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2015年7月8日

 

■  學團日誌

■  另一種不幸的「輪迴」

■  期待媒體信實,不啻「俟河之清」

■  前往山高水深之處

■  暑期講座:「部派佛教」、第四期「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

■  出版新訊:101年《瑜伽師地論》講座MP3

團日誌

104.6.14 本院舉辦研究部暨專修部第13屆畢業典禮,於韶因觀景台合影留念。

104.6.14 全體師生與來賓計約250人與會,無諍講堂座無虛席。

104.6.14 指導法師昭慧法師致詞。

104.6.14 院長性廣法師頒贈畢業證書。

104.6.14 頒贈各個獎項,受獎學生滿心歡喜。

104.6.14 教師代表見岸法師致詞祝福畢業生。

104.6.14 畢業生向老師獻上感恩禮。

104.6.14 畢業生代表天玄師父致詞。

104.6.14 昭慧法師的外甥女溫致宜同學鋼琴演奏。

104.6.14 東方天籟合唱團獻唱,博得熱烈掌聲。

104.6.14 最後全體齊唱「四弘誓願」,圓滿結束103學年度的畢業典禮。

104.6.15 玄奘大學四位教授於「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發表論文。(左起:悟殷法師、鄭維儀教授、昭慧法師、楊喨智教授)


104.6.20 美國杜克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倪杰來院拜訪昭慧法師。

 

104.6.14

上午,本院舉辦研究部暨專修部第13屆畢業典禮,全體師生與來賓計約250人與會。

 是日早晨,校園各處已可見到畢業生及家屬歡喜留影的身形。嵐園、齋堂賓客川流不息,在校生以精緻的茶點、咖啡招待,十分熱鬧。

 上午九時,全體先於韶因觀景台大合照。趁典禮開始前的空檔時間,院長性廣法師為與會賓客分享鬆肩抬胯的好處及其佛法理則。九時半典禮正式開始,大眾齊唱三寶歌,先請性廣法師致詞時叮嚀道:

 學佛有兩件重要的事,第一要抓到純正佛法的核心,常常問自己我學到了什麼。第二永遠要實際運用生活中,才知道個人的佛法體會是對的還是錯的。祝福大家精益求精,不要遠離善知識。期望畢業的同學,能轉大法輪,成為眾生的明燈。

 接著指導法師昭慧法師致詞:

  令正法久住的責任,不止是落在僧眾肩上,更是獲得法味的僧俗二眾,責無旁貸應該扛起來的責任。學院的道風是四眾平等、彼此尊重對待,如果僧眾有以領導者自居的心態,自身又沒有佛法的自我觀照,加上居士對僧眾的恭敬聽從,無形中會抬高自我的身段,增長驕慢的習氣。唯有一開始就同事、利行,才能達到四眾和合一味、平等相處的境地。佛法需要傳承,青年是佛教未來的希望,心智上我們是佛法中永遠的青年,責任上我們要接引青年來學習佛法,因此除了專修部與研究部外,近年來我們還舉辦了青年營、兒童營隊,接引青年學子走入佛門,讓佛教的宏揚一棒棒的傳承下去。

 本屆專修部、研究部畢業生共計37位,由院長頒發研究部畢業證書予獲得「甲種善知識學位」的林賢三、林秋美同學,接著請指導法師頒發研究部畢業證書予獲得「乙種善知識學位」的釋天玄、釋善繼、釋德持、釋陽慧、李桃紐、蔡宜臻、莊翼榮、潘鳴珮、高慶珍。專修部則由畢業班班長法清法師代表領取畢業證書。接著頒發各項獎項,包括般若獎、法印獎、指導法師獎、院長獎、和合獎、精進獎、勤學獎,分別請性廣法師、昭慧法師、見岸法師、圓貌法師、自憲法師、劉嘉誠老師、李念祖老師致贈。

 隨後,教師代表見岸法師以「小沙彌搬石頭」,期勉畢業生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點,決定了自己未來的成就會有多大。接著全體畢業生向老師們致上獻禮,再由研究部畢業生代表天玄師父、專修部畢業生代表悟永師父致謝辭,表達對學院、師長、同學與志工的深切感恩之情。在校生則由專修部二年級明定師父代表致歡送辭,感謝學長們的照顧與帶領,歡迎學長們畢業後繼續回學院修學佛法。

