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期 出刊日:2003年5月12日 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刊日:2001年11月05日 |
|
||||
護生主張 | ||||
高中活體解剖替代教學之建議 關懷生命協會 92.5.9 目前課程標準 高二生命科學課程標準「探討活動7-1:生殖腺與生殖細胞」建議以牛蛙為實驗材料,觀察其生殖腺與生殖細胞;高三選修生物,以觀察腦與脊髓、內臟活動與心跳等神經系統為主,而進行「探討活動9-1:蛙的觀察與解剖」。 建議 以電腦虛擬、模型、套膜、圖鑑等教材為實驗材料替代活體動物解剖。 精緻的解剖模型,然在台灣學校並不普遍。 歐美已開發多種動物解剖虛擬光碟,讓數以百萬計的動物免於一死。 許多學生對解剖課程抱持戲謔的態度。 理由 1.
就技術層次而言:活體解剖操作程序複雜,須具備一定程度之專業技術與知識,非目前高中學生所具備,因此高中學生之「活體解剖」實為「活體肢解」。 2.
就目的層次而言:活體解剖課程之目的乃藉由被解剖之動物觀察生理結構,並非在於活體解剖,若其技術拙劣造成血肉糢糊,根本無法達到教學目的。若有其他效果較佳且更人道之學習方法,應考慮替代教學教材。 3.
就動物實驗倫理而言:基於人道與尊重生命,進行動物科學應用之機構應組成動物實驗管理小組,以督導該機構進行實驗動物之科學應用而落實生命教育主旨。 高中動物解剖學生態度問卷 經本會針對全省高三選修生物學生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活體動物解剖課程」可達到教學目的者占27.16%,而無法達到此目標者占38.15%,其中21.11%學生抱持戲謔動物態度進行活體解剖,甚至認為可藉活體解剖滿足切割衝動與快感,喜歡活體解剖之理由甚至有如下: 1.
感覺非常刺激,血液頓時沸騰起來,有快感! 2. 那種用刀劃來劃去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3. 看到內部的臟器覺得很過癮! 4. 可以拿牠的手腳來丟,充氣。 5. 解剖容易上癮! 6. 原始的衝動吧! 7. 動物死前的掙扎是生命最美的形象! 8. 掠奪動物生命是一種樂趣及享受! 9. 調劑身心。 10. 平時若解剖動物,會被人說殘忍。 14.53%學生產生噁心、恐怖、殘忍等相當程度之心理障礙,其不喜活體解剖理由如下: 1. 非常噁心,太殘忍了,眼睜睜地看牠死在手中,有罪惡感! 2. 為了人的求知慾,而犧牲活生生的生命,當牠前一秒還在活蹦亂跳,卻在下一秒渾身抽搐而亡,如此血淋淋的剝奪一條生命,實在令人難過! 3. 為了看幾眼,就把牠宰了,挺過份的! 4. 其中一組沒有穿刺成功,就活生生的被剖開,因為在解剖過程中青蛙仍活蹦亂跳。 5. 青蛙變成同學玩弄的工具,同組組員過於殘忍,不愛護動物。 6. 活體解剖對高中生學習是不必要的,因為高中生常以興奮好玩的心態來進行解剖。 7. 大多數同學並沒有用心觀察,只是以玩耍的心態,更有人只努力去想出標新立異的分屍方式以取悅全班同學,實驗全是歡笑聲,而歡笑來自戲動物與分屍的快感,犧牲了不少無辜的生命。 8. 沒收穫,而且實驗完後食不下嚥。 9. 下手時,青蛙會動,血流不止,有種殺人的感覺。 10. 不是所有高中生都會讀與生科相關的學系 國外之反活體解剖運動與法令 1.
1824年,當Magendie來到倫敦示範其著名的神經系統動物活體實驗時,即在英國引起嚴重抗議風潮。國會中,甚至有人試圖要將這「野蠻的法國人」驅除出境。其實,科學界為求新知或為教學示範,不斷重複造成動物痛苦的實驗,不單引起輿論抗議,在科學社群內部亦出現自律聲音。1871年「英國科學促進會」發表報告,試圖建立一套基本規範,以管理動物解剖,規定強制麻醉的使用,並限制會引起痛苦之實驗的重複示範。 2.
