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生動態•本院近訊 ■ 女性更貼近「成佛之道」——參加Sakyadhita 2008國際會議感言 ■ 美麗的原鄉•藍天之子 ■《台灣動物之聲》社論--愛牠 就不要擁有牠 ■玄奘大學《玄奘佛學研究》徵稿啟事 ■ |
182 2008年10月10日 |
|
97.9.21 本院共修會暨性廣法師令慈慧英法師圓寂三週年之追思法會。昭慧法師主法,性廣法師與五姨丈林乃珍(其左)、五阿姨曾白虹(其右)在慧英法師蓮位前誦經回向。 97.9.21 •上午,本院舉行每月一次的共修,暨性廣法師令慈慧英法師圓寂三週年之追思法會。性廣法師帶領僧信眾等百餘人齊聲誦唸《金剛經》、《普門品》,中午佛前大供,昭慧法師向大眾開示,談及慧英法師生前對學院的無私奉獻,表達深切的感恩與懷念,並對自己與性廣法師因為公忙,而疏忽了關切慧英師父在生時的身體健康狀況,甚表遺憾。以此提醒大眾:應該珍惜與家屬的善緣,以疼惜的心多多關心他們,只要以自通之法(推己及人)之心處理與家屬的因緣,這與「割愛辭親」並不相妨。因為「割愛辭親」指的是割除繫著情愛的心,可是無牽繫的疼惜之情,卻是長養慈悲的基礎。 •上午,性廣法師的五阿姨曾白虹與五姨丈林乃珍居士,帶來他們所開設的「豆之府」豆腐專賣店所親製的純手工豆腐、豆漿供眾。「豆之府」開店至今已有三年,運用來自美國密蘇里州非基改進口黃豆,開發出許多新鮮好吃的加工產品。曾居士與慧英師父姐妹情深,愛屋及烏,不忍見師父們公忙而忽略身體健康,近日還贈送兩台跑步機給學團師生。下午共修會結束後,曾居士到嵐園向學團師生傳授有益身心氣血的伸展運動。自此以後,學團師生於每日晚課前的運動時間,改作這套伸展運動,並於每日抽時間在跑步機上作數分鐘的有氧運動。 97.9.22 •本院會計主任心皓法師赴桃園縣政府公務人力培訓中心,參加民政處宗教科舉辦的「宗教用地合法化法令暨實務講習會」。 •上午,教育部到校玄奘大學進行「師資質量追蹤訪視」,宗教系為被訪視系所之一。是日,昭慧法師亦到校接受訪視委員的晤談,過程非常愉快。 97.9.23 蓮寺第三任住持如心法師法相。(宏空法師提供) 97.9.26 前一日係悟明長老九秩晉八嵩壽,昭慧法師至樹林海明寺向長老頂禮拜壽。 97.9.23 •寶蓮寺現任住持宏空法師之上人、前任方丈如心法師,於20日晚間因急性腸炎而於唸佛聲中安詳捨報。是日上午,昭慧、性廣法師率寺眾一行14人至寶蓮寺,於如心法師靈前誦唸《金剛經》,祝願其上生淨土。 97.9.24 •下午,東吳大學哲學系米建國系主任致電昭慧法師,表示:性廣法師在哲學系所開的《佛教經典選讀》課程,甚受學生歡迎,通識課程能開到讓學生迴響如此熱烈,實在很不容易。但性廣法師已懇辭下學期以後的授課,因此希望昭慧法師能說服性廣法師,請她還是回東吳大學授課。昭慧法師乃於翌晚與性廣法師長談,建議其接受米主任之厚意,與東吳的學生分享佛典智慧。性廣法師幾經深思,接受了昭慧法師的建言。昭慧法師於是在10月2日回電,將商談結果告知米主任,主任甚為歡喜!。 97.9.25 •上午,昭慧法師至輔大上課,下午,趕回學院與性廣法師、詮發營造公司郭紋旗協理為新校舍建築的細部規劃而作研商。 97.9.26 •昨日悟明長老九秩晉八嵩壽,有將近兩千位諸山長老法師、政要居士驅車前至樹林海明寺致賀。由於昨日昭慧法師在輔大上課,不克前來祝壽。故於本日下午,在傳聞師父與德風陪同下,驅車至樹林海明寺向長老頂禮拜壽,並向長老的侍者聖偉法師講述,對長老於民國83年觀音像事件中的慈悲護念,至今銘感無已。 97.9.27 •下午,性廣法師應中華佛教護僧協會之邀,至苗栗獅頭山勸化堂,為「生活成長營」學員講授「無量三昧之理論與實踐」。除了作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講說,也以二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員實修,學員反應良好。,大家都感覺: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已能感受到修習慈無量心,所帶來心意的寧靜與喜悅。 97.9.28 •本日,強颱薔蜜臨境,新住學眾江曉音之令慈與、兩位阿姨與長輩不辭風雨前來學院,帶來許多水果供眾,學眾歡喜地以豐富的午餐與點心款待三位居士。 •學眾心瑞、心慈、心皓法師率共修會中壢組楊美蘭等十位組員,至中壢御奠園殯儀館至孝廳,參加本院護法劉玉英師姐的公公王德鐘老居士之告別式公奠,於其靈前上香致祭。 •下午停電,學眾將課誦與誦戒時間提早至下午四時以後,以免晚間摸黑上殿。誦戒之後,大家在法印樓門廳,打開手提電腦,依性廣法師五姨曾白虹居士的教學CD,如常地作申展運動。 97.9.29 •由於近月以來,中國大陸毒奶事件越演越烈,學團師生雖鮮少喝牛奶,但仍進食過不少乳製品與奶精等。因此本院護法林學霆、潘雅惠伉儷特地與中壢陽明醫院朱國大院長聯繫,安排學眾分兩梯次至該院接受健檢。是日上午,部分學眾在林學霆居士陪同下,先行至陽明醫院,由朱院長逐一問診,並接受血液、骨密、超音波等檢查。 97.10.1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黃運喜主任〈右〉與馬來西亞孝恩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中〉,在妙然大樓宗教研究所教室,代表兩個單位作「產學合作」之簽約。 97.10.1 •上午11:00,玄奘大學宗教學系黃運喜主任與馬來西亞孝恩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在妙然大樓宗教研究所教室,代表兩個單位作「產學合作」之簽約。昭慧法師提前下課,與研究所師生共同觀禮。 •上午11:30,玄奘大學舉行妙然教學大樓一樓「妙然書軒」的剪綵啟用典禮,由創辦人了中長老、夏誠華校長與副校長王鼎銘、林博文、圖資長楊文灝等教授主持剪綵,宗教系、所師生共同觀禮。這是玄奘大學所設置的第二座全自動無人看守圖書館,館內陳列文史哲書籍與參考書。名為「妙然書軒」,是為了紀念善導寺前任董事長——已圓寂的妙然長老,感謝長老對大學之護念。第一座在圖資大樓,名為「自立書軒」,以銘謝菲律賓自立法師對大學之護念,館內收藏社會科學書籍。 •中午,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學會舉行期初大會與迎新會,昭慧法師應邀向新舊生致詞勉勵。 •下午,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於竹溪廳舉辦兩場演講,主講人係黃運喜主任於暑期帶學生至馬來西亞參訪實習之時,所結識的馬來西亞孝恩基金會執行長王琛發博士(大馬歐亞大學副校長)。第一場演講之講題是「中國傳統信仰在馬來西亞現代化過程中的演變」,第一場演講之講題是「從清代到民國時代馬來西亞的佛教」。