 最後是輕鬆的音樂表演,先由昭慧法師的外甥女、輔大心理系溫致宜同學鋼琴演奏,後由高雄法印講堂之東方天籟合唱團聯合演出。最後在全體齊唱「四弘誓願」歌聲中,圓滿結束103學年度的畢業典禮。

 中午席開二十四桌,弘誓文教基金會董事李芳枝、楊呂幸居士以蓮香齋豐盛午宴供眾,並致贈松雲茶葉伴手禮,瀚邦文教基金會提供有機襪與來賓結緣。餐畢,全體學生協助場地復原,一一向師長與住眾告假離去,帶著滿滿的法喜與祝福,踏上生命另一階段的旅程。

104.6.15

13至15日,「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於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舉行,前兩日由於恰逢玄奘大學與本院的畢業典禮,因此昭慧法師及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悟殷法師、鄭維儀老師、資管系楊喨智老師參加第三天的論文發表會,針對性別倫理議題發表多篇論文,昭慧法師發表〈台灣宗教界對於「多元成家」或「同性婚姻」議題的立場與論述之解析〉,悟殷法師發表〈評議《大毘婆沙論》之性別〉,鄭維儀教授發表〈台灣愛滋帶原者的佛教經驗──與愛滋共舞-宗教與愛滋病在台灣與多元性別論述(之一)〉,楊喨智教授發表〈多元性別議題與宗教之網路輿情觀察〉。由於主持人郭承天教授臨時重感冒不克前來,改由昭慧法師兼主持人與講評人。

結束台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昭慧法師旋即趕回學校,出席新聘專案教師面談會議。宗教系擬增聘專研政教關係的林碧津、宗教與經濟的陳悅萱兩位教師,昭慧法師及宗教系教師代表進行面試審查。

104.6.16

上午,昭慧法師於玄大先為宗教學系「印度佛教史」課程期末評量評分,後兩節課上「佛教倫理學」課程。中午參加一級主管會報,隨後參加預算會議。

104.6.17

是日,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參加各院系預算會議。

中午,昭慧法師主持宗教學系弘誓僧伽獎助學金會議,並為同學說明,服務學習並不只是工作,而是讓 各位體會信徒的血汗錢得之不易,要勤加珍惜。「欲成法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期待各位心懷服務熱忱,完成所分配到的職務。

隨後,昭慧法師於玄大圖資大樓社科院參加院教評會,會中通過新聘教師聘任案。緊接著參加總務會議。

是日,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舉辦期末MV成果記者會,由二年級學生朱孝賢編導,改編歌手郭靜「別去問他好嗎」為同志宣傳影片。同一時段,曾為同志證婚的昭慧法師正在主持院教評會議,無法到場共襄盛舉,以簡訊致以祝福與歉意。由於前些時,大傳系學生已到院長室,請法師錄影表達對同志的看法,這段錄影當日於記者會中播放出來,並有媒體加以轉述(昭慧法師表示,學生們思維社會爭議議題,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從佛法來看同志議題很單純,同志之間有他們的感情、愛戀,並沒有妨礙了誰,不能說我們看不慣就打壓他們,社會應該要尊重支持同志過自主的生活。參見自由時報報導:〈同志戀MV發表  釋昭慧現身支持〉)

104.6.18

昭慧法師於玄大 社科院主持「提升私校能量整合型計畫構想會議」,會中就研發處所提供之意見進行討論。

104.6.19∼20

美國杜克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倪杰同學來台,就論文主題「台灣人間佛教參與之環保運動」進行訪問,先已在法鼓文理學院了解心靈環保,19日傍晚來本院掛單,翌日早上訪談昭慧法師,有關關懷生命協會投入動保與環保運動的內涵與影響。法師悉心回答其提問,並且建議倪杰:慈濟在投入環保(特別是資源回收再利用)方面,有相當傑出的成果與對生境的鉅大影響,因此不妨前往參訪慈濟。

104.6.20

由於有民眾買魚到曾文水庫放生,引起社會輿論撻伐。是日下午,蘋果日報記者電訪昭慧法師,對於「放生」的看法:

