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1105

149

2007年1月2日

   本期內容:

    師生動態

    本院近訊

    非屬「生命權」與「自主權」之諍——人工流產思考諮詢期之商榷

    慈悲、正義、獅子吼——法鼓山「女性慈悲論壇」隨行記

    慈悲與正義——與昭慧法師晤談

 師生動態

95.12.9 佛教弘誓學院新校舍上樑典禮,學團師生在昭慧、性廣法師帶領下,誦經回向。

95.12.9 佛教弘誓學院新校舍上樑典禮,性廣法師致詞。

95.12.9 佛教弘誓學院新校舍上樑典禮,村民煮湯圓請客。

95.12.9 佛教弘誓學院新校舍已完成三樓樓板混凝土澆置,準備上樑。

95.12.11 昭慧法師於「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國際對話」專題演講:「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觀念與實務的推展與瓶頸」。

95.12.11 昭慧法師與動保協會秘書長黃慶榮醫師(右一)、常務監事呂幼綸(前民生報記者)、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張章得(左一)合影於國際動保會議會場。

95.12.13 昭慧法師在高雄楠梓慈雲寺三壇大戒會上,為比丘尼講授《四分比丘尼戒經》。

95.12.14 戒子聞法會場一隅。

95.12.22 講戒圓滿,與慈雲寺方丈,本期開堂和尚會本法師合影留念。

95.12.13 緬甸Dipankara法師蒞院,向學眾開示法要。

95.12.13 學眾於大殿恭聞Dipankara法師開示(前右:性廣法師,前左:翻譯者心謙師父)。

95.12.15 昭慧法師於東吳大學「二十世紀後半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題為〈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95.12.15 研討會後主持人與發表人合影(左起三位發表人葉海煙教授、陳慈玉教授、昭慧法師;東吳文學院黃兆強院長、師大國文系王開府主任、東吳社會學系張家銘主任)。

95.12.16 專三畢業旅行,師生於明池森林遊樂區合影。

95.12.27 昭慧法師於交通大學「經典通識教育講座」演講。

95.12.9

•上午,在未完工新校舍的一樓教室,舉行兩棟新校舍的上樑典禮,典禮由詮發營造公司籌辦。典禮開始,由昭慧、性廣法師擔任主祭,學團代表印純、傳法、仁慈師父與詮發營造公司董事長曾黃麗明、本院基金會董事代表張莉筠等六人擔任陪祭。法師們並誦經祈願、迴向,整個儀式簡樸而莊嚴隆重。現場觀禮者有學團師生、大同村村民,以及詮發營造曾梁源董事長、曾瀚霖總經理暨工作團隊同仁,共約七十餘人。詮發營造代本院發送紅包給所有參與典禮的師父與員工,曾黃麗明發心供養本日午宴,村民則熱心製作湯圓獻祭,並供養與會大眾。

95.12.10

•上午舉行共修會,誦念《金剛經》與《普門品》。延續上個月的開示內容,昭慧法師於會中再度開示《金剛經》要義,與會者見聞受持,法喜充滿。

95.12.11

•本日起連續兩日,保護動物協會與關懷生命協會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舉辦「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國際對話」。動保協會陳學聖理事長、蔡家福前理事長、關懷生命協會昭慧法師、張章得常務理事,約十餘位於本次發表論文的國際學者,以及外交部發言人新聞文化司長王建業,均參加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緊接著,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Professor David Fraser作第一場專題演講,講題是「動物福利的全球展望」;昭慧法師作第二場專題演講,講題是「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觀念與實務的推展與瓶頸」。

•演講結束,昭慧法師先行返回學院,講授研究部的天台學課程。

•上午,傳法法師赴立法院羣賢樓出席立法院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舉辦的「優生保健法」修正草案公聽會。草案規定婦女墮胎前,醫療機構應先提供諮詢,並於三日後經懷孕婦女簽具同意書,才可人工流產,但與會者對「強制思考期及諮商」各持己見,討論沒交集。

 傳法法師發言表示:台灣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婦女,是在婆家、丈夫或男朋友強迫下墮胎,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談婦女身體自主性,法律可能遭濫用,反而戕害弱勢婦女權益。很多婦女遇到這種狀況很無助,思考期規定可要求醫療衛生機構義務提供完整資訊。至於若干婦權人士指思考期是暗示「婦女弱智」,法師反問:若婦女真有智慧,為何會讓人生面臨墮胎處境,到底是不夠智慧或不夠慈悲?