王博士說明:研究大馬華人信仰時,不能依賴西方人所作的史料研究,因為該諸史料的本身並不可靠,必須親身作田野調查。王博士的演講非常有深度,先行宏觀十七世紀以來的國際殖民背景,與中、西文化及華人、馬來人文化的差異性,然後才導引聽眾瞭解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與華人信仰的特色。系所師生聚精會神聆聽,咸感受益甚大。最後,王博士並呼籲研所同學多作大馬宗教研究,表示孝恩基金會將會予以大力支持。 97.10.3 玄奘大學舉行創校十一週年校慶典禮,並頒獎給績優教師、優良導師與職員。是日新竹市長林政則特前來致詞。 97.10.4 法鼓佛教學院學僧印隆法師(右)到學院拜訪昭慧法師,討論有關佛教數位科判問題。 97.10.5 寶蓮寺第三任住持如心法師追思獻供儀式。 演講畢,昭慧法師致贈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的三種會議論文集。王博士對其中有關「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的議題最感興趣,表示將詳加閱讀。他並詢問昭慧法師,何時可再到大馬弘法?法師表示:由於忙碌的緣故,已有將近二十年未到大馬弘法。 97.10.1∼10.2 •性廣法師至花蓮慈善寺佛學班講課,授課內容是《阿含經》之「三十七道品」與四念處。講課期間,適逢慈善寺藥師佛七,住持達瑩長老尼請性廣法師於兩日下午,於佛七中為信眾開示。法師的開示深入淺出而幽默詼諧,信眾法喜充滿。 97.10.3 •上午,玄奘大學於慈雲廳舉行創校十一週年校慶典禮,並頒獎給績優教師與優良導師。宗教系有黃運喜教授與昭慧法師獲贈「研究績優教師獎」。 •晚間,第二梯次學眾至中壢陽明醫院接受健檢。因此晚課提前於下午四點舉行。 97.10.4 •下午,法鼓佛教學院學僧印隆法師到學院拜訪昭慧法師,討論有關佛教數位科判問題。印隆法師目前正在撰寫關於數位時代科判運用的研究報告,希望在數位時代裡,重新建構出對佛學研究者有效益的研究方式,包含以外國語文的弘傳。數位時代的到來,新一輩的學習佛法者透過數位工具將成為趨勢,但是在資訊的獲取與判斷上要如何才能掌握基本佛教義理精神?這是印隆法師所關切的問題。印隆法師英文能力很強,已將昭慧、性廣法師所著《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加以英譯。印隆法師在本年5月26日的個人部落格中,曾將5月24日昭慧法師於第二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針對蔡耀明教授有關「世界有成住壞空,現在進入了末法時期,提倡人間淨土是否有其必要性」的質詢,所作的回應內容,作了簡要的日誌。 97.10.5 •今日,寶蓮寺舉行第三任住持如心法師圓寂追思讚頌典禮。上午10:00,昭慧法師率學院學僧,校友會會長自憲法師,及校友智曇、融慎法師與陳悅萱居士等護法志工共十三人,赴寶蓮寺參加獻供大典。本院校友現任住持宏空法師禮請昭慧法師於午供時主法,由於法師尚需為翌日研究部課程「華嚴學專題研討」備課,故午供結束即先行返回學院。下午1:00,性廣法師再與四位住眾前去會合,一起參加追思讚頌法會暨公奠儀式。是日如心法師圓寂追思讚頌典禮,包括妙雲蘭若慧理、常光法師等教界緇素約有兩百餘人參加。 97.10.8∼10.9 •下午,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授課畢,坐火車至花蓮,晚間在慈善寺佛學班講課,授課內容是《雜阿含經》之「處相應教」與「空」義。 97.10.10 •本日是雙十國慶。上午,昭慧法師自慈善寺驅車至靜思精舍,探望在精舍療養的慧瑩長老尼。近午時分,拜會證嚴法師,於精舍午齋後返回慈善寺,下午搭火車返回桃園。。
|
||
|
||
本院近訊 ◎前期修正 10月6日,本學期第二次上課,專修部又有四人加入選讀生行列,因此本屆專修部新生28人,研究部新生15人。新、舊生人數總計達137人。
|
||
女性更貼近「成佛之道」 ——參加Sakyadhita
2008國際會議感言 Closer to the Buddha’s
Path as Women-- Reflections Upon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8 Sakyadhita Conference in
Mongolia Shih, Chao-Hwei/ 釋昭慧 Translated by Prof. Christie Chang/ 張玉玲教授英譯 Sakyadhita並不像男性所主導的佛教國際組織,後者一般而言,因其核心成員多半為世界各國佛教領袖,因此往往擁有教會、教團或各寺院所支援的豐沛資源。Sakyadhita這個世界性佛教女性組織,鮮見強而有力的社經背景與物資奧援,主事者Tsomo法師又專事協助窮困的第三世界佛教女性,因此可想見它的運作,是何等艱難!然而這些令人敬佩的釋迦女兒,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共用共榮」以及「無相佈施」的精神!厥功至偉者,應屬來自美國的Sakyadhita會長慧空法師(Rev. Lekshe Tsomo)。 Unlike most other male-dominated international Buddhist organizations, Sakyadhita does not have the support and rich resources from organized churches and strong Buddhist communities or monasteries. As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women’s organization, there is hardly support coming from the privileged socio-economic class and there is very few resources; especially when its leader, Ven. Karma Lekshe Tsomo who is particularly dedicated to assisting less privileged Buddhist women in the third world, we can imagine how tough a task it must have been for Sakyadhita to operate. Nevertheless, these respected daughters of the Buddha have achieved remarkably under such highly constraining conditions. They have been able to completely extend themselves and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what it means to offer unconditionally and how to really honor and share with one another. Among all these achievements, of course, Ven. Karma Lekshe Tsomo, the current President of Sakyadhita, deserves to take most of the credit. Tsomo法師十餘年來鞠躬盡瘁,席不暇暖,僕僕風塵於亞、美二洲的道途,默默推動著喜馬拉雅山區的尼眾教育。