 放生本來是佛教中一項良善的風俗,如天台智者大師,看到漁村裡的人民捕魚維生,於是設立放生池,往往將魚買來放生。這原是依於自通之法,遇境逢緣而心生不忍,悲憫眾生而為之。但是發展到近代,放生行為變質,間接帶動「大量捕捉放生鳥、放生龜來販賣給放生單位」之類的「放生產業」。法師建議,可以改變放生的方式和方向:不妨領養流浪貓狗,讓收容所十二日內就要安樂死的流浪貓狗得以有生活的空間。(參見三立新聞網:〈法師洗白了!釋昭慧開示「放生」〉)

104.6.21

近日網路上流傳系列佛教歌舞健康操,原來是南投鎮國寺師父為推廣佛法,創作系列健康操,並拍攝影片上傳臉書。為此,記者電訪昭慧法師看法:創意本來就是好事。學佛的目標在離苦得樂,如果音調活潑而讓身體動一動,意念上仍跟著佛陀佛號,心又放在好的地方,就佛法的原理來說是好事。(蘋果新聞:〈台版《少林足球》法師唱跳傳佛法〉)

104.6.22

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主持擴大院務會議。下午,參加學術發展委員會。

104.6.23

上午九時,昭慧法師於玄大參加學生證照審查會議。午後,參加一級主管會報。

104.6.24

昭慧法師於玄奘大學,上午出席行政會議,中午主持社科院課程委員會,下午參加系列校級會議。包括圖校教評會、終身教育委員會、招生委員會等。

104.6.26∼28

連續三日,玄奘大學於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四處,舉行新生分區說明會。首日下午,昭慧法師前往台北善導寺,主持社科院與國餐管院場次的北區新生說明會。

為迎接第二屆樂活養生營活動,本院號召志工菩薩們前來協助場地、禪堂、客房、大寮等事前準備工作。

 

【編按】本刊主編因個人私事的原因,以致電子報延後出刊,因這段期間本院連續舉辦幾場營隊活動,為避免電子報太長而影響瀏覽,故本期電子報中的學團日誌,刊登至6/26為止,明、後天將陸續發行電子報,刊載近期動態及精彩照片。

 臉書留言錄

另一種不幸的「輪迴」

臉書留言錄(之二五一)

                釋昭慧

104.6.7

  剛才三立電視記者來訪(由於我寫以下感言,並未先知會他,因此禮貌上不提其大名)。


104.6.7 上午,三立新聞記者來院採訪昭慧法師,有關柳林瑋醫師遭辭事件的看法。

  我於受訪時告知:我只是要在「現象」中歸納出「法則」,讓世人複習佛陀的智慧綸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記者不斷追問我對柳先生的看法,我也不斷地強調:不想針對他個人而發言。特別是在此人處境如此難堪的此時此刻,我非常不希望針對他個人來發言。我一向不習慣「打落水狗」。

  在他一再追問募款問題下,我嚴肅指出:慈濟並非不可批判,它有錯誤之處,也應察納雅言而改進之。然而當日在網路上與email間,廣為流傳慈濟規定「穿制服要捐大錢」、「骨髓移植要出大錢」……等等誹謗之詞,千言萬語,結論就是「請不要再把錢捐慈濟,要改捐某某醫院」,這類「踹倒他人以拉抬自己」的謠言,確實重創了慈濟,也達到了讓某某醫院捐款暴增的結果。

  然而那又怎麼樣呢?慈濟人又不會因為捐款減少而餓死,至多是將手一抽,不再為苦難眾生而募款。這樣下去,悲慘的不就是哀哀無告的尼泊爾災民嗎?(在受訪時,我還忘了講:多少捐髓者受到謠言影響而不再捐髓,導致那些巴巴等著骨髓移植的病患,希望落空的慘狀!)

