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音宣流 |

 

2019-04-23
佛教倫理學

課程名稱:佛教倫理學

主  講:昭慧法師  

時  間:民國九十年 講於「佛教弘誓學院臺北推廣部」暨「法界衛視空中佛學院」
堂  數:一堂五十分鐘,共62堂課
紙本教材:昭慧法師著:《佛教倫理學》,256頁,法界出版社,NT$300元
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三年九月
規  格:MP3 
 
【內容介紹】
昭慧法師於民國八十四年間講學於大學校園,開國內講授「佛教倫理學」課程之先,並為之撰著專書,將一般倫理學探究的所有哲學性議題,一一提出相對應的「佛法觀點」,並將「佛教倫理學」這門哲學專題,建立體系化學說,闡述基本原理、實踐要領與實踐層級,並回應當代倫理議題與哲學思潮,一路解析,見地卓然。足證佛教智慧,亙古彌新!
民國九十年,法師應邀於法界衛視空中佛學院開設此一講座,以其正見之擇法功力,剖析當代社會與教界中諸多倫理爭議,深具參考價值。開播之後,甚受收視群之喜愛。應觀眾與讀者之要求,本社乃於播出完畢之後進行製作,並於93年10月起正式發行。
 
MP3下載: (點選每一堂可連結) 
教材頁數與內容(列於底端)
 
 
  第1堂 第2堂 第3堂 第4堂 第5堂  
  第6堂 第7堂 第8堂 第9堂 第10堂  
  第11堂 第12堂 第13堂 第14堂 第15堂  
  第16堂 第17堂 第18堂 第19堂 第20堂  
  第21堂 第22堂 第23堂 第24堂 第25堂  
  第26堂 第27堂 第28堂 第29堂 第30堂  
  第31堂 第32堂 第33堂 第34堂 第35堂  
  第36堂 第37堂 第38堂 第39堂 第40堂  
  第41堂 第42堂 第43堂 第44堂 第45堂  
  第46堂 第47堂 第48堂 第49堂 第50堂  
  第51堂 第52堂 第53堂 第54堂 第55堂  
  第56堂 第57堂 第58堂 第59堂 第60堂  
  第61堂 第62堂        

 教材頁數與內容

1 課程簡介與教材寫作緣起

2 「八敬法」之倫理商榷

3 四預流支,忍辱及慈悲。

4 倫理規範概說:倫理認知、情感與慣性。

方法論之探討

5 教材:《佛教倫理學》頁18

倫理議題舉隅(一)——專業倫理、環境倫理與安樂死等。

6 倫理議題舉隅(二)——社團倫理

7 教材:頁33~35

第二章 佛教倫理的基本原理與精神

第一節 基本原理—「緣起」

一、正釋「緣起」

8 教材:頁38

第二章 第一節 二、例破餘論

(一)無因論

9 教材:43~45

第二章 第一節 二、例破餘論

(二)本體輪

(三)尊祐論

10 教材:頁47~50

第二章 第一節 二、例破餘論

(四)宿作論

(五)苦行論

11 教材:頁51~57

第二章 第一節 二、例破餘論

(六)祖承論

第二節 「緣起論」

一、養成不卑不亢的謙和胸懷

二、內心充滿著感恩

三、對眾生湧現慈悲之情

12 教材:頁59

第二章 第二節 四、民主的精神

13 教材:頁60

第二章 第二節 五、平等的精神

六、科學的精神

14 教材:頁64

第二章 第三節 「護生」

——緣起論的必然開展

佛教的護生理論(一)

15 教材:頁64

第二章 第三節 「護生」

——緣起論的必然開展

佛教的護生理論(二)

16 教材:頁64

第二章 第三節 「護生」

——緣起論的必然開展佛

佛教的護生理論(三)

17 教材:頁64~73

第二章 第三節 「護生」

——緣起論的必然開展佛

兼論東西方對人與其它生命之觀點

18 教材:頁74~75

第二章 第四節 「護生」的根源

一、自通之法

19 教材:頁78

第二章 第四節 「護生」的根源

二、緣起性的相關性

20 教材:頁81~89

第二章 第四節 「護生」的根源

三、緣起性的平等性

第三章 佛教倫理的行為主體──「人」

21 教材:頁91~94

第三章 第一節 人與眾生的通性

一、「一切眾生皆依衣食而住」

(一)麤摶食(二)觸食

(三)意思食(四)識食

──兼論器官移植議題(一)