此次晤面時,她溫柔的語調與清朗的笑靨一如往昔,但疲憊的身影,不免透出了操勞過度的痕跡。最令筆者驚歎的是:她的眼神較諸第一次晤面時,顯得更為清亮而有神。一般而言,人事與歲月最是磨人而催老,然而筆者直覺:人事與歲月的淬練,在她身上都已轉化成了豐沛的菩提資糧。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Ven. Tsomo has been selflessly and tirelessly devoted to the education of nuns in the Himalayas and traveling between the two continents of Asia and America. At our encountering during the 10th Sakyadhita conference in Ulaan Baatar this time, Ven. Tsomo’s gentle tones and bright laughter remained the same, but I could not help noticing traces of exhaust in her. What surprised me the most, however, is that her eyes seemed to have become even clearer and more spirited. Generally speaking, busy lives and exhausting chores in this mundane world usually speed up one’s old age, yet intuitively I feel that all such tiring experienc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the Bodhi asset in Ven. Tsomo instead. 還有一件令筆者印象鮮明的就是:與會的佛教女性,竟能跨越語言的有形藩籬!這些佛教女性朋友們,無論是來自東方還是來自西方,無問膚色、種族與國家,都十分真誠地打破語言的隔閡,交換著修行、研究、奉獻事工的心得。 What I also found to be very impressive at the Sakyadhita conference in Mongolia was that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communicated with not much difficulty! Despite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ese Buddhist women came from, east or west, despite the different colors of their skin, their ethnic identifies or countries, they were all able to engage in genuine communications, exchanging their experiences as practitioners, researchers, or Dharma servers. 筆者曾參加過一些國際會議,發現在那種場域,參與者即或可以禮貌地將膚色、種族與國家的偏見暫置一旁,但都很難不對那些無法操持英語的與會人士,表現某種程度的漠視與不耐煩,似乎擺明了:與會者理所當然必須操持英語,否則根本就不具足與會資格。即便是膚色黝黑或黃膚黑髮的亞洲人士,只要能操持流利英語,面對那些講英語時張口結舌的亞洲人,竟也會在無形中流露某種與白人不相上下的優越感,有的甚至會粗魯地打斷別人非英語的發言。 Having personally participated in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I have always observed that although most participants might be able to leave aside their bias or discrimination among races or nationalities, yet not many people have really shown genuine interest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ose who do not speak fluent English. Most of the times, less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are either neglected or treated with much impatience, which seems to pronounce that “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well, you are not qualified here”. The Asian participants who speak English better in those conferences are also found to be rather discriminating against those who do not speak English as well. Facing their fellow Asians who struggle over their English expressions, those more fluent English-speaking Asians may even look rather arrogant or even feel superior themselv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share the language of the Caucasians, and sometimes they may even very rudely interrupt any non-English expressions by other participants. 