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林講座報導 台灣宗教面面觀 十二月份[1]的慈林講座,由釋昭慧法師主講「台灣宗教面面觀」,開講前,慈林創辦人林義雄先生以證峰法師的一首詩:「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向來賓介紹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他覺得看到這首詩就像是看到昭慧法師和性廣法師等人,他們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關心生命,宏揚佛法的精神,令人十分感佩,獲得與會者熱烈的掌聲和認同。 昭慧法師於演講開始,先簡單的解釋,在宗教學的研究領域中可從本質論和功能論來探討宗教,今天的演講將從宗教學裡的功能論切入,來探討台灣宗教的各種面向。昭慧法師先以一般社會區分宗教類別的方式,包括:「本土宗教VS.外來宗教」、「建制宗教VS.普化宗教」以及「傳統宗教VS.新興宗教」來說明,要明確區分各類型宗教特色或屬性的困難所在和各種區分方法的優缺點。 接著,昭慧法師就文化特質和個人特質的面向來分析台灣宗教的發展,以生動的故事、事件為例、加上清晰的說明,提供與會者認識宗教影響社會、扮演社會角色的種種發展脈絡;就文化層面而言,昭慧法師說明不同的文化土壤使得某一宗教落地生根後,會逐漸發展不同屬性的影響,沒有絕對好或不好的影響,只是來自不同區域發展而成的宗教,勢必會帶有該區域文化的因子,而在傳播到另一個區域發展生根後的面貌,也未必會保持原來宗教的面貌;在個人特質的面向上,則舉了幾個具有群眾魅力的宗教人士,說明各人特質對於宗教的發展。 昭慧法師的演說獲得來賓的許多迴響,有些來賓詢問有關宗教界參與民主運動的歷史,昭慧法師特別舉佛教界為例,在最早的宗教制度設計中是相當有民主精神的,但或許是釋迦牟尼主張徹底的非武力精神,不直接向不同意見者鬥爭,因此推展民主的方式顯得緩慢,或許我們該再看久遠一點的人類歷史發展,再觀察個數千年、數萬年,看是否可以得出較好的方法。另外,近年來宗教人士入世關懷的行動,較以往頻繁,這種走入民間的方式,使人感覺更為清新,是我們可以加以肯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