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音宣流 |

 

2022-08-16
瑜伽師地論講座 第1~9輯

《瑜伽師地論》講座MP3.第1~9輯

 

內容摘要
  《瑜伽師地論》的內容等於「全體佛法」,它不僅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論典,更是一部內容豐富,次第完整的「佛法的百科全書」。本論所設定的主要讀者,是想要成為「瑜伽師」的禪觀修學者(而非所有「佛弟子」),它是一部教導瑜伽行者如何「地地邁進、步步高昇」的禪觀教科書。依「十七地」之目次,涵蓋了修學的內容、歷程、方法與成果。

  本講座是昭慧法師三年暑期「阿含經」教學的延續,目的不僅是全面講述唯識學,而是帶著大家來瞭解與學習:論師們整理佛陀一代法教的方法與特色!法師在講述中著重學派思想的比對,但凡隸屬於唯識學派的特殊法義與思想,都一一列出,詳加解說。

「聲聞地」

1~5輯課程,完整講述「聲聞地」從初瑜伽處至第四瑜伽處之「種姓地」、「趣入地」、「出離地」以及「獨覺地」。「種姓地」提出了有關種子新熏、本有的討論;「趣入地」論及趣入涅槃的要件;「出離地」進一步從世間和出世間兩個方向例舉離欲需要俱足的資糧。「獨覺地」論及此類眾生雖是獨覺種姓,但追溯因緣,實乃過去親近承事佛陀,於蘊、處、界、緣起、處非處、諦善巧勤修學故,只是爾時善根尚未成熟,故於當來世方證得獨覺菩提。

「菩薩地」  

第6輯課程開始,完整講述「菩薩地」初持瑜伽處至第四持次第瑜伽處。初持瑜伽處「種姓品」,法師精彩詮釋「習所成種性」,指出因於好觀念及方法的反復操作,形成良好的生命慣性是佛法的意義所在。而「本性住種性」所呈現的即是菩薩種性的六根明利;從「發心品」可以看出,瑜伽行派基於阿賴耶識的建立,重視最初心種性與初發心;「自他利品」詳細論述菩薩行的具體行持,菩薩廣行六度,以十種自利利他項自我檢覈,以增堪能性。

法師授課緊扣原典,逐字解說。為了幫助學員理解深奧的義理,擺脫名相的束縛,並在課程中穿插相應的生活修道實例,令人以譬得解,一掃迷茫。這是一部值得學習與典藏的講座,本社特為結集出版,以嘉惠學人!

主  講:昭慧法師

教  材: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冊「瑜伽部」

MP3下載: (點選每一堂可連結) 

101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本地分中 聲聞地,頁395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1.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瑜伽師地論》 簡介 概論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頁39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3.頁395~39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4. 頁39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5.頁396~39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6.頁39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7.頁397~399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種姓地、 趣入地

8.頁399~400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趣入地

9.頁400~401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趣入地

10.《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頁401~402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1.頁402~403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2.頁403~404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3.頁404~40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4.頁405~40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5.頁40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6.頁406~40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7.《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頁407~408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8.頁408~409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9.頁409~411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20.《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頁411~412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21.頁412~413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02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頁414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瑜伽師地論》 第一輯 複習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頁414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3.頁414~41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4.頁41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5.頁415~41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6.《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二十五,

頁416~41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7.《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頁41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8.頁417~419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9.頁419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0.頁419~420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1.頁419~421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二十六,

頁421~424本地分中 聲聞地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3.《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頁424本地分中 聲聞地 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4.頁424~42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5.頁42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6.頁425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7.頁425~426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8.頁426~42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9.頁427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20.頁427~428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21.頁428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22.頁428本地分中 聲聞地 第十三初 瑜伽處出離地

103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頁428中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頁428中~429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 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二十七,

頁429上~430上 本地分中 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二

3.《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頁430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 二瑜伽處之二 

4.頁430上~430下 本地分中聲聞地 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5.頁430下~431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 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6.頁431上~432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7.頁432上~433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8.頁433中~434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 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9.頁434上~434下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 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10.頁434下~435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二

11.《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頁435中~437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2.頁437上~438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3.頁438上~438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4.頁438中~438下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5.頁438下~440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6.頁440上~441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7.頁441上~441下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18.《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九,

頁441下~442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四

19.《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頁442中~443上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20.頁443上~443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21.頁443中~444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22.頁444中~445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

104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頁444中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頁444中~445下 