然而在Sakyadhita會議的參與過程中,筆者發現到:Sakyadhita竟然十分難得地用了極大的心血與極少的資源,共同克服了與會人士的語言隔閡。原來,各國與會佛教女性中,總有些英語流利人士,為了讓Sakyadhita與會姊妹得以作意見的充分交流,而自發性地學習同步口譯的技能,然後組成口譯團隊,儘可能將與會人士的發言,同步翻譯成各國語言,讓不諳英語的與會姐妹們,能在大會的每一場演講與討論過程之中,乃至在會外的餐敘或交誼時段,產生親切的佛法共鳴。來自台灣的張玉玲與李玉珍兩位教授,正是未經口譯專業訓練,卻在實務經驗中搭配無間,提供第一流口譯服務的一對法友。 During the Sakyadhita conference in Mongolia, however, what I have found out is that despite the very limited resources, the committee has tried everything it could to help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 among all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Naturally, there are some who speak more or better English than others do among the participants from each country, and to ensure that no one is excluded as a result of the language barrier, the conference committee has tried to identify all the bilingual speakers among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and engage them in volunteer interpretation throughout the conference. This volunteer interpretation team has facilitated during the panel discussions as well as during the breaks or even over meals. Whatever is expressed will be simultaneously interpreted in all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spoken by the conference participants. Consequently, despite all the different languages we use to communicate, we have been able to closely engage in the exchanges together and find ourselves touching each other’s heart and echoing the Dharma experienced in the lives of each other. The two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Dharma friends from Taiwan, Christie Chang and Yuchen Li, have helped serve as the volunteer interpreters for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 Even though none of them has received 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but through years of practicing together over similar conferences, their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nd excellent partnership have indeed impressed us all. 這樣周到而貼心的服務,在國際會議中極其罕見。一般而言,國際會議即使提供同步口譯,也大都受限於人力、物力,而只提供英語與地主國母語的對譯。因此筆者以為,周到的口譯服務,透出了Sakyadhita平等、尊重、疼惜弱勢與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長於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女性特質! Such considerate and thoughtful
service is rarely found in oth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except for
Sakyadhita. Generally speaking, even those who provide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re usually constrained by their resources and human
power, and most likely they all end up provid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only between English and the host country language.
