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 ※ 師生動態/本院近訊 ※ 依佛法觀點看特異功能的實相與局限 ※ 《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自序 ※ 看不見的照顧經濟 ※
蘋果日報「名人異語」:通姦除罪化 |
|
師生動態
95.8.11 •下午,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蒞臨本院,向昭慧法師指示:明年將是中佛會成立六十週年,計畫作歷史性的回顧,因此希望昭慧法師能將中佛會轄下「護教組」的成立因緣、建立宗旨,以及重要的護教個案,作一歷史性回顧。 •下午2:00,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傳法法師出席「台中市動物保護諮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流浪動物及寵物管理措施提供建言。會後復至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與林旬龍會長、救援弱勢動物聯盟陳憲忠就動保現況交換意見。 95.8.12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給台灣年輕的夢想」,邁向常設性青年國是會議審議討論當前青年最關切的議題,進而將關切議題化為行動。參與各分區之青年推舉產生全國青年國是會議代表180人,分區及全國會議均為3天。秉持審議民主精神,開啟青年與青年、青年與社會、青年與政府對話。8月11日於清雲科技大學舉辦「2006青年國是會議」北二區會議,本日下午,昭慧法師與廖惠珠(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丁澈士(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吳憲雄(水利技師工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乃昉(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李根政(高雄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謝明昌(經濟部水利署工程師)、翁素真(經濟部能源局科長)、吳奕霖(行政院環保署高級環境技術師)。等九位水資源、能源、環保或經濟領域的專家,於「青年與環境」討論會的「專家聽證」會上,就個人之所長,回應與會青年所提出的各項問題。 95.8.13 •上午舉行八月份共修會。下午,舉行弘誓文教基金會第四屆第二次董事會。 95.8.15 •本日,國史館卓遵宏與侯坤宏教授,至本院與昭慧法師進行第十二次,亦是最後一回合的口述歷史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弘誓雙月刊》的創刊緣起、發行過程、編輯內容、各界迴響,以及對教界性醜聞的看法。最後並以法師個人的「自我反省」作一總結。 •下午,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正告完結,適巧師大國文系林安梧教授率研究所學生至附近的水來青舍用餐完畢,蒞院參訪,於是來賓與昭慧法師於嵐園茶敘。學生踴躍詢問佛法相關問題,法師一一詳作答覆。眾等法喜充滿。林教授與昭慧法師係師大國文系同期同學,後讀台大哲研所,治新儒學,對佛學頗有造詣,早年曾於昭慧法師引薦之下,拜會印順導師,至今言談之間,依然高度推崇導師。 95.8.16 •上午10:00,傳法法師赴國父紀念館第一會議室出席「台北市動物保護顧問會議」,會議由建設局林聖忠局長主持,諸動保顧問及官方代表針對都會區飼養中大型寵物、動物之家委外經營及提升收容品質、動物保護法修法等議題,共同討論並交換意見。 |
|
本院近訊 | |