 公聽會進行當中,羣賢樓外聚集二十多位大學生,以行動劇抗議強制思考期,爭取墮胎自由權及身體自主權。

 下午,立法院審查修正草案,由於反對思考期的黃淑英立委杯葛阻礙議事進行,至結束時才討論至草案第七條,未審及第九條的「思考期」條文。

95.12.12

•本日下午,昭慧法師於學院專修部講授佛教倫理學課程畢,隨即驅車南下高雄楠梓慈雲寺,準備於翌日上午起講授比丘尼戒。

95.12.13∼22

•本日起連續十天,昭慧法師應高雄楠梓慈雲寺方丈會本法師之邀,於該寺所舉行的三壇大戒會上,為比丘尼講授《四分比丘尼戒經》。本期戒會自11月23日開始,本月24日圓滿,共計32天。尊請了中長老為得戒和尚,菩妙長老為羯磨和尚,今能長老為教授和尚。尼眾得戒達文長老尼、羯磨宏安長老尼、教授會明長老尼。會本法師擔任開堂和尚。本次戒會共有受具足戒的戒子417人,其中新戒比丘120人,新戒比丘尼297人。

 這是昭慧法師第二度至該寺三壇大戒會中講授比丘尼戒法。第一次在民國88年11月22∼27日,為期六天。本次,會本法師特將登壇時間提前,讓具足戒學課程時間延長為十天,欲令戒子更為詳細而全面地理解戒法。截至目前為止,昭慧法師於戒壇講比丘尼戒共計五次,每次講戒內容均甚受戒子之喜愛。殊為難得的是,昭慧法師主張廢除八敬法,雖然帶來教界爭議,但會本法師每次都以開明心胸,邀約(在慈雲寺)或是促成(在元亨寺)其前來講戒,毫不畏憚任何爭議。

95.12.13

•下午3:00,緬甸Dipankara法師蒞院,與院長性廣法師及同學們稍做交談之後,性廣法師帶著Dipankara法師參觀新校舍工地,然後於三樓禪堂向全院師生開示法要,由心謙法師翻譯。下午4點多,Dipankara法師結束簡短的參訪,由學生送至中正國際機場搭機離台。

95.12.15∼16

•專修部三年級舉辦兩日的畢業旅行。15日上午6:30出發,午後抵達宜蘭福山植物園,聽取導覽員解說並觀賞影片介紹動植物生態,是晚夜宿明池山莊。翌日,遊覽明池森林遊樂區及故總統蔣經國別館。下午,至礁溪露天溫泉泡腳,傍晚打道回院。短短兩天的畢業旅行,除了專修部三年級同學,亦邀請本院教師慧璉、清德、德涵法師,以及學院秘書心宇法師、常住紹和法師、專二學弟妹,一行三十多人一起同遊。

95.12.15

•上午,本院於新校舍工地舉行連結新舊校舍之橋樑開工典禮,詮發營造公司、朝成營造公司皆派員代表參加。

•本日與翌(16)日,東吳大學於外雙溪校區,舉辦「二十世紀後半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藉由此項學術研討會介紹二十世紀後半葉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諸領域發展具關鍵性影響之重要人物,並探討其學術地位及影響性。下午,昭慧法師應葉海煙教授之邀發表論文,題為〈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該場次由師大國文系主任王開府教授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張家銘教授聯合主持,發表人依序是昭慧法師、東吳大學哲學系葉海煙教授(題為〈嚴靈峰的道家研究及其治學風範——經典、詮釋與理解之道〉、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慈玉教授(題為〈全漢昇先生與中國經濟史研究〉)。

95.12.19

•晚上,傳法法師與尊重生命大聯盟執行長陳清龍居士赴政治大學女性研究社,出席針對優生保健法設置「墮胎前思考期」之座談會。會中女權團體與宗教團體各持立場,「女性自主權」與「胚胎生命權」孰重孰輕,該如何求取均衡,引發激辯。女權團體代表為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黃長玲、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

95.12.21

•上午,傳法法師出席環境教育學會舉辦的「台灣動物保護教育中程計畫焦點團體會議/高雄場」,分享關懷生命協會推動的動物保護教育之經驗。

95.12.26

•本日,中國時報「意見廣場」刊出昭慧法師時論:〈非屬「生命權」與「自主權」之諍——人工流產思考諮詢期之商榷〉。

•下午,昭慧法師至台北市探訪三位病友。先到仁愛醫院探訪中風住院正復健治療的前宗教科長黃慶生居士,再與葉博文先生相約至台大醫院探望肝病住院的鄭福田先生,向鄭先生講授禪觀法要,然後到馬偕醫院探視因跌跤、胃出血而住院治療的本院護法楊呂幸居士令尊,高齡九十歲的呂根塗居士。

95.12.27

•本日下午,昭慧法師應交通大學之邀,於「經典通識教育講座」上,向學生講授「緣起•護生•中道——自在的人生哲學」。演講會在交大浩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由交大通識中心黃美玲與劉河北二位教授共同主持。

95.12.29

•下午,昭慧法師趕至松山機場,飛往花蓮赴當晚與明晚在慈善寺佛學班的《阿含講座》。

95.12.30

•上午,傳法法師赴公務人力訓練中心出席「2006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結案會議,由主辦單位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陳學聖理事長頒贈水晶玻璃獎牌,以表達對關懷生命協會出錢出力共同舉辦論壇之謝忱。

•下午,世新大學通識課程「新世紀飲食與環保」學生郭信誼、郭璧瑄、林展群三人來關懷生命協會訪問傳法法師。

95.12.31

•晚間10時,法界衛視的「法界真愛」節目,播出主持人王日昇先生專訪昭慧法師的第二集。該專訪於9月11日錄製,由於訪談內容豐富,法界衛視將該次訪談分作上、下兩集。已於10月22日播出第一集。

95.1.1

•夏威夷楊百翰大學陳瓊凰教授來訪,詢問有關「台灣佛教與媒體」以及「佛教與女性」的議題。

本院近訊

◎《佛教弘誓電子報》發行部啟事

敬愛的各位讀友:

  元旦快樂,恭賀新禧!