十九世紀英國反對動物解剖運動,也在1876年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案」之後,展開新頁。短短數年間,英國成立近十個反動物實驗的單一議題團體。運動之激烈,不下百年後另一波犯對浪潮,陳情、投書、室內演講、室外集會、遊行示威等,無一不缺。 3.
在美國,大專院校學生們紛紛主動爭取有權利不參與解剖,從紐約到維吉尼亞、奧勒岡、賓州等,在師生之間已引起廣泛的討論是否有必要繼續殘忍的活體解剖課程。 4.
Sarah Lawrence Collage是東部頗有名望的學院,在1994年全校通過「學生選擇權政策」,對於生物課上的活體解剖,學生站在人道及宗教的立場有權反對參與,這項政策成立後其它院校紛紛響應。 5.
在康乃爾大學常常有「學生人道對待動物會」的抗議,在1998至1999年之間,校長Hunter
Rawlings允許提供取代法給反對活體解剖的學生。為了促成「替代政策」的通過,學生權益會特別邀請資深的教授們出面遊說﹝包括神經生物學、解剖學及生理學等學者﹞
,他們認為取代法可以提供相等的教學功能。 6.
在1999年,瑪爾學院的學生動保組織,參照康乃爾大學的學生反對活體解剖的爭議過程,要求校方正式通過學生有權選擇取代法。他們的努力得到學生環保社的全力支持,且得到大多數學生的簽名請願,由環保社草擬取代法政策,在師生之間誠懇、理性的討論之後,該校終於允許,學生若是基於道德或宗教信仰的理由,反對參與動物活體解剖,可以依據明定的取代政策,選擇非動物模式的學習方式。 7.
美國愈來愈多主修心理、生物系的學生,堅決反對在課堂內以傷害活生生的生命,來作為教學內容,因為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場,此種教育方式是值得質疑和否定的。 8.
在歐美先進國家的大專院校內,大學生挺身為受苦的動物說話,舉凡活體解剖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必遭到學生們的抗議。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大專學生彼此合作提供,逐步為已過時的教學方式建立更人道的替代政策。 9.
美國已有六十多所醫學院廢止動物實驗。 10.
美國目前已有24所大學為學生提供取代法,包括電腦模擬、圖鑑、模型、影片
以及臨床觀摩實習等等。 11.
目前美國有四州有「解剖選擇」的法令:佛羅里達州(1985年實行)、加州(1988年)、賓州(1992年)和紐約州(1994年)。這些法令允許大專以下程度的學生,選擇不傷害動物的課程來替代動物解剖。 12.
1933年,義大利國會立法認可任何人有拒絕參與動物實驗和解剖的權利。 13.
1995年,斯洛伐克共和國禁止了所有中小學課程中的動物解剖。 14.
1996年6月,德里高等法院的一委員會下令禁止印度學校一年可達六千萬動物數量的動物解剖。 15.
在英國,拒絕解剖動物的學生可以選擇替代的課程;課堂中也不可進行可能會傷害動物的行為;除了顯微手術以外,即使是外科醫師也不可用動物來精練技術。 16.
德國、捷克、挪威、荷蘭等國家,規定在替代方式的情形下,禁止在教育中使用活體動物。 未來期望 顯然地,對教育中動物使用的關心已成潮流,希望國內開明而具有遠見的教育人士們,能夠坦然接受在政策、制度與教學方式上的改良,擬定課程標準時應有明確之目的與謹慎之思維,在活體解剖教學能夠以電腦虛擬、模型、套膜、圖鑑等教學教材替代活體動物,為學生提供更人道而合理的學習內容與環境。 後記:本文係致教育部黃榮村部長說帖,已由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小姐將內容作了一千四百字左右的報導,並於5月5日《聯合報》中刊出。 |
||||
弘法演講 | ||||
