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性別友善自在營後記
——孰知正處?萬法同歸一乘的利他精神
曾櫳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新竹市立建功高中客語文教師)
猶記得《莊子‧齊物論》有這麼一段話:「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且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1
回過頭來看,在現代社會,各個宗教在各處大鳴大放,究竟有沒有一個真理?這實乃一個大哉問!不過,以我個人參與本次佛教弘誓學院舉辦第一屆的「性別友善自在營」,或可分享一些淺見。
就我的觀察,所有宗教的本質其實是利己利人。不論基督宗教說的「神愛世人」;或者佛教說「眾生平等」;又或者伊斯蘭教《古蘭經》說:「你們當為安拉而施舍,不要自投滅亡。你們應當行善,安拉的確喜愛行善的人。」2
當這個宗教教導信徒,如何無有分別的、盡量慈悲的對待所有眾生,那麼「孰知正處、孰知正味、孰知正色」便不成問題,許多宗教的核心理念還是相同——看顧需要幫助的人們乃至於眾生,並且利益眾生。 3
也許我個人對基督宗教的瞭解知之甚少 4,但我試著瞭解何以在基督宗教中稱「主內姐妹弟兄」5,我揣測可能是《聖經》說到:「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6,既然大家生活在神的愛之中,是不是等同於大家庭中的姐妹弟兄呢?兄弟鬩牆是我們所不樂見的家庭悲劇,既然如此,在神的大愛之中,互相打鬥、批判,與世俗的兄弟鬩牆何異?這恐怕並非真神所樂見的。基督徒說要「行公義、好憐憫」,本質就是一種自利利他。
若斯種種,各大宗教間,在「利他」這個面向都各個努力,畢竟趨樂避苦,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亦是一切眾生的本能。
能夠得到祝福的,能夠使人趨向快樂的,便是善法。我認為,斯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7 ,便是此意。
既談到性別友善、宗教友善、共榮共存,那不免要思考一個問題:LGBTQ+族群以及性小眾他在宗教中是罪惡的嗎?
這個問題也是大哉問!雖我認為他本就無罪。但姑且不談罪惡與否,如同昭慧法師所言:「既有眾生,苦痛交織,吾人豈能袖手旁觀?即便不能使其安樂,又怎能增益其苦?」
是故,宗教應當要最包容,不能因為任何人的性傾向、性別認同而將他們排除在慈愛的光輝之外,這種行為是泯滅人性的。
有男同志朋友與我閒談,談及當年他出櫃的事,而後我反思再三,得出以下心得:其實在佛教當中,若有信徒自小學佛,當長大了,發現自己是LGBTQ+族群,乃至性小眾,那麼首先有兩道門要挑戰!一者家門,倘若不幸,家庭成員沒有馬上接納他,那麼首先便是逐出家門。二者山門,倘若在家得不到庇護,可能會到寺院道場找到師父,尋求慰藉,萬一再不幸,這個寺院將之視為罪惡,那麼便逐出山門,基督徒則是逐出教會大門。
這兩門實乃一大障礙。家門無法積極處理,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每一個家庭也是,無法期望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家庭都能夠馬上能以包容開放的態度接納。但本應慈悲的宗教呢?如果宗教沒有發揮慈悲利他的心,那麼這些性小眾應該何去何從?
論及罪惡,退萬步而言,即便有某些奇怪的宗教師認為他是罪惡,那麼試問宗教難道不應該讓他們有洗清罪惡的機會?直接逐出山門、教會,豈非置其死地?如此比起LGBTQ+的「罪」,這樣的行徑,怕是更大的彌天大罪,說不定這些自以為是的宗教,更快的感應地獄果報。
既然論及地獄,且容筆者借物起興。佛教當中有幾種法事,廣度一切眾生,不論地獄、餓鬼,不論無始以來所造何業,蒙三寶慈光,皆得隨願飽滿,故稱「無遮」,如瑜伽焰口施食,其儀軌中多次召請九幽十類,三界四生眾生來赴法筵,而作是言曰:「仗秘密言!此夜今時,來受無遮甘露法食。」 8
那麼宗教對於地獄、鬼、畜生尚且慈悲,何以忍心對弱勢的性小眾、LGBTQ+殘忍?
