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 ※ 師生動態 ※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 發乎論諍而止乎「無諍」 ——禪林法師《心淨與國土境:印順導師與當代人間佛教的大辯論》序
|
|
師生動態
94.8.23 •下午,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居士偕同妙融、仁湛、仁居法師及楊英儷、黃建華居士蒞院拜會昭慧法師,諮詢有關恢復藏傳佛教比丘尼制度事宜。原來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德學卓絕,而又謙卑恭謹,極富平等意識,平時極禮遇比丘尼眾,在正式場合置彼等於沙彌行列之前。最難得的是,他願意在白教法統中,恢復藏傳佛教比丘尼制度。陳居士久聞昭慧法師於佛門兩性平等運動方面之貢獻,故特前來諮詢律制學理,並與法師討論協助推動事宜。
94.8.24 •下午,玄奘大學董事長了中長老親自主持本校通識教育課程座談會,請鍾瑞國校長、林博文副校長、胡建勳教務長、通識中心前主任夏誠華教授、現任陳偉之主任與昭慧法師共商課程設計事宜。原來了中長老有鑑於時下許多青年學子不愛惜生命,沉淪諸欲,甚或輕言自殺,甚覺生命教育之重要,因此建議加強通識教育中「倫理道德」與「生命教育」之必修課程,會中決議由昭慧法師擬訂課程大綱。
94.8.27 • 本日,佛教弘誓學院舉行一年一度的地藏法會。早在月中,已有義工與村裡的鄉親朋友,每天到院幫忙書記組的前置作業。26日,常住師父與熱心的義工們更是在校園中穿梭忙碌,佈置會場,並進行裡裡外外的各項準備工作。 是日,大眾端坐誠心誦唸《地藏經》,下午由性廣法師向信眾開示,並舉行皈依典禮。傍晚開始舉行大蒙山施食法會,由昭慧法師主法。 由於印順導師已於6月4日示寂,所以本次法會增加了早、午、晚三次「到印順導師紀念室誦經回向」的法節。 由於本院主辦的教育、文化志業,對象皆為全佛教界,護生相關運動亦在都會之中推行,再加上人力有限,因此本院雖座落在觀音鄉大同村裡,平日反而無暇兼顧社區教化。一年一度的佛誕法會(半日)與地藏法會(一日),旨在服務鄉梓,所以並未循《弘誓雙月刊》或《弘誓電子報》讀者系統廣發邀請函。然而參與法會的鄉親與信眾展轉傳告,因此參與人數逐年增加。本次法會人數近四百人,中壢、平鎮、觀音、新屋一帶之信眾增多,而且大同村村民的參與度很高。大家在院內廣場參與誦經,或是到樹蔭下敘舊談心,小朋友亦穿梭於綠色校園之中,氣氛溫馨而自在。至晚間八時半以後,法會圓滿,大眾同心協力幫忙收拾善後,有些義工甚至忙到10點多才離開,熱情可感!
94.8.28 •26至28日一連三天,關懷生命協會於屏東舉辦「2005暑期動保青年營」,今日秘書長傳法法師講授「動物倫理-知與行」。 |
|
人間佛教學與思 |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自去年起,即計劃於本年八月底,為慶祝導師百歲 壽誕而舉行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研討會。 導師已於本年六月四日示寂,主辦單位仍按原定計劃,於八月三十一、九月一日召開該次研討會,這是在中國大陸首次舉辦的印順導師思想研討會,也是導師示寂後教界與學界第一個舉辦的研討會,意義相當重大。張新鷹副所長全力促成此一殊勝會議,作為導師弟子門生與私淑艾者,吾人感激不盡! 茲將該一研討會之議程表轉載如下: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時間:2005年8月31日—9月1日 地點:河北承德 8月31日(星期三) 07:30 早餐 08:30 開幕式(地點:大會議室 主持人:張新鷹副所長) 主持人介紹與會嘉賓;兩岸與會學者自我介紹 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研究員致辭 臺灣學者代表釋昭慧教授致辭 雙方互贈紀念品 08:50 休息 09:00 第一場大會發言(主持人:王雷泉教授) 09:00—09:30 陳永革:《儒佛交涉的現代展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 09:30—10:00 釋悟殷:《印度大乘三系教判之歧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 10:00—10:30 魏道儒:《關於人間佛教的幾點看法》 10:30—11:00 邱敏捷:《牛頭禪析論——從胡適到印順》 11:00—11:30 魏德東:《說印度教,修中國行——印順人間佛教思想考察》 11:30—12:15 綜合討論 12:15 午餐 14:00 第二場大會發言(主持人:藍吉富教授) 14:00—14:30 劉成有:《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增上緣略析》 14:30—15:00 宣 方:《作為方法的印順:問題意識、詮釋效應及其它》 15:00—15:30 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之實踐——以「結期精進禪觀」教學為例》 15:30—15:50 綜合討論 15:50 休息 16:00 第三場大會發言(主持人:鄧子美教授) 16:00—16:30 何建明:《印順人間佛教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16:30—17:00 