Therefore, the fact that Sakyadhita has provide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service for all its participants shows its spirit of
equity, respect, compassion for minorities, and its selfless
devotion—all these thoughtful concerns are exactly qualities of women! 身為Sakyadhita的新進成員,筆者與有榮焉,並且益發堅信:女性不但不應淪為佛門的「第二性」,反倒因其如此殷切地體佛心而效佛行,所以較諸男性,更為貼近「成佛之道」! As a new member of Sakyadhita, I feel proud, and my faith is also strengthened: not only should women never fall as “the second sex” 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but as women, we actually have been able to come closer to understand the Buddha’s teachings and practiced accordingly. Therefore, comparing to men, women are actually closer to the path to Buddhahood. 九七、九、廿五淩晨,於尊悔樓
Midnight, Sept. 25, 2008 at Zunhui Lou |
||
|
||
美麗的原鄉•藍天之子 「圓相世界.滿願雄聲」音樂劇烏蘭巴托世界首演 新原人雜誌提供 97.9.10 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基底的愚溪先生音樂鉅作「圓相世界」,由蒙古國立歌劇芭蕾舞劇院的樂團跟合唱團擔網演出,並有來自台灣傑出的指揮家、男女高音、舞者,與優秀的舞台工作團隊。圖為劇終全體的大合唱。 前言 二○○八年六月廿六日至七月四日的仲夏期間,詩人愚溪為應蒙古國總統那木巴爾.恩赫巴雅爾(Nambar
Enkhbayar)的邀請而造訪蒙古,除在首府烏蘭巴托現代藝術美術館舉辦「愚溪第九維度創作空間-湛藍的秘密海印」經象藝術創作特展之外,所率領的台灣藝文友好訪問團,包括台北愛樂交響樂團暨合唱團總監杜黑、作曲家盧亮輝、指揮家鄭立彬、畫家許敏雄等七十六人,本擬定於蒙古國家歌劇院盛大演出音樂詩歌舞劇「圓相世界」,將全部門票收入捐作蒙古兒童慈善事業基金,卻受當地突發暴動事件的影響而延至仲秋時節,也就是於九月十日、十一日再次率領鶴山團隊,與台灣出色的聲樂家、舞者、知名指揮家江靖波等藝文界人士,於「蒙古國立傳統戲劇院」舉行音樂歌舞劇演出,才使首度跨海籌劃的藝文展演,畫下一季文化詩歌舞樂的圓滿句點。 湛藍的秘密海印──愚溪第九維度創作空間 六月三十日所舉行的經象藝術特展,內容大部份為愚溪的文學創作手稿,有111首長卷軸詩鈔冊頁、珍藏印刻、音樂曲譜、攝影繪圖等千餘件作品,完全紀錄詩人華麗奇幻的創作路程,包含詩歌、小說、劇本、攝影、音樂、多媒體、舞台表演等七大藝術,由台灣「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統籌,委任蒙古文化暨詩歌學院(Mongolian
National Academy of Culture and Poetry)主辦。當時與會代表有蒙古教育文化暨科學部長波洛瑪(N.Bolorma)、享譽國際的蒙古文化暨詩歌學院院長詩人門都右博士(G.Mend-Ooyo)、成吉思汗第二十八代嫡孫女梅佳格公主(Princess
Maijargal)、蒙古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理事仇恩柯大使(Ambassador