  而我講述的重點,也還不是要指責這個人或那個人,而是希望台灣社會透視結構性問題:類似這種不擇手段的募款行為,當事人不但未受勸阻或懲誡,反而可以獲得鉅利,這在行為主義科學的「制約反應學習原理」而言,不啻是一種助長並增強該類惡言惡行的觸媒,因此會讓當事人「一回生,二回熟」,養成惡習與惡癖,卒致惹到不該惹的人,犯下不該犯的惡,卒而付出無法承受的慘重代價。這就是所謂「天理昭彰,善惡有報」,「夜路走多會遇到鬼」的原理。這時我們若一味羞辱或指責他,依然沒有透視心性運作與社會結構中,「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的法則,因此還是一句老話:「既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我還特別交代記者:請用我個人的名義──「佛教界釋昭慧」,不要用到我的職銜,不必帶出我所任職的單位,以免我的任職單位橫受無邊騷擾與牽累。

  在結束訪談時,記者個人很贊同我的言論。真的,每次在受訪時,我都看到第一線記者的善良與善意;但我也知道,他們面對的是「點閱率與收視率」的挑戰,因此到時會擷出的是什麼片段,下的又會是什麼樣嗆辣的標題,我還真的不能想像。

  但那又是另一樁心性運作與社會結構的法則,事不同而理同!在重視「點閱率與收視率」的媒體競爭環境裡,媒體人就著視聽人的重口味而嗆辣下標或添味加料,視聽人就著媒體的報導,而對某些當事人或知名團體,充滿著誤解、敵意乃至莫明其妙的仇恨,而敵意與仇恨的火燄,又讓整個社會充滿著煩惱與痛苦……。這真的是另一種不幸的「輪迴」啊!

 臉書留言錄

期待媒體信實,不啻「俟河之清」

臉書留言錄(之二五二)

                釋昭慧

104.6.8

  剛才臉友連結了這則三立新聞給我,一剎時證明了,我昨天上午接受三立採訪之後,回來在臉書上所寫下的預感,果然神準:「到時會擷出的是什麼片段,下的又會是什麼樣嗆辣的標題,我還真的不能想像!」

   這樣說吧!錄影完全沒擷片段,標題也還不算過份嗆辣,但是該篇報導所編造出來的故事,果真讓我「不能想像!」

  昨天上午,在記者錄影訪談之時,幾番問答過程中,我守口如瓶,堅持不批判柳先生的私德。可能三立新聞擷取不到適當畫面,來證明我與柳先生在「冤冤相報」,在「互嗆」,在「槓上」,在「結下樑子」,於是乾脆將長達十餘分鐘的訪談畫面,一概棄捨不用,卻「製造」了一則新聞,說「2人在去年,在柳林瑋於臉書上批評慈濟幼稚園教育時就結下樑子。」

  問題是:去年慈濟幼稚園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一無所知;對柳先生其人,我也完全不認識。因此,三立所報導的那根「樑子」,到底是誰與誰「結」,「結」在哪兒?請各位看官幫我「上窮碧落下黃泉」地Google一下,好嗎?

  再來,就是聲稱今年我的「弟子」在臉書上「暗批」柳先生。他們可真忘了打聽……我是不收「弟子」的。不收弟子的原因很簡單,我不希望周遭學友產生「弟子」與「非弟子」的分別計較。

  嗚乎!看來要期待台灣的媒體,能夠從「新聞製造業」,回歸到「新聞傳播業」,可能還得「俟河之清」吧!

 

104.6.9

一、跟帖回應

Ranold Wang:

  師父∼這種無聊的小事冷處理就好^_^(無聊的小事,指昨晚敝人於臉書上發表的三立製造新聞事件)

釋昭慧:

  Ranold Wang,就修行人而言,自己受謗是「無聊小事」,但是點點滴滴的「無聊小事」,假設都不處理,累積出來的,可將會是無可挽回的「共業」。慈濟數十年來不都是這樣,「冷處理」那些無聊小事,以致「共業」所感,而爆發不可收拾的民怨嗎?

  慈濟可以為了眾生的緣故,而將這些「無聊小事」的言行操作模式,嚴肅地看作人類社會的大事。因此,我正是在向讀者指出媒體嚴重的「共業」問題,而隨時將自己與周遭的「案例」(如林義雄先生被媒體辱謗),拿來機會教育而已。 

 

二、感言

  這年頭,要向媒體提出逆耳諍言,不啻螞蟻在向大象宣戰,或是鸚鵡銜海水以救森林大火,簡直是不自量力到了極點!

