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順導師九秩晉八嵩壽法相
於民國九十二年元月三十日花蓮靜思精舍
性廣恭攝 |
印順導師,俗名張鹿芹。清光緒三十二年,農曆三月十二日(清明前一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農村。已於2005年六月四日圓寂,享壽一百零一歲。
十三歲,開智高小畢業。此後於新倉母校任教,整整八年,執教小學有公立學校,也有私立的教會學校。在此期間,習中醫,練仙道,研道籍,讀聖經。二十歲起修學佛法,起始讀義理艱澀的三論、唯識,亦已意會到佛法與現實佛教界的差距,乃發願探求「純正佛法」。
1930年,二十五歲,奔赴古都北平,又輾轉來到南海普陀山,十月十一日,於福泉庵禮清念上人(1875~1957)剃度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隨即至天童寺受戒,得戒和尚為佛教舊派領袖圓瑛法師。
1949年,離廈門而抵達香港。1952年夏,當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與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會會長1951年,在香港講授「人間佛教」。太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死重鬼的中國佛教;印順導師認為:印度後期佛教的天(神)化,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故於「人生佛教」的基礎上,進而強調「人間佛教」。此一「人間佛教」之倡議,對當代台灣佛教之影響力莫與倫比,帶引佛弟子改變了消極隱遁的氣息,踏入社會,建立了清新開朗的風格與積極行善的特質。 |
1952年以後,因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回台後即定居下來,與台灣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以迄圓寂。
1972年七月二十九日,六月二十日,大正大學關口真大博士將其日譯之師著《中國禪宗史》,提請授予文學博士案通過。後由聖嚴法師代表接受文憑。師遂以未赴日留學,未參加面試之特例,成為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
師畢生為苦難世間,鍥而不捨以研尋、傳播「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著作等身(共計四十部,七百餘萬言),廣為發行於海內外,影響至深至鉅,且正在逐漸擴大中。
上印下順導師圓寂特別報導
◎印順導師示寂日誌(一)哲人其萎,大德圓寂(94.6.4~94.6.7)
離於二邊,説於中道——於印順導師圓寂記者會上,受命簡述導師德學事功
◎印順導師示寂日誌(二)褒揚、瞻仰 佛國瑰寶(94.6.8~94.6.10)
故印順導師褒揚令全文
星雲大師唁電
聖嚴長老:〈佛門星殞,人天哀悼〉
◎印順導師示寂日誌(三)追思讚頌、荼毗奉安(94.6.11~94.6.12)
學者追思:玄奘以來 一人而已
澄清無明法語:一切如實 未留無明法語
福慧謝啟
敬告讀者
◎印順導師示寂日誌(四)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94.6.7~94.6.27)
 |
一、出生與學歷
盧瓊昭係在家姓名,祖籍廣東省梅縣,1957年出生於緬甸仰光,1965年返台。
1975年,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中畢業,並以第一志願的全班最高分,考上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978年,二十一歲,大學三年級暑假出家,並於1979年自師範大學畢業。1980年受具足戒於高雄龍泉寺。
二、教育、學術經歷
曾任教國、高中國文老師、各佛學院佛學講席。1989年,與性廣法師共同創立佛教弘誓學院。
1998年初,於桃園縣成立「弘誓文教基金會」,並擔任第一屆董事長,以推動佛教弘誓學院僧教育為立會宗旨,為佛教寺院栽培僧材。該基金會並從1999年至2016年,舉辦了14屆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大型研討會,甚受教界與學界好評。
|
1994年2月起,講學於輔仁大學,並依《佛教倫理學》一書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講師」資格;此一不依學歷而依學術實力,獲取大學教師證書之先例,實屬罕見。1997年9月起任教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並為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指導法師。2002年8月,依《律學今詮》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副教授」資格;2005年6月,依《佛教規範倫理學》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教授」資格;現任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教授。2004年6月,於玄奘大學創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並兼該中心主任一職。2020年5月,與三學會合作,創建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並兼該中心主任一職。