Jalbuu Chinkhor)、蒙古國立伊克查薩大學校長恩央奥索博士(N.Nyam-Osor),與應邀正在此間參加國際佛教婦女會議的台灣學者代表昭慧法師,以及蒙古國立圖書館館長等文化藝術界人士,共計兩百餘位貴賓參加揭幕典禮。 《路》蒙文新書發表 九月十五日下午所舉行的「《路》蒙文版新書發表會」,則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市中心藝文特區熱鬧登場,其間詩友交流盛況空前,與會者皆來自各文化宗教階層,主辦單位更精心安排導讀、朗誦、訪談與喉咪、馬頭琴等藝文節目,使這場異國詩歌盛宴,平添幾許繽紛氛圍。 《路》是一首韻律雋永的迴旋詩,前後反復吟誦更見其結構交響繁複。這首意象悠遠的長詩,出自愚溪創作《111長卷軸詩》第三十七卷,全長一百七十八行,以動靜明暗虛實遠近的運鏡手法,書寫月光下寂靜的跫音,抒發琉璃般澄明本真的性靈,繼而以古代農耕節氣的時序圖像點綴,運用清新雋永的音畫鋪陳,寄寓濃厚的原鄉情懷與赤子之心,筆墨間詩情寓意充沛,蘊藏生命智慧與哲思,藉對真善美的追尋,映照自身心鏡,傳達求道之路的朗然底蘊。在圖文並茂的創作手稿中,今已譯有英、法、西、蒙、斯洛伐克文等多國版本。而早在中歐詩歌節登台亮相時,各國與會代表就曾接力朗誦,其音樂動畫片亦曾於二○○五年的美國洛杉磯世界詩人大會開幕式時受邀首映,以英文版播放。 後來重新繪圖編製,結合佛教經典「悉達多美麗的一生」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建構出更精緻的動畫作品,於二○○六年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中發表,展演古往今來的絲路旅者,以及行者大悲濟世的精神。今年初春,在斯洛伐克首都的米爾巴赫宮(Mirbach
Palace)舉行新書發表會上,斯洛伐克知名的詩人兼出版家米蘭(Milan
Richter)主導這項出版計劃。當時斯洛伐克開國元首麥可.柯瓦奇(Michal
Kováč)頒贈「揚.斯瑞克國際詩歌獎」給愚溪先生,肯定其於國際文壇上的卓越貢獻。此奬座是斯國新銳藝術家Dalibor
Baca的雕塑作品「自我」(Ego),以之象徵詩人富涵獨特內蘊與創造力的頭腦。 原鄉的原相──「圓相世界」音樂劇 九月十日、十一日在蒙古國立傳統歌舞劇院舉行世界巡迴首演的音樂鉅作「圓相世界」,則是一部敘事寓言小說詩歌舞劇,富含深度廣博智慧的禪宗思想,融合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精妙的藝術元素,以中國佛教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基底,將精微深湛的佛學禪思,從五濁世間最底層愛染攀緣牽纏的「染」字出發,攀升至代表完人生活風姿「藍天之子」的最高境界,如一盞明燈映照於彼岸,引領漂泊海上的迷航。 愚溪先生曾獲行政院新聞局「文學創作類」「最佳製作人」「最佳作詞人」等多座金鼎獎、金曲獎,與海內外多項文藝獎章。一九八七年創辦「普音文化公司」,一九九四年成立「造福觀音文教基金會」,以弘揚東方藝術文化為深耕目標,致力散播愛與和平的種子,二○○三年出任第「二十三屆世界詩人大會」榮譽會長,二○○八年成立台灣「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多年來秉持深耕文化的理想,著述等身,創作不輟,期以文藝的明淨色彩與婉約樂章,引導人們尋回自我的真情原貌。 愚溪《圓相世界》原著是一首約近萬言的六百一十四行長詩,內容融會高度的宇宙智慧,包涵中國傳統儒釋道的生命原相。「圓相」原指圓滿與絕對的真理,禪宗以之象徵真如、法性、實相或眾生本具的佛性,如禪僧之常束拂子、如意、拄杖,不論用筆墨書寫圓相,或手指大地,或空中畫一圓圖,都表示絕對真理的特性。意境則取古老的空心零「○」與實心圓「●」為核心,從「碧寂之點」發展出渾圓的宇宙。詩稿完成後譜曲改編成劇本,以超現實的手法,撰寫浩瀚遼闊的磅礡氣勢,從平面靜態變成立體動態劇目,從無聲書面化為有聲樂舞,進而鋪展成一齣溶合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的藝術表演,極力呈現追求人生真、善、美的至聖境界,並透過九個代表不同哲思與態度的強烈對比故事角色,因結合佛教思想元素,闡釋東方哲理奧義與思想精髓而深獲好評。 在愚溪筆下,融合詩、歌、樂、畫、劇的創作,曲目共分為十一首樂章,以十二世紀廓庵禪師的「十牛圖」為基底,代表修行的十種心路歷程。「牛」喻如凡夫的心念,就像一頭未曾馴服過的黑色野牛,具桀驁難馴的脾氣,欲調伏則須有相當耐力與智慧,如同若有牧童的引導,經過人生十個境界的追尋,最終才會逐漸光明,成為一頭聖潔的大白牛。而「圓相世界」的演出,即是一部相當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故事,其中幾個要角分別表現通往生命頂峰光明哲思的各種象徵,如牛(廖聰文飾演)代表人心,牧童(林姿吟飾演)代表智慧,桃花(陳珮琪飾演)象徵已悟道而滿願者,蝴蝶(何欣蘋飾演)象徵美麗的夢想,金絲雀(陳美玲飾演)象徵童子的純真心靈……人類最初即如金絲雀般擁有純真的心靈,成長過程如追求夢想的蝴蝶,須由經驗世界向內心逐漸薰念才能悟道,如同桃花盛開一般,成為自覺、覺他,覺與行皆圓滿具足的悟道者。 