  近期許多網友反應,已經許久沒有收到透過「章魚網發報台」所發刊的本電子報。發行部為此重行傳送數次,依然無效,檢視該諸網友的電子信箱帳號,亦並未有所遺漏,因此研判可能是近期發報系統不穩定使然。

  這可能並非少數讀者的困擾,但由於發行部無法逐一向讀者查訪收報情況,因此煩請久未收到本電子報的網友來函告知,我們將儘量解決此一問題,並為您重行處理訂閱手續事宜。

 

                         《佛教弘誓電子報》發行部啟事 謹啟

                                     2007年元旦

◎第84期《弘誓雙月刊》發行消息

  第84期《弘誓雙月刊》業已於12月中發行。本期專題是「給生命一個機會」,針對婦權團體的「女性身體自主權」與宗教團體的「胎兒自主權」意識形態拔河,作了佛法觀點的回應,內容深受矚目,其中昭慧法師的專題引言經改寫後,題為〈非屬「生命權」與「自主權」之諍——人工流產思考諮詢期之商榷〉,已刊於12月26日《中國時報》「意見廣場」。全本內容已於佛教弘誓學院網站上網,敬請網友瀏覽並惠予指教!

生命倫理

非屬「生命權」與「自主權」之諍

——人工流產思考諮詢期之商榷

                            釋昭慧(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立法院衛生環保福利委員會已將「優生保健法」(更名「生育保健法」)修法案排進議程,擬作一讀討論。一時之間,彷若出現了一場「胎兒生命權」與「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意識形態攻防戰。

  然而夲次修法,並非限制孕婦人工流產的決定權,而是要求醫療機構提供諮詢,給予當事人縝密思考利弊得失的緩衝時間,因此這已不純粹是「生命權」與「自主權」的拔河,而亦可視作女性行使「自主權」的配套措施。

  一、站在「身體自主權」的立論基礎上,若不透過支援體系提供輔導與諮商,不明白自己可以受到什麼程度的身體保護與名譽保障,不知道嬰兒出生後,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待遇,試問受孕者在資訊短少而又無助的情況之下,如何能為自己的生或不生,作出相對較好的自主性決定?

  二、倘若該一法條是全面禁止人工流產,那還可說是以國家機器宰制「女性身體自主權」。但思考期的設定,並未代孕婦決定其應否人工流產,而只是由醫療機構以負責任的態度,提供有關人工流產利弊得失的完整資訊,因此說它侵損女性身體自主權,指責可能有些失焦。

  三、婦運人士多係中產階級,菁英階層的女性,強調「婦女不是白癡,她們自己會思考其要不要人工流產,不勞法律強制規範」。然而這無關乎婦女智商問題,而關乎社會資源分配問題。現實社會中確實有些弱勢婦女(如勞工階層婦女、低收入家庭主婦、外籍配偶、未成年少女),受婆家、丈夫、男友之壓力而決意墮胎,卻對人工流產的利弊得失,以及倘若勉為生產所可能獲得的社會支持,無法獲得完整資訊。因此,究竟是在欠缺資訊的情況下所作的決定,還是獲得完整資訊後所作的決定,更合乎「女性身體自主權」精神?不無疑義。

  四、婦運人士云:針對需要接受諮詢的孕婦,可以提供諮詢,但不須讓不需要的孕婦也跟著受到強制。然而弔詭的是,越是需要接受諮詢的女性,越有可能在外力因素干擾之下,無法獲得接受諮詢的機會;因此強制性的人工流產諮詢服務,確有保障弱勢孕婦的功能。這就如同經濟越弱勢者,往往越無法參加各類保險,須有強制性的全民健保,提供相對較好的醫療保障。至於那些自認無需接受諮詢而墮胎心意已決的女性,何妨自行將就醫時間提早三天(行政院版)或六天(民間版)?這並不影響其選擇人工流產的自主性。

  五、反對設定思考期者認為:思考期拖延了墮胎時日,會增加墮胎的危險。然而這與其支持墮胎而不贊同「墮胎對孕婦有危險性」的立論,是有矛盾的。更且思考期條文,針對的是原第九條第六款「因懷孕或生產影響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而自願實施人工流產者」。在醫師的專業判斷下,倘若該受諮詢的孕婦個案,因生命危險而須立即受術,可另依第九條第三款「醫學認定,懷孕或分娩危害母親生命、身體或精神健康者」而逕予決定受術,並不受思考期法規的影響。