2009年3月起,接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研究所)主任。2010年2月起,除系主任職外,復兼文理學院院長。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兼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前後兼任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佛學相關課程。
學術專長有倫理學、佛教倫理學、佛教戒律學、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學、唯識學與天台學,也作過如來藏學方面的講學。許多個人在各該領域中的學術見解,都會在課堂中與學生分享,惜因事忙,這些見解只有部分已整理成學術論文。
截至2008年5月為止,已出版之著作有《如是我思》、《佛教倫理學》、《悲情觀音》、《人間佛教播種者—印順導師》、《敢向高樓撞晚鐘》、《人間佛教試煉場》、《律學今詮》、《初期唯識思想》、《千載沉吟》、《世紀新聲》、《佛教規範倫理學》、《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佛教後設倫理學》等專書30冊、期刊論文75篇、專書論文21篇、研究計畫與官學合作計畫共24項。
2007年5月4日,獲頒第四十八屆「中國文藝獎章」,獎項是「文化論述獎」。
2007年9月2日,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 )會長Ajarn Sulak於雙年會結業式上,宣佈聘請法師代表比丘尼眾,擔任INEB第四位精神導師。另三位INEB精神導師分別是:西藏達賴喇嘛、越南一行禪師、泰國佛使尊者。
2009年3月6日,獲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s Committee 頒發The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佛教傑出女性獎)。
2012年12月28日,獲頒第三屆「社運風雲人物獎」。
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連續獲頒六次教育部「銀質獎章」。
三、社會運動經歷
(一)護教運動
法師曾主導幾次全國矚目的社會運動,其中以1988年底的「思凡」事件、1994年3月間的「觀音像事件」及1999年的「佛誕放假運動」,最為國內外佛教界人士之所稱道。
(二)保護動物運動
1993年至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推動動物福利之立法,防阻動物受虐,以此發揚佛法中之護生精神。任內結合社會力量,促使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頗受社會好評。
2003年7月至8月間,前後三度撰文,反對原住民部落大學「殺豬觀摩教學」,並勸阻陳水扁總統以「總統神豬」參加客家義民祭,後者因被挑起了族群意識的神經,而引起軒然大波,但也引發了社會大眾對祭祀動物所受非人道待遇的關注。
2004年底,召開記者會並為文強烈批判南投丹大林場開放狩獵政策,引起原住民團體之強烈反彈,但該政策遂因此而略作調整。
此外,法師亦常於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維護人權、反賭博合法化或政教關係之相關議題上,於報刊發表「佛法觀點」之文章,深受各界重視。間或依時間之許可,而投入實際的運動行列,開佛教界主導或參與社會運動的風氣之先。
1999年3月,南投縣長彭百顯敦請出任副縣長,基於「政教分離」之一貫信念而婉拒之。
(三)性別平等運動
2001年3月30日,公開籲請翌日即將來台弘法之達賴喇嘛加油,恢復藏傳比丘尼制度;31日,於印順導師九六嵩壽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公布「廢除八敬法宣言」,並請四眾弟子八人上台撕下八敬法條文,表示「八敬法非佛說」,今後有心奉行佛陀「平等」教誡者,不宜再依循此種強烈歧視女性的不平等條約。
2007年11月,在內政部、國科會、本校與各界贊助之下,舉辦「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會議,甚受國際學界、宗教界與女運界之肯定。
2012年8月11日,為女同性戀婚姻證婚,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主持同性戀婚禮的佛教法師。
2016年11月24日,出席立法院同性婚姻公聽會,以哲學、佛學觀點支持同性婚姻立法,發言內容轟傳一時,發言新聞與影片之點擊率飆破百萬,眾網友封為「戰神」。
(四)反賭博合法化運動
自1994年起,即在台灣主導反賭馬運動,並推動於動物保護法中明訂「反賭馬條款,這使台灣成為世界唯一透過民主立法程序制止賭馬的國家。