2.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頁445下~446上 

3.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頁446上~447上 

4.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頁447上~447下 

5.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四,頁447下~448上 

6.《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48上~449上 

7.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49上~450上 

8.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0上~450下 

9.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0下~451中 

10.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1中~451中 

11.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1中~451下 

12.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1下~452上 

13.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2上~453中

14.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頁453中~453下

15.《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一、二,頁453下~454中

16.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4中~454下

17.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4下~456上

18.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6上~457上

19.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7上~457上

20.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7上~458上

21.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8上~458中

22.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二,頁458中~459中

105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頁459中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第23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59中

2.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59中 (複習)

3.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59中~460中

4.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0中~461中

5.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1中~462上

6.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2上~462下

7.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2下~463中

8.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3中~464上

9.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4上~464下

10.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頁464下~464下

11.《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三,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4下~465中

12.《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5中~467上

13.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7上~467下

14.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7下~469 上

15.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9上~469下

16.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頁469下~470上

17.《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四,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二,頁470上~471中 

18.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頁471中~473下 

19.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頁473下~473下 

20.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頁473下~474中 

21.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頁474中~475中 

22.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二,頁475中~476中 

106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本地分中 菩薩地,頁478中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頁478中~478下

2. 頁478下

3. 頁478下~479上

4. 頁479上~480上

5.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頁480上~480下

6. 頁480下~482上

7. 頁482上

8.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頁482上~483中

9. 頁483中~484上

10.《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餘,頁484上~485中

11. 頁485中~486中

12.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6中~486下

13. 頁486下~487中

107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頁486中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第23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 講解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行持架構;

複習:上學年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卷第三十五,478中~480中);發心品第二(卷第三十五,480中~482中);自他利品第三之一(卷第三十五,頁482下~484上);自他利品第三之餘(卷第三十六,頁484中~486中)。

講述:《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 四,頁486中。

2.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6中~487上。

3.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7上~487中。

4.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7中。

5.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7下~488上。

6.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8上~489上。

7.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8下~489中。

8.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9中。

   講解:《雜阿含經》卷10〈262經〉;《雜阿含經》卷34 〈958經〉、〈959經〉。

        《雜阿含經》卷33 〈926經〉

9.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9中~490上。

10.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上~490中。

11.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中。

12.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中~490下。

13.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中~490下。

    引《攝大乘論》講解「四尋思、四如實智」。

14.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中~490下。

   講述《中阿含經》〈小空經〉。

15.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0中~491上。

    續講《中阿含經》〈小空經〉。

16.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91上。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頁491中~493上。

17.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頁493上~495上。

18.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頁495上~496中。

19.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頁496中~496下。

    解說菩薩行綱領:菩薩諸行七處學,頁482下。

20.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頁496下~497中。

21.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頁497中~498上。

22.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頁498上~498下。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8下~499中。

23.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9中。

 

108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13略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第23堂      

 

教材:【大正藏】第三十冊

1. 依科判講解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從二十一卷直到五十卷架構:
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第三十四卷(頁477下)。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結構,第三十五卷開頭(頁478中)一直到五十卷(頁576中)。
本地分中有餘依地第十六,第五十卷(頁576中)。
本地分中無餘依地第十七,第五十卷(頁577上)。

2. 講解種性的問題:成佛種姓,五種種姓就是瑜伽行派的特色。菩薩要修學菩薩道,入於菩薩地,除了要有菩薩種姓,特別重視持。
 複習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6中。

3. 菩薩地複習性的綜合教學,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
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透過現量跟比量,達到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頁486中~下)

4. 菩薩地複習性的綜合教學,卷第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一,解說利他、自我愛、所知障。(頁482下~484上)

5. 菩薩地複習性的綜合教學: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自他利品第三之餘(頁484中~486中),續說所知障,真實義品中的最上乘的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卷第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頁486中~491中),學自利利他,在利他之中自利,從世間極成、道理極成、煩惱障淨智而所知障淨智。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頁491中~496中),在某一個領域專研,從不熟悉而熟悉,而出神入化,當然威力俱足。
   卷第三十七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頁496中~498下),專業知能上精益求精,得大威力、得大威神,成熟有情,幫助眾生。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8下~499中),菩薩道「菩提」——佛菩提,略說二斷二智,一百四十不共佛法。

6.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9中),說明佛菩提的不共功德,做一個統理大眾者,一定有四個要件:「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佛菩提的殊勝,一切都來自於對眾生的不忍之情,就可以獲得七種最勝,解說佛十種功德的內容。