  六、在亞洲,關切女性命運的人都不宜忽略一項事實:人工流產問題,有本土情境的特殊現象,是歐美主張「女性自主權」者所不會遇到的棘手問題。亦即:當今許多人工流產的動機,恰恰是來自藐視女性的父權意識。

  受到重男輕女觀念影響,台灣的出生性別比例已經嚴重失調,約為一一○比一○○,近年因基因檢測術發達,墮女胎之數目更有攀升之勢。中國大陸南方甚至已達一三○比一○○,形勢非常嚴峻。顯見人工流產的受害者,經常還是女性。泛濫而無節制的墮胎,業已關涉到女性的性別尊嚴與未出世女性的生命權。因此,在嚴重歧視女性的亞洲,有關生與不生的「女性自主權」,必須依本土特殊的情境脈絡來加以檢視,以免它不幸成為掩護父權意識的「白手套」,這是反修法論者所不容迴避的課題。

  因此,新訂法規要求醫療機構作最後的把關,提供充份的資訊,讓墮胎女性得有完整思考其處境與解決方案的空間,對於受孕待產與即將誕生的弱勢女性,仍有其積極意義。即使站在「女性身體自主權」的立場,提供專業諮詢的「墮胎前思考期」依然有其重要性與實質效益。 

九五、十二、十 于尊悔樓

——刊於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時報》「意見廣場」

兩性倫理

慈悲、正義、獅子吼

——法鼓山「女性慈悲論壇」隨行記

釋傳法        

95.6.20

  一連三天,昭慧法師應法鼓山邀請出席「全球女性慈悲論壇」擔任與談人,與來自歐美、亞、非等地區的四十多位傑出女性宗教暨精神領袖會談。本活動由法鼓山與「全球女性和平促進會」(The Global Peace Initiative of Women)共同舉辦,藉由不同宗教及國別的女性觀點,探討慈悲心如何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力量,以轉變世界上的種種苦難與分歧。

  上午第一場議程探討「當今佛教女性出家眾面臨的挑戰」,由泰國法安(Dhammananda)比丘尼報告該國尼眾地位卑微,以及她致力於恢復比丘尼傳承的情況。

  昭慧法師發言表示:權利不會從天上自己掉下來,女性不應再拘限於保守的溫順卑微形象,應勇敢「嗆聲」向男性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地位。這樣的說法,似乎讓兩位來自南傳佛教的泰國比丘尼與來自韓國的西方比丘尼產生強烈的不安,她們趕緊表示:「不要讓比丘錯覺在與他們『競爭』。」韓國西方比丘尼並且強調:「我在韓國從未受到比丘的不公待遇,我相信驕傲比丘只是少數。」

  昭慧法師於是二度發言,義正辭嚴地回應道:

  一、為何弱勢向強者要求平等待遇,會被自我矮化為「競爭」?更何況,驕傲比丘絕非少數,往往只是理所當然地面對女眾卑微的處境,不自知其驕傲罷了。

  二、強調男尊女卑的比丘尼亦絕非真正謙卑,往往以其一貫之階級意識,氣頤指使地對待所謂「小眾」與「白衣」。這些比丘與比丘尼形成的是強化性別歧視與階級意識的「共犯結構」!

  三、佛制戒法是為了「令正法久住」,如今性別歧視的佛教,已遠遠落後於性別平等的世間,致令多少人不喜、不願接近佛教,甚至鄙視佛教!南傳與藏傳佛教阻絕尼眾受具之路,也是擋住世間一半人口成為比丘尼以「令正法久住」的機會,這是大開「令正法久住」的倒車,我們應以此點醒驕傲比丘,讓他們看到他們削減「正法久住」機會的罪惡,讓他們產生罪惡感而認罪悔改,負責任地扶持女眾受具足戒!

  四、性別平等,這只是倫理學上的「公正原則」,是普世價值,與「競爭」扯不上什麼關係。

  五、佛教不要關起門來自說自話,請打開山門,看看社會對我們的觀感!不要老是以「慈悲」或「和諧」來掩蓋不正義與非和平的事實。我們應該向基督教學習他們重視「公義」的精神。倘若沒有正義,那麼所謂「慈悲」或「和諧」云云,將只會流於偽善。

  輔大外語學院張瓈文老師真是令人感動!她以很快的速度,很投入的護法精神,為法師即席翻譯了這場精彩的告白。

  本場會議結束之後,許多法師與學者、居士紛紛告訴昭慧法師,非常認同她的觀點。作家施叔青居士更是贊歎不已,她向昭慧法師補充了一個重要的觀察面向:

  「那位韓國佛教的西方比丘尼,即使真的沒受到不公對待,也忽略了一個事實——因為她是西方人,東方社會對西方人,還是相當禮遇的。因此她的處境,未必等同於韓國比丘尼的真實處境。」

  最令筆者驚訝的是,原本強調「不要與比丘競爭」、「驕傲比丘不多」的南傳與西方比丘尼,竟然在會後主動告訴昭慧法師:

  「妳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只是,這些話不方便由我們來說。」

  筆者聞此言後,忍不住向昭慧法師表達自己的看法:「她們多麼偽善!這樣言不由衷地公開表態,說穿了還不是怕得罪比丘?」

  法師反倒釋懷地告訴筆者:「不要責怪她們。我們反倒要這樣想:她們的真正想法,自己不敢明言,還得在公開場合立即機警地作些言不由衷的表態,可見得,這些尼眾姊妹在佛教社會的處境,是何等的辛酸、艱難!」

  來自香港的美國華裔Rebecca教授,是聖嚴長老的翻譯人,思路敏銳,即席翻譯的英語,流暢、優美,兼具「信、雅、達」的卓越效果。她前來向昭慧法師自我介紹,表示對法師剛才在會中的發言,甚感震撼與感動。她指證道:

  「美國社會反佛論者什麼都不用說,只要將一張南傳比丘高高在上,尼眾四周趴跪的照片置於報刊,然後寫一句旁白:『這就是佛教!』就足以令老美對佛教退避三舍,因此我非常贊同法師所言:性別歧視導致正法無法久住。」

  是日,教育部發佈消息:法鼓山正式獲准籌備「法鼓佛教研修學院」。這是全國第一所宗教研修學院。消息傳來,全山僧信與賓客,均歡欣道賀。

95.6.21

  「全球女性慈悲論壇」舉行第二天,下午。法鼓文化《人生雜誌》採編陳漢傑居士到法鼓山,向昭慧法師訪談有關從唯識學的角度看待「自殺」之議題。

  晚間,大會在祈願觀音殿舉行點燈祈福儀式,主辦單位請以色列Rabbi Shira與昭慧法師分別代表誦念祈願文。昭慧法師下午擬祈願文,張瓈文教授立即將它以詩歌體予以英譯。祈願文中、英對照如下:

在這平安的夜晚,

慈悲與自在的菩薩!

我們在您的座下,點燃一盞心燈,

回應您如同母親般的的慈悲召喚!

Lighting up a lamp of the mind, on this peaceful night, we turn to thee, our compassionate and easeful bodhisattva,

And respond to your call, the compassionate call of our merciful mother,

我們祈願:

在這個世界的黑暗角落,

勇敢而勤奮地,

點燃智慧與慈悲的燈火,

煥然編織成一片燈海!

We pray:

That within the dark corners of the world, bravely and diligently,

We will be able to light up candles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which

Spread and bloom, and weave into a sea of brightness.

我們祈願:

慈悲的燈海,

照亮眾生的前程,

驅除黑夜中的罪惡、痛苦、恐懼與憂傷,

並且指引所有眾生,

朝向正覺的古仙人道。

讓所有眾生沐浴在光明的悲願大海之中,

獲致和平、喜樂、安穩與清涼!

We pray:

That this sea of brightness lightens up the futur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Drives away the dark night of evil, suffering, fear, and sorrow,

And guides all sentient beings along their ways toward the ancient path(s) of the enlightened sages.

Let all sentient beings be bathed amidst the bright sea of compassionate vows,

And attain peace, bliss, assurance, and coolness.

我們祈願:

心燈映射著智慧的光燄,

燈燈相續,永無停歇。

讓淨心所締造的淨土,

綻放著正義與慈悲的花朵,

讓所有眾生觀照世間,證得解脫,

成就無上菩提!

We pray:

That the flame of wisdom thus shed by the light of the mind,

To continue and light up one another without an end, till eternity.    

Let the pure land created by the pure mind

Be filled with the magnificent blossoming of justice and compassion.

Let all sentient beings contemplate the world and attain uttermost liberation,’

Let all attain perfect enlightenment!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Nam mo Da Tsu Da Bei Avalokitesvaraya.

(With our most sincere dedication to the Most Compassionate Guan Yin Bodhisattva)

  當晚,法師以英語緩緩唸出祈願文,隨後由各宗教代表一一上台祈福,氣氛莊嚴肅穆、場面溫馨感人。

是晚祈願已訖,昭慧法師在中華佛學研究所秘書陳秀蘭居士陪同下,至法鼓山教師宿舍拜會李志夫所長,向李所長恭賀中華佛研所獲准成立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95.6.22

  本日,「全球女性慈悲論壇」舉行第三天,繼續討論女性如何以慈悲的力量改變世界。

  由於昨日許多女性發言,形容女性是「土地」,因此昭慧法師於下午發言表示(由張瓈文教授英譯):

  女性不應再侷限於土地的形象!土地雖可容納污穢罪惡,卻可能因為不斷受到染污,而結不出良好的稻子;《紅樓夢》形容「男子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女性也可以像水一般清澈,將種種的污垢洗滌盡淨。

  宗教人士往往寧願面對苦難,而不願面對罪惡,因為面對苦難而賑濟之,雖勞累而張力不若面對罪惡之強大。但如果我們不肯面對罪惡,心靈將不會產生真正的和諧,慈悲如果沒有正義,也將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

  法師並提到四點需要注意:

  一、在依護生原則以推動改革之時,不要因被指責「不慈悲」,而就掉入自認「不慈悲」的陷阱。要知道:抵制罪惡、維護弱勢的義行,不但是對弱者的慈悲,而且也是對罪惡之人的慈悲。