◎第82期《弘誓雙月刊》發行消息 第82期《弘誓雙月刊》即將發行,本期電子報先行刊載其中三篇文章。全文將於近日在佛教弘誓學院網站上網,屆期敬請本刊網友瀏覽並惠予指教! ◎佛教弘誓學院校舍增建進度報告 佛教弘誓學院校舍於民國88年10月落成,由於學生遞增,教學空間漸感不足,乃於89年4月間增建兩棟簡便之組合屋,以為專修部教室與寢室之用。唯此臨時性建築,使用迄今已逾五年,建材開始腐鏽,門窗破落,逢遇颱風,更是內部漏雨,甚感不便。為求學生能有理想與安全的就學環境,乃於94年購置鄰地,增建兩棟堅固的新校舍(各三層樓),作為教室與教職宿舍。 校舍營建工程已委由詮發營造公司承造,於95年6月底正式開工,預計96年4月間完成第一期工程。若工程進度順利,將於96年9月開學之前完工,讓新生得以在理想安全的環境學習佛法。 由於建材價格倍數飛漲,故施工成本大幅提高,兩棟新校舍之建築與水電工程,以及設備費用,預估約需八千萬元,遠非本院常態性捐贈收入所能負擔。幸賴教界緇素大德護持,自94年1月至95年7月止,已籌募兩千兩百餘萬($22,512,168)元,扣除購地款項及部分工程款計一千一百餘萬($11,668,336),尚餘一千餘萬($10,843,832)元。 近期多有長老法師與護法大德,垂詢工程進度與所需費用,因茲簡報如上。凡有見聞者,無論是共襄盛舉,還是隨喜讚歎,都將是本院建校的增上善緣,也是全體師生的莫大鼓勵! |
|
師生文章 | |
釋昭慧 能量、磁場、電波、特異功能,這在氣功、友教修煉乃至許多新興宗教的門派中,是常用的詞彙。由於人容易被諸如能量、磁場、電波、特異功能這些概念之所暗示,對自己在禪修中的身心變化,乃至寂靜輕安的狀態,會視作能量、磁場與電波的流動,乃至特異功能的開發契機,於是將原屬身心交感而無常變化的狀態,誤作物理性現象,而追逐這些超常識的神秘經驗,得則亢奮、狂喜,未得或既得復失,則沮喪、狂怒,於修學過程中增長了貪、瞋、癡,無法體會得「無常、無我」的生命智慧。 在《阿含經》中,開宗明義即說:要於五蘊之無常如實知見,好能讓「喜貪盡」、「欲貪斷」。(《雜阿含經》卷一,大正二,一上)當西方諸比丘要返回鮮少佛法流傳的西方之時,向尊者舍利弗請益。舍利弗告諸西方比丘如下的「教戰手冊」:倘若有人問到:「汝彼大師云何說法,以何教教汝?」當答言:「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若再問言:「於何法中調伏欲貪?」應當答言:「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雜阿含經》卷五,大正二,三三下)這不啻是佛法總綱。 佛家禪觀,強調個人身體的組合(地、水、火、風四大),與心念的專注、散亂、善念、惡念、快樂、憂惱,有著密切的連帶關係,從而讓人在四大的觀照之中,學習著調理平穩、慈悲的情緒,並如實觀照四大乃至心念在每一瞬間的起滅、變異。一個人倘能如實觀見心念對身體的巨大影響,至少不會拿惡念與憂惱來懲罰自己,戕害自己。 禪觀方法得宜,當然亦能達成身體健康、氣血通暢的效果,但這是附加值,而非終極目的。因為因緣會聚者,終歸有一天要因緣消散,因此,無論如何用心於維持色身的健康,色身還是終將敗壞。四界分別觀的禪觀修行,為的是幫助學員減低對色身的貪婪執著,若強調能量、磁場對身體的修復功效,將適巧與「去除貪欲」的目的背道而馳。一旦色身敗壞,由於無法洞燭其「無常、無我」,將會更增加憂惱。因此佛家禪觀,並不特別強調能量、磁場乃至氣脈、明點之類的概念,而是扣緊「去除貪欲」的目的,倘能這樣於禪觀中如實知見身心的起滅、變異,那麼,淺則能夠斷惡修善,深則能夠洞觀無常、無我以證得解脫。 有些心術不正的教師,會拿這些名詞來誑惑修學員,讓他們誤以為是上師的法力無邊,為學員灌注了多大的能量,所以才開發出了那些潛能。於是學員不但無法從禪修過程中,養成自尊、自信、斷惡、修善的自省能力,反倒迷信於「上師加持」,形成個人崇拜與反智的退化現象。 還有些修學者,一天到晚尋覓好的「磁場」,病態一般地尋求磁場較好的地方來修煉、發功,因此,目前一些名山勝水,經常被一群人跑去盤踞其中,於吐納練功之時,甚至發出嘶嘶怪聲,旁若無人。在台中黎山天池與南橫天池,筆者撞見過這些人。他們環天池而坐,令人甚感突兀,並且遊興頓減。