劇中的「施夢人」能給予人類夢想,而「永睡不醒的夢中人」則老是做著場場美夢,就如駭客進入虛擬世界玩遊戲,因玩得太久太忘情,而把虛擬世界當做真實世界,反而忘掉自己原本是坐在電腦前的那個按鍵人。如同人在夢中做夢時,感覺是如此真實,完全不知是在夢中,唯有等到醒來,才恍然大悟;而玩家駭客也須哪天從虛擬世界登出,方能明白一切……悟道者像已醒來的人,唯有悟道的人才能看見真相,看見世界本來的真面目。全場演出藉音樂歌舞陶冶性情的力量,讓觀眾細細品味參悟求道之旅的各個階段,使人深思劇中所欲表達的意涵,以臻至返本還原的境界。 二○○六年白露時分,適逢成吉思汗建國紀念慶典,榮獲恩赫巴雅爾總統頒贈「偉大蒙古國八百週年紀念榮譽勳章」及「世界的人物──成吉思汗國際詩歌節」首獎的台灣哲學詩人愚溪,置身初秋美麗的大草原勝景,有感於蒙古國天、地、人的淳厚與智慧,著手開始撰寫「圓相世界」音樂劇的構想。由於受邀與篤信佛法、翻譯過佛經,並在文化部長任內建造甘丹寺Janraisag大佛像的蒙古總統恩赫巴爾總統三次晤面,兩人相談甚歡,因此當下即約定要將型態獨特多元的創作歌劇「圓相世界.滿願雄聲」獻給蒙古國人民,希望藉由精緻的詩歌音樂劇,促進蒙古國與台灣之間的實質文化藝術交流。 這場藝文饗宴命名為「美麗的原鄉.藍天之子」,與蒙古遼闊的草原風情極為貼切,音樂劇中耐人尋味的悟道之旅,深入詮釋探討禪宗思想與佛學底蘊,尤其許多靈感巧思都是愚溪先生親近蒙古而來的體驗;而棲居穹廬的蒙古子民對蒼天的虔誠景仰與對大自然的熱愛敬慕,追求形而上的價值真諦,都在詩人的妙筆下,搖身一變為「圓相世界」音樂劇中的「藍天之子」。 結語 《圓相世界》詩歌舞台劇的精湛演出編製龐大,原訂七月夏季首演雖因故停止,但經與蒙方協商,九月的演出愚溪決定從原有的五十人,增加到一百四十四人,以一流的舞台監製,加上唯美的燈光設計及高品質的多元藝術錄音製作,並邀請蒙古國立歌劇芭蕾舞劇院管絃樂團與合唱團參與演出;台灣則有主唱、獨唱、領唱的聲樂家,指揮家和舞者廿二人同台表演,戲劇部分則再深入著墨,揉合更多劇情張力與表演元素,愚溪先生笑稱這段插曲為「增上緣」,其玄妙力韻讓「圓相世界」的演出更趨成熟。 97.9.10晚間七點「圓相世界•滿願雄聲」大型詩歌舞劇,於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國立傳統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延覽兩地頂尖的音樂人才,為歷年來台蒙間最大規模的文化交流,蒙古總統恩赫巴亞爾特蒞臨欣賞,全程參與。演畢謝幕,蒙古恩赫巴雅爾總統(前排左五)親自上台向愚溪(前排左四)、表演者與聽眾致意。 97.9.10 以文會友,愚溪先生(左)與蒙古那木巴爾•恩赫巴亞爾總統再次相逢。總統生生於大天空官邸(The Ikh Tenger Palace)設宴款待,愚溪先生以「成吉思汗」長詩書法卷軸相贈。 在本場演出中,全體台蒙演員皆以中文演唱。首演之夜,愚溪先生先上台闡述劇本「圓相世界」大義,並敘及展演宗旨是為表達「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要諦。在一幕兩小時的歌舞劇情出奇唯美,生動感人,雙邊文化和諧完美搭配,深受當地輿論矚目並引起藝文界重要人士共襄盛舉及熱烈迴響,我駐蒙古代表劉志攻大使也熱誠恭賀 愚溪先生在烏蘭巴托所做的國民外交。 更難得的是身兼政治家、文學家及翻譯家,極力推廣蒙古與國際間的藝文交流與保存遊牧民族文化特色的蒙古國恩赫巴亞爾總統,特別蒞臨觀賞並全程參與,他對劇中豐富而深刻的東方美學藝術與哲思表達高度的讚許,謝幕時還親自上台向每位演出者及工作人員表達祝賀與謝忱。 會中,愚溪先生並將「圓相世界」音樂劇蒙文版的公開演出權贈予蒙古國,而恩赫巴亞爾總統隨後更訂下另一次蒙語續場演出,圓滿達成已將近睽違兩年的世詩大會上,兩人相知相惜熱絡的初晤約定。詩人愚溪與蒙古的因緣際會,也因三度到騰格里長生天所舉辦的藝文盛會,在難能可貴的機緣下,經由文學音樂無遠弗屆的魅力,讓世人領略禪學澄明豁達的宗旨與能量。 |
||
|
||
