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勝過雄辯

——楊曾文教授來函(摘錄)

編按:昭慧法師著〈與法相應,求同存異〉一文,刊出於91年2月7日第46期《佛教弘誓電子報》之後,獲得甚大之迴響,海內外讀者紛紛來函或致電,表達關切與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楊曾文教授,於2月9日致函昭慧法師,對法師於該文所提「以沈默對待某些反對意見乃至攻擊」的做法,甚表支持。長者風範,令人無限感動!

由於楊教授這段話實屬「史家勘透歷史法則」之至理名言,可惜一般都會忽略它(台灣這個吵吵鬧鬧的社會尤其如此)。故主編請昭慧法師徵得楊教授本人之同意,將該段金玉良言,獨立摘出登載,以饗讀者。

昭慧法師:您好!

看了您的〈與法相應,求同存異〉,心中也有想法。

……同意您以沈默對待某些反對意見乃至攻擊的做法。從古今歷史看,雖然辯論是宣傳、擴大真理、影響範圍的重要手段,然而一種正確主張、理論的最終被人接受,並非是靠辯論取得的,而是靠它是否正確,能否說服人。

從佛教的發展史就可以印證這點:中國隋唐八大宗派成立過程中,雖然也有辯論,然而無論哪一個宗派,都不是靠辯論才興盛於世的,是不同時期信徒自願選擇的結果。實際上它們都有存在的理由。在人文、社會學領域,在對社會現象、過程、規律的認識上,也似乎沒有一種絕對的、終極的真理;在宗教領域,也不可能以一種宗教、一種信仰形態來「統一」世人的信仰。

然而爭論又絕對不可避免,這種爭論只能加深人們對事情本質、規律的認識,卻不能一勞永逸地結束真理。可以想象您事情繁多,每天十分勞累,非常理解您以沈默對待一些文章的做法。其實,在不少場合,最有力的聲音是「無言」,是維摩詰菩薩的不二法門。有時「揚湯止沸」達不到目的,以靜制動,以默止聲,反而是最佳的選擇。真擔心您的身體,請多多保重。

楊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