想想文天祥,他能在最臭穢、惡劣的監獄環境之中,說出「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的自身體驗,正氣凜然,可以百毒不侵,那是「心能轉境」的最佳見證。轉換成佛法的語彙,那就是身心交感的一種良好狀態:文正公純然忘我而心存正義的清淨意念,使得身體的四大在一個相對穩健的狀態。 過度強調外在境界之神秘力量,大都耽溺於上述追逐能人、勝境,渴求消災延壽並增長欲貪的泥淖。佛家禪法,為了避免學人迷失方向,會一再強調「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強調要依心以轉境,而不能依賴境界來追逐神秘。雖不否定被稱作「能量、磁場、電波、特異功能」的現象,但由於人們已過度使用這些語彙,作如上的不當追逐,因此為了護念學員,避免他們又慣性地作如上的不當追逐,佛教的禪觀教學,一般不採用這些詞彙,而用四界分別觀的佛法術語,來表達精確的身心狀態。 「潛能」或「特異功能」當然是有的,這是心念專注就可以開發出來的能力。但倘若不能伴隨著「緣起、無常、無我」的智慧觀照以「去除欲貪」,那麼,特異功能往往就成了炫異惑眾的工具。 許多特異功能人士因未斷除貪瞋癡,因此仗著他的特異功能,窺視別人的隱私或心念,博得對方的信賴與供養,甚至產生了奪取政治權柄的欲望,以連篇鬼話包裝自己為「救世主」,驅使無知信徒為他賣命,甚至撩起兵燹,禍殃廣大的無辜百姓。黃巾賊、白蓮教、太平天國等等,自古宗教為禍最烈者,正在於此;宗教之所以被政權之所忌刻、迫害,原因也多半在此。法輪功與中共的恩怨情仇,不正是血淋淋的例子嗎?台灣近十餘年來出現一堆涉及詐財、騙色的宗教醜聞,也都是顯例。 依此以觀,佛陀戒絕比丘賣弄神通,向白衣談「過人法」,並將炫奇惑異的「大妄語」,定以最嚴厲的罰則,違者一概驅出僧團。這不啻是對修道人、僧團與社會的多重保護措施,而且高瞻遠矚,防患未然! 九五、七、卅一 于尊悔樓 |
|
新書出版 | |
《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自序 黃運喜(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中國佛教法難史,寫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法難史,一直是我的心願,促成我研究與寫作法難史的人,是去年圓寂的明復老法師(1914∼2005)。猶憶起民國七十三年就讀碩士班時,在台北市吳興街松山寺隨侍老法師,以此因緣而聆聽老法師開示與教誨,並受其啟發與期盼,曾以《會昌法難研究——以佛教為中心》作為碩士論文,又撰寫〈中國佛教法難研究〉、〈中國佛教法難的回顧〉、〈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北伐訓政時期佛教法難的瞻顧〉、〈時代變局下鐵禪行實考——民國僧侶個案研究之一〉等論文。本書的寫作,基本上是繼承上述佛教法難史研究未竟志業,期望日後以「拼圖」的方式,不斷的以專書、論文或指導學生寫作的方式,將較完整的中國佛教法難史呈現出來。 雖然很早就有寫作完整中國佛教法難史的心願,但這二十年來的因緣並不順利,只能斷斷續續的進行。影響我研究進度的因素大約有四個:一、史料分散,蒐集不易:早期仍處戒嚴時期固不待言,即以今日而言,史料出版得仍然有限,雖然大陸對許多政府檔案已出版、民國三十八年以前的專書也重印,但早期佛教內部的期刊、社會上發行的報紙等資料重刊,仍然讓人望穿秋水。二、家庭、事業兩頭燒:前七、八年工作不順利,常換跑道,加上家累負擔、攻讀博士學位等;後來到玄奘大學籌備處服務,負責校舍工程的監工,同時也要解決糾纏難解的土地問題,讓研究工作心有餘力不足。三、玄奘大學立案招生後,當了五年的行政工作,緊縮了個人的研究時間,一直到最近四年卸下行政後,才開始心無旁鶩的從事研究。四、由於個人早年(十三歲)就在社會上歷煉,從最基層的童工開始,到在工地從事水電建築、工廠從事「翻砂」(鑄鐵)等吃重工作,步入中年後,體力已衰,甚至引發心臟宿疾,工作三、四個小時,必須小睡片刻,否則心跳加速,氣喘如牛,尤其以冬季情況較嚴重。以上之因緣如此,個人只能徒呼奈何。 