  既然如此,我為何無所畏懼於「現世報」的到臨,而要於近時在臉書上,屢屢提到媒體問題呢?原因其實已在前天的臉書上作了表述:

  ──在重視「點閱率與收視率」的媒體競爭環境裡,媒體人就著視聽人的重口味而嗆辣下標或添味加料,視聽人就著媒體的報導,而對某些當事人或知名團體,充滿著誤解、敵意乃至莫明其妙的仇恨,而敵意與仇恨的火燄,又讓整個社會充滿著煩惱與痛苦……。這真的是另一種不幸的「輪迴」啊!

  我不忍心為了避禍(避免受到強大媒體的報復),而就眼睜睜看著這股排山倒海的「共業」,製造出無以計數的不幸「輪迴」,因此只好拿出「螞蟻對抗大象」的傻勁兒,將點點滴滴的「無聊小事」,拿來當作機會教育的教材了!

 書介

前往山高水深之處

《像山一樣思考》序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像山一樣地思考」,這是一本書嗎?我問了一下自己。這本「書」,對我而言一直都不是文字而已,她更像是危機時代許多深切關懷匯聚在一起,是在全球各地彼此相連接的生態行動。這本選輯作者非常多元,有的是詩人,有的是哲學家,有的是藝術家,有的是宗教家,甚至有原住民領袖。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達出對自然關愛的熱情與行動。在這些文字裡,充滿了安靜的沈思、虔誠的禱告、深情的祝福,但也有社會抗爭的熱切情懷,它們不拘形式地帶著讀者,前往更深的思考而去。

  2010年夏天,我受邀參加第二屆澳洲荒野律法與地土法理學國際會議(Second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Wild Law and Earth Jurisprudence)。在主題演說時,同行的友人,知名的澳洲人類學者黛博拉.羅斯(Deborah Bird Rose)在我身旁輕輕告訴我,應該找機會認識一下這位主題演說者,約翰.席德(John Seed)。此時,我的腦海中浮出一些模糊的印象,似乎就在撰寫博士論文時,我在文獻回顧生態哲學的閱讀中,看過這個人名。當時,他就在我的眼前,而且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宣讀」著他的「論文」。

  其實,他是拿著一把吉他,吟唱著他所寫的生態詩篇。印象中,是一首相當長的詩篇,大意是從亙古的宇宙生成起點,一直到多樣生命演化的繽紛過程。吟唱中,他反省了人的位置以及與自然彼此的相依關係。後來,我們在大會安排的行程中同車去「善登點原住民營帳使館」 (the Sandon Point Aboriginal Tent Embassy)。(註釋1)終於,我逮到機會跟他聊聊。相談甚歡,我開口邀請他來台灣,他也爽快地一口就答應了!2011年,他依約來到台灣,我們去了莫拉克災區的高樹與魯凱族的阿禮部落、美濃、佛教弘誓學院以及新竹尖石的泰雅族部落。在尖石,他還參與了部落反高台水庫的運動,分享了當年他與現在澳洲綠黨主席鮑伯.布朗 (Bob Brown)一起在塔斯馬尼雅反水庫的經驗。

  約翰.席德,跟佛教生態學者喬安娜.梅西(Joanna Macy), 藥草詩人佩德.福連明(Pat Fleming), 以及深層生態學的開創者,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Arne Naess)一起,是這本選輯的主要編者與作者。 事實上,編者們一致同意,他們都受到主編之一的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思想影響很大。而書名「像山一樣思考」的靈感,則是來自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美譽的阿道.理奧帕德 (Aldo Leopold)在「沙郡年誌」(Sand County Almanac)一書中的同名文章。

  阿恩.奈斯在1973年於他所創辦的跨領域哲學期刊「探索」(Inquiry)中寫了一篇文章,批判僅靠科學技術來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淺碟生態思維。他認為真正的生態危機起於,人類凡事以人為中心 (Anthropocentrism)的主宰性思維。於是,他提倡人們對於「我」(self)的概念,應從ego (自我意識)的範疇,延伸到eco-self(生態我)的認識,亦即更深刻地體認「個別的自我」都是涵融於「生態我」裡面關係互依的某部分,所以在這種認識下每個「個別的自我」,都應該被平等地對待。更重要的是,這些「個別的自我」其實不僅是人類而已,更包括了多樣的生命 (眾生)與大地。