楊曾文:《趙樸初的人間佛教思想》 17:00—17:30 華方田:《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論及其實踐》 17:30—17:50 綜合討論 18:00 晚餐 20:30 座談交流(主持人:何建明教授、釋性廣法師) 9月1日(星期四) 07:30 早餐 08:30 第四場大會發言(主持人:黃運喜教授) 08:30—09:00 釋寬謙:《人間佛教的建築空間理念》 09:00—09:30 紀華傳:《中國大乘佛教傳統與人間佛教實踐管窺 —— 以慈善事業為中心》 09:30—10:00 盧蕙馨:《慈濟的生死觀與宗教實踐》 10:00—10:20 綜合討論 10:20 休息 10:30 第五場大會發言(主持人:李利安教授) 10:30—11:00 黃夏年:《銳意改革育才的諦聞法師》 11:00—11:30 釋傳法:《從丹大林場開放狩獵事件省思文化相對主義》 11:30—12:00 藍吉富:《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佛教文學》 12:00—12:20 綜合討論 12:30 午餐 14:00 第六場大會發言(主持人:釋悟殷法師) 14:00—14:30 陳進國:《誰的革新或誰的認同?——人生(間)佛教思潮與日據時期臺灣佛教革新運》 14:30—15:00 黃運喜:《佛教在臺灣創辦大學之理念與實務經驗——以玄奘大學創校為例》 15:00—15:30 王雷泉:《從因特網到因陀羅網——從知識經濟到善知識經濟——從中文佛教網站看人 佛教的實踐》 15:30—15:50 綜合討論 15:50 休息 16:00 第七場大會發言(主持人:陳永革教授) 16:00—16:30 釋昭慧:《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16:30—17:00 鄧子美:《人間佛教理念在兩岸實踐中的差異與互補》 17:00—17:30 李利安:《佛教的人間性、超人間性及其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17:30—17:50 綜合討論 17:50 休息 18:00 閉幕式(主持人:黃夏年主任) 臺灣學者代表盧蕙馨教授致辭 大陸學者代表楊曾文研究員致辭 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曹中建先生致辭 宣佈會議閉幕 18:30 晚餐 20:30 自由交流(地點:小會議室;主持人:釋寬謙法師、劉成有教授) 與會人員名單 曹中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張新鷹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楊曾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魏道儒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黃夏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輯室主任,副編審 華方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研究員 陳進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紀華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宣 方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教授 何建明 中國人民大學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魏德東 中國人民大學 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 王雷泉 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李利安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 陳永革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鄧子美 江南大學法政學院教授 石 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專案官員 霍群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科研處處長 張麗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 曹家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 王 鷹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科研處秘書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釋性廣 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佛教弘誓學院院長 釋悟殷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專任教師 