  二、在依護生原則以推動改革的時候,不要落入「文化論」的陷阱。因為改革往往會抵觸文化習俗,而被責以「文化霸權」,但吾人應慎重思維普世價值,檢驗文化習俗,以免不當之文化習俗形成「文化霸權」,造成弱勢的傷害。

  三、雖然與會人士一致公認「教育」的重要,但依然要注意:世界各大宗教大致出現在中世紀以前,發言權掌控在男性身上,經典中往往挾帶濃厚的父權思想。因此只談「教育」,而不能檢視並批判既有宗教教育的內容,則教育往往不過是複製並深化了父權思想。因此舉凡攸關性別問題的內容,應作宗教經典中女性觀點的再詮釋,以建立「女性神學」或「女性佛學」。

  四、不要為了心裡或人際關係的「和諧」而害怕面對罪惡,當你對罪惡的現狀可以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則與木石無異。倘若為了表象「和諧」而噤若寒蟬,那麼,你的心裡也不會產生真正的和諧,你面對的將是充滿無力感的人生。

  下午,與青年代表進行世代之間的對話,許多青年代表提及自己面對現況的無力感,並說:「只好等將來我們有了地位、權力的時候再如何如何」云云,昭慧法師忍不住回應道:

  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名位與權力,但已經開始行動;如果要等未來有地位、有權力的時候再說,那麼你將永遠都在等待當中,永遠不可能成功;倘若各位有任何理想,要從現在立刻開始行動,請大聲說出你的觀點與理想,並且身體力行,這個世界將會因你的堅持,而逐漸改變。

  傍晚5:00舉行閉幕典禮,聖嚴長老蒞臨致詞。長老的開示重點如下:

  一、慈悲與女性有很特別的連結關係。觀音菩薩在中國,即以女身示現。

  二、在台灣,男女平等,但不表示佛教中之男女已經平等。各宗教的男女似乎都不平等。

  三、台灣比丘尼與比丘的地位是平等的,有兩個原因,一是比丘尼人數多,對 社會的貢獻大,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一則是比丘尼主動向比丘爭取權利、廢除八敬法,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昭慧法師。

  講到這裡,大眾不禁熱烈鼓掌。長老打趣道:「所以我也有點怕她的,但她對我還是尊敬的。」大家聞言,哄堂大笑。這是長老首度公開對昭慧法師廢除八敬法,表達他的看法,而且是在國際性的公開場合,殊為難得。筆者更感佩的,是長老吞吐日月的器度!

  四、慈悲心可大可小,層次也有高有低。範圍小的指普通的「愛」,愛自己的親人、家人,相關的小團體。有條件之愛,往往淪為投資,因此高層次,範圍大的愛,是愛所有的人,對象沒有固定的範圍,乃至沒有宗教的界限,而且不求回饋。無條件的照顧,方能名為「慈悲」,心中沒有奉獻的自己、奉獻的事、被奉獻的人,而只是永遠奉獻,而且做完了「船過水無痕」。

  五、法鼓山祈願觀音殿有一幅畫,各宗教的特徵都涵括在內。這表示一切宗教都在觀音菩薩的大慈悲心裡。這不是要使所有人成為佛教徒——因為那不是「大悲心」,而是「大自私心」。

  六、最高層次的是偉大的佛陀與菩薩,我們或難企及,但可練習第一、二層次,否則世間將永遠有戰爭與衝突。而且一個人不愛父母,而卻聲稱愛所有的人,那也是個笑話。

  七、本次會議在法鼓山舉行,我們無條件支援,沒有想到回饋,只問對世界是否有所助益。做任何事都要朝這方面思考,否則法鼓山就不會存在。而我們越無私奉獻,護持力量就越多,因此我對世界還是抱著很大的希望。有慈悲心就有希望。國家、團體乃至全世界有慈悲心,那裡就是天堂。

  長老致詞完畢,與會貴賓在祈願觀音殿合影留念。主辦單位還貼心地請了一位畫家(筆者不詳其名),為與會貴賓作了即席人像素描,送給貴賓本人留念。

  晚間七時,於法鼓山國際宴會廳舉行閉幕晚宴,圓滿結束了三天的「全球女性慈悲論壇」。

  此行,本學團的維融、心謙、明一師父與筆者,以及應倫中心助理堅意師父隨行參加,一連三天掛單於法鼓山女眾法師寮房,受到常住果增、常敏、常光法師親切溫暖的細膩照料,大家內心無限感恩,對法鼓山的僧眾素質讚嘆不已。 

——刊於95.12.15第84期《弘誓雙月刊》轉載 

法界迴響

Compassion and Justice—Meeting Venerable Chao Hwei

慈悲與正義——與昭慧法師晤談  

By Rebecca Li/美國紐澤西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陳悅萱  中譯

July 2, 2006

Recently, it was my privilege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men Faith Leaders Retreat held at Dharma Drum Mountain, Taiwan, on June 20-22. The theme of the retreat was “Compassionate Mind, Compassionate World.” I was there primarily to translate for Shifu in his closing address, but prior to that I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and meet some amazing women, one of whom was Venerable Chao Hwei.

