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誓雙月刊 |

懷念「妙音菩薩」──一代音樂宗師黃友棣教授

釋見岸(法印講堂住持)、呂宜庭(東方天籟合唱團指揮老師)

   「黃友棣教授走了!」當融德法師來電告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思緒停止了數秒鐘無法做回應,腦海中浮現的是他老人家高瘦的身影、整齊的銀白髮絲,以及那熟悉的西裝與慈祥的笑容。雖然早已經有心理準備,內心仍然有著深深的不捨。

   教授的品德風範最讓我印象深刻,他注重禮儀並且尊重對方,不管任何時候會客,一定是著西裝打領帶。記得有一次,冒昧地要去拜訪教授,那時候教授住在一棟大樓裡,他透過對講機要我們別上樓,因為他只穿著居家衣服。過了一會兒,就見到教授穿著西裝下樓來與我們見面。後來即便在榮總住院期間,老人家已經無法言語,我們亦可感受到他那「要求自己莊嚴」的氣質。我們前前後後去探望他三次,不管他的精神如何,眉宇之間的那份堅毅並未減少,如同他一生對音樂的熱愛從未改變一般。看著與教授合照的相片,對這樣一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長者,無限的懷念將成為我們內心最深層、最美麗的音符。

   張汝惠老師回憶與教授深厚的情誼時說道:「十七年前,我指揮高雄新光合唱團參加高雄合唱學會聯合公演,演出後各團指揮上台謝幕,十多人依序經過黃友棣教授座位旁握手致敬再上台,我滿懷驚喜與敬佩,欲趨前親炙崇敬許久的大師,並自我介紹團名及姓名,不料大師忽然起立邊握手邊說:『我知道,妳是張汝惠,新光合唱團,你的『問鶯燕』是這幾年詮釋得最合我意的。』這番話對於用心從事學校音樂教育,及努力推動音樂社會教育的我,是非常大的鼓勵!大師應該也以類似方式,鼓舞過許多後進。」

   常會有合唱團請教授指導,教授常常都是說:「好!好!用心唱最重要!」這句話充分展現出教授的音樂哲學。音樂的殊勝不是在於深奧難懂或是詞句艱澀,而是在於用心演唱,用心唱才能表達音樂的內涵,才能深入人心。所以教授願意為任何喜歡唱歌、用心唱歌的團體作曲、指導。不分宗教、不分職業、不分貧富,他老人家一視同仁,心中只有音樂,沒有分別。

   香港作曲學會曾狀告倪教授演唱教授的曲目出片侵權、索賠償費,但是教授堅持任何人演唱、演奏他的作品,均可不付版費。張汝惠老師形容的貼切:「教授為普羅大眾作曲的襟懷如日照地,造福更多音樂後進。」

   教授出生在一個烽火顛沛的時代,他的詞曲充滿了文人對國家的熱愛與故鄉的回憶,寫出在歲月中飄盪的感情,例如傳唱至今的「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等。但在晚年的時候,不僅為佛教創作、編寫全套佛曲,作品內容豐富;也為天主教編寫全套聖歌。張汝惠老師曾請教過教授:「您兩種宗教樂曲都下許多功夫,究竟是信仰何種宗教?或只是因受人之託才創作宗教樂曲?」老人家輕鬆地回答:「哪有甚麼信仰,信仰在心中(邊拍前胸)。倒是佛教,因小時家住六祖禪宗鄰村,常陪母親去上香,因此比較親切……。」

   其實教授不只是對佛教感到親切而已,他老人家生命中早已充滿著如同佛菩薩的慈愛。他與佛教的因緣著實深厚,晚年在圓照寺過著清淨的生活,內心的淡泊與自在,生活中的智慧與慈悲,其實已與僧人無異。