釋傳法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 釋寬謙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講師,新竹法源講寺住持,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 盧蕙馨 慈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藍吉富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兼宗教系副教授 黃運喜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兼玄奘學研究中心主任 邱敏捷 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 |
|
師生文章 | |
發乎論諍而止乎「無諍」 ——禪林法師《心淨與國土境:印順導師與當代人間佛教的大辯論》序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四月間,禪林法師告知:她在圓光佛學研究所的畢業論文《心淨與國土境:印順導師與當代人間佛教的大辯論》即將出版,請筆者為她寫一篇序文。 首先讚歎本書作者,用了這麼多心血,耐煩而細膩地爬梳相關資料,針對以「當代台灣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為軸心的「人間佛教」相關論諍,作了一個總回顧。這是一個當代佛教思想界的重大議題,特別是「人間佛教」運動的影響力方興未艾,作者以「人間佛教」相關論諍作為論文題材,是深具前瞻性眼光的。 在這一連串的論諍之中,主動或被動加入論局的作者群,廣及兩岸(當然還是以台灣為主)的教界與學界,其學習背景大都以漢傳佛教為主,間亦有認同藏傳或南傳佛教者。議題內容加上作者陣容,使得該諸論諍,廣受教界與學界矚目。 本書完稿之後,去(二○○四)年底迄今年初,筆者與林建德先生又針對依南傳佛教見解以「批印」的「典範轉移」論,作出了犀利的批駁文章,而且此中涉及「慧解脫阿羅漢」與「法住智、涅槃智」的重要法義問題。(註1)惜乎這一部分的論辯內容,本書已不及備載。然而無論如何,大體而言,圍繞著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論諍,本書幾可說是「蒐羅殆盡」。 ** ** ** ** ** ** ** 除去誇大的、不實的、情緒性的、枝節瑣碎的論議內容不談,總的來說,當代台灣(乃至海峽兩岸)的「人間佛教」相關論諍,主要來自「批印」與「尊印」兩造之間基本態度的六大差異: 一、長於「辨異」與長於「融貫」的學問性格差異(註2)。 二、「不為民族情感所拘蔽」(註3)而直探佛陀本懷,與帶有民族情感而尊崇中國佛學傳統的差異。 三、「不為一宗一派之徒裔」(註4)與徒裔之間學派本位或宗派本位的差異。 四、出自佛法理解之不同,而有大乘三系(特別是性空唯名與真常唯心)思想孰優、孰先之看法的差異。 五、出自佛法實踐的信念,而有「此世」、「他方」、「出世」、「入世」見解的差異。 六、同樣是贊成「入世關懷」,但仍因行事風格不同,而有「心淨」與「國土淨」之間孰優或孰先,以及是否介入法律或政策層面的見解差異。 這些論諍,留下了豐富的書籍與論文資料,本書也已多所援用,書目與篇目列舉得非常豐富,不勞筆者一一介紹。而筆者一向認同印順導師本諸「緣起、性空、中道」義的大乘佛教理想,十餘年來針對「批印」文章,已撰寫過不少論文乃至專書;(註5)而諸如「印老不重視修行」或「人間佛教導致佛教庸俗化」之類的不實指控,性廣法師、林建德居士與筆者也早已一一反駁,毋庸在此叨述。 既然論諍之所從生,涉及前述六項根源性的差異,因此在本書序文之中,筆者嘗試發掘這一場又一場論諍裡,理性思擇深層所潛伏的情感因素,並試著從諍論的根源出發,從而探索一條發乎論諍而止乎「無諍」的坦途。 ** ** ** ** ** ** ** 「信為欲依,欲為勤依。」(註6)佛法信念的成形,對信行人而言,可能來自對佛陀、明師或善知識真誠信任的情感,乃至對爐香經梵、暮鼓晨鐘的清淨莊嚴,所產生的嚮往之情;但對法行人而言,信念主要還是來自對經教或律制的理性抉擇。然而即使是法行人,一旦依理性而抉擇的信念成形,就很難不對自己所抉擇的內容,產生深切的情感認同,此所以「信為欲依」。一旦情感認同出現,人就可以發為堅軔的意志力,為這樣或那樣的信念而奮鬥不懈,甚且無怨無悔,死生以之,此所以「欲為勤依」。 因此,依論諍在檯面上的內容而言,這是教界與學界不同立場、不同信念的人,依理性而互作腦力激盪的精彩過程;然而就論諍在檯面下的暗流而言,它蘊藏著一股又一股不容小覷的感情力道。情有所鍾的族群認同、宗派認同、師門認同、信念認同乃至實踐模式之認同,再加上論辯過程中勝負爭競的無形壓力,使得依於理性所架構出來的觀念平台,很難出現冷靜平和的「無諍之辯」。 體會及此,就能警覺:真理未必「愈辯愈明」,反而經常淪喪在辯論過程中,失落在入主出奴、黨同伐異、逞強鬥勝、(給對方)穿小鞋、戴小帽、貼標籤的高亢情緒裡。 ** ** ** ** ** ** ** 筆者十餘年來,主動引發或被動參與的論諍實在不少,本書所涉「人間佛教論諍」只是其中之一。被動參與的部分姑置不論,許多時候,筆者主動引發的一場論諍,往往意味著一場觀念角力或現狀改革的社會運動。有的是佛教內部的議題(如發起教內之性別平等運動),有的是佛教與社會互動的議題(如佛誕放假運動),有的則是社會議題(如動物保護與反賭博合法化運動),其涵蓋面不可謂不廣。