  今年6月20日到22日,我非常榮幸參與了法鼓山舉辦的「全球女性慈悲論壇」,論壇的主題是「慈悲的心靈,慈悲的世界」,主要是為惜福會的閉幕致詞翻譯,正好有機會參加論壇的討論會,並且遇到了幾位令人讚歎的女性,其中一位就是昭慧法師。•

Venerable Chao Hwei is professor of Religion and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of Applied Ethics at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a Buddhist university in Taiwan. She studied under Venerable Master Yin Shun, author of The Way to Buddhahood, and is a prolific scholar and author. She writes for newspapers to share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issues as wide-ranging as animal rights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gambling in Taiwan.

  昭慧法師是台灣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的教授,並且也是該校應用倫理中心的主任,這是一所由佛教籌辦的大學。法師曾受教於《成佛之道》的作者印順導師,是位著述非常豐富的學者及作家。她時常在報章雜誌上,以佛法的觀點解讀各種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例如動物權的議題,賭博合法化的議題等等。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retreat, Venerable Chao Hwei brought up the issue of compassion and justice, arguing that there is no true compassion if we do not face the issue of justice.  I was intrigued by her lucid and forceful argumen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d seen a Chinese bhikshuni articulate her moral and intellectual position in such a forthright manner. I was fascinated also because we were discussing compassion, a topic that usually evokes an image of gentle, smiling people helping each other and getting along. This is hardly what comes to mind in debates over issues of injustice, such as the unequal treatment of men and women.

  論壇的第一天,法師就引發了關於「慈悲與正義」這個議題的討論,她認為我們如果迴避正義的課題,就不會有真正的慈悲。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位比丘尼,用如此直接的方式,鏗鏘有力的表現她的智慧與道德。見識到她清晰有力的論辯,但是我也覺得疑惑,因為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慈悲」,關於慈悲,立刻浮現在腦海的,不應該是面帶微笑、有禮貌的一群人,彼此互相幫助扶持嗎?很難理解為什麼要提出諸如男女不平等之類的「不正義」議題來論辯呢?

In the open discussion and the subsequent conversations I had with her, Venerable Chao Hwei shared her experience advocating the abolition of the “eight deferential practices,” a set of additional precepts taken by fully ordained bhikshunis prescribing deferential manners to be used by bhikshunis (nuns) when interacting with bhikshus (monks). One such precept requires a bhikshuni, even though she is fully ordained with seniority, to bow deferentially to a novice monk. Within the monastic sangha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I was told, while these eight precepts are included in the full precepts taken by bhikshunis, Master Sheng Yen does not require that bhikshunis follow them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bhikshus.

  在開場的討論會及之後的幾次交談中,昭慧法師跟我分享了她推行「廢除八敬法運動」的經驗。「八敬法」是專門為比丘尼制定的戒法,規範了八種比丘尼應禮敬比丘的方式,例如其中一條說:「即使是年長比丘尼,都必須向新受戒比丘頂禮。」據我所知,法鼓山的僧團裡,雖然比丘尼的戒律中涵蓋了「八敬法」,但是聖嚴法師並未要求法鼓山的比丘尼,與比丘互動時必須遵守八敬法。

However, in many instances, according to Venerable Chao Hwei, the existence of these eight precepts continues to damage the monastic sangha both by instilling a sense of pride, entitlement and superiority in some bhikshus, and a sense of inferiority, shame and a lack of confidence in some bhikshunis. These eight precepts perpetuate the in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In this system, everyone loses. Those in subordinate positions suffer from unfair treatment, while those in dominant positions give rise to pride and arrogance. Venerable Chao Hwei argued that allowing this injustice to continue is uncompassionate as we are not doing anything to help these beings alleviate their suffering.

  但是在昭慧法師舉的幾個例子裡,看到一些比丘因為八敬法,逐漸變的自大與自尊,而比丘尼卻變得自卑與缺乏自信,可知八敬法的存在是如何的傷害僧團,並且使得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永遠存在。在八敬法的緊箍咒下,大家都是輸家,因為處於受支配地位者,因不平等的對待而受苦,處於控制地位者,卻愈來愈自大與傲慢。昭慧法師強調,讓不正義的繼續存在就是不慈悲,因為我們不曾為減輕他人的苦難盡任何一點的力量。

Venerable Chao Hwei cautioned against glossing over injustice in the name of maintaining harmony and practicing compassion. She pointed out that in Buddhism, we give such premium to the need to harmonize with everyone that we shy away from speaking out against injustice. Unfortunately, this silence in the face of unjust practices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endorsement of these practices, and we are therefore as guilty as those who defend such injustice. Complicity in injustice is certainly not in accordance with compassion, since we fail to take action to stop a system from inflicting suffering.  In the name of maintaining a community’s harmony, we often fail to speak up against injustice because we do not want to cause open divisions within the community. But Venerable Chao Hwei argues that true compassion prompts us to speak out against injustice. Not only does the effort to end injustice help save the victims from suffering, it also helps the perpetrators, by stopping them from causing suffering, and thus from creating unwholesome karma.

