看來,雖然聲聞行人傾向靜修自利,大乘菩薩傾向入世利他,但聲聞三增上學有定、慧二學,大乘六波羅蜜有禪、慧二度。兩者的最大差異在於發心,而非修持與不修持;由於發心不同,因此修持的內容與目的也就有所不同。前者透過禪定開發智慧,用以解脫生死眾苦,後者則是依於禪定助成三昧力,依三昧力以成就種種利生功德。故本書依於教證與理證,從比較聲聞禪法與大乘禪法的不同,闡發大乘菩薩「禪修不廢利生事業」的修行特色。 第二單元為「禪學論文」,有三項要點: 一、在聲聞禪法部份,以《阿含經》、《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與《清淨道論》等重要禪修典籍為主,分析南、北傳聲聞禪法對於禪修所緣的不同風格,與對於定、慧二學的不同偏向。於此有助於對大乘禪法之發展源流的理解。 二、在大乘禪法部分,則探討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的繼承與轉化。從印度禪到中國禪,此中可以討論的內容極多,但筆者特別以天臺智者與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作一對照,因為他們同樣是知識與實修兼顧,吸收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並且開創了中國佛教思想的新局,卻有著迥然不同的思想典型。 三、在禪修的推廣教育方面,收錄一篇針對大學院校學生所設計的禪修教材。此中重視跨越宗教藩籬,提倡佛法的普遍性精神,以具有此種特色的禪修法門編入教材,教導學生培養專注力、意志力與調理情緒的能力。 「人間佛教禪法」既以大乘菩薩道為圭臬,所有的禪觀修行,都須符應入世利生的思想。故本書下篇以「人間關懷」為主題,從筆者本人透過「動物關懷」來落實菩薩行履的因緣為主,收集筆者擔任關懷生命協會兩任六年的理事長任內,與「護生」有關的社論與協會出版的護生書序。 此中另有三篇,是筆者就讀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時,依於佛教「護生」哲學的觀點,對西方環境倫理的討論或動物實驗的爭議,所作的回應。研讀西方哲學中道德哲學與動物倫理的相關著作,開拓了筆者思維方法的更多面向與倫理論述的寬廣視野;世間一切善法皆為利生的增益法門,「菩薩於五明中求」的觀點,在此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證。 「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這兩者一靜一動,風格迥異;前者是向內作觀,後者是向外行動,看似南轅北轍,甚至常被視作完全無法相容的兩條路線,然而這正是「人間佛教」的修行特色所在。在本書之中,筆者從各個面向的所有論證,皆旨在說明: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其實可以作很好的統整,讓二者之間不但不會相互牴觸,反倒能夠和諧互補。就筆者個人而言,這兩者不祇是一套拾掇文獻而加以闡論的學問,而是自己以經教證諸生活的切實體驗;而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則是筆者從事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的活水源頭。 去年六月四日,印順導師示寂;九月二十六日,筆者的母親慧英師父往生。理智上雖知諸行無常,有為諸法無不趨向敗壞,然而短短三個月間,長養慧命的導師與生育色身的慈母連續辭世,悲傷與不捨之情自是難免。 時屆導師圓寂周年,即將舉行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以資紀念。爰結集舊作並增添新章以成冊,並將於大會之中發表新書,提倡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兼備的「人間佛教禪法」,用表個人對導師與慈母的無盡感恩與無限孝思!
──九十五年四月三十日弘誓學院浴佛日,於法印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