積十數年之論諍經驗,不但沒有「江湖走老,膽子走小」,反而以親身經歷,見證著論諍之於推動「人間淨土」理想的積極、正面意義。 筆者常說:「對立往往是對話的開始。」因為對論兩造,往往會在互相衝擊的「觸痛」之中,易地而處,真正理解對方的「痛者有理」。倘若沒有「對立」的過程,則人們的慣性思考,容易將一切不合情理、不符公義的惡劣現狀(例如:性別歧視、物種歧視、階級歧視、宗教歧視),視作「理所當然」,而無法建立一個除弊興利的「人間淨土」。 所謂「不打不相識」,許多「各自表述」而毫無交集的論議,或是針鋒相對而犀利難當的評議,在當事人的情緒逐漸沉澱之後,或多或少還是可在論諍之中,相互瞭解而自我成長。特別是,假使論諍的同時,雙方常能易地而處,尊重對手,那麼,基於雙方的善意流露,往往還能出現「和解」的曙光。 以筆者與現代禪朋友們的「人間佛教論諍」為例,在長達十餘年斷斷續續的論辯之後,未必見得改變了彼此的想法與做法,卻因更加瞭解彼此的思考邏輯、行事風格與生命情調,而增進了彼此為佛法與眾生而攜手合作的道誼,這即是「無諍之辯」的一個良好見證。 ** ** ** ** ** ** ** 因此筆者提及「情感因素」,說到理性論辯的局限,這並非鼓勵儱侗含混,不求甚解,演一齣「差不多先生傳」;也並不贊同只問立場與交情,而不計是非與對錯。筆者只是認為,倘若動機純正,心態健康,則論辯之為物也,依然可以視作心性觀照的修行,或是社會改革的利器。 在動機方面,必須是為了追求真相或探索真理;切忌為名、為利,為了權利鬥爭,為了挾怨報復,或是藉「修理名人」的手法來迅速打響知名度。在心態方面,光是在用詞遣句的技術層面,虛以委蛇地修修補補是不夠的,必須是在理性層面求同存異,充分理解彼此的論述內容與思維脈絡;在情感層面閑邪存誠,拋開勝負較量的爭競心,避免用挑釁、驕狂、尖酸刻薄的詞令來宣洩情緒,並易地而處地尊重對方的情感認同,維護對方的人格尊嚴。 欲期真理「愈辯愈明」,必須以寬厚溫和、推己及人的心境,細膩體貼地尊重對方的情感認同。生命自己會找尋它的出路,即使你認為自己的看法才是「真理」,也切忌將這個「真理」粗暴地強加到對方身上。倘能如此依於「無我」與「護生」精神而發為論諍,則諍辯將不再只是唇舌之間的刀光劍影,而會成為另一種提昇人生境界,入於「無諍三昧」的法門。 可能就是源於這樣的體悟,筆者發現,印順導師越到老來,詞鋒越是溫厚委婉。而且他雖畢生堅持佛法信念,但也堅決地表示:「余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註7)這正是離於「鬥爭堅固」與「儱侗含混」的二邊,所行出來的論諍中道。 這是一個「和解」與「對話」的時代,信仰上帝的神父、修女與牧師們,都已嘗試伸出友誼之手,與不信上帝的比丘僧尼進行友誼對話,難道說同為佛弟子,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在此世與他方之間,在緣起性空與真常唯心之間,在佛陀本懷與民族情感之間,反倒失去了善意溝通與對話的能力嗎? ** ** ** ** ** ** ** 禪林法師的努力、謹慎與謙遜,是值得嘉勉的!她依於嚴謹的史學方法,細心耐煩地歸納、整理十餘年來「人間佛教論諍」的事件始末與論辯內容,卻不輕易評比高下,並時而謙稱這是受限於她的能力使然。 筆者並不諱言,一部學術論著,沒有在陳述各方意見之後,表達自己贊同或反對的意見,並進以分析自己贊同或反對的理由,這毋寧是一大缺陷;然而禪林法師如此敬慎行事,使本書在行文之間,時時顧及冷靜客觀,避免挑起另一場「人間佛教論諍」,這使得她最起碼不會陷入「公親變事主」的尷尬處境。 筆者期待,透過本書的總回顧,人間佛教的相關論諍,可以沉澱糟粕,提鍊精華,在兼顧理性思擇與情感認同的反思之中,透過真誠對話而出現「和解」的曙光! 是為序。 九十四年八月二日凌晨完稿于尊悔樓 註釋: 1.林建德與筆者針對南傳佛教觀淨比丘「批印」論述之回應文,詳見第74期《弘誓雙月刊》專題系列作品,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94年4月發行。 2.印順導師於〈 我懷念大師〉一文中比較太虛大師與自己學問性格之差異云: 「大師不拘於一宗派,不拘於一文系,在不失中國佛學傳統下,融貫一切。……我雖然也覺得:『離精嚴無貫攝,離貫攝無精嚴』,而其實長於辨異。」(《華雨香雲》,頁三○三) 3.印順導師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頁四。 4.印順導師曾於〈福嚴閒話〉中提及:「我們虛大師曾這樣對人說:『我不為一宗一派之徒裔』。」《教制教典與教學》,頁二二一。他自己也說:「我不屬於宗派徒裔。」〈《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頁四。 5.但針對程度太差的「批印」文章,除非其發表在普及性高的重要刊物,會有誤導讀者之嫌,筆者不得不摘要回應之外,其他則一概置之不理,以免「上駟對下駟」,浪費寶貴光陰。 6.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六本(大正四三,頁四三三下)。 7.印順導師著:〈序佛教時論集〉,《華雨香雲》,頁二五三。 |
|
若內文有亂碼出現,請至: http://www.hongshi.org.tw/hongshi pic/hongshi.htm 閱讀正確版 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Tel:03-4987325 Fax:03-4986123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