  阿恩.奈斯的深層生態思想促動了長期投入佛教研究與環境運動的喬安娜.梅西,事實上以「生態我」作為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的深層生態思想,跟佛教思想對於「無我」以及緣起的根本教理,確實有許多可以關聯與對話的地方。無怪乎,喬安娜.梅西會受到影響,同時與其夫婿法蘭西斯.梅西 (Francis Underhill Macy)一起創辦了「深層生態學中心」(Institute for Deep Ecology)。

  其實,深層生態學吸引了許多宗教實踐者與研究者的注意,主要是它特別凸顯了生態思想中有關於靈性的探討。老實說,這是一般生態科學避而不談的議題。此外,雖然有不少深層生態學的支持者對於同樣是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有相當程度的不滿,但例如湯瑪斯.貝瑞 (Thomas Berry)與馬修.福克斯(Matthew Fox)等從天主教會出身的學者與神職人員,或甚至美國環境倫理學之父福爾摩斯.羅斯頓三世(Holmes Rolston III),也是基督教改革宗的牧師,都對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論點大加支持,也認為深層生態學的哲理與基督教思想傳統有不少可以對話與相通之處。

  然而,在不同的信仰與文化體系中,最與深層生態學可以對話的可說是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態智慧。主要是,因為它們同時都分享了整體論(holism)的宇宙觀。阿恩.奈斯在提出這些生態哲學主張時,特別強調這種哲學主張並非一種新的宗教信仰,例如新世紀運動 (New Age Movement)以及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的提倡者。反之,他非常期待可以跟不同的宗教進行思想上的對話與融滲。

  佩德.福連明的參與,是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她是詩人,但也擅長傳統醫藥,認為其中蘊含了調節身心健康與療癒的生態思考。整體而言,深層生態學的精神所體現的無非是深入到一種人的身、心、靈不同層面全方位的療癒過程。它不像物質科學,只看到物質面的研發與進步;也不像社會科學,只關注在社會結構的分析、改造以及人類關係的互動,它要提出的是找出人們的身心與外在環境如何和諧互動的方式與態度。在很大的意義上,深層生態學是從生態的角度探討整體健康的議題,這個視野絕對是呼應聯合國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也是生態醫學此一新興學術領域的重點。

  此外,佩德.福連明也配合喬安娜.梅西與約翰.席德發展一個叫做「眾生議會」(Council of All Beings)的生態心理學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他們廣泛地運用心理諮商的方法,開發人們在面對生態破壞與社會衝突中所產生的沮喪與失望時,是如何透過與大自然的連結與感知,提昇人們在身、心、靈與外在生活環境統合的能力。

  本書的所有章節,幾乎可以說是為召開一次「眾生議會」的準備工作,提供必要的閱讀文字。更有意義的是,這些文字的寫成,真正的目的並非是為了一個工作坊的手冊,它其實是累積了這些各個領域的生態關懷者長時間的實踐與行動所結晶出來的思想,說來彌足珍貴。其中,本「書」作者還包括流傳許久的「西雅圖酋長的話」以及獲得普立茲獎的詩人作家葛瑞.史奈德 (Gary Snyder)的文字。誠如前揭所言,這些都是生態行動的具體心得。

  最後,我要講的是,在2011年約翰.席德首次來台期間,我們車行在台灣的山林之間時,我曾經問過他的一個問題。即,對個人身、心、靈狀態與生態關係和諧的追求以及環境運動的抗爭與實踐,是否有衝突?在台灣,這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關懷路線。他沈思了一下,回答說:「沒有。反而,這兩種方式應是互補的。」他繼續說:「有人認為深層生態學提倡者,僅是關切心靈層面的個人修行者。其實不然,他們也參與對於不公平社會結構的抗爭。但越是參與抗爭,就越是需要面對個人與集體面對衝突所產生的情緒起伏、憤怒與反擊等的內在心理的變化。」這番話對照我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這本選輯中作者們的分享,我相信約翰.席德講的是正確的。而我更認為作者們所發展的生態心理學與深層生態學工作坊,正是目前台灣的生態運動所需要的重要一塊。我們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研究所,也已啟動從生態醫學的角度朝向這個當代與全球的重要課題,積極思索如何參與的有效途徑。

