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響之一

宗教情懷與理性精神

張新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在「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上對昭慧法師新著《佛教規範倫理學》的回應〈發言摘要,3月29日上午〉

【前略】

昭慧法師的新著《佛教規範倫理學》,是一位身兼法師和學者的女性用自己的心寫出來的一部著作。在這部書裡,我們能看到作者佛學造詣的深厚、哲學思辨的嚴謹、邏輯推理的縝密,能看到佛教的倫理思想得到了系統、全面的重新歸納和闡發,並且為外在行為規範的佛教戒律提供了佛教倫理學的內在根據,即所謂「法理」基礎。但是,給我最深的感覺還不是這些,而是字裡行間自然流溢出的那一片宗教家的情懷,那種基於信仰的力量而張揚起來的理性精神,而呈現出來的意志品格。

倫理學,說到底,是「倫常日用」的學問;佛教倫理學,說到底,是規範佛教信仰者觀念形態、個人行為,規範信眾群體內部關係和社會行為的學問。它的價值在於把佛教的根本教義和終極追求,通過行為主體的能動實踐變成可以感知、可以理解、可以服膺的具體存在。例如書中從「緣起」——「中道」所建構起來的「護生」觀念以及再從這個理念而生發出的種種「應用」,就是如此。正是因為如此,佛教倫理學在作者的詮釋下,成為毫無疑義的「生命倫理學」,彰顯出「眾生平等」的佛教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具有的進步意義。

我以為,「眾生平等」的思想在當前的世界、當前的社會,特別有其教育、推廣的價值。佛教界對此固然責無旁貸,佛教研究的學者們同樣有責任對其繼續開發、解讀、普及和運用。尤其應該說明和強調的,是這個思想的普世價值。在這個意義上,昭慧法師的這部大作,樹立了一個範例,乃是在尋找人類共通的道德理想上的一次新的嘗試,也是方興未艾的宗教對話(宗教交談)進程中的一個新的成果。

昭慧法師的大作,與她長期以來筆耕不輟留下的許多篇章,在反映作者的現實觀照或「社會關懷」方面,是一脈相通的。這個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當代台灣社會要體認「佛陀本懷」、「續佛慧命」,有哪些道路可走;或者從另一個方向說,是體現了佛教與當代台灣社會發展相適應,在融入中創化台灣社會文化思潮的積極努力。社會的現代化呼喚觀念的現代化,觀念的現代化又會推進社會現代化的良性發展。

佛教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觀念形態和智慧資源,如何避免在當代社會生活中遭遇「邊緣化」,如何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在一定程度上規範引導社會人心的建設力量,昭慧法師的思路和取向也是值得關注和總結的。她的道路,就是「人間佛教」的理念在台灣的社會現實中,在更加廣闊的領域裡,得以展現的一條道路;用宗教性的話語來說,就是當代台灣佛教在堅持其不共世間的主體性的同時,如何踐行菩薩道的問題。這與每個佛教信仰者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不一定認為她作為一個個人在這條路上的每一步都正確無誤,都恰到好處,特別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的做法——但是,這條路對於台灣的佛教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命運攸關的;這條路對於中國大陸佛教的借鑒意義也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昭慧法師以及她所從中產生的宗教信仰者群體在台灣當代佛教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充分的估計。我想這也是我們這個研討會定名為「人間佛教,薪火相傳」,並且吸引了如此之多有識之士的深刻背景呢!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