自在人生 ——佛法的生活智慧 (91學年度下學期宜蘭社區大學專題講座第九場) 日期:91年11月16日(星期六) 講者:釋昭慧 錄音帶整理:林翠芬(宜蘭社區大學學員) 91.11.16 「自在人生」——宜蘭社區大學專題講座(檔案照片) 一般人對信仰佛教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皈依我佛,只要每日「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勤於敬拜佛祖,惡事、橫事就不臨家門,不幸的事通通發生在別人家,全家大小的生命都有保障,事業會成功,幸福、平安又美滿。 其實不然,佛陀在世的時候,兩位最心愛的弟子,舍利佛、目犍連早他而逝,他的祖國在他有生之年滅亡;三番兩次勸阻一直攻打他祖國的那位國王,也是徒勞無功。祖國依然被滅,全城慘遭屠殺。他在八十歲即將涅槃之時,告訴弟子阿難:「我的身體就像一部完全損壞的車子,每一支節都在嘎吱作響。」並且在祖國滅亡時頭痛欲裂長達三天之久。 教主佛陀,一生還算是平順的了!他出生在皇家,貴為太子,出家後,在恆河兩岸敵對的諸國間自由傳教,並未受到政治迫害。即使這樣,他也不免遭受到上述肉體或精神上的折磨,所以拜他,並不保證可以免去所有災難。 古往今來許多人追隨佛的腳步,學習修道而得到自在解脫。因此,在佛法裡要尋得的是:如何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安然自在的本事,不可錯以為只要燒香拜佛,即可一生平順。學佛並不保證這些。 每個人從小到大,總是在有意無意間追求快樂。 西方哲學學派「功利主義」認為: 「人是在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 「利己主義」則說: 「人總是在追求自己的最大的快樂。」 快樂即自在,不快樂就不自在。 問題是:人們雖然追求「自在」,卻往往陷入「不自在」中,此即「自在」的迷思。 「自在的迷思」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以感官慾樂的滿足為「自在」。 人總是要先有感官的滿足,才能有進一步的快樂和自在。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台語說:「先顧肚腹,再顧佛祖」。本能的追求食、色,並無過錯,但是太過於注重食、色之慾時,便會有感官麻痺的困境了。這時便會想加重刺激,就像是吃辣的人,總是愈吃愈辣;除了加重刺激,就是變換花樣,就像是吃飯總要變換菜色,否則再好吃的菜,也會令人生厭。知道適可而止的人,通常口味都很淡。現代人崇尚:「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觀念,因此無論男女,太過解放情慾,會失去一般人的感官快樂,欲解放,卻反而被感官的強烈需求「套牢」。 2. 以權位、名利的獲得為「自在」。 愛「名」的人,總想成為眾目焦點;茍能如此,則洋洋自得,也不計較「臭名亦名」。但豈料有名氣的人無隱私權,無自我空間,如果做假,浪得虛名,一旦被揭穿,即會從雲端摔下,因為大眾無法接受「偶像幻滅」的感覺。 重「利」的人,衣、食、住、行,樣樣要比別人豪華,花的錢也比別人更多,但往往成為金錢奴隸,同樣不能得到更多的自在。 掌「權」的人,任何時候都是政敵的眼中釘,同志也在一旁虎視眈眈,一旦有天災人禍,則坐臥不寧,還有不時來找碴的媒體。一旦權柄淪喪,又有「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哀傷,真是苦不堪言。 3.用轉移場所或改變身份的方式求取自在,如移民、出家、結婚。 移民到他鄉的人,無論是「西進」還是「南進」,總是離鄉背井,到一個不同種族、文化或政治制度的地方。失根之人,連太平時期要生存都不太容易,一旦有了戰亂,或是經濟不景氣,立刻就會成為被排擠、被洩忿的對象。 還有,佛曰:「三界無安,國土危脆」,誰能保證移民到什麼地方會沒有天災人禍? 出家是離開原生家庭,和一群沒有血緣與情愛關係,個性、觀念又不一樣的陌生人共住、共事,整天處在一起,即使有人際的緊張關係,也沒有彼此互不見面的緩衝空間。 結婚,則是除了本來的煩惱以外,再加上另外一個家庭所能發生的所有煩惱。 4.以終結生命的方式求取自在,如自殺。但自殺只是以意識指揮生命之終結,所有生理機能與深層心靈都是在全力抗拒的,因此他們往往用劇烈而無可逆轉的方式終結生命。更何況自我愛依然存在,生命死後就必然依此「愛力」而繼續尋求下一期的生命,哪有可能「一死百了」而得自在? 佛法教導眾生,必須「看清實相」而得自在,必須清楚體驗現在,以獲得每一刻的「現法樂住」。信仰佛法,並不是魔術般地立即「天堂掛號,地獄除名」,而是依佛所教的修行法門,養成良好的品格無私的智慧,所以才因果相契而離苦得樂的。這一切修行,都在人間。 佛教的修行者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只求得個人的解脫,稱之為「解脫道」,也就是通稱的「小乘佛教」。 