由於因緣不俱足,所以我採取「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將蒐集史料的時間拉長,只要與研究主題相關者即蒐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史料不足的情形已被克服。史料閱讀後即整理,早期以卡片、分類筆記等方式儲存,近年來改以電腦、光碟等科技產品保存;資料來源亦因網路、光碟的使用而更為便利。從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卸下行政開始,就陸續的消化史料,並清償積欠多年的稿債,至今年初,已完成三本專書:《新竹縣寺廟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專輯》(新竹縣政府出版)、《蛻變的家園——隘口百年變遷沿革誌》(行政院客委會補助,常春樹書坊出版)、《寶山鄉志•歷史篇》(新竹縣寶山鄉公所出版),無(稿)債一身輕,遂利用此空檔,著手撰寫本書。 今年四月十五日夜晚,身體不適,經過的短暫休息,突然潮思如湧,撰寫本書的動機相當強烈,於是從臥床中爬起,打開電腦,開始寫作,至十八日晚間,完成六萬字的進度。唯以後常受公私事務干擾,進度緩慢,一直到六月十一日才完成全書初稿。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服務的學校:玄奘大學。在九十二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升等免授課半年的政策,以方便教師尋找資料及撰寫論文,我是這個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在這半年的免授課期間,將論文架構定案、史料分類整理完畢,雖然後來因心臟宿疾發作,耽誤完成時間,但若沒有這段時間的準備,我不可能以兩個月的時間寫成初稿。其次要感謝玄奘大學的創辦人了中長老,對我長期的鼓勵與愛護,尤其是在我生病期間的關懷,讓人溫暖在心頭。昭慧法師爽快的答應讓本書在法界出版社出版,並動員佛教弘誓學院的許多法師、執事人員幫忙,從申請ISBN、編輯到封面設計、校稿、印刷等瑣碎的出版事務,讓我免除後顧之憂,如此豪情,更讓我感銘在心。明一法師用心的編輯,出版流程的掌控,心皓法師、融德法師、印純法師、傳法法師細心校稿及處理許多瑣碎事務,是本書順利出版的主因,在此深表謝意。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歷史的長河——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的回顧〉,下篇為〈法難下的佛教相關論文〉。在下篇部分,收入四篇文章,其中〈明復法師對中國佛教史研究的貢獻〉,為紀念恩師明復法師圓寂週年而作;另一篇〈近代佛教史研究題目發掘與試擬〉,這是一篇舊稿改寫,原作於民國八十年家母往生時的居家守喪期間,文中試擬出八個研究主題,鼓勵有志者能從事研究,因這些主題大都與中國佛教近代法難有關,也以本書的出版紀念家母往生十五週年。歲月匆匆,不知不覺中,個人已年過半百,雖然在心境上,較年輕時有更多的定力,但在寫作過程中,也因受個人時間、能力等限制,錯誤在所難免,祈請各界指正,待來日再版時修正。
黃運喜 謹識於新竹縣芎林鄉秀湖別墅 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六日 ◎《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研究》 定價380元/全書410頁 清末民初社會變動激烈,許多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新主張,亟望改造社會,讓國家走向富強康樂的道路上,但因部分新主張未考慮周全,實施之際造成許多團體及個人的難以維持,成為改革運動下的犧牲者。本書主要研究廟產興學運動、非宗教同盟、破除迷信運動等佛教法難事相,唯有對於這段歷史深入瞭解,才能對現代兩岸佛教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書已於八月中旬出版。 •寺院、法師打九折,團體訂購另有優待,代銷產品恕不打折。 •國外訂購,郵費外加。 戶名:法界出版社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莊敬路289巷5弄16號 帳號:15391324 電話:02-87896108 傳真:02-87896110 |