此次營隊還有一名遠自香港赴會的貴賓——香港眾樂教會卜莎崙牧師。莎崙牧師是香港基督教會的女同志牧者,筆者認為莎崙牧師與昭慧法師都是大無畏、大利他的聖者,在這個渾沌的世界,與弱勢同行,心繫天下蒼生。
在眾樂教會中強調的是「無牆教會」,理念來自《聖經》:「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9 。
眾樂教會在網頁介紹中論及:「(眾樂教會)是一間無牆、歡迎性小眾的教會,也是一間獨立、跨宗派、包容性及多元的教會。我們深盼回到聖經耶穌基督福音精神裏:接納差異、擁抱多元、彼此友愛共融、和而不同、關心弱勢和邊緣群體。我們宣講耶穌基督福音及建立上主公義和平的國度,不分種族、身份、性別傾向、不同能力、婚姻狀況,均可在基督裏得著豐盛的生命。」10
這豈不是如佛教的施食「無遮」一樣?所以就我所感,確實是「萬法同歸一乘」。
最後,且容筆者談談各宗教在經典的詮釋,不少人將經典奉為圭臬,認為一切應當依照佛陀、耶穌當年的教法行事。但這種處世之道,似乎是為俗塵所蒙蔽。
我畢業於中文系所,在古典漢學中有一門「出土文獻學」。當某些文獻出土、被發現時,歷代的註解往往都會被推翻,像是《荀子‧非十二子》所謂的「五行」,歷來有些人都解釋作「金、木、水、火、土」,無非是受了陰陽家五行學說的影響,望文生義,然後加以延伸,以呼應前後文。
但出土文獻被發現後,顯然推翻了這一說法,正「五行」之義為「仁、義、禮、智、聖」 。
或許這個辰光當下,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擁抱「金、木、水、火、土」的人,便感到沮喪;擁抱「仁、義、禮、智、信」的人,便額手稱慶。
但是吾人不妨思量再三,「金、木、水、火、土」的這一種說法,又衍伸出了一些義理,對於我們完全沒有意義嗎?我個人認為,歷來可能正因為如此,而有了對話的機會,而反而能更靠近真理。
如果當初就有一個明瞭的答案,那反而便索然無味,甚至失去了爭論的機會,從而導致了真理的隱蔽。
《莊子‧齊物論》中云:「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11 ,也許就是如此。
在觀察社會運動的發展中,台北真光福音教會張懋禎牧師提及:「現身、發聲、集結、結盟」,無獨有偶,昭慧法師也提及:「對立、對話、共願、同盟」。兩位在人間的聖者所觀察到的社會運動進展次第,都可以看見「發聲」,或作「對話」。足見對話不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反倒是促進社會加速進步的利器。
此外,在生命的長河中,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際遇,在不同的際遇之下,即便讀同一個文本,也總會有不同的想法,就像蔣捷的《虞美人》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如今聽雨僧蘆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所以我們對經典的詮釋自然應該保有一定的懷疑,諸善法奉行、諸惡法蠲除,才是詮釋經典應該要有的態度。
昭慧法師談及:「雙目時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12 ,時代會更迭,此一時、彼一時,吾人應警惕,不可以古為尊,盲信經典。確實需以明澈秋水洗清雙眼,才能真正的理解經典背後的真正的意涵,而求力行諸善。
我們在弘誓學院共同完成了性別平權、多元共好在宗教場域中實踐的一小步。現在社會的狀況且容我如此形容:目前暫且尚在一片昏昧之中,冥冥不見天日,而有昭慧法師、性廣法師、見岸法師、張懋禎牧師、劉柏君老師(索菲亞老師)、蔡麗玲教授、溫宗翰博士、卜莎崙牧師以及弘誓學院所有學眾,率先點起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們,「為往聖繼絕學」 ,一同站出來讓光明徧照世間。
1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80。語譯:人在潮濕之處而臥,便腰痛難止甚至半身枯萎,而泥鰍是如此嗎?人爬到樹上(居於高處)就會惶恐不安,而猿猴會如此嗎?這三者究竟誰處在真正安全之處呢?人吃菜、蔬、肉類,麋鹿吃草,蜈蚣嗜食小蛇,貓頭鷹一類猛禽好食小鼠,此四者究竟誰的口味才是真正的美味呢?猵狙以雌猿為配,麋和鹿交合,泥鰍和魚相游。毛嬙、西施是世人認為最美的,但是魚見之避入水底,鳥見了就飛往高空,麋鹿見了都疾走而去,此四者到底誰才是天下真正最美的呢?