22 教材:頁96

第三章 第一節 人與眾生的通性

一、「一切眾生皆依衣食而住」

──兼論器官移植議題(二)

二、自我感(一)

23 教材:頁96~102

第三章 第一節 人與眾生的通性

二、自我感(二)

三、愛欲

第二節 人的特性

一、愛諍與見諍(一)

24 教材:頁102~111

第三章 第二節 人的特性

一、愛諍與見諍(二)

二、人間殊勝

(一)憶念勝(二)梵行勝

25 教材:頁111~121

第三章 第二節 人的特性

二、人間殊勝

(二)梵行勝(三)勇猛勝

三、由人性而佛性

第四章 佛教倫理要求的三種層次

第一節 歸依與發心(一)

26 教材:頁121~126

第四章 第一節 歸依與發心(二)

27 教材:頁127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共世間的倫理要求

一、正見與正命──合理的人生觀與經濟生活

28 教材:頁128~131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一、正見與正命

(一)正見有善有惡(二)正見有業有報

29 教材:頁131~133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一、正見與正命

(二)正見有業有報──業感說的價值

30 教材:頁134~135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一、正見與正命

(三)正見有前生,有來世

(四)正見有凡夫,有聖人

31 教材:頁136~138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人天乘的倫理生活

(一)布施福業(二)持戒福業

32 教材:頁139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持戒的內涵

兼論「安樂死」議題

33 參加「佛教倫理學研討會」漫談

34 教材:頁140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1)不殺生戒

兼論「墮胎」與「自殺」議題

35 教材:頁140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1)不殺生戒

兼論「死刑」與「如何面對戰爭」議題

36 教材:頁142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2)不偷盜戒

37 教材:頁142~145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3)不邪淫戒

兼論「同性戀」議題(一)

38 教材:頁146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3)不邪淫戒

兼論「同性戀」議題(二)

(4)不妄語戒(一)

39 教材:頁146~147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二)持戒福業──1.五戒

(4)不妄語戒(二)

(5)不飲酒戒

2.十善業

40 教材:頁148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三)修定福業-四無量心(一)

41 教材:頁148~155

第四章 第二節 五乘共法

二、端正法

(三)修定福業-四無量心(二)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一、「解脫」的定義

42 教材:頁156~157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二、求取解脫的理由

(一)身心合和,生死相續──人生八苦

43 教材:頁160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二、求取解脫的理由

(二)報由業感,業由惑起。

44 教材:頁160~164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二、求取解脫的理由

(二)報由業感,業由惑起。

三、如何求得「解脫」?

(一)通說四諦

45 教材:頁165~167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甲、三增上學(一)

46 教材:頁165~172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甲、三增上學(二)

乙、中道生活(一)

47 教材:頁172~173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乙、中道生活(二)

──八正道:1.正見

48 教材:頁173~178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乙、中道生活(二)

──八正道:1.正見、2.正思維

3.正語、4.正業、5.正命

49 教材:頁179~180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乙、中道生活(二)

──八正道:6.正精進─四正勤

7.正念、8.正定─五停心觀

50 教材:頁180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乙、中道生活(二)

──八正道:8.正定─四念住

51 教材:頁180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三、如何求得「解脫」

(二)別敘道諦

乙、中道生活(二)

──八正道:8.正定─四念住、七覺支

52 教材:頁181

第四章 第三節 三乘共法-解脫道的倫理實踐

四、解脫者的類別與境地

──聲聞、緣覺。

53 教材:頁181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一、根性與具德(一)

54 教材:頁185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一、根性與具德(二)

55 教材:頁186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大乘菩薩修行三要門

1.信願

56 教材:頁186~187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大乘菩薩修行三要門

2.慈悲、3.空慧(一)

57 教材:頁188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大乘菩薩修行三要門

3.空慧(二)

58 教材:頁189~193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二、實踐的訓練步驟及其原理──六度

59 教材:頁194~198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三、菩薩倫理的內容──菩薩戒的實行

60 教材:頁199~204

第四章 第四節 大乘不共法-菩薩道的倫理實踐

三、菩薩倫理的內容──菩薩戒的實行

四攝法

第五節 結語

61 教材:頁205~208

第五章 公共倫理的兩大議題-政教關係與生態哲學

第一節 理想的政教關係

62 教材:頁223

第五章 公共倫理的兩大議題

第二節 佛法與當代的生態哲學。

 

 

回上頁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