 

註釋1:在澳洲新南威爾斯, 烏隆工(Wollongong)北邊的政府海岸公有地,原為當地原住民祖先墳塚聖地,但因建築開發商覬覦企圖開發為高級別墅區,因而引發原住民與生態公民團體的抗議,並以建立帳營據點、火堆與升旗等抗爭為社會運動策略,宣示原住民族主權,現為澳洲原住民族自然文化權爭取的重要個案。

 佛學講座

一、「部派佛教」專題講座

課程簡介:1、以緣起教法為核心,以部派佛教發展的兩條路線——「依蘊立我」及「依心立我」為主軸,介紹部派思想。

     2、介紹部派佛教與大乘二大唯心論的關係。

教  師:悟殷法師

上課時間:104年7/28∼8/6(農曆6/13∼6/22),每日五堂課,每堂課50分鐘。

必備教材:1、《異部宗輪論》,同本異譯《十八部論》、《部執異論》,大正49。

     2、悟殷法師《部派佛教》上、中編,法界出版社。

報名截止:104年7月15日

報名表下載: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file/104reg-4.doc

二、第四期「瑜伽師地論」專題講座
課程簡介:1、《瑜伽師地論》簡介。

     2、《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教學。昭慧法師續講「聲聞地」;耀行法師續講「有尋有伺地」。

教  師:昭慧法師、耀行法師

上課時間:104/7/19∼26(農6/4∼11)每日五堂課,每堂課約50分鐘。

     「聲聞地、菩薩地」:上午8:20-11:10;

     「有尋有伺地」:下午2:00-3:50。

必備教材:《大正藏》第30冊

報名截止:103年7月5日

報名表下載: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file/104reg-5.doc

 

上課地點:佛教弘誓學院

報名方式:1、網路報名,請「佛教弘誓學院」網站下載報名表。

     2、以電話、郵或傳真方式,向本院秘書室索取報名表,並於限期內寄回。

     3、全程參加者先錄取,非全程參加列為備取名額。

備  註:1、因赴本講而需在本學院住宿者,或因報名聞法而擬於本院安居之僧眾,敬請於報名表中註明,以方便本院安排膳宿等相關宜。

     2、住宿期,須隨眾早、晚課誦、靜坐、出坡。

出版新訊

101年《瑜伽師地論》講座MP3

內容摘要
  《瑜伽師地論》的內容等於「全體佛法」,它不僅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論典,更是一部內容豐富,次第完整的「佛法的百科全書」。本論所設定的主要讀者,是想要成為「瑜伽師」的禪觀修學者(而非所有「佛弟子」),它是一部教導瑜伽行者如何「地地邁進、步步高昇」的禪觀教科書。依「十七地」之目次,涵蓋了修學的內容、歷程、方法與成果。

  本講座是昭慧法師三年暑期「阿含經」教學的延續,目的不僅是全面講述唯識學,而是帶著大家來瞭解與學習:論師們整理佛陀一代法教的方法與特色!法師在講述中著重學派思想的比對,但凡隸屬於唯識學派的特殊法義與思想,都一一列出,詳加解說。

  本課程完整講述「聲聞地」初瑜伽處之「種姓地」、「趣入地」以及「出離地」。「種姓地」提出了有關種子新熏、本有的討論;「趣入地」論及趣入涅槃的要件;「出離地」進一步從世間和出世間兩個方向例舉離欲需要俱足的資糧。法師授課緊扣原典,逐字解說。為了幫助學員理解深奧的義理,擺脫名相的束縛,並在課程中穿插相應的生活修道實例,令人以譬得解,一掃迷茫。這是一部值得學習與典藏的講座,本社特為結集出版,以嘉惠學人!

主  講:昭慧法師

時  間: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三日

     講於佛教弘誓學院

堂  數:一堂六十分鐘,共計二十一堂

教  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冊「瑜伽部」

規  格:MP3 ─ 2片,一盒裝

訂  價:NT$800

出  版:法界出版社 03-4987325

劃撥帳號:15391324  法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二○一五年五月

請輸入E-Mail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 pic4/313.html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