|
人間迴響 | |
看不見的照顧經濟 李素卿 常常覺得這個社會充滿了淒涼與荒謬的人間景象:在家裡,逗弄小嬰兒的是講著怪怪英文的菲傭;在公園,推著老人散步的是不懂中文的印傭;在加護病房,和死神纏鬥的是被親人打成重傷的未來主人翁;在捷運車站,被子女棄養的老婦睡在瓦楞紙上,裹著薄被禦冬;在菜市場,受集團控制的傷殘人士,趴在濕滑泥濘的地上,撐著不全的肢體,奮力匍匐前進;在寒星未落的清晨,穿著反光背心、靜靜低頭抹除髒污的清潔隊員,被疾駛而過的汽車重重碾過,再也看不到黎明之後城市的光鮮容顏。 這些現象除了反映出當今人倫體系的驚人瓦解速度之外,更反映出現行的社會與經濟制度根本不重視照顧老弱病殘的工作、維持家庭健全的工作、發展與維繫各種關係的工作,以及維護居住環境乾淨的工作。這些工作最大的共同特色是:它們都牽涉到關懷與照顧的人類基本需求,也是促進經濟與社會正常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只不過,無論在家庭裡,或在社會中,它們從來都沒有被賦予真正的價值。 舉例來說,在目前的經濟體系之下,在電視上滿口胡言亂語、污染社會空氣的男男女女,只要敢講不負責,一小時便有五、六萬元的主持費輕鬆入袋;但是,反觀那些在托兒所使出渾身解數、軟言軟語呵護人類下一代的幼保人員,他們流血流汗一個月之後所得到的代價,卻不及別人隨意噴吐半小時的口沫來得多。 和幼保人員命運相似的照顧工作者還包括家庭主婦、褓姆、基層醫護人員、看護工、家事管理員、清潔人員,和外傭等,其中處境最悲慘的當屬在家裡照顧老小的主婦了。她們不但全年無休沒薪水,還常常因為貢獻卑微,而得不到家庭與社會應有的尊重,弄得信心全無,處處吃癟,難怪她們喜歡到宗教團體或醫院當志工,最起碼當她們提供關懷和照顧時,別人會肯定並感激她們的親切服務。奇怪的是,儘管她們對家庭、對社會有這麼多具體的付出,大部分的人卻不認為她們的工作具有「生產力」,因此經濟學家在計算國內生產毛額的時候,也不會將她們的產值計算進去。 這是一大塊看不見的「照顧經濟」,目前的經濟模式並沒有賦予它們相稱的經濟價值與象徵價值,所造成的結果是,我們除了會在母親節應景式地歌頌母愛的偉大、在護士節點綴性地讚美南丁格爾的犧牲精神外,多數時候,我們總是輕蔑地認為這類工作是「女人的事」,不值得大費周章。這種對於關懷與照顧工作的系統性貶抑與忽略,不僅造成大量的經濟不平等,也使人們嚐到社會失能與人倫瓦解的苦果,日後所耗費社會成本與經濟成本絕對超出我們目前的淺短想像。 然而,經濟模式並非憑空冒出的,它們是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方向取決於現行文化體系對價值的取捨。因此,身為文化的承接者與創造者,如果我們繼續選擇相信關懷與照顧工作是「女人的事」,沒有什麼價值,並且讓這種信念繼續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發酵,在我們的行動中顯現,以及鑲嵌在多數政治人物所接受的經濟規則和模式裡,則我們又怎能期待他們可以擬出體恤民瘼的政策與制度?此外,如果我們對這類工作依然只是施加口惠而沒有給予足夠的經濟誘因或酬償,則任何有關兩性平權或永續發展的經濟論述,皆屬空談。 |
|
佛教倫理 | |
蘋果日報「名人異語」:通姦除罪化 釋昭慧/記者吳宗璘採訪整理
就算通姦除罪 女人還是受罪 Q:如果愛情無罪,為什麼要以法律去處罰婚外情? 情感事本就很飄忽 慾望需要新鮮刺激 ──原刊於95年8月11日蘋果日報 |
|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2/143.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