  對於那些假維持和諧及實踐慈悲之名,來掩飾不正義的行為,昭慧法師特別提出告誡,因為佛法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維持真正的和諧,決不能怯於伸張正義。對於不正義的行為保持緘默,就是為它們背書的意思,對於這種遭致人痛苦的制度沒有任何作為,這與護衛不正義的犯行是一樣的,也是不正義的共犯,不能叫做慈悲。但是在維持團體和諧的大帽子底下,為了不願意承擔製造分裂的罪名,使得我們往往不會為不正義的事情發聲。然而法師卻認為,真正的慈悲,應該是對於不正義的事,勇於立刻表態,因為這不僅能使因不正義而受苦的人遠離痛苦,也是在幫助為惡者,令他們不再造成別人的痛苦及不善的業。

Venerable Chao Hwei pointed out that the practice of compassion requires constant reflection and courage. One needs to reflect critically on why a certain practice is followed. Is it in accordance with wisdom and compassion, or is it merely in compliance with tradition passed down from a different era that may no longer be relevant? It takes courage, as critical examination challenges those in power and those benefi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Speaking out risks being accused of causing conflict with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of being egotistical, of being uncompassionate, in other words, of being un-Buddhist. Venerable Chao Hwei contends that it is precisely out of great compassion that she challenges unjust practices, of which gender discrimination is one.

  昭慧法師指出,慈悲的實踐是需要勇氣及持續的反省的,我們應該認真去反省,為什麼要持守這些戒律?持戒是為了帶給我們慈悲與智慧,還是僅僅為了遵循一個早已不合時宜的傳統?向傳統戒律下的既得利益者挑戰是極需勇氣的,畢竟他們擁有權威,挑戰者很可能被扣上製造教內衝突、自我主義、不慈悲等等,甚至於非教徒的罪名。但是對於向諸如性別歧視之類的不公義挑戰,法師並不同意這是不慈悲的行為。

I suggested to Venerable Chao Hwei that tolerating injustice not only prolongs the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it is also very damaging to Buddhism’s reputation in the West.  Justice i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West,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in the West to accept a religious tradition that condones unjust practices. Venerable Chao Hwei urged everyone to keep in mind that the Buddha taught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precepts was to preserve the proper Dharma, not to be an end in themselves. Since the equality of sentient beings is at 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s, keeping silent about unjust practices is complicity, and is equivalent to slander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It is thu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Buddhist practitioner, monastic or lay, to speak out and act against injustice.

  我提醒昭慧法師,容忍不正義的情事,除了增長受害者的痛苦之外,對於佛教在西方的聲譽,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公平正義是西方社會很重要的價值觀,對於西方社會的人而言,如果一個宗教的傳統裡,竟然允許不公義的行為,這個宗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因此昭慧法師籲請大家,應牢牢記住,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令正法久住」,眾生平等是佛教的核心教義,對於不正義保持緘默,就是不正義共犯,也就等同毀謗佛陀的教法,所以每一個佛弟子,不論出家或在家,都有責任以言語的譴責及行動來對抗不正義。

Some worry about a schism if some in the Buddhist community push hard for changes while others insist on preserving the tradition. I think this i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the Buddhist community to put the Dharma into practice collectively. It is easy to be calm and compassionate when everyone is in agreement. The challenge is to engage in a dialogue and to examine the issues critically, stimulating each other’s thinking, learning the other side’s perspective without being dismissive, and working together to find a satisfactory solution without allowing our self-centered attachments to get in the way. This is not easy.

  或許有人為擔心,如果佛教內部有人極力推動改革,又有人堅持維護傳統,就會造成分裂,我反倒認為這是促成教界合宜的實踐佛陀教法的一個契機。當大家意見一致的時候,慈悲祥和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能仔細檢視這些爭議,開啟相互之間的對話,刺激各自的思考,互相學習對方的觀點,過程之中排除自我中心,共同合作找出令彼此滿意的答案,這就是挑戰了。

But I believe that if we all put the Dharma into practice while engaging in this debate, applying the Buddha’s wisdom and compassion, this dialogue will help the entire Buddhist community move forward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process will bring hope to the world as it will illustrat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ngage in a debate over difficult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to find satisfactory solutions by applying compassion and wisdom. Thus everyone, Buddhist and non-Buddhist, may benefit from this compassionate action.

  但是我相信,如果應用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透過對話與論辯,能夠使佛法真正的實踐,這必將帶領佛教邁向21世紀。對於一個這麼困難與的議題,佛教都能夠透過對話,應用慈悲與智慧,找到滿意的解答,這將帶給世人希望,不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相信都能從這樣慈悲的行為中,得到受益。  

(published in the Autumn 2006 issue of Chan Magazine, page 23 to 25)

95.12.15,第84期《弘誓雙月刊》轉載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2/149.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