7.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9中~499下),菩薩地的教學中,從自利利他,對於真實義的探求,對於威力的理解,對於成熟有情跟成熟自佛法。菩薩斷煩惱障、斷所知障,真實義現,智慧生。菩薩修行重點在心態,心態不正構成所知障。

8.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品第七(頁499下~500中),解說:一佛土中無有二如來俱時出世。佛所證的菩提,是最上最尊最妙最勝,是應學之處。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頁500中),菩薩在七種所學處中學。

9.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概說:七項所應學(頁500中)。
  講解:八種勝解依處(頁500中~下);菩薩於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求正法(頁500下)。

10.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菩薩修勝解依八種依處(頁500中~500下)。
  概說:求正法(頁500下~503上)。
  解說:菩薩在那些處求正法(頁500下~501上)。在蘊中求、在處中求、在五明處中求,菩薩藏法、聲聞藏法是內明,內明中求正確的因果相。因果相分出了十種因,是瑜伽行派的特色。

11.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解說:觀待因、牽引因、攝受因、生起因、引發因、定別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六種相違;一切因二因所攝;四緣(頁501上~501下)。

12.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雜染十因,清淨十因,正思惟此十因。十因產生五種果(頁501下~502上);對照第五卷(頁301中)複習。

13. 講述事項實例復習十因、四種真實。

14. 補助說明:第五卷(頁301中~302上),續說十因。

15. 補助說明種子六義:六因;比較說明六因、十因;六種因產生五果。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講解五種果中:異熟果、等流果、離繫果(頁502上~502中)。

16.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講解五種果中:士用果、增上果(頁502中)。
  補充說明二十二根:〈攝事分〉裡面說有六種增上義,有六處增上義故建立二十二根。
  說明:內明的因果之相、內明之求,無雜染心聽聞正法,斷煩惱來自正法熏習。(頁502中~下)。

17.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不散亂心聽聞正法;何故求聞正法,(頁502下~503上)。
  貢高我慢,輕視自己,歧視女性,歧視殘障者,歧視其他的小眾,是菩薩求聞正法的障礙、雜染。
  解說:求因明、聲明、醫明、工巧明,為了自利利他而求,(頁503上)。
  解說:說正法,依此十五種相,諸隨順說普為利他,(頁503上~中)。

18.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說二十正法相,舉《雜阿含經》262經,說明不擯、慶慰,(頁503中~503下)。
  所求之法、所受之法「法隨法行」——正知八相與正修四相,(頁503下~504上)。
正思惟的稱量行相的四種道理(頁419上)。

19.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舉例說明觀待道理、證成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四種道理,假說自性與 離言自性,空性勝解。
  菩薩法隨法行正修四相(頁504上)。依奢摩他修學的定相乃至一趣等持,  九住心(頁450下)

20.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復習九種心住(頁450下~451上)
  正修四相,讓心專注一境的培養功夫是奢摩他;用智慧去抉擇叫做毗鉢舍那;修習奢摩他、毗鉢舍那;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頁504上~中)。
  正教授有八種,三處所攝(頁504中)。

21. 卷第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略說;廣說三處所攝,(頁504中~下);佛陀十力(頁504下、502中);
略說菩薩五種教誡;四種攝事(頁504下~505上)。
卷第三十九,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施品第九,
略說施九種相(頁505上~中);廣說施九種相中自性施(頁505中)。
復習戒律儀(頁404下~405下)。

22. 卷第三十九,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施品第九,
  續講自性施(頁505中);廣說施九種相的重點一切施(頁505中~506上)。

23. 卷第三十九,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施品第九,
   續講一切施(頁506上~507中);講解菩薩巧慧布施(頁507中~下)。

 

111年-《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第23堂      

 

講於佛教弘誓學院

第1輯時間: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三日

出版日期:二○一五年五月

 

第2輯時間:二○一三年七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十八日院

出版日期:二○一五年八月

 

第3輯時間:二○一四年七月十九日至七月二十七日

出版日期:二○一六年九月

 

第4輯時間:二○一五年七月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六日

出版日期:二○一七年五月

第5輯時間:二○一六年七月十七日至七月二十四日  講於佛教弘誓學院

出版日期:二○一八年三月

 

第6輯時間:二○一七年七月十六日至七月二十三日

出版日期:二○一八年六月

 

第7輯時間:二○一八年七月十五日至七月二十二日

出版日期:二○一九年六月

 

第8輯時間:二○一九年七月十四日至七月二十一日

發佈日期:二○二二年六月

 

第9輯時間:二○二二年七月十七日至七月二十四日

發佈日期:二○二二年八月

 

 

回上頁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