   記得法印講堂的東方天籟合唱團2003年剛成立之時,想要有自己的歌曲,次年因張汝惠老師之引薦,我們拿著學習創作的歌詞「法印之歌」、「心願」等,冒然商請教授作曲,老人家一口就答應了,甚至還為我們編寫了「祥光照耀菩提場」、「心中常駐艷陽光」、「但得此心春常滿」、「佛教的真諦」等混聲二部合唱曲,編曲部分則有「回向偈」、「惜緣」、「用心」、「婚禮的祝福」等。教授怕我們這個剛成立的合唱團,對於唱比較大的曲子會有壓力,特地用組曲的方式,將「法印之歌」、「心願」等曲子銜接,做成「佛教的真諦」,可以各曲獨立唱,也可以數曲全部一起唱,讓團員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慢慢地進步。這是教授對我們無形的疼愛,也是提攜晚輩的一種方法。

   教授非常尊重作詞的人,請他作曲時,會先要寫詞的人把歌詞唸一遍給他聽,包括斷句、破音字等等,以確定他看詞的理解和作者的意思是一致的,充分了解作詞者的語意之後,他才會開始作曲。例如:「法印之歌」裡有一句「願解般若菩提長」,教授就會與我們再三確認「若」、「長」的讀音。這是因為教授作曲時,都會留意音符配合字詞唱起來是否會有落差,老人家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勞工」二字不小心便會唱成「老公」。

   「法印之歌」是一首二聲部的曲子,教授用他那工整的字體,寫出完整的歌譜與伴奏譜,甚至還有各分部的簡譜。因為他已經設想到我們合唱團的團員們幾乎沒有經過正式的音樂訓練,只會看著簡譜努力學習。當我們拿著教授的親筆樂譜時,內心充滿了感動,那如同印刷般工整的一筆一劃,都是老人家對每一位晚輩或學生的慈悲與貼心。

   另外還有一件事更可以了解到教授的細膩之心。合唱團2006年演出時,我們請教授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曲子,老人家表示這首曲子如果全部用四部和聲,對我們來說份量過重,所以他用朗誦、齊唱、二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方式,完成此曲,讓我們可以順利演出。這首曲子的堆疊、起承轉合,非常完整,把菩薩對眾生的慈愛,多方的表現出來,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歌曲。

   教授常常鼓勵後輩,每次有因緣見面,就會要我們學習作曲、寫詞,他數次催促我們:「法師,多寫一些歌詞啊!宜庭,妳可以寫曲子啊!不要擔心,作來我會幫妳看,妳放心!」對於老人家的期許,我們總覺得慚愧於心,也因為老人家的鼓勵,讓我們對佛教音樂有一股信心。但是常常因為事情繁忙,一再拖延,也只有少數的作品成形。心中許許多多對佛法、對修行的體會,現在已無緣再請老人家指導了,因緣錯過,如風遠颺!

   永遠的大師──黃友棣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以樂愛人,將「大樂必易」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教授雖然遠行,然而教育學子的故事不會被「遺忘」,如同「杜鵑花」開了又謝,但是依然會再綻放,優美動人的旋律將永留後世。

【備註】

1 張汝惠老師:國立中山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畢業,國立鳳新高中音樂班組長,高雄市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高雄縣醫師公會合唱團指揮等。亦是法印講堂天籟二胡團指導老師。
2 呂宜庭老師:高雄鳳新高中音樂老師,法印講堂東方天籟合唱團指揮老師,佛光山南屏別院合唱團、普賢合唱團、高雄佛教堂合唱團等指揮老師,高雄市音樂教育學會會員。
3 大樂必易,出自於《禮記‧樂書》:「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意思是指「偉大的音樂,必然是平易近人,易聽易懂。」這應該也是教授一生為人最好的寫照。

 

 

佛教弘誓學院
與我們聯繫  (了解詳細)
電話:886-3-4987325
傳真:886-3-4986123
E-Mail
facebook
youtube
站內搜尋
年度行事曆
   
交通位置 (了解詳細)

地址:
桃園市觀音區新富路一段622巷28號

© 2022佛教弘誓學院 版權所有