本處以《莊子》開篇,係筆者希望讀者瞭解,在善法的情況下,實無哪一個宗教一定是「正確」、哪一個宗教一定是「錯誤」。也與文末相互對照呼應。
2 台灣伊斯蘭國際交流協會,《古蘭經2:195》,線上資源,2024年7月5日上網,https://www.islamtaiwan.com/quran。本《古蘭經》參考台灣伊斯蘭國際交流協會,以下為原文(阿拉伯文自右而左書寫):
وَأَنفِقُوا فِي سَبِيلِ اللَّهِ وَلَا تُلْقُوا بِأَيْدِيكُمْ إِلَى التَّهْلُكَةِ ۛ وَأَحْسِنُوا ۛ إِنَّ اللَّهَ يُحِبُّ الْمُحْسِنِينَ
3 此段蒙昭慧法師賜教,大多的宗教間都共同有著「利他」的精神,但若再更深究各宗教學理、歷史脈絡、信仰觀等,其實還是有所不同,如:「涅槃」就不會與「生天」相同;佛陀與上帝,絕非僅是名詞不同而已。
4 筆者本身是佛教徒,對於基督宗教知之甚少,僅能就過往參與天主教、基督教活動,以及本次營隊與卜莎崙牧師交流而得知基督宗教根本精神。其餘筆者在本文中援引之基督教《聖經》經文,以及相關基督宗教概念,多蒙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張辰瑋先生、卜莎崙牧師等先進不吝與筆者交流並且賜教,在此致謝,若行文或註解中,關於基督宗教方面,有所疏漏之處,文責筆者自負。
5 其實聖經全文很多處都只有寫弟兄,沒有寫姐妹。因為當時只有男人才識字,姐妹是後人加上去的。例如中文聖經《官話和合本》是最早廣為流通之白話文聖經,華語教會許多術語或習慣用語也因它確立。
倘查考其《舊約》當中的「弟兄」「兄弟」「哥哥」等語譯的希伯來原文其實是同一個字,這個字可以是很廣義的指「同伴、夥伴、同宗族的人、同信仰者」,例如《保羅書信》(Ἐπιστολὲς Παύλου)中,都會以弟兄來問候不同教會的人。(資料來源:救世軍台北中央堂.2020.〈為何教會當中彼此稱呼「弟兄姊妹」而不說「兄弟姊妹」?〉, https://tpcsatw.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3728.html?m=1)。
本文寫「姐妹弟兄」,係為了符應性別友善、平權的宗旨。
6 香港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約翰福音15:9》,2010年出版,網路資源,2024年7月5日上網,https://rcuv.hkbs.org.hk/。原文([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As the Father hath loved me, so have I loved you.
7 語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出處:CBETA 2024.R1, T08, no. 235, p. 749b14-15。
8 語本《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出處:CBETA 2024.R1, X59, no. 1083, p. 313c20 // R104, p. 914b9 // Z 2:9, p. 457d9。
9 香港聖經公會,《和合本修訂版聖經.以弗所書2:14》,2010年出版,網路資源,2024年7月5日上網,https://rcuv.hkbs.org.hk/。原文([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IV)]):For he himself is our peace, who has made the two groups one and has destroyed the barrier, the dividing wall of hostility.
10 出自基督眾樂教會網站,原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view/obic2011/%E7%B0%A1%E4%BB%8B/%E4%BD%BF%E5%91%BD
11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51。
12 語本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三》。
13 語本北宋‧張載《橫渠四句》。此句原應解釋為「為過往一切賢聖繼承絕學」,惟此處筆者借以此句,表達對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