爾後與社會友人共同發起反賭博合法化運動,十餘年間制止了立法院提案通過賭博條款。2009年3月15日,擔任「反賭場倒退嚕大遊行」總召集人,抗議政府做莊,全民開賭,要求開放與否應經公開辯論之後,訴諸公投。
2009年9月26日,於澎湖所舉行的「博弈公投」大獲全勝,為台灣的反賭運動劃下漂亮的休止符,並為台灣的社會運動立下了「訴諸直接民主」的新典範,堪稱是台灣非政府組織運動形態的一次典範轉移。

性廣法師簡歷
★學歷、經歷
1962年生,台灣嘉義市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1982年7月披剃,12月受具於樹林海明寺。出家後服膺印順導師思想,受學於昭慧法師,多次追隨法師投入護教與社會運動。
1986年,創辦「佛教弘誓協會」,講授《成佛之道》,強調解行並重,領導學員從事護法及社會服務。1993年將協會改制為「佛教弘誓學院」,擔任院長,於2018年6月榮退。於佛學院教育工作計30餘年。爾後投入領眾禪修與興辦大學教育之工作。
1992年創辦《弘誓雙月刊》並擔任社長,該一思想性刊物,於海內外華人佛教界甚受重視。2018年六月交棒卸任。
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第三屆理事長,後續任第四屆理事長。
2000年8月起,任職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17年8月升等副教授。自2010年8月起,回任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8年9月,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授課期間,獲選「績優教師」。
2017年8月,依《佛教養生學》專門著作送審,升等為副教授。
2019年11月6日,獲玄奘大學創辦人了中長老託付,董事會通過,獲選為玄奘大學董事長暨玄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2月13日於善導寺正式交接。
學術專長及研究領域為禪學、天台學、原始佛教、佛教哲學、倫理學、生命教育、宗教養生學等。
★禪修經歷
出家後,廣學淨土念佛法門、念息法與各種南傳禪法。
1995年,遠赴緬甸毛淡棉,向帕奧禪師習學禪法。
自1998年起,於國內外各大道場主持禪七或禪修營。
自2010年起,有鑑於學員在當代文明生活中,承受各式身心病苦,更有禪修腿痛而無法久坐之修學障礙,乃依「四大」原理與「身念處」修習法而作當代詮釋,研發佛教養生功法,以「快樂健康學禪修」為目標,更使許多禪者之身心病苦獲得改善乃至解除。
★著作
著有宗教學、禪學相關論文二十餘篇。
與昭慧法師合著《〈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
已出版之專書有《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圓頓止觀探微》、《佛教養生學》等五部。其中《圓頓止觀探微》為博士論文《天台智顗大師圓頓止觀研究》之增訂本。
★歷年於各大學開課資歷暨學術專長一覽表
起迄年月(學期)
|
經歷
|
1997.11~2018.6
|
擔任佛教弘誓學院院長
|
2003.9~2004.1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教系兼任講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
|
2003.8~2004.7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講授「佛學概論」、「印度佛教史」課程。
|
2004.8~2009.7
|
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講授「佛教經典選讀」課程。
|
2009.8~2012.6
|
玄奘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講授「禪與生活實踐」課程。
|
2011.9~2012.1
|
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講授「佛教經典選讀」課程。
|
2012.3~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17年8月升等副教授。講授「禪學概論」、「禪與生活實踐」、「禪與情緒管理」、「東方宗教養生學」、「佛教養生學專題研討」、「原始佛教專題研討」、「禪觀修學與正念抒壓專題研討」等課程。
|
學術專長
|
禪學、天台學、原始佛教、佛教哲學、倫理學、生命教育、宗教養生學
|
榮譽
|
教育部獎狀(102.9.14)
|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協會榮譽會員(100.6.1)
|
玄奘大學99學年度傑出校友-學術成就獎(99.10.6)
|
東吳大學96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反應5.36分,深獲肯定-教務處謝函(97.9.8)
|

簡歷: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佛教弘誓學院、台北市佛教青年會、中華佛教青年會、圓通佛學院、龍山寺文化廣場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