還有一種以普渡眾生為志業,在生生世世不捨眾生的六度行中,安然自在。這被稱為「菩薩道」,亦即通稱的「大乘佛教」。 佛家所鍛練的「自在人生」可分為兩種層次: 一、「表層自在」: 自在,表層的說法是,「德性愈高,福報愈大」,所以要厚積福德。 這種觀念雖不究竟,因為他的善行是為了求得美好代價的,但最起碼可以提醒我們:即使要求取福報,也要有正確的方法。例如:不要以牲禮來燒香拜神。殺生敬神,是用殘害其他生靈的手段,來累積自己福報,這是不可能感得福報的。 想得到福報,有兩大方法: 一. 積極的「布施」:將自己的資源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以助人為快樂之本,冥冥之間自有福報。 二. 消極方面的「持戒」:最重要的是不可「殺生」,不可說話傷人,要節制情慾(如當第三者、有婚外情、性侵犯等),不宜偷盜他人錢財。 而想要用算命來改運或以神通靈異等來趨吉避凶,則是更大的不自在。 最好的方式是:從當下開始努力行善,將大災化為小難,甚或以強大的善業,消弭災劫於無形。 不要瞻前顧後,而要把握今生,改過向上,努力行善,未來永遠都有希望。即便臨終一念,我們都不放捨。因為善念有助於提昇生命至光明之境,惡念則成為勾牽過往惡業而往下沉淪的強大助緣。 生命以對自我的「愛力」為其動力因,以「業力」(即是行為、語言、心念的遺痕)為質料因,而招感一期又一期的生死。善業成熟,就有快樂人生;惡業成熟,就會帶來痛苦的際遇。 人在過往無量生死時劫之中,有善有惡,但也不須陷於「宿命論」。要把握當下以行善法,保持心念純淨,臨終時讓自己保持平靜喜樂的心情(他人提醒與助念的臨終關懷也非常好),思考此生所做過的佈施、持戒等等好事,讓自己安詳地離開世間,則善業容易先臻成熟,牽引至光明的未來方向。 二、「深層自在」: (一)「解脫道」: 這是以個人身心的解脫為自在。最基礎的功夫,就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體認當前生命的價值,否則一味疏忽當前人生,而想像未來得入天堂,萬一「跳票」,豈不是兩頭落空? 佛陀於過去修道之時,曾習禪定,也曾苦行六年,依然不得自在,這才另闢蹊徑,觀「緣起」而得自在。 觀「緣起」,要從身、心之苦來作觀察:有生必有死;生命因緣和合而生,所以必會因緣變異而有變化,因緣潰散而致毀滅。世間一切,何嘗不是如此!希望變異與滅亡永不發生的錯誤期待,徒然產生了無邊幻滅的痛苦。 生命的輪迴來自無明與我愛,亦即知、情、意三方面的錯亂。然而「自我」其實是很空洞的感覺,身心質素都在念念生滅,捨身心之外也找不到「自我」。如果修習戒、定、慧學,循序漸進,體悟「無我」,從「自我」解脫出來,即可終結輪迴。 (二)「菩薩道」: 菩薩為度眾生而不入涅槃,將個人的情愛,昇華為對眾生的無限慈悲,縱使肉體受盡煎熬,心靈亦無限自在。這是即世俗而神聖的自我期許。如此無量時劫廣積福、慧資糧,直到圓滿究竟,即名為「佛」。 |
||||
專題講座 | ||||
佛
教 弘 誓 學 院 部派佛教專題講座 課程簡介: 介紹印度佛教的流傳,順著「依蘊立我」、「依心立我」兩條思想路線介紹部派思想,以思想史串連部派佛教與大乘二大唯心論的關係。 教
師:悟殷法師 上課時間:92/7/2~92/7/11 上課地點:佛教弘誓學院 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報名方法: 即日起受理報名,至92/6/20截止報名(欲參加學團結夏者,提前至4/30截止),可於網站下載報名表,以E-mail、傳真報名;或來函索取報名表,以郵件報名。 弘誓網站:http://www.hongshi.org.tw/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電
話:(03)4987325 傳
真:(03)4986123 名
額:100名(依報名先後順序,決定優先錄取順位) 備
註:因赴本講座而需到本學院申請夏安居者,敬請於報名表中註明,以方便本學院安排三月安居之食宿等相關事宜。 |
||||
佛教弘誓學院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3-4987325 地址:桃園縣觀音鄉大同村11鄰121-5號 傳真:03-4986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