《台灣動物之聲》社論 愛牠 就不要擁有牠 釋傳法(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 農委會林務局2月20日預告,修訂十九年不曾更動的本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新版本名單增加了許多台灣特有物種,以及將若干族群增加的保育類動物降級,如:台灣獼猴、台灣藍鵲。 其實,依法不論保育類、非保育類,任何野生動物都不能隨意獵捕,等級只是標註牠們的族群狀況,但是,著眼於族群數量之等級劃分方式,往往意味著同情心隨數量之遞增而相形遞減,於是,形成某種充滿人為操控斧痕的循環平衡:族群瀕絕→列入保育類→主管機關更留心取締→盜獵較為收歛→族群數量逐漸增加→保育降級→盜獵增加→族群瀕絕→……。 問題是,某個動物族群該有多少數量,方能維持生態平衡?其衡量標準為何?而且,難以預測的天災、疫病等變數,造成的族群滅絕,絕非事後可以彌補的。是以,人類自以為是的生態平衡,妄圖模擬大自然的奧秘,可能終究徒勞無功,反倒形成種種難以逆料的後果。 生態保育,是人類對於慘遭破壞的環境的一種彌補方式,但是無可諱言,其以數量多寡評斷生命價值高低,此之「物化生命」的價值觀,可能難以逃脫「人類沙文主義」之陰影。因為,這套價值觀適用於動物族群,卻不適用人類自己的族群。然而試問,有何理由足以論証:人類個體有其主體性,應該予以尊重,而動物個體卻沒有,故爾可以「量少就保育,量多就撲殺」呢? 同樣以動物為關懷對象,「動物保護」與「生態保育」之不同就在此:動物保護,乃出自於同理心,尊重動物「趨樂避苦,趨生畏死」的強烈本能,而非尊重其對生態的功能性價值。因此,對與人類同樣有覺知能力的動物,吾人視其為地球同伴,盡己所能以助其離苦得樂。所以,就動物保護組織而言,越多動物列入保育類名錄,應是越符合動物權益的。然而,這終究違逆數量平衡的保育邏輯,而難以為人所接受;畢竟,族群恢復之後的優勢物種若過度保護,將可能造成另一種生態失衡。 「以數量多寡評斷生命價值高低」之價值觀,同樣也左右著寵物市場的訂價策略。不論是野生動物,還是一般寵物,稀有者價昂,量多者價低。走一趟寵物市場,或上網查詢寵物交易,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動物,被主人當作賺錢的工具,其中不乏稀有的外來種或本土野生動物。 「擁有(或食用)野生動物來取悅自己」,這正是造成生態被破壞怠盡的錯誤心態之一。例如,台灣民眾在80年代自南洋走私上千隻瀕絕紅毛猩猩當作寵物。世界上已滅絕的鳥類中,約有18%導因於狩獵,台灣本土純種八哥也因為大量捕捉、販售而幾乎看不到了。而且,外來種也導致全球性的生態災害,造成本土物種逐漸消失。 消費者因為「愛牠就要擁有牠」,殊不知,這個「買、賣」的動作,就已經對動物造成了傷害。既然業主要靠買賣野生動物來賺錢,他們鮮少考慮到動物的不舒服、環境適應、醫療管道、供過於求等問題,尤令人髮指的是,因動物滯銷、老年、殘疾,而遭到業主狠心銷毀或棄養。再加上買寵物的人,有多少是一時興起,或情侶間浪漫因子作祟,率性豢養又隨便棄養的所在多有。因此可以說,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根本就是對動物長期且循環的虐待。 人類沒有權利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食物、工具,剝奪牠在大自然生活的自由與權利。真正愛動物的人,不會因自己的私心或虛榮心,而飼養或利用動物的。請思考:如何愛護我們地球上的生命伙伴?「拒吃、拒買、拒養」,就是最簡單的愛護動物的方法。因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才是保育動物的正本清源之道。(釋傳法撰)
|
||
|
||
玄奘大學《玄奘佛學研究》 Vol.
11徵稿啟事 本學報主要刊載有關佛學相關領域之原創性論文,包括與佛教有關之義理、教史、藝術、文學、心理、社會、教育等,來稿並應未曾以任何文字形式出版,園地公開,歡迎各界投稿。本學報每年出版兩期,上半年出刊日為三月三十日,下半年為九月三十日。當期截稿日在出刊前兩個月,以利編審作業。 本學報第十一期即日起徵稿,請於九十八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惠稿。所有惠稿均經編輯委員會送請專家學者評審,通過後始予刊登。請將惠稿電子檔傳至[email protected],《玄奘佛學研究》編輯助理堅意法師收。為了避免傳送信件因被攔截而收不到,敬請同步將回條與論文傳到[email protected]信箱為荷。 相關內容,詳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網站:http://ird.hcu.edu.tw/front/bin/home.phtml。 **聯絡人:(03)5302255轉6025,0982-215-945
堅意法師 |
||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2/182.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