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說各話

——因為我們都在「道」中

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

  民主社會的主要特色大概就在於它容忍人人各說各話,各行其是。但在所謂「真理」面前,我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希望:「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由此一觀點,來看昭慧法師和游芳枝女士對「分身」的不同解讀(自由廣場,十二月十四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十二月十七日「不執著、不追求、不排斥」),以及對所謂「神蹟」、「神力」或「超能力」的不同體會,基本上反映出台灣社會對各種宗教或「準宗教」的包容力實在不小,而又能容忍彼此從個人經驗來看待超乎理性思考的世界——其真實性到底如何,理當沒有一套標準答案。雖然解讀看個人,詮釋由人心,但相互之間仍然有可能開出一坦坦中道,而不至於各持己見,相互攻訐。如此看來,這一番小小筆戰,便將可以是一次民主的示範。

  當然,昭慧法師秉持的是「正信佛教」,他由「緣起法」入解脫之門,並一貫堅持佛教倫理與當代正義二合一的批判性立場,其間歷經千辛萬苦的心路歷程與思維辨解的詮釋之途,國內與教內知之者往往喝采有加,而游女士坦然承認自己的宗教觀點,並不避談「宋七力」現象對她的真正意涵,如此勇於挺身而出,為台灣「新興宗教」力進一言,也充分顯示台灣對宗教信仰的有容乃大,而在政治與宗教之間劃下一道可以合理分別的界限,其實自有其正面的作用。

  只是游女士文中一再提及的「本體」,似乎和佛陀本懷的佛性、真如(如如本性,即心即佛)之間仍有一大段的距離。其實,在當代談「本體」者,大多是哲學中人,特別是被歸入「當代新儒家」的熊十力便大倡「體用不二」(本體及其作用本就不即不離),影響甚大。傳說宋七力十分尊崇熊十力,故以「七力」自謂,特表謙遜之德。如果傳說屬實,那麼游女士的「本體」大體仍是吾人自然本性,仍然屬於中國「大易哲學」(易經以乾坤為大有,吾人本性乃在此一大有之中發體顯用)的傳統,而不能和熊十力亟欲劃清界限的佛法(特別是唯識法相宗的真如本識——菴摩羅識)混為一談。何況就個人(或個體)立場談本體,除非有非凡定慧與解脫道的修持或加持,否則很容易流為個人化之宗教性解讀——此雖不必然落入虛妄幻相之中,但在宗教信仰見仁見智的前提之下,運用哲學思維將「理」作「真」,以「心」為「性」,或竟編「相」成「法」,其間詮釋過程之百折千繞,又豈是一些徒具「天限」或其他神通之力者能全然窺知?

  或許,暫時放下個人特殊之經驗,並善於擺脫「見佛是佛」的主觀判斷,以及其他因「主體」、「個體」或「實體」之思維(雖不一定是成見)所引生的囿限與誘引,而重回經典、重回修持,重回老老實實修行的正信正解正知見的道路,我們便應該可以理解今日台灣社會縱容邪佞之徒假借宗教與信仰之名作威作福,騙財騙色,其中緣由其實不外乎人心之開悟與否,以及人性之拉拔向上與否。

  原來,我們都在道中(on-the-way),誰都不能說他已超乎凡人,或已脫然逸於六合之外,如果他色身仍在,意識尚清晰能辨真假的話。哲學家說哲學永遠是一「未完成式」,宗教又何嘗不是?終點並不